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名胜 萬裏長城縱橫談   》 第三編 軍事防禦(15)      董耀會 Dong Yaohui

  日本侵略軍從綏中調來步兵3000多名,野炮、重炮40餘門,飛機8架,鐵甲車3列,坦剋20多輛、兵艦2艘。步兵、炮兵分佈在石河橋東,山海關南門外及城東二裏店,威遠城一帶,鐵甲車停在東水關長城缺口及火車站、石河大橋一帶。日本侵略軍進攻佈置完成後,終於在1933年1月1日全面進攻榆關。
  榆關事變爆發後,由張學良主持的北平軍分會,嚮榆關前綫和灤東駐軍指示作戰方針:“灤東駐軍,以掩護華北集中之目的,對灤東地區,務努力保持,以遲滯敵之西侵。”
  何柱國旅長聞變後,星夜馳返榆關前綫。到達秦皇島,前方炮火已甚猛烈,何下令堅决抵抗,並嚮全軍發佈《告士兵書》: “願與我忠勇將士,共灑最後一滴血,於渤海灣頭,長城窟裏,為人類張正義,為民族爭生存,為國傢雪奇恥,為軍人樹人格。上以慰我炎黃祖宗在天之靈,下以救我東北民衆淪亡之慘”(節錄)。並提出戰鬥口號:“以最後一滴血,為民族爭生存;以最後一滴血,為國傢爭獨立;以最後一滴血,為軍人爭人格!”慷慨激昂的動員令,激勵着全軍將士的抗敵决心。在守城戰鬥中,中國抗日軍隊給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地打擊。
  長城抗戰的經過是怎樣的?
  1933年3~5月,日軍為了使熱河(今並入河北、內蒙古和遼寧)成為“滿洲國”的一部分,發動侵略戰爭,日本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指揮的2個師團、3個混成旅和1個飛行隊共3萬餘人,沿山海關長城一綫對熱河發動進攻。1月1—3日,日軍以優勢兵力進攻山海關。中國守軍何柱國部雖竭力抵抗,但因孤立無援而失敗,日軍於3日攻占了山海關,又連續攻占了臨榆、九門口、熱河省會承德,長城各個要隘都被日軍攻陷。中國政府在全國上下一致要求抗日的壓力下,采取了“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任命何應欽擔任軍事委員會北平(今北京)分會代理委員長,指揮17個軍約20萬人,依托長城抗擊日軍。主要戰鬥在喜峰、古北口和冷口三個方向進行。在冷口(今河北遷安北)方向,日軍第6師團等兩次攻占冷口,均被中國守軍第32軍奪回。為了配合喜峰口和灤河作戰,日軍又發動第三次猛攻,冷口失守。第32軍奉命經遷安嚮通縣撤退。中國守軍第57軍、第53軍則在義院口、界嶺口等地與日軍反復爭奪,頑強抵抗。3月9日,日軍第14混成旅先遣隊占領喜峰口。喜峰口亦稱“鬆亭關”,位於河北省遷西與寬城交界處,關口兩側高山對拱,山勢險峻,是從中原出關的交通要道,中國軍隊第29軍英勇反擊,采取正面抗擊、側面迂回、大刀隊夜襲等方式奪回該口,之後,日軍不斷增兵,與中國軍隊反復爭奪陣地。經過一周的激烈戰鬥,中國軍隊收復了全部失地。後因冷口失守,在日軍前後夾擊下,第29軍於4月23日奉命撤至白河西岸。3月9日,日軍第8師團由承德南下進攻古北口,與守關的中國東北軍第67軍發生激烈戰鬥。古北口,又名“虎北口”“鐵門關”,位於今北京密雲城東北約40公裏處。它地處燕山腹地,山勢東高西陡,是從承德方向進入北京和北京通往東北各地的主要通道,3月10日,第17軍25師增援並接替第67軍防守古北口,與日軍對峙,這時,日軍集中兵力,全力嚮中國守軍陣地猛攻。經過連續苦戰,中國軍隊終因寡不敵衆,衹得放棄了古北口。從古北口突入的日軍於5月19日占領密雲,5月20日占領平𠔌,5月23日占領懷柔,進而對北平形成三面包圍的態勢。中國守軍接到命令撤至平津郊外實施防禦。5月25日,何應欽派使者陣前求和。5月31日,與日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長城抗戰給日本侵略軍以沉重的打擊,表現了中國軍隊抵禦外來侵略的英勇氣概。但國民黨的妥協政策卻使中國的領土進一步被侵占。
  喜峰口抗戰經過是怎樣的?
  喜峰口是東連山海、西護京師、外控漠北、內通畿輔的名關重鎮。
  1933年長城抗戰槍聲打響之前,國民黨第29軍曾派員赴喜峰口偵察。回報時這樣描述:“喜峰口兩側,群峰矗立,險要天成。長城依勢蜿蜒,華北賴以屏障,誠為兵傢必爭之地。查其附近高地之傾斜,概皆北面緩而南面急。敵如來犯,最易捷足先據。我如禦敵,勢非繞行,難於迎擊。加以口之東北高地,其高度為附近最高。此處被敵占領,則西北高地必受瞰製。故該地一旦失利,喜峰口之城寨難保矣。東北高地之得失,係乎全軍之勝負。此敵我認為必要而在我勢必爭者也。故本軍甫行接防,而鏖戰遽起,非無故耳。”
  3月9日下午,中國軍隊正在接防,日寇已跟蹤退卻的東北軍從喜峰口外的白臺子而來,搶先占領了老婆山及以北長城高地。中國軍隊主力不得不被迫退至孩兒嶺。全綫陣地均受嚴重危害。中國軍隊團、營長遂率部隊爭奪老婆山段長城。將士們攀登峻崖,冒死忘身,肉搏衝鋒,歷數小時,殺敵百餘名,纔將該段長城奪回。中國軍隊營、連長受傷,排長以下士兵傷亡400餘名。不久,敵人加大兵力反攻,更以炮火猛烈射擊。中國軍隊傷亡甚重,遂不得已始行撤退。該段長城復被敵人占領。時已昏夜,乃漸入休戰狀態。這是塞上第一次戰火,也是第一次殲敵。
  11日早6時,敵忽以熾烈炮火掩護3千多步兵嚮老婆山中國軍隊陣地進攻。雙方進退不下五、六次。同時敵人又集中炮火掩護其大隊兵力嚮中國軍隊鬆亭山高地一綫施行猛攻。中國軍隊東、西兩陣地均受敵重層炮火壓迫、傷亡極重。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一編 歷史沿革(1)第一編 歷史沿革(2)第一編 歷史沿革(3)第一編 歷史沿革(4)
第一編 歷史沿革(5)第一編 歷史沿革(6)第一編 歷史沿革(7)第一編 歷史沿革(8)
第一編 歷史沿革(9)第一編 歷史沿革(10)第一編 歷史沿革(11)第一編 歷史沿革(12)
第一編 歷史沿革(13)第二編 建築遺存(1)第二編 建築遺存(2)第二編 建築遺存(3)
第二編 建築遺存(4)第二編 建築遺存(5)第二編 建築遺存(6)第二編 建築遺存(7)
第二編 建築遺存(8)第二編 建築遺存(9)第二編 建築遺存(10)第二編 建築遺存(11)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