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类 水經註   》 捲四十      酈道元 Li Daoyuan

  ○漸江水斤江水
  江以南至日南郡二十水
  禹貢山水澤地所在
  △漸江水出三天子都。
  《山海經》謂之浙江也。《地理志》雲: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北逕其縣南,
  有博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劍杪。時有錄鼓潛發,正長臨縣,以山鼓
  為候,一鳴,官長一年,若長雷發聲,則官長不反,浙江又北歷黟山,縣居山之
  陽,故縣氏之。漢成帝鴻嘉二年,以為廣德國,封中山憲王孫雲客王於此。晉太
  康中,以為廣德縣,分隸宣城郡。會稽陳業,潔身清行,遯跡此山。浙江又北逕
  歙縣東,與一小溪合。水出縣東北翁山,西逕故城南,又西南入浙江。
  又東逕遂安縣南。溪廣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水甚清深,潭不掩鱗,故名
  新定。分歙縣立之。晉太康中,又改從今名。
  浙江又左合絶溪,溪水出始新縣西,東逕縣故城南,為東西長溪。溪有四十
  七瀨,睿流驚急,奔波聒天。孫權使賀齊討黟、歙山賊,賊固黟之林歷山,山甚
  峻絶,又工禁五兵。齊以鐵杙椓山,升出不意,又以白棓擊之,氣禁不行,
  遂和奇功平賊。於是立始新之府,於歙之華鄉令齊守之。後移出新亭。晉太康元
  年,改曰新安郡。溪水東註浙江。浙江又東北逕建德縣南。縣北有烏山,山下有
  廟,廟在縣東七裏。廟渚有大石,高十丈,五尺圍,水瀨睿激而能緻雲雨。
  浙江又東逕壽昌縣南,自建德至此,八十裏中有十二瀨,瀨皆峻嶮,行旅所
  難。縣南有孝子夏先墓,先少喪二親,負土成墓。數年,不勝哀卒。
  浙江又北逕新城縣,桐溪水註之。水出吳興郡於潛縣北天目山。山有高峻,
  崖嶺竦疊,西臨峻澗。山上有霜木,皆是數百年樹,謂之翔鳳林。東面有瀑布,
  下註數晦深沼,名曰蛟竜池。池水南流逕縣西,為縣之西溪。溪水又東南與紫溪
  合。水出縣西百丈山,即潛山也。山水東南流,名為紫溪,中道夾水,有紫色磐
  石,石長百餘丈,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為赤瀨,蓋以倒影在水故也。紫溪又
  東南流,逕白山之陰。山甚峻極,北臨紫溪。又東南連山夾水,兩峰交峙,反項
  對石,往往相捍。十餘裏中,積石磊砢,相挾而上,澗下白沙細石,狀若霜雪。
  水木相映,泉石爭暈,名曰樓林。紫溪東南流,逕桐廬縣東為桐溪。孫權藉溪之
  名以為縣目,割富春之地,立桐廬縣。自縣至於潛,凡十有六瀨,第二是嚴陵瀨。
  瀨帶山,山下有石室。漢光武帝時,嚴子陵之所居也。故山及瀨,皆即人姓名之。
  山下有磐石,周回十數丈,交枕潭際,蓋陵所遊也。桐廬溪又東北,逕新城縣入
  浙江。縣故富春地,孫權置,後省並桐廬,鹹和九年,復立為縣。浙江又東北入
  富陽縣,故富春也。晉後名春,改曰富陽也。東分為湖浦。
  浙江又東北逕富春縣南,縣故王莽之誅歲也。江南有山,孫武皇之先所葬也。
  漢末,墓上有光,如雲氣屬天。黃武四年,孫權以富春為東安郡,分置諸縣。以
  討山越,命全琮浙江又東北逕亭山西,山上有孫權父塚。
  △北過餘杭,東入於海。
  浙江逕縣左,合餘杭大溪。江北即臨安縣界,水北對郭文宅,宅傍山面溪,
  宅東有郭文墓,晉建武元年,驃騎王導迎文,置之西園。文逃此而終。臨安令改
  葬之。建安十六年,縣民郎雅作亂,賀齊討之。孫權分餘杭立臨水縣,晉改曰臨
  安縣,因岡為城,南門尤高。謝安莅郡,遊縣,逕此門,以為難為亭長。浙江又
  東逕餘杭故縣南,新縣北。秦始皇南遊會稽,途出是地。因立為縣。王莽之進睦
  也。漢末陳渾移築南城,縣後溪南大塘。即渾立以防水也。縣南有三碑,是顧颺、
  範甯等碑。縣南有大壁山,郭文自陸渾遷居也。浙江又東逕烏傷縣北,王莽改曰
  烏孝,《郡國志》謂之烏傷。《異苑》曰:東陽顔烏以淳孝著聞,後有群烏銜鼓,
  集顔鳥所居之邨,烏口皆傷,一境以為顔烏至孝,故緻慈烏,欲令孝聲遠聞,
  又名其縣曰烏傷矣。浙江又東北流至錢唐縣,𠔌水入焉。水源西出太末縣,縣是
  越之西部姑衊之地也。秦以為縣。王莽之末治也。吳寶鼎中,分會稽立,隸東陽
  郡。𠔌水東逕獨鬆故塚下,塚為水毀,其磚文:筮言吉,龜言兇,百年隋水中,
  今則同龜繇矣。𠔌水又東逕長山縣南,與永康溪水合,縣即東陽郡治也。縣,漢
  獻帝分烏傷立;郡,呈寶鼎中分會稽置。城居山之陽,或謂之長仙縣也,言赤鬆
  採藥此山,因而居之,故以為句。後傳呼乖謬,字亦因改。溪水南出永康縣。縣,
  赤烏中分烏傷上浦立。劉敬叔《異苑》曰:孫權時,永康縣有人入山,遇一大龜,
  即束之以歸。龜便言曰:遊不量時,為君所得。擔者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
  宿越裏,纜船於大桑樹。宵中,樹忽呼龜曰:元緒,奚事爾也?龜曰:行不擇日,
  今方見烹,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葛元遜識性淵長,必致相睏。令
  求如我之徒,討將安泊?龜曰:子明,無多辭,既至建業,權將煮之,燒柴萬車,
  龜猶如故。諸葛恪曰:燃以老桑乃熟。獻人仍說龜言,權使伐桑,取煮之即爛。
  故野人呼龜曰元緒。其水飛湍北註,至縣南門,入𠔌水。𠔌水又東,定陽溪水註
  之。水上承信安縣之蘇姥布。縣本新安縣,晉武帝太康元年改曰信安。水懸百餘
  丈,瀨勢飛註,狀如瀑布。瀨邊有石如床,床上有石牒,長三尺許,有似雜采帖
  也。《東陽記》雲:信安縣有懸室坂。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至石室中,見
  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
  不復饑。俄頃,童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漼然爛荊既歸,質去傢已數十
  年,親情凋落,無復嚮時比矣。其水分納衆流,混波東逝,逕定陽縣。夾岸緣溪,
  悉生支竹,及芳枳木連,雜以霜菊金橙。白沙細石,狀如凝雪。石溜湍波,浮響
  無輳山水之趣。尤深人情。縣,漢獻帝分信安立。溪亦取名焉。溪水又東逕長
  山縣北,北對高山。山下水際,是赤鬆羽化之處也。炎帝少女追之,亦俱仙矣。
  後人立廟於山下。溪水又東入於𠔌水,又東逕烏傷縣之雲黃山,山下臨溪水,水
  際石壁傑立,高一百許丈。又與吳寧溪水合。水出吳寧縣,下逕烏傷縣入𠔌,謂
  之烏傷溪水。閩中有徐登者,女子化為丈夫,與東陽趙昞,並善越方。時遭兵
  亂相遇於溪,各示所能。登先禁溪,水為不流。昞次禁枯柳,柳為生荑。二人
  相示而笑。登年長,昞師事之。後登身故,昞東入章安。百姓未知。昞乃
  升茅屋,梧鼎而爨,主人驚怪,昞笑而不應,屋亦不損。又嘗臨水求渡,船人
  不許。昞乃張蓋坐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於是百姓神服,從者如歸,章安
  令惡而殺之,民立祠於永康而蚊蚋不能入。昞秉道懷術,而不能全身避害,事
  同萇弘,宋元之龜,戹運之來,故難救矣。𠔌水又東入錢唐縣,而左入浙江。故
  《地理志》曰𠔌水自太末東北,至錢唐,入浙江,是也。浙江又東逕靈隱山,山
  在四山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大三十圍,其上開
  散,狀似蓮花。昔有道士,長往不歸,或因以稽留為山號。山下有錢唐故縣。浙
  江逕其南,王莽更名之曰泉亭。《地理志》曰:會稽西部都尉治。《錢唐記》曰:
  防海大塘在縣東一裏許,郡議曹華信傢議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緻一
  斛土石者,即與錢一千。旬日之間,來者雲集,塘未成而不復齲於是載土石者
  皆棄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錢塘焉。縣南江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
  古見之。神化不測,湖取名焉。縣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也。闞駰雲:山出錢水,
  東入海。《吳地記》言,縣惟浙江,今無此水。縣東有定、包諸山皆西臨浙江,
  水流於兩山之間,江川急濬,兼濤水畫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
  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餘。《吳越春秋》以為子胥、文種之神也。昔子
  胥亮於吳,而浮屍於江,吳人憐之,立祠於江上,名曰胥山。《吳錄》曰:胥山
  在太湖邊去江不百裏,故曰江上。文種誠於越,而伏劍於山陰,越人哀之,葬於
  重山。文種既葬一年,子胥從海上,負種俱去,遊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揚波者,
  伍子胥,後重水者大夫種。是以枚乘曰:濤無記焉。然海水上潮,江水朔流,似
  神而非,於是處焉。秦始皇三十七年,將遊會稽,至錢唐,臨浙江,所不能渡,
  故道餘杭之西津也。
  浙江北合詔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憩,故有詔息之名也。浙
  江又東合臨平湖。《異苑》曰晉武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
  問張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言,聲聞數十裏。
  劉道民《詩》曰:事有遠而合,蜀桐鳴吳石。傳言此湖草穢壅塞,天下亂,是湖
  開,天下平。孫皓天璽元年,吳郡上言,臨平湖自漢末穢塞,今更開通。又於湖
  邊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餘,刻作皇帝字。於是改天册
  為天璽元年。孫盛以為元皇中興之符徵,五湖之石瑞也。《錢塘記》曰:桓玄之
  難,湖水色赤,熒熒如丹。湖水上通浦陽江,下註浙江,名曰東江,行旅所從以
  出浙江也。浙江又逕固陵城北,昔范蠡築城於浙江之濱,言可以固守,謂之固陵,
  今之西陵也。浙江又東逕柤塘,謂之柤瀆。昔太守王朗拒孫策,數戰不利。
  孫靜說策曰:朗負阻城守,難可卒拔。柤瀆去此數十裏,是要道也。若從此出,
  攻其無備,破之必矣。策從之,破朗於固陵。有西陵湖,亦謂之西城湖。湖西有
  湖城山,東有夏架山。湖水上承妖臯溪而下註浙江。又逕會稽山陰縣,有若竹裏,
  裏有舊城,言句踐封范蠡子之邑也。
  浙江又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亭,亦曰蘭上裏。太
  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勖封蘭亭侯,蓋取此亭以為封號也。
  太守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之臨郡也。起亭於山椒,極高盡眺矣。
  亭宇雖壞,基陛尚存。浙江又逕越王允常塚北,塚在木客村。耆彥雲:句踐使工
  人伐榮楯,欲以獻吳,久不得歸,工人尤思,作《木客吟》,後人因以名地。句
  踐都琅邪,欲移允常塚,塚中生分風,飛沙射人,人不得近。句踐不欲,遂止。
  浙江又東北得長湖口,湖廣五裏,東西百三十裏,沿湖開水門六十九所,下
  溉田萬頃,北瀉長江。湖南有覆鬥山,周五百裏,北連鼓吹山,山西枕長溪,溪
  水下註長湖。山之西嶺有賀臺,越入吳,還而成之,故號曰賀臺矣。又有秦望山,
  在州城正南,為衆峰之傑,涉境便見。《史記》雲:秦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
  地以取山頂,七裏,懸隥孤危,徑路險絶。《記》雲:扳蘿捫葛,然後能升。
  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山南有嶕峴,峴裏有大城,越王無餘之舊
  都也。故《吳越春秋》雲:句踐語范蠡曰:先君無餘,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
  在湖之南。又有會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謂之為茅山,又曰棟山。《越絶》雲:
  棟猶鎮也。蓋《周禮》所謂揚州之鎮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玞石。
  《山海經》曰:夕水出焉,南流註於湖。《吳越春秋》稱覆釜山之中,有金簡玉
  字之書,共帝之遺識也。山下有禹廟,廟有聖姑像。《禮樂緯》雲:禹治水畢,
  天賜神女,聖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塚。昔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於會稽,
  因而葬之。有鳥來為之耘,春銜拔草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
  犯則刑無赦山東有湮井,去廟七裏,深不見底,謂之禹井,雲東遊者多探其穴也。
  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側。孫暢之《述書》雲: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
  石匱山,石形似匱,上有金簡玉字之書,言夏禹發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
  山,遠望山的的狀若射侯,故謂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為射堂。年登否
  常占射的,以為貴賤之準。的明則米賤,的暗則米貴。故諺雲:射的白,斛米百,
  射的玄,斛米千。北則石帆山,山東北有孤石,高二十餘丈,廣八丈,望之如帆,
  因以為名。北臨大湖。水深不測,傳與海通。何次道作郡,常於此水中得烏賊魚。
  南對精廬,上蔭修,木,下瞰寒泉。西連稽山,一山也。東帶若邪溪,《吳越春
  秋》所謂歐冶涸而出銅,以成五劍。溪水上承嶕峴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數
  畝,甚清深,有孤石臨潭。乘崖俯視。猨狖驚心,寒木被潭,森瀋駭觀。上有
  一櫟樹,謝靈運與從弟惠連常遊之,作連句,題刻樹側。麻潭下註若邪溪,水至
  清照,衆山倒影,窺之如畫。漢世劉寵作郡,有政績,將解任去治,此溪父老,
  人持百錢出送,寵各受一文。然山棲遯逸之士,𠔌隱不羈之民,有道則見,物以
  感遠為貴,荷泉致意,故受者以一錢為榮,豈藉費也。義重故耳。溪水下註大湖,
  邪溪之東,又有寒溪,溪之北有鄭公泉,泉方數丈,鼕溫夏涼。漢太尉鄭弘宿居
  潭側,因以名泉。弘少以苦節自居,恆躬采伐,用貿糧膳。每出入溪津,常感神
  風送之,雖憑舟自運,無杖檝之勞。村人貪藉風勢,常依隋往還,有淹留者,
  徒輩相謂,汝不欲及鄭風邪?其感緻如此。湖水自東亦註江通海,水側有白鹿山。
  山北湖塘上舊有亭,吳黃門郎楊哀明,居於弘訓裏,太守張景數往造焉,使開瀆
  作埭,埭之西作亭,亭、埭皆以楊為名。孫恩作賊,從海來,楊亭被燒,後復修
  立,厥名猶在。東有銅牛山,山有銅穴,三十許丈,穴中有大樹神廟。山上有冶
  官,山北湖下有練塘裏。《吳越春秋》雲:句踐煉冶銅錫之處。采炭於南山,故
  其間有炭瀆。句踐臣吳,吳王封句踐於越百裏之地,東至炭瀆是也。縣南九裏有
  侯山,山孤立長湖中。晉車騎將軍孔敬康少時,遯世棲跡此山。湖北有三小山,
  謂之鹿野山,在縣南六裏,按《吳越春秋》,越之麋苑也。山有石室,言越王所
  遊息處矣。縣南湖北有陳音山。楚之善射者曰陳音,越王問以射道,又善其說,
  乃使簡士習射北郊之外。按《吳越春秋》,音死,葬於國西山上,今陳音山乃在
  國南五裏。湖北有射堂及諸邸捨,連衍相屬。又於湖中築塘,直指南山,北即大
  越之國。秦改為山陰縣,會稽郡治也。太史公曰:禹會諸侯計於此,命曰會稽,
  會稽者,會計也。始以山名,因為地號。夏後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為越。世歷
  殷、周,至於允常,列於《春秋》。允常卒,句踐稱王,都於會稽。《吳越春秋》
  所謂越王都埤中,在諸暨北界,山陰康樂裏有地名邑中者是。越事吳,故北其門,
  以東為右,西為左,故雙闕在北門外。闕北百步有雷門,門樓兩層,句踐所造。
  時有越之舊木矣。州郡館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時故物。句踐霸世。徙都琅邪,
  後為楚伐,始還浙東。城東郭外有靈氾,下水甚深,舊傳下有地道,通於震澤。
  又有句踐所立宗廟,在城東明裏中甘滂南。又有玉笥竹林雲門天柱精捨。並疏山
  創基,架林裁宇,害澗延流,盡泉石之好,水流逕通。浙江又北逕山陰縣西。西
  門外百餘步有怪山。本琅邪郡之東武縣山也,飛來徙此,壓殺數百傢。《吳越春
  秋》稱怪山者,東武海中山也,一名自來山,百姓怪之,號曰怪山。亦曰:越王
  無疆為楚所伐,去琅邪,還浙東,東武人隨居山下。遠望此山,其形似龜,故亦
  有龜山之稱也。越起靈臺於山上,又作三層樓以望雲物。川土明秀,亦為勝地。
  故王逸少雲:從山陰道上,猶如鏡中行也。浙江之上,又有大吳王、小吳王邨,
  並産闔閭、夫差伐越所捨處也。今悉民居,然猶存故目。昔越王為吳所敗,以五
  千餘衆,棲於稽山。卑身待士,施必及下。《呂氏春秋》曰:越王之棲於會稽也,
  有酒投江,民飲其流,而戰氣自倍。所投即浙江也。許慎、晉灼並言江水至山陰
  為浙江。江之西岩有朱室塢,句踐百裏之封,西至朱室,謂此也。浙江又東北逕
  重山西,大夫文種之所葬也。山上有白樓亭,亭本在山下,縣令殷朗移置今處。
  沛國醒儼,避地會稽,聞陳業履行高潔。往侯不見。儼後浮海,南入交州,臨支
  遺書與業,不因行李,擊白樓亭柱而去。升陟遠望,山湖滿目也。永建中,陽羨
  周嘉上書,以縣遠赴會至難,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為吳,以東為會稽。漢高帝
  十二年,一吳也,後分為三,世號三吳,吳興、吳郡、會稽其一焉。
  浙江又東逕禦兒鄉。《萬善歷》曰:吳黃武六年正月,獲彭綺。是歲,由拳
  西鄉有産兒,隋地便能語,雲:天方明,河欲清。鼎腳折。金乃生。因是詔為語
  兒鄉非也。禦兒之名遠矣,蓋無智之徒,因藉地名,生情穿鑿耳。《國語》曰:
  句踐之地,北至禦兒是也,安得引黃武證地哉?韋昭曰:越北鄙在嘉興。
  浙江又東逕柴闢南,舊吳楚之戰地矣。備侯於此,故謂之闢塞,是以《越絶》
  稱吳故從由拳、闢塞渡會稽,溱山陰是也。
  又逕永興縣南,縣在會稽東北一百二十裏,故餘暨縣也。闔閭弟夫概之故邑
  也。王莽之餘衍也。漢末,童謠雲:天子當興東南三餘之間。故孫權改曰永興,
  縣濱浙江。
  又東合浦陽江。江水導源烏傷縣,東逕諸暨縣,與泄溪合。溪廣數丈,中道
  有兩高山夾溪,造雲壁立,凡有五泄。下泄懸三十餘丈,廣十丈,中三泄不可得
  至,登山遠望,乃得見之。泄懸百餘丈,水勢高急,聲震水外。上泄懸二百餘丈,
  望若雲垂,此是瀑布,土人號為泄也。江水又東逕諸暨縣南,縣臨對江流,江南
  有射堂。縣北帶烏山,故越地也。先名上諸暨,亦曰句無矣。故《國語》曰:句
  踐之地,南至句無。王莽之疏虜也。夾水多浦,浦中有大湖,春夏多水,秋鼕涸
  淺。江水又東南逕剡縣,與白石山水會。山上有瀑布,懸水三十丈,下註浦陽江。
  浦陽江水又東流南屈,又東回北轉,逕剡縣東,王莽之盡忠也。縣開東門嚮江,
  江廣二百餘步。自昔耆舊傳,縣不得開南門,開南門則有賊盜。江水翼縣轉註,
  故有東渡、西渡焉。東南二渡,通臨海,並泛單船為浮航。西渡通東陽,並二十
  五船為橋航。江邊有查浦,浦東行二百餘裏,與句章接界。浦裏有六裏,有五百
  傢,並夾浦居,列門嚮水,甚有良田。有青溪、餘洪溪、大發溪、小發溪,江上
  有溪,六溪列溉,散入江。夾溪上下,崩崖若傾。東有簟山。南有黃山,與白石
  三山,為縣之秀峰。山下衆流前導,湍石激波,浮險四註。浦陽江又東逕石橋,
  廣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徑七尺,橋上有方石,長七尺,廣一丈二尺。橋
  頭有磐石,可容二十人坐。溪水兩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許丈,溪中相攻,贔
  響外發,未至橋數裏,便聞其聲。江水北逕嵊山,山下有亭,亭帶山臨江,鬆嶺
  森蔚,沙渚平靜,浦陽江又東北逕始寧縣山之成功嶠。嶠壁立臨江,欹路峻
  狹,不得並行。行者牽木稍進,不敢俯視。嶠西有山,孤峰特上,飛禽罕至。
  有採藥者,沿山見通溪,尋上,於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地甚光潔。還復更尋,
  遂迷前路。言諸仙之所憩宴,故以壇宴名山。嶠北有浦,浦口有廟,廟甚靈
  驗,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相侵竊,必為蛇虎所傷。北則山與嵊山接,
  二山雖曰異縣,而峰嶺相連,其間傾澗懷煙,泉溪引霧,吹畦風馨,觸岫延賞。
  是以王元琳謂之神明境,事備謝康樂《山居記》。浦陽江自山東北,逕太康
  湖,車騎將軍謝玄田居所在。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通,澄湖遠鏡。於江
  麯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可愛,居民號為桐亭樓,樓兩面臨江,盡升眺之趣。
  蘆人漁子,泛濫滿焉。湖中築路,東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捨,高甍凌
  虛,垂檐帶空,俯眺平林,煙杳在下,水陸寧晏,足為避地之鄉矣。江有琵琶圻,
  圻有古塚墮水,甓有隱起字雲:筮吉龜兇,八百年,落江中。謝靈運取甓詣京,
  鹹傳觀焉。乃如龜繇,故知塚已八百年矣。浦陽江又東北逕始寧縣西,本上虞之
  南鄉也。漢順帝永建四年,陽羨周嘉上書,始分之。舊治水西,常有波潮之患。
  晉中興之初,治今處。縣下有小江,源出山,謂之浦,逕縣下西流註於
  浦陽茠山,下註此浦。浦西通山陰浦而達於江。江廣百丈,狹處二百步,高
  山帶江,重蔭被水,江閱漁商,川交樵隱,故桂棹蘭栧,望景爭途。江南有故
  城,太尉劉牢之討孫恩所築也。江水東逕上虞縣南,王莽之會稽也。本司????都尉
  治也,地名虞賓。《晉太康地記》曰:舜避丹朱於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
  縣北有百官橋。亦云:禹與諸侯會事訖,因相虞樂,故曰上虞。二說不同,未詳
  孰是?縣南有蘭風山,山少木多石,驛路帶山傍江,路邊皆作欄幹。山有三嶺,
  枕帶長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傾。緣山之路,下臨大川,皆作飛閣欄幹。山有三
  嶺,梘帶長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傾。緣山之路,不臨大川,皆作飛閣欄幹,乘
  之而渡,謂此三嶺為三石頭。丹陽葛洪遯世居之,基井存焉。琅邪王方平性好山
  水,又爰宅蘭風,垂釣於此,以永終朝。行者過之,不識,問曰:賣魚師,得魚
  賣否?方平答曰:釣亦不得,得復不賣。亦謂是水為上虞江。縣之東郭外有漁浦
  湖,中有大獨小獨二山。又有覆舟山。覆舟山下漁浦王廟。廟今移入裹山。此三
  山孤立水中。湖外有青山、黃山、澤蘭山,重岫疊嶺,參差入雲。澤蘭山頭有深
  潭,山影臨水,水色青緑。山中有諸塢,有石楗一所,右臨白馬潭。潭之深無底,
  傳云創湖之始,邊塘屢崩,百姓以白馬祭之,因以名水。湖之南,即江津也。江
  南有上塘、陽中二裏。隔在湖南,常有水患。太守孔靈符遏蜂山前湖以為埭。埭
  下開瀆,直指南津。又作水楗二所,以捨此江,得無淹潰之害。縣東有竜頭山,
  山崖之間有石井,鼕夏常冽清泉,南帶長江,東連上陂。江之道南有《曹娥碑》。
  娥父旴,迎濤溺死,娥時年十四,哀父屍不得,乃號涌江介,因解衣投水,祝
  曰:若值父屍,衣當瀋。若不值,衣當福裁落更瀋,娥遂於瀋處赴水而死。縣
  令度尚,使外甥邯鄲子禮為碑文,以彰孝烈。江濱有馬目山,洪濤一上,波隱是
  山,勢淪嵊亭,間歷數縣,行者難之,縣東北上,亦有孝子楊威母墓。威少失父,
  事母至孝,常與母入山采薪,為虎所副,自計不能禦,於是抱母,且號且行,虎
  見其情,遂弭耳而去。自非誠貫精微,孰能理感於英獸矣。又有吳瀆,破山導源,
  註於胥江。上虞江東逕周市而註永興。《地理志》曰:縣有仇亭,柯水東入海。
  仇亭有縣之東北一十裏江北,柯水疑即江也。又東北逕永興縣東,與浙江合,謂
  之浦陽江。《地理志》又云:縣有蕭山,潘水所出,東入海。又疑是浦陽江之別
  名也,自外無水以應之。浙江又東註於海。故《山海經》曰:浙江在其東,在閩
  西北入海。韋昭以鬆江、浙江、浦陽江為三江。
  △斤江水出交阯竜編縣,東北至鬱林領方縣東,註於鬱。
  《地理志》雲:逕臨塵縣至領方縣,註於鬱。
  △容容、夜、糹鹵、湛、乘、牛渚、須無、無濡、營進、皇無、地零、侵離。
  侵離水出廣州晉興郡,郡以太康中分鬱林置。東至臨塵,入鬱。
  △無會、重瀨、夫盛無變由蒲、王都、融、勇外。
  此皆出日南郡西,東入於海。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次轉北也。
  △右二十水,從江已面,至日南郡也。
  《禹貢錐指》曰:弱水,《經》不言所出,桑欽以為出張掖刪丹縣。
  鄭康成曰:衆水東流,此獨西流。而《水經註》無之,其所經與所入,不可
  得而詳也。一清按:《史記·索隱》曰:《水經》曰:“弱水出張掖刪丹縣,西
  北至酒泉會水縣入合黎山腹。《漢志》張掖郡刪丹縣,桑欽以為導弱水自此西至
  酒泉合黎,即是小司馬所引之文。是唐時尚有《弱水》篇,今本盡失之耳。張守
  節《正義》亦云:合黎水出臨鬆縣東,而北流逕張掖故城下,又北流至縣北二十
  三裏,合弱水。弱水自合黎出折而北泫,逕沙磧之西,入居延澤,行千五百裏。
  又《漢志》金城郡臨羌縣下云:有弱水。《說文》曰:弱水自張掖刪丹西,至酒
  泉合黎,餘波入於流沙。觀此則弱水之源委,約略可得矣。又曰:山也,或
  曰弱水之所出。《十六國春秋》乞伏札子擊吐𠔌渾,覓地於弱水西。《元和志》
  弱水在刪丹縣南山下。《括地志》蘭門山一名窮石,在刪丹縣西南七十裏。《離
  騷》夕次於窮石。《淮南子》弱水出窮石山是也。《隋書·地理志》刪丹縣有祀
  山、弱水。鬍渭曰:疑即字之誤。《寰宇記》曰:合黎水一名羌𠔌,鮮水,
  一名覆袁水,亦名張掖河,南自吐𠔌渾界流入。《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孔安
  國雲:合黎,水名,在流沙東。即謂此也。詳《河水》篇第二篇《註》中。
  《禹貢錐指》曰:《傳》雲:黑水自北而南,經三危,過梁州,入南海。
  《正義》雲:《地理志》,益州郡計在蜀郡西南三千餘裏,故滇王國也。武帝元
  封二年,始開為郡。郡內有滇池縣。縣有黑水祠。止言有祠,不知水之所在。鄭
  雲:今中國無也。《傳》之此言,順《經》文耳。案酈道元《水經》黑水出張掖
  雞山,南流至敦煌,過三危山,南流入於南海。然張掖、敦煌,立在河北,所以
  黑水得越河入南海者,自積石以西,皆多伏流,故黑水得越而南也。渭案:滇池
  所祠之黑水,即金沙江,與雍州無涉。《山海經》曰:灌湘之山,又東五百裏曰
  雞山,黑水出焉,而南流註於海。雞山不知在何郡?郭璞無註。而孔《疏》引
  《水經》以為出張掖之雞山,檢今本無此文,蓋其書有散逸耳。《太平御覽》引
  《張掖記》曰:黑水出縣界雞山,亦名玄圃。昔有娀氏女簡狄,浴於玄丘之水,
  即黑水也。據此則雞山當在甘州張掖縣界,漢為得縣地。今陝西甘州衛西,
  有張掖河,即古羌𠔌水,出羌中北流,至衛西為張掖河,合弱水,東北入居延海,
  欲謂之黑河。此水立不經三危入南海,安得以此為《禹貢》之黑水耶?《山海經》
  明言南流註於海,必非東北入居延之張掖河,其雞山恐亦不在縣界也。又曰:夏、
  殷之衰,雍州西北境皆為戎、翟所據。及周室東遷,舊都八百裏之地,悉棄以予
  秦。秦染夷俗,諸侯擯之,不與中國會盟。輶軒之使,莫有過而問焉。況三危西
  裔之區乎?故屈原《天問》曰:黑水玄趾,三危安在?蓋自戰國時,此地之山川,
  已與昆侖弱水,同其渺茫,亻堇得之傳聞而無從目驗矣。秦火之後,載籍淪亡。
  漢興,治《尚書》者,不能言黑水,三危之所在。武帝通西域,玉門、陽關之外,
  使者往來數十輩,不聞涉大川而西,可以當古之黑水者。故班《志》張掖、酒泉、
  敦煌郡下,並無其文。司馬彪亦無可言。至酈道元始雲:黑水出張掖雞山,而其
  所謂南流至敦煌過三危入南海,亦不過順《經》為義,與他水歷敘所過之郡縣者,
  詳略相去遠矣。故杜佑雲:道元註《水經》,銳意尋討,亦不能知黑水所經之處。
  唐初,魏王泰《括地志》雲:黑水出伊吾縣北。此與張掖雞山,未知孰是?然其
  所謂南流絶三危者,竟亦不可復尋。禹治黑水,不若治河之詳。自屈原已不能知,
  而況伏生輩乎?自古文《尚書》傢,已不能知,而況班固、司馬彪、酈道元、魏
  王泰諸人乎?至若樊綽、程大昌、金履祥、李元陽等,紛紛辯論,擊風捕影,
  無所得,徒獻笑於後人而已!
  △嵩高為中嶽,在潁川陽城縣西北。
  《春秋說題辭》曰:陰今陽,故石凝為山。《國語》曰:禹封九山,山,土
  之聚也。《爾雅》曰:山大而高曰嵩。合而言之為嵩高,分而名之為二室,西南
  為少室,東北為太室。《嵩高山記》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雲有自然經書,自
  然飲食。又云:山有玉女臺,言漢武帝見三仙玉女,因以名臺。
  △泰山為東嶽,在泰山博縣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禪於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檢之事焉。
  △霍山為南嶽,在廬江灊縣西南。
  天柱山也。《爾雅》雲:大山宮小山為霍。《開山圖》曰:其山上侵神氣,
  下固窮泉。
  △華山為西嶽,在弘農華陰縣西南。
  古文之敦物山也。
  △雷首山在河東蒲坂縣東南。
  △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東河中。
  △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也。
  昔黃帝受丹訣於是山也。
  △太行山在河內野王縣西北。
  王烈得石髓處也。
  △恆山為北嶽,在中山上麯陽縣西北。
  △碣石山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也。
  大禹鑿其石,夾右而納河,秦始皇、漢武帝皆嘗登之。海水西侵,歲月逾甚,
  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
  △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
  △太嶽山在河東永安縣。
  △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
  △竜門山在河東皮氏縣西。
  △梁山在馮翊夏陽縣西北河上。
  △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
  △岐山在扶風美陽縣西北。
  △汧山在扶風汧縣之西也。隴山
  △終南山、敦物山在扶風武功縣西南也。
  西頃山,在隴西臨洮縣西南。
  《禹貢》中條山也。
  △嶓塚山在隴西氐道縣之南。
  南條山也。
  △鳥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
  鄭玄曰:鳥鼠之山有鳥焉,與鼠飛行而處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
  也。鳥名為餘,似鵽而黃黑色,鼠如傢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鼠內而鳥外。
  孔安國曰:共為雌雄,杜彥達曰:同穴止宿,養子互相哺食,長大乃止。張晏言
  不相為牝牡,故因以名山。
  △積石在隴西河關縣西南。
  《山海經》雲:山在鄧林山東,河所入也。
  △都野澤在武威縣東北。
  縣在姑臧城北三百裏,東北即休屠澤也,古文以為豬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
  始澤,澤水二源,東北流為一水,逕姑臧縣故城西,東北流,水側有靈淵池。王
  隱《晉書》曰:漢末,博士敦煌侯瑾,善內學,語弟子曰:涼州城西,泉水當竭,
  有雙闕起其上。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條茂,起學捨,築闕於此泉。太守填水,
  造起門樓,與學闕相望。泉源徙發,重導於斯,故有靈淵之名也。澤水又東北流
  逕馬成東,━━城即休屠縣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謂之馬城河,又東
  北與橫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涼州治。《地理風俗記》曰:漢武帝元朔三
  年,改雍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遷於冀,晉徙治此。王隱《晉書》
  曰:涼州有竜形,故曰臥竜城,南北七裏。東西三裏,本匈奴所築也。及張氏之
  世居也,又增築四城,箱各千步。東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城殖園果,命曰
  玄武圃,皆有宮殿。中城內作四時宮,隨節遊幸,並舊城為五。街衢相通,二十
  二門。大繕宮殿觀閣,采綺妝飾,擬中夏也。其水側城北流,註馬城河,河水又
  東北,清澗水入焉,俗亦謂之為五澗水也。水出姑臧城東,而西北流註馬城河。
  河水又與長泉水合,水出姑臧東揟次縣王莽之播德也。西北歷黃沙阜,而東北
  流註馬城河,又東北逕宣威縣故城南,又東北逕平澤、晏然二亭東,又東北逕武
  威縣故城東。漢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渾邪王殺休屠王,以其衆置武威縣,武威郡
  治。王莽更名張掖。《地理志》曰:𠔌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屈此水流
  兩分,一水北入休屠澤,俗謂之為西海;一水又東逕一百五十裏入豬野。世謂之
  東海,通謂之都野矣。
  △合離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
  合黎山也。
  △流沙地在張掖居延縣東北。
  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北。《尚書》所謂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
  流沙,流沙,沙與水流行也。亦言出鐘山,西行極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
  石赤、白色,以兩石相打,則水潤。打之不已,潤盡則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數
  丈,逕日不滅。有大黑風,自流沙出奄之,乃滅,其石如初。言動火之事,發疾
  經年,故不敢輕近耳。流沙又逕浮渚,歷壑市之國,又逕於鳥山之東,朝雲國,
  西歷昆山,西南出於過瀛之山。《大荒西經》雲: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逕夏
  後開之東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焉。又歷員丘不死山之西,入於
  南海。
  △三危山在敦煌縣南。
  《山海經》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圓百裏。在鳥鼠山西,
  即《尚書》所謂竄三苗於三危也。《春秋傳》曰:允姓之姦,居於瓜州。瓜州,
  地名也。杜林曰:敦煌,古瓜州也。州之貢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瓜州之戎
  並於月氏者也。漢武帝後元年,分酒泉置,南七裏有鳴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
  即冀縣,山有石鼓,《開山圖》謂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則鳴,有常應。又云:
  石鼓山有石鼓,於星為河鼓,星動則石鼓鳴,石鼓鳴則秦土有殃。鳴淺殃萬物,
  鳴深則殃君王矣。
  △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漢書》以為瀆山者也。
  △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
  是山也。𠔌水出其北林也。
  △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東條山也。
  卞和得玉璞於是山,楚王不理,懷璧哭於其下,王後使玉人理之,所謂和氏
  之玉焉。
  △內方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
  《禹貢》註章山也。
  △大別山在廬江安豐縣西南。
  △外方山,嵩高是也。
  △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
  △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南。
  禹治洪水,血馬祭衡山,於是得金簡玉字之書。按省玉字。得通水理也。
  △九江地在長沙下巂,縣西北。
  △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
  △東陵地在廬江金蘭縣西北。
  △敷淺原地在豫章歷陵縣西。
  △彭蠡澤在豫章彭澤縣西北。
  《尚書》所謂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也。
  △中江在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於海。
  △震澤在吳縣南五十裏。
  △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於海。
  △嶧陽山在下邳縣之西。
  △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也。
  縣即王莽之猶亭也。《尚書》殛鯀於羽山,謂是山也。山西有羽淵,禹父之
  所化,其神為黃能以入淵矣。故《山海經》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水,
  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羽郊者也。
  △陶丘在濟陰定陶縣之西南。
  陶丘,丘再成也。
  △菏澤在定陶縣東。
  △雷澤在濟陰成陽縣西北。
  △菏水在山陽湖陸縣南。
  △蒙山在太山蒙陰縣西南。
  △大野澤在山陽鉅野縣東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臯縣北。
  《爾雅》曰:山一成謂之邳,然則大邳山名,非地之名也。
  △明都澤在梁郡睢陽縣東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縣西南。其一在郫縣西南,皆還入江。
  △荊州沱水在南郡枝江縣。
  △三澨池在南郡邔縣之北,
  《尚書》曰:導漢水過三澨。《地說》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觸大別山
  陂,故馬融、鄭玄、王蕭、孔安國等,鹹以為三澨,水名也。許慎言:澨者,埤
  增水邊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傳》曰:文公十有六年,楚軍次於句澨,以伐
  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師於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馬戍敗吳師於雍澨。昭
  公二十三年,司馬薳越縊於蓬澨。服虔或謂之邑,又謂之地。京相璠杜預亦云:
  水際及邊地名也。今南陽、淯陽二縣之間,淯水之濱,有南澨、北澨矣。而
  諸儒之論,水陸相半,又無山源出處之所,津途關路,惟鄭玄及劉澄之言在竟陵
  縣界。《經》雲邔縣北沱,然沱流多矣,論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
  △右《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凡六十。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捲一捲二捲三捲四捲五捲六捲七捲八
捲九捲十捲十一捲十二捲十三捲十四捲十五捲十六
捲十七捲十八捲十九捲二十捲二十一捲二十二捲二十三捲二十四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