|
四书类 》 聽南懷瑾講《論語》 》
第4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0)
張保文 Zhang Baowen
許慶元 Xu Qingyuan
按照洛剋所說,所謂教養,是以美德為根基,而以禮節為藻飾的。如同鑽石,經過琢磨和鑲嵌之後,它就放出光彩來了。美國成功學家馬爾登也說過:“文明的舉止,還有這背後所藴藏的對人的體諒、關心,是我們人生的一筆巨大財富。”不同的舉止,可以使我們或者惱怒,或者平靜;或者興高采烈,或者羞愧難當;或者與禽獸為伍,或者與聖賢同列。這種東西好像是我們日常呼吸的空氣一般,平時我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潤物細無聲,天長日久卻一點一滴地對我們産生作用。
執著於一念的氣節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論語?衛靈公》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論語?泰伯》 南先生認為,君子總能堅持自己的信念與觀點,而小人卻總是人云亦云,不能執著到底。要做一個君子,必須矜而不爭。“矜”是指絶不低頭,是內心的傲,傲而不驕,傲在骨子裏,有氣節,窮睏窘迫亦不為五鬥米折腰。古語“三軍可奪其帥,匹夫不可奪其志”正是此意。“群”則是敬業樂群,彼此相處融洽,但不營私。
提及矜而不爭,不禁想起孔子十分推崇的伯夷和叔齊二人。伯夷和叔齊都是商末孤竹國的王子,最初孤竹國國君臨終遺命以三子叔齊為王位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謙恭禮讓,堅持要大哥伯夷即位。伯夷不受,說:“叔齊即位是父親的遺命,我不能違背父親的遺願!”於是離傢出走。叔齊見大哥出走,也不肯當國君,打點行裝追隨伯夷而去。國傢不可一日無君,孤竹國的大臣們衹得擁立國君次子即位為君。後來伯夷和叔齊聽聞周文王行善積德、禮賢下士,遂入周安身。再後來,文王逝世,武王用車載着文王的靈位去討伐商紂,伯夷、叔齊兄弟二人半路迎上拉住馬的繮繩勸阻武王:“你的父親死了你不用心去安排葬禮,卻大動幹戈,能說是孝嗎?你身為商王的臣子而興兵弒君,能說是仁嗎?”
武王左右的將士一聽他倆說出這麽一番話來,拿起長矛就刺。姜太公忙說:“這是兩位仁義之士,不能殺!”就讓人把他倆攙走了。
周武王滅商後,衆諸侯和百姓都承認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但伯夷和叔齊卻以此為恥。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能製止周武王這種不義之行,决定隱居首陽山,後不食周粟而亡。“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孔子贊嘆伯夷和叔齊不放棄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污玷辱自己的信念。
伯夷、叔齊之死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也是不值得倡導的——在和平環境之下,為氣節、信仰而必須在生死中抉擇的極端處境,一般人也很難遇到。但現代人至少可以做到忠實於自己的內心,這對一個有正常情感的人來說,大概是不難做到的吧? 誠心是不可欺騙的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 | 第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 | 第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3) | 第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4) | 第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5) | 第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6) | 第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7) | 第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8) | 第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9) | 第1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0) | 第1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1) | 第1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2) | 第1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3) | 第1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4) | 第15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5) | 第16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6) | 第17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7) | 第18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8) | 第19節:聽南懷瑾講《論語》(19) | 第20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0) | 第21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1) | 第22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2) | 第23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3) | 第24節:聽南懷瑾講《論語》(24)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