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 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   》 1 各族人民的共同奮鬥      葛劍雄 Ge Jianxiong

  在中國疆域的形成過程中,漢族作出了主要的貢獻。這不僅是因為漢族人口衆多,文化和科學技術先進,而且在於漢族最早建立了統一政權,為中國的疆域奠定了基矗
  中國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秦朝,就是以漢族的前身華夏諸族為主建立的。儘管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但經過漢朝近400年的鞏固,中原王朝的疆域已經基本定型。從秦朝至清朝這2000餘年間,雖然中原王朝的疆域時有盈縮,但它們的主體部分——北起陰山、燕山、遼河下遊,南至兩廣,西起隴東、四川盆地,東至於海——是相當穩定的。即使這一部分分裂成幾個政權,它們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也沒有什麽差異,因此不久又會歸於統一。根本的原因就是這一範圍內的人口中,漢族占了絶大多數。漢族在長期共同的生産和生活中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民族心態,經過儒傢學說的總結提高,升華為一種統一的觀念。由於漢族地區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漢族人民的辛勤勞動,這一主體部分從秦漢以來一直是東亞大陸經濟和文化最發達的地區,對其他政權和民族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這固然也導致了其他民族的入侵,但更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由於這一部分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優勢,儘管它不止一次成為非漢族的統治區,但軍事上的徵服者一次次成為經濟和文化上的被徵服者,甚至徵服者的整個民族也被融合在漢族之中了。要是沒有這一主體部分的存在,或者這一部分的經濟和文化力量不足以影響並融合其他民族,那麽,在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遼宋、宋金那樣的分裂以後就不可能再恢復統一的局面。而歷史事實是,這樣的統一不僅恢復了,而且統一的範圍越來越大,持續的時間越來越長。
  另一方面,非漢民族同樣為中國的統一疆域的形成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首先,中國的邊疆最早是由非漢民族開發經營的,在這些地區歸屬於中原王朝或者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之前,一般都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文化基礎和一定數量的人口,建立了自己的政權或者結成了政治實體。百越民族對於嶺南、東南沿海和山區的開發,巴、蜀、“西南夷”、蠻、僚、俚、僰等民族對西南的開發,肅慎、東鬍、夫餘、挹婁、鮮卑、烏桓、高麗、靺鞨、奚、契丹、女真、滿等民族對東北的開發,匈奴、鮮卑、丁零、突厥、回鶻、契丹、蒙古等民族對北方的開發,西域各族、羌、突厥、回鶻、党項、蒙古、回、維吾爾等民族對西北的開發,羌、吐𠔌渾、吐蕃(藏)等民族對青藏高原的開發,臺灣的當地民族對臺灣島的開發,都是這些地區最終成為中國疆域一部分的前提和基矗由於邊疆地區自然條件不如中原,一般都有地勢高寒,地形崎嶇,氣候炎熱或寒冷,潮濕或幹旱,土地貧瘠,植被過於茂密,疾病流行,交通運輸不便等不易剋服的睏難,所以在開發過程中尤其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進行艱苦卓絶的奮鬥。這些民族還在創造適應當地具體條件的物質文明的同時,産生了適應當地條件的制度和精神文明。
  其次,儒傢的大一統學說雖然有其積極作用,但也有其消極的一面,那就是衹註重漢族農業區,忽視周圍牧業區和未開發地區,把統一的範圍局限於中原王朝和漢族人口。所以歷史上一些武功赫赫的漢族政權,儘管多次進入了蒙古高原,卻滿足於憑藉“天之所以限鬍漢”(老天爺用來隔離鬍人與漢人,見《漢書·匈奴傳》)的長城為界。對於邊疆地區的得失往往並不在意,甚或麻木不仁。漢、唐、明這幾個曾經有很強國力的漢族政權都沒有能將別的農業區和牧業區統一起來,相反,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大統一都是由來自北方的非漢族直接或間接完成的。東漢開始的北方民族的南下雖然引起了幾百年的分裂,但正是以非漢族的統治為基礎的北方政權最終實現了南北統一。崛起於蒙古高原的元朝和發祥於長白山下的清朝都是以北方民族為基礎,進而統一南方漢族地區的。
  所以,如果沒有非漢民族對邊疆的開發,不是由他們來打破傳統的統一觀的局限的話,統一的中國疆域也同樣不可能出現。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一 引言2 疆域何所指
3 疆域種種二 走嚮統一的漫長歷程:先秦時期
2 商朝3 西周
4 東周(春秋、戰國時期)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擴大和穩定:秦漢時期
1 第一個統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2 西漢初的睏境
3 漢武帝的開疆拓土4 匈奴和其他邊疆政權
5 東漢的疆域6 邊疆諸族的內遷和擴張
四 長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統一:三國至南北朝2 亂世群雄的角逐:十六國的興衰
3 對峙中的穩定:北方的統一和再分裂4 北方的局部擴展和南方的退縮
五 從大統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時期2 空前的開拓:唐朝前期的疆域
3 強盛後的衰落:唐朝中期以後的疆域4 邊疆政權的消長
5 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六 分裂的延續和結束:宋、遼、金、元時期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