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 》 宇宙、地球和生命的进化:时间的1000个瞬间 》
第40节:二、生命之前(6)
林为民 Lin Weimin
根据魏格纳的意见,地壳全部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最古老的原始阶段:硅铝层呈连续不断的薄壳,薄壳的厚度只有30千米,几乎全被一个统一的水壳覆盖(后来地质学家计算,这水壳的深度为2.64千米)。
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实际上差不多包括地球的全部历史在内。硅铝层破裂,聚集成一个密集的整体,即聚集成表面逐渐缩小、厚度愈来愈大的联合古陆。在这种缩小过程中,有单独的碎块脱离联合古陆而成为各个海洋盆地之间的陆岛。
最后阶段:从侏罗纪开始,联合古陆分裂成许多地块,各个地块在硅铝层上蠕动散开,向西方移动和由两极向赤道移动。
以上所述就是大陆漂移学说在20世纪30年代的基本观点。
后来,随着地质历史学和其他科学的发展,不少科学家开始怀疑和排斥上述学说,认为太平洋的许多地区正在不断地下沉,而另一些地区则正在产生造山运动;太平洋是一个原生的地壳区,它的上面从来没有过大陆的存在。根据后来的计算,认为月球的质量并不符合太平洋这个缺口所失去的质量。如果把月球安放在太平洋里边,那么月球将在太平洋里突出很多;还有不能解释角动量的问题等等。大陆漂移说的反对者们认为魏格纳的根据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论据并不够充分。他们举出了意大利的地理轮廓像靴子这样的例子来说明这个学说还不足以说明问题。
然而,大陆确实因为某种原因发生漂移这种设想,虽然在当时的科学界似乎站不住脚,但却继续萦绕在地质学工作者的脑海中,令人难以抛弃。直到更先进的科技给出了更强有力的证据,大陆漂移学说才获得了新生。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根据是地球磁场周期性倒转的假说。这些令人信服的证据来自世界范围的标准地震检测站网络,这些网站最初是为监听秘密的原子弹爆炸而于1960年建立的。
虽然大陆漂移学说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后来,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更加活跃起来了。大陆漂移学说的理论根据是以各种大地测量、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为基础的,根据美国、新西兰、日本及土耳其等地地震断裂的研究证明,地壳确实存在水平位移,而且它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1000万年~l亿年)其位移可达数百至数千公里,以此计算其运动形式大概是以每年10厘米~15厘米的速度做水平运动。而最新资料表明这个速度每年可达39厘米。
德国地震学家堡德认为,太平洋所有边缘地区都围绕着太平洋内塌陷的地块发生了某种扭转现象。克里斯多弗维奇曾根据魏格纳大陆漂移理论的思想基础编制了著名的《地球上古生代古植物区示意图》。沃尔甚至在《地球古植物史》中提到,如果没有大陆漂移概念,是完全不能解释植物界发展的主要特点的-被认为不能跨越深水的古植物和动物,分布在大西洋两岸及其他被大西洋隔开的大陆上的一定地理区域内。它们的分布情况说明过去的陆地在欧洲和北美洲之间,南美洲、南极洲、澳洲、印度及非洲之间曾是有联系的。过去也有的学者曾经提出过陆桥假说,即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的暂时的陆地联系。对于这种陆桥是否真正存在和它们的位置,也从古生物学方面进行过热烈的讨论,自从大陆漂移的理论提出后,陆桥说就没有必要研究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
|
|
第1节:一、时间荒漠 | 第2节:二、时间零点(1) | 第3节:二、时间零点(2) | 第4节:二、时间零点(3) | 第5节:二、时间零点(4) | 第6节:二、时间零点(5) | 第7节:三、物质形成(1) | 第8节:三、物质形成(2) | 第9节:三、物质形成(3) | 第10节:三、物质形成(4) | 第11节:三、物质形成(5) | 第12节:三、物质形成(6) | 第13节:三、物质形成(7) | 第14节:三、物质形成(8) | 第15节:三、物质形成(9) | 第16节:三、物质形成(10) | 第17节:三、物质形成(11) | 第18节:一、恒星(1) | 第19节:一、恒星(2) | 第20节:一、恒星(3) | 第21节:一、恒星(4) | 第22节:一、恒星(5) | 第23节:二、太阳系形成(1) | 第24节:二、太阳系形成(2)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