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宇宙、地球和生命的進化:時間的1000個瞬間   》 第40節:二、生命之前(6)      林為民 Lin Weimin

  根據魏格納的意見,地殼全部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最古老的原始階段:硅鋁層呈連續不斷的薄殼,薄殼的厚度衹有30千米,幾乎全被一個統一的水殼覆蓋(後來地質學家計算,這水殼的深度為2.64千米)。
  中期階段:這一階段實際上差不多包括地球的全部歷史在內。硅鋁層破裂,聚集成一個密集的整體,即聚集成表面逐漸縮小、厚度愈來愈大的聯合古陸。在這種縮小過程中,有單獨的碎塊脫離聯合古陸而成為各個海洋盆地之間的陸島。
  最後階段:從侏羅紀開始,聯合古陸分裂成許多地塊,各個地塊在硅鋁層上蠕動散開,嚮西方移動和由兩極嚮赤道移動。
  以上所述就是大陸漂移學說在20世紀30年代的基本觀點。
  後來,隨着地質歷史學和其他科學的發展,不少科學家開始懷疑和排斥上述學說,認為太平洋的許多地區正在不斷地下沉,而另一些地區則正在産生造山運動;太平洋是一個原生的地殼區,它的上面從來沒有過大陸的存在。根據後來的計算,認為月球的質量並不符合太平洋這個缺口所失去的質量。如果把月球安放在太平洋裏邊,那麽月球將在太平洋裏突出很多;還有不能解釋角動量的問題等等。大陸漂移說的反對者們認為魏格納的根據是憑空設想出來的,論據並不夠充分。他們舉出了意大利的地理輪廓像靴子這樣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學說還不足以說明問題。
  然而,大陸確實因為某種原因發生漂移這種設想,雖然在當時的科學界似乎站不住腳,但卻繼續縈繞在地質學工作者的腦海中,令人難以拋棄。直到更先進的科技給出了更強有力的證據,大陸漂移學說纔獲得了新生。關於這方面的研究,根據是地球磁場周期性倒轉的假說。這些令人信服的證據來自世界範圍的標準地震檢測站網絡,這些網站最初是為監聽秘密的原子彈爆炸而於1960年建立的。
  雖然大陸漂移學說受到了很大的衝擊,但是後來,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更加活躍起來了。大陸漂移學說的理論根據是以各種大地測量、地質及地球物理資料為基礎的,根據美國、新西蘭、日本及土耳其等地地震斷裂的研究證明,地殼確實存在水平位移,而且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1000萬年~l億年)其位移可達數百至數千公裏,以此計算其運動形式大概是以每年10釐米~15釐米的速度做水平運動。而最新資料表明這個速度每年可達39釐米。
  德國地震學家堡德認為,太平洋所有邊緣地區都圍繞着太平洋內塌陷的地塊發生了某種扭轉現象。剋裏斯多弗維奇曾根據魏格納大陸漂移理論的思想基礎編製了著名的《地球上古生代古植物區示意圖》。沃爾甚至在《地球古植物史》中提到,如果沒有大陸漂移概念,是完全不能解釋植物界發展的主要特點的-被認為不能跨越深水的古植物和動物,分佈在大西洋兩岸及其他被大西洋隔開的大陸上的一定地理區域內。它們的分佈情況說明過去的陸地在歐洲和北美洲之間,南美洲、南極洲、澳洲、印度及非洲之間曾是有聯繫的。過去也有的學者曾經提出過陸橋假說,即從一個大陸到另一個大陸的暫時的陸地聯繫。對於這種陸橋是否真正存在和它們的位置,也從古生物學方面進行過熱烈的討論,自從大陸漂移的理論提出後,陸橋說就沒有必要研究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第1節:一、時間荒漠第2節:二、時間零點(1)第3節:二、時間零點(2)第4節:二、時間零點(3)
第5節:二、時間零點(4)第6節:二、時間零點(5)第7節:三、物質形成(1)第8節:三、物質形成(2)
第9節:三、物質形成(3)第10節:三、物質形成(4)第11節:三、物質形成(5)第12節:三、物質形成(6)
第13節:三、物質形成(7)第14節:三、物質形成(8)第15節:三、物質形成(9)第16節:三、物質形成(10)
第17節:三、物質形成(11)第18節:一、恆星(1)第19節:一、恆星(2)第20節:一、恆星(3)
第21節:一、恆星(4)第22節:一、恆星(5)第23節:二、太陽係形成(1)第24節:二、太陽係形成(2)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