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志 》 追憶繁華京城過往煙雲:圖說北京三千年 》
老北京的夏季飲食
葛忠雨 Ge Zhongyu
老北京人稱冷飲為“冰食”。中國人吃冰食的傳統源遠流長,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在古代,貴族炎夏要享用冰食,先决的條件是要藏冰。當時,皇室都建有藏冰室。在周代,朝廷還設有掌管冰事的官員,專管斬冰、藏冰等事宜。因為技術的限製,在中國古代,藏冰很不容易,因此在隋唐以前,能享用冰食的人極少,皇帝為了表示對大臣的恩寵,在天氣炎熱時會將凍冰賜給大臣。到了唐代,我國開始有了人造冰,在京城之中亦出現了賣冰的店鋪。但夏冰售價昂貴,一般人是買不起的,衹能“望冰興嘆”。
明清時期,由於藏冰業的高度發展,冰價暴跌,帝都北京城的“冰食”供給也很大的豐富了起來。北京老百姓也逐漸的開始用“冰食”消暑。據《燕京歲時記》記載:清代的四大“冰食”佳品,一是酸梅湯同,二是西瓜汁,三是杏仁豆腐,四是什錦盤。在《紅樓夢》中,記載有玫瑰露、木樨露、酸梅湯和涼茶等衆多冰食。而清末民國以來,百姓傢在伏天最盛行自製緑豆湯、蓮子湯及用中草藥熬製的暑湯,以避暑防熱健身。清代最大的冰食市場是什剎海,什剎海會賢堂的“什錦冰盤”,遠近聞名。
老北京的冰食花樣繁多,而老百姓最喜歡的非酸梅湯莫數了。酸梅湯,我國自古有之。老北京人喝的酸梅湯是由清宮御膳房傳到民間的方子配製,素有“清宮異寶,御制烏梅湯”之說,因此口味獨特。據說最為精製講究的酸梅湯,不用水煮,而用沸水浸泡酸梅。飲時也絶不往碗裏加冰,而是在湯罐外用碎冰塊“鎮”,所以酸而不烈,甜而不釅,冰而不鑽牙床。清乾隆年間,詩人楊米人所著《都門竹枝詞》記載說:“銅碗聲聲街裏喚,一甌冰水和梅湯。”老北京售賣酸梅湯的店鋪夥計和小販們掂打着“冰盞兒”——兩個小銅碗,一上一下發出清脆的叮當聲,並吆喝着:“又解渴,又帶涼,又加玫瑰又加糖,不信您就鬧碗兒嘗——一個大一大碗兒勒!”孩子們聽到門外這個響聲,便嚮傢長要幾分錢,飛跑到大門外,去買自己喜歡的酸梅湯了。
老北京的一些藥鋪在炎熱的夏天,還經常在門前擺個長條桌,上面放着藥店免費提供的藥湯,這些藥湯既解渴又祛暑。有一些藥鋪也常在供行人免費喝“暑湯”的同時,施捨一些藿香正氣丸等小藥包,上面通常印着店鋪的字號以及“暑天防熱,保重身體”等字樣,既是社會慈善活動,也是做生意的宣傳,從而擴大自傢店鋪的知名度。
在老北京,還有一些專門給大宅門送冰塊的送冰人。這些冰塊是送冰人從冰窖裏批發來的,他們趕着小毛驢兒,每天將冰塊送到大宅門住戶的傢中。大宅門的住戶將這些冰放入“冰箱”——裏面貼着鐵皮的木製箱子,來冰鎮食物防止食物腐壞。當送冰車來到時,鬍同裏的孩子們非常歡樂,有的去摸涼冰,有的去揀掉在地上的碎冰碴兒含在嘴裏以此為樂。
老北京的冰食還有雪花酪、紅白玻璃粉、果子幹、杏仁豆腐、大冰碗等等。
現如今,夏暑季節乃至鼕天,“冷食”、“冷飲”在市面上隨處可見,花樣也更豐富了,但這都替代不了老北京冰食的獨特味道。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黃山書社 |
|
|
繁華有因:“漂”來的北京 | 虎踞竜盤:棋盤結構的北京城 | 缺憾之惑:北京古城墻缺個角 | 中軸傾斜:京城中軸綫之謎 | 皇傢寺院: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 | 古城的“雙竜”佈局 | 中南海的歷史滄桑 | 北海九竜壁的傳說 | 什剎海的由來之謎 | 正陽門箭樓千斤閘探秘 | 天安門城樓設計者之謎 | 前門大柵欄之謎 | 太廟被李自成燒毀了嗎 | 社稷壇的五色土 | 景山坐像之謎 | 北京城的“後門” | 故宮又稱紫禁城之謎 | 宮門:解讀故宮之謎的鑰匙 | 揭秘皇城三大殿 | 故宮房間為何是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 | 故宮三大殿院內為何不種樹 | 東華門門釘也有謎團 | 元代皇帝為何沒有陵墓 | 神秘的明代皇帝葬儀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