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不生病的智慧:从里到外说健康   》 第40节:常见病不求人(5)      Wang Lifeng

  经络疗法
  每晚睡前洗脚后,端坐床上,先用右手掌拍打左脚涌泉穴120次,再用左手掌拍打右脚涌泉穴120次,每次力度均以感到微微胀痛为宜。
  5.告别眩晕,从补肾养肝入手
  食疗和经络按摩可以补肝益肾,滋阴潜阳,从根子上解决眩晕问题。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它的表现有:
  1.天旋地转:患者会感觉到周围的景物在旋转、移动、摇晃,自身也可能在转。
  2.头重脚轻:没有天旋地转的感觉,但总觉得“头重重,脚浮浮”,提不起精神来。
  3.眼前发黑:眼前的物体突然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暂时失去知觉,而且往往会伴有作呕作闷、食欲不振甚至呕吐大作等症状。
  眩晕不是一种疾病,但很多疾病都可以出现眩晕的症状。比如美尼尔氏综合症、内耳迷路炎、药物中毒、晕动病、颈椎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低血压、心律失常、贫血等。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引起眩晕的真正原因,盲目地使用药物,有时候会贻误治病的最佳时机。如颈椎病患者引起的眩晕,如果一味地服用“眩晕停”,也许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但是却不能彻底根治,只有从治疗颈椎病入手,才能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肾精不足、肝阳上亢是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故眩晕患者,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些黑色、青色的食物,避免进食一些助热上火、耗气伤精的食物,如大枣、辣椒、荔枝、槟榔、萝卜缨等,不要熬夜。
  食疗和经络按摩可以补肝益肾,滋阴潜阳,从根子上解决眩晕问题。
  食物疗法
  1.天麻具有平肝熄风的作用,是治疗眩晕的良药。用天麻10克,猪脑1个,洗净同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熟食用。
  2.黑豆和鸡蛋能够滋补肾精,养血熄风。精血不足,面色苍白,头晕失眠的患者,可用黑豆30克,鸡蛋2个,加水共煲熟食用。
  经络疗法
  取太阳、百会、风池三穴,睡前按摩两三分钟;双手呈爪状,放在同侧眉部上方,适当用力从前额梳推至头后部,连续做10~15次。
  6.厌食还需食来医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主管着人的食欲和饮食消化功能。你不好好保养它,还要伤害它,它能让你有食欲吗?
  梁实秋曾经说过:“人生三大享受,住西洋房子,娶日本太太,吃中国菜。”言下之意,中国的美食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吃饭这么美妙的事情,谁还会拒绝呢?可偏偏有人跟自己过不去,就是讨厌吃饭,患上厌食症,真是难以置信。
  工作、生活的压力是引起厌食的常见原因。如今,人们常把“郁闷”挂在嘴边,工作不顺心郁闷,晋升没希望郁闷,人际关系紧张郁闷。这么多的郁闷,哪还有吃饭的欲望呢?“郁怒伤肝,肝气犯脾,肝脾不合”。脾主运化,开窍于口,主管着人的食欲和饮食消化功能。你不好好保养它,还要伤害它,它能让你有食欲吗?
  食物疗法
  厌食症的家庭调理,除了调整好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情外,还要从饮食入手。
  1.生姜若干,洗净切片,用醋浸一昼夜,醋量以浸没生姜片为宜。用时取生姜3片,加人适量红糖,以沸水冲泡,代茶饮。适用于脾胃虚寒者。
  2.生山楂肉30~60克。水煎取汁,1日分3次服完。可以连山楂肉同吃。对于各种厌食症、消化不良都有效果。
  3.鲜白萝卜500克。萝卜洗净切成小块。放在沸水内煮沸即捞出,晾晒半天。再放入锅内,加蜂蜜,以文火煮沸、调匀,冷后装瓶备用。每次饮后食用数块,连服数天。
  经络疗法
  敲打脾经、胃经可以起到健脾胃、助运化、补气血、增进食欲的功效,进餐前揉按足三里,效果非常显著。
  7.消化不良,食物和推腹法帮忙
  对于一般的消化不良,萝卜、山药等食物和推腹法就可以解决。
  消化不良和厌食不同,厌食是“不想吃饭”,而消化不良是进食之后感觉不舒服。消化不良一般包括下述症状:上腹部有微胀、疼痛或其他不适感觉;食欲不振,进食少量食物后即有饱胀感;嗳气、恶心、呕吐和胸口灼热等都是消化不良的常见症状。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Source】重庆出版社
第1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观音(1)第2节: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观音(2)
第3节:疾病是老天派来提高我们体质的调皮鬼(1)第4节:疾病是老天派来提高我们体质的调皮鬼(2)
第5节:疾病是老天派来提高我们体质的调皮鬼(3)第6节:疾病是老天派来提高我们体质的调皮鬼(4)
第7节:疾病是老天派来提高我们体质的调皮鬼(5)第8节:疾病是老天派来提高我们体质的调皮鬼(6)
第9节:疾病是老天派来提高我们体质的调皮鬼(7)第10节: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1)
第11节: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2)第12节: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3)
第13节: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4)第14节: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5)
第15节: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6)第16节: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7)
第17节: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8)第18节:从根子上找到生病的原因(9)
第19节: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1)第20节: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2)
第21节: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3)第22节: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4)
第23节: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5)第24节:对待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6)
No.   I   [II]   [I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