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演绎 》 話說唐僧 》
大難不死(4)
馮寶善 Feng Baoshan
玄奘終於又逃過了一劫,大難不死,他對於自己的事業,也有了更堅定的信心。他繼續前行,東去三百餘裏,渡過恆河,嚮北來到了阿耶穆佉國。又嚮東南行七百餘裏,再渡恆河與閻牟那河,到了鉢羅耶伽國(今印度北部邦阿拉哈巴德)。都城西南森林中,有一座佛塔,是佛陀降伏外道的地方;旁邊有寺院一所,是提婆菩薩作《廣百論》、挫傷小乘外道之處;都城東,位於恆河與閻牟那河交匯處,偏西有周長十四五裏的祭祀場所,土地平曠,古來便為各國國王及大族施捨的大施場,戒日王五年一次的七十五日無遮大會,就在這裏舉行。
由此西南行,進入一片大面積的森林。林中多有惡獸野象出沒,恐懼異常。走了五百多裏,便來到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憍賞彌國(今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約五十裏的柯散),國中有寺院十餘所,僧徒三百多人。城中故宮有一所大的精捨,高六十餘尺,有檀木雕刻的佛像,上懸石蓋,為出愛王所造。據說很久以前,如來佛在忉利天經夏為他的母親說法,出愛王思慕,請目連帶能工巧匠升天觀察佛陀的容顔,回來便用紫檀照着佛陀的形象雕成。城南有舊宅,是瞿史羅長者的故居。附近東南方,有一所舊的寺院,便是長者的園池。寺內有高二百餘尺的佛塔,為無憂王所造。再東南有重閣,是無著菩薩撰寫《顯揚論》的地方。
東北行五百多裏,到鞞所迦國(今印度畢塞浦爾),國中有寺院二十餘所,僧徒三千來人,修的是小乘正量部。城東南道左邊有所大寺院,前代僧人提婆設摩阿羅漢在這裏撰寫了《識身足論》,闡說無我人;又有瞿波阿羅漢撰《聖教要實論》,闡說有我人,雙方各執一詞,爭論不休。這裏還是護法菩薩七日辯論、折服小乘一百論師的地方。旁邊又有如來六年說法的遺跡。玄奘所見到的一棵高七十餘尺的大樹,據說就是當年佛陀淨齒扔下的一根樹枝生根發芽長成的。此樹雖然多次遭外道之徒砍伐,卻依然枝繁葉茂,旺盛如故。
繼續東北行五百多裏,到古印度十六大國的另一個國傢室羅伐悉底國,國周長六千多裏,有數百所寺院,幾千名僧徒,都學的是小乘正量部。室羅伐悉底是北印度的一個商業重鎮,有勾通王捨城及西南各地的三條商道在這兒交匯。這裏曾經是五方雜處之地,作為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商旅衆多,十分繁榮。
勝軍王的都城捨衛城,是印度佛教的一處聖地,雖然早已圮敗,但遺址仍在。這裏曾建有佛塔,是勝軍王為佛陀造的大講堂。緊挨着另有佛塔兩座,一座是撫養佛陀成人的姨母的精捨;一座是蘇達多的故宅。故宅旁有大塔,是鴦窶利摩羅改邪歸正的地方。城南五六裏處,有一片樹林,叫逝多林,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給孤獨園。
有記載說,善施長者仁慈聰敏,豪爽大方,常常拯救貧弱,哀孤恤寡,人稱“給孤獨”。當他聽講了佛教的各種功德後,便發願要建造一處精捨,請佛陀光臨講法。世尊知道了他的這一想法,遂命捨利子前往選擇地方。選擇的結果,衹有太子逝多園高爽適宜。善施長者便去拜會太子,將這一情況告訴了他。太子開玩笑說:“你要用黃金鋪滿了這塊地,我便賣給你。”善施長者一片真誠,並不以為是句玩笑,便將自己積蓄的黃金悉數拿出,前往鋪地。金子用完了,還有少許的地方沒有蓋上。太子說:“佛即良田,適宜播種善的種子。”遂將園贈給了善施長者,建造了精捨。世尊聽說了此事,對阿難說:“園地善施所買,林樹逝多所施,二人同心,纔完成如此功業。從今以後,就叫它逝多林給孤獨園吧。”
玄奘來到這裏的時候,昔日的寺院早已頽敗。其遺址上,東門左右各有高七十餘尺的石柱,是無憂王所建。房屋也坍塌已盡,僅剩下一處磚室,其中有金佛像一座,據說為勝君王所造。距離寺院東七十餘步,有精捨,其中有坐西面東的佛像,這裏是佛陀昔日與外道辯論的地方。嚮東去三四裏地,是捨利子和外道辯論的地方。城西北六十裏有一故城,是迦葉佛父王的都城。城南是釋迦牟尼成佛後初見他的父王淨飯王的地方。城北有迦葉佛的全身捨利塔。所有寺院佛塔,均為無憂王所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西遊記 |
|
|
王立群作序(1) | 王立群作序(2) | 楔子(1) | 楔子(2) | 楔子(3) | 楔子(4) | 華閥裔孫(1) | 華閥裔孫(2) | 華閥裔孫(3) | 淨土寺出傢(1) | 淨土寺出傢(2) | 遊學大江南北(1) | 遊學大江南北(2) | 求法緣起(1) | 求法緣起(2) | 求法緣起(3) | 求法緣起(4) | 杖策孤徵(1) | 杖策孤徵(2) | 杖策孤徵(3) | 杖策孤徵(4) | 杖策孤徵(5) | 杖策孤徵(6) | 穿越西域各國(1)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