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下一站,中國   》 第40節:第三章.新世紀"關鍵詞"(8)      陳季冰 Chen Jibing

  更令人擔心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不惜通過行政幹預人為地扭麯資源配置的市場功能,這將對經濟的健康發展造成很大損害。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盡快實現工業化,我國曾經在相當長時期內推行重工業優先的"趕超戰略",采取的手段是通過人為壓低農産品價格來為發展重工業積纍資本,而由於重工業難以吸納足夠的勞動力,又不得不通過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對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嚴加限製。這個一係列錯誤的制度安排不僅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損害,而且其後遺癥直到今天仍然是中國未來現代化的最大阻礙因素之一。在這個問題上,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教授多年來的研究具有難以辯駁的說服力。(參閱《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增訂版),林毅夫、蔡昉、李周合著,上海三聯書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事實上,前蘇聯和東歐的社會主義國傢大多奉行類似的"強行工業化"經濟政策,但因為社會經濟科技的整體發展水平不足以與這種"工業化"自然對接,最終往往即便在某些尖端科技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也難以産業化和市場化。大量"非市場化"的科技成果非但無助於社會生産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除此之外,我們還曾有過"大躍進"的慘痛失敗。上面這些歷史教訓,足以引起當今决策者的高度重視。經濟學家樊剛寫道:
  發展中國傢的最大忌諱之一,就是老想一下子變得"高級"。因為看到我們與發達國傢的差距如此之大,每個人都很着急,都想盡快"跳躍式發展",盡快縮短差距,結果便不斷地生出種種"大躍進"、"洋躍進"、"金融早熟"等等的事來。沒有技術買技術,沒有資本藉資本,這都可能做到,但買來藉來的技術和資本都要付較高代價的;而另一方面人才又沒有,體製又不健全,一時半時還不能改變,於是到頭來就會陷入危機,走大大的彎路。我們中國人已飽嘗這些教訓。……新的形勢使我們這些發展中國傢面臨發展的"新的緊迫性",但我們的政府和企業千萬不能再不吸取教訓,再搞"冒進",再拿着寶貴的資源"打水漂"了!"發展的緊迫性"已經不允許我們再走彎路了!(見《發展的硬道理》第17-18頁,樊剛著,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1月第1版。)
  在林毅夫和樊剛看來,就中國的現實而論,所謂"創新",其着力點更多應放在創新制度上,拆除阻礙經濟發展的人為的不合理障礙,而不是將所有的資源和精力投入於發展最尖端技術。相對於中國的資源稟賦,具有競爭力的技術不一定是最尖端的,而是"適當"的技術。
  當然,這絶不意味着我們衹能被動地接受既有的産業結構,相反,我們是完全有可能有意識地推動産業升級速度加快的,但前提是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固有規律,因勢利導,而不是鹵莽冒進。在這方面,亞洲"四小竜"、尤其是我國臺灣地區的經驗具有非常典型的藉鑒意義。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在短短40年間,臺灣從人均GDP比中國大陸都低、且不具備足夠內部市場空間的純粹的農業經濟成功地轉型升級成為在微電子、生物等領域領先全球的技術密集型的"發達"經濟體,正是得益於早期經濟决策者順應客觀規律的合理制度安排。
  衹有理清了上述這些關係,我們才能正確地回答這個問題:中國應當建設什麽樣的"節約型社會"和"創新型社會"?如何建設"節約型社會"和"創新型社會"?
  基於現有的經濟結構,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的發展仍將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對這一點,我們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們不應將註意力過多地集中在所謂單位GDP産出的資源消耗率上,而應更加務實地提高我們對資源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說,我們應當保證我們的每一噸石油、每一噸煤在生産中得到充分的使用,減少低效率的浪費,而不應當不切實際地指望不用油、不用煤的"樓宇經濟"遍地開花。
  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約型社會"和"創新型社會"的過程中,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或許能夠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更具决定意義的是合理的制度安排,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內部的産權制度和外部的社會評價監督體係,而這兩項都有賴於政治體製改革步伐的加快。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第2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2)
第3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3)第4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4)
第5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5)第6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6)
第7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7)第8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8)
第9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9)第10節:楔子."中華復興"與"大國精神"(10)
第1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第1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2)
第13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3)第14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4)
第15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5)第16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6)
第17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7)第18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8)
第19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9)第20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0)
第21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1)第22節:第一章.現代化的精神歷程(12)
第23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1)第24節:第二章.改革需要再出發(2)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