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风情 用心去遊   》 第40節:法國(24)      劉心武 Liu Xinwu

  他爭論說:“你所說的那類東西,固然不少,但也不能以偏概全。你這次來巴黎,不該衹去盧浮宮,你還應當多去些博物館——特別是展覽現代派藝術的博物館,你知道巴黎有無數大大小小的畫廊,同盧浮宮的藏品相銜接,從印象派一直到最近的創新之作,全有陳列。前不久畢加索紀念館的永久性畫廊也已開放,你應去仔細地看看。我認為‘現代派’藝術中也有好東西,就同19 世紀以前的歐洲藝術中也有壞東西一樣。記得去年看到國內一傢權威性雜志上有篇文章,它為了捍衛具象藝術反對抽象藝術, 竟不惜拿德拉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前進》和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作比,表揚前者,批評後者。這讓我感到震驚。德拉剋洛瓦自然是一位進步的畫傢,但他的資産階級性質,是再明白不過的,那幅《自由領導人民前進》所反映的史實,是1830 年7 月28 日,巴黎市民為推翻復闢的封建王朝而進行巷戰的情況,那並不是一件現實主義的作品,而是一件浪漫主義的作品,畫傢把資産階級美化為一位豔麗的自由女神,高舉着象徵共和的三色旗引領人民前進。它的進步意義在於反封建,它的局限性在於為資産階級歌功頌德。可是你們那位評論傢對這幅畫簡直是全盤肯定。而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創作於法西斯勢力猖獗的1937 年,當時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小鎮被德國法西斯的飛機炸成了平地,舉世震驚,畢加索及時地創作了這幅抽象手法的巨作,發出了他對法西斯主義的強烈抗議,引起了廣泛的共鳴,等於為歐洲人民抗擊法西斯勢力發出了一道動員令。這也是畢加索本人政治上轉嚮共産主義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他便正式加入了法國共産黨。對這樣一幅作品,你們的那位評論傢卻大加貶抑。其根據,便是《自由領導人民前進》比《格爾尼卡》容易看懂。其實這也衹能代表那位評論傢個人的理解能力。德拉剋
  洛瓦的畫在當時衹挂在沙竜中,並沒有多少人能夠看見,而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後來印成了明信片,廣泛流行於整個西歐,每一個普通工人都熟悉它,當然也理解它。我舉這個例子,不過是想嚮你說明,僅僅因為藝術形式上使你們不習慣了,你們就斷定‘現代派’衹是腐朽沒落、頽廢絶望的東西,那是不公正的……”
  我便又對他說:“畢加索也許另當別論。但我們對西方‘現代派’藝術持嚴峻的批判態度,第二條理由還是很充分的:它們大都有着與馬剋思主義格格不入的哲學為前提,如虛無主義、非理性主義、弗洛伊德主義……”
  他忍不住打斷我問:“可是你們推崇備至的巴爾紮剋、托爾斯泰,不也有相同的問題嗎?巴爾紮剋的政治態度你們很清楚,是個保皇黨人,他的哲學前提能與無産階級所尊崇的馬剋思主義有一絲一毫共同之處嗎?列寧寫文章講過,托爾斯泰的哲學觀、歷史觀反動,而且是在‘反動’這個字眼最全面、最準確、最深刻意義上的反動。既然對他們能‘一分為二’,為什麽就不能對西方的‘現代派’作傢也‘一分為二’呢?”
  我說:“也不是沒有‘一分為二’。許多人在基本否定西方‘現代派’藝術的前提下,也承認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有認識價值,承認它們的某些技巧值得藉鑒。”
  朋友笑了,他凝視着我問:“你不要光是概括別人的意見。你個人對這個問題究竟怎麽看呢?”
  我也笑了:“你以為我是在回避嗎?不,我無論在哪裏都可以坦率地說出自己的看法。我首先承認自己對西方的‘現代派’藝術相當無知。所以我無從對它作出整體性的判斷。就我個人接觸到西方‘現代派’作品而言,有的我理解並且感到興趣,有的我能理解但並不喜歡,有的我不能理解。不過有一點我是清楚的:我們中國的文學藝術傢,應當以我們的創作為我們中國人民服務。目前我國讀者、觀衆的文化素養水準决定了他們的欣賞水平,而且就是總體水平提高以後,基於我們這個民族有着自己固有的文化傳統和欣賞習慣,也必定要求我們嚮他們提供首先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這是我們必須認真加以考慮的。因此,我認為西方‘現代派’文藝非但不能在中國照搬,就是那些確實有價值的因素,因不合我國的國情,也並非都可藉鑒。所以,我主張:一,把西方‘現代派’文藝中有代表性的東西適當地加以引進,主要不是作為欣賞對象,而是作為瞭解西方世界的參考材料;二,對西方‘現代派’文藝要給予科學的評價,評價它們時不必和它們在中國可能派生的影響生硬聯繫;三,對於它們當中的積極因素,特別是藝術創新的勇氣和經過檢驗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藝術技巧,可以大膽藉鑒,在藉鑒中允許失敗,逐漸積纍經驗,以使我們的文學藝術在廣采博收的過程中不斷豐富、發展。”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澳大利亞(1)第2節:澳大利亞(2)第3節:澳大利亞(3)第4節:澳大利亞(4)
第5節:澳大利亞(5)第6節:澳大利亞(6)第7節:澳大利亞(7)第8節:奧地利(1)
第9節:奧地利(2)第10節:德國(1)第11節:德國(2)第12節:德國(3)
第13節:德國(4)第14節:丹麥(1)第15節:丹麥(2)第16節:丹麥(3)
第17節:法國(1)第18節:法國(2)第19節:法國(3)第20節:法國(4)
第21節:法國(5)第22節:法國(6)第23節:法國(7)第24節:法國(8)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