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盐与文明 》
7.盐路(下)(5)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三河镇位于广东省大埔县西部,是梅江、汀江、梅潭河的汇合处,上通闽西赣南,下接潮汕平原,水陆交通方便,因而不仅成为闽、粤、赣三省的盐运枢纽及中转站,也成为众多盐商们贩运营销的大本营。
三河镇还有保存完好的建于民国期间的千米长街,还保留有清朝年间巨大盐仓及盐务机构的遗址。古老的骑楼高大雄浑,普遍为二三层建筑,地下一层有五六米之高,应当是堆放盐包的处所。
三河老人还记得很清楚,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从潮汕开到三河的盐船,每天均在百条以上,每条大船的运量在4万斤左右。盐工们用竹叶缠绕藤条箱的方法装盐水运,至三河码头后再分装运往福建、江西等地。
岭南都会:船埠
在南方,有一处盐庄聚集的所在,它就是广西玉林的船埠。
船埠位于玉林福绵镇南,为著名古商埠。船埠是南流江末端深入腹地的一个内陆港口,是古时水陆交通的要道枢纽,是中原文化和沿海文化的交汇点。
北部湾所产的生熟盐巴、咸鱼海味等几乎都经船埠输入内地,内地产品由此中转,运至北部湾沿海各地。船埠街有五个码头,可同时停泊千艘盐船。第一个码头在街东端丘左臣盐铺西侧,二十余级青石阶直通江边。街西端江岸处是第五个码头,也是船埠最大的码头,这里水面宽阔,江湾平缓。当时船埠是帆樯林立,商贾如云,有大小盐庄数十家。
船埠街中间有一条宽1.3米的青石路,古街的房子是一式的青砖黛瓦,沿街店铺有的还比较完整。当年船埠街的主人取盐利,兴土木,筑厚墙,设商铺,做贸易的影子,仿佛历历在目。
长街的两边,盐铺一个接一个,这曾是盐的世界。
盐商所建西城堂盐铺,铺面40米,进深10米左右。西临码头通道的丘左臣盐铺,铺面16米,纵深8米。一幢青砖屋是郁林州商会,它成立于清宣统二年(1910),于1930年设船埠分会。船埠还设有盐务局,遗址残垣淹没在芭蕉树丛中。
船埠自明末以来是广西食盐运销点,也是郁林农副产品输往合浦北海的集散地。清两广总督岑春煊曾奏准朝廷正式划南流江为广西食盐进口之船道,运进食盐,运出大米、生猪、蓝靛。据记载,1936年船埠进口食盐1000万斤,以后每年从南流江运进食盐八九千万斤。那时船埠有商家69家,资本额157.36万元,其中有盐庄11家,资本额153.7万元,占船埠商业资本总额的近98%。后来盐庄增加到26家,注册资本达900万元(法币)。
经船埠转运的食盐,远销广西各地及贵州和湘南一带,有“济湘盐”之说。
风雨炼象关
沿滇缅路从昆明西行约70公里,越杨老哨坡下杨家庄,山下可以看到一条小路与之相连的村落,那就是炼象关。小路是旧时昆明通往滇西大理的要道“迤西道”,从前昆明至大理要经过“九关十八铺”。
雄关古道,如今大多都被岁月的风尘抹平,只有其中的第三关炼象关,至今旧貌犹存。
炼象关周围有九座山,西北面的高山裸露红色,远看如一头在火中炼过的大象,因而有炼象之名。炼象关与象也真的有关。清咸丰年间,有缅甸和滇西土司进贡大象路过此地,有石碑记录此事。在腰站村有一尊跪着的石象,几百年间它就跪在西关楼外的桥上,迎送着过往客商和官员。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设炼象关土巡检司、炼象百户堡,崇祯十六年(1643)在此建石城一围,“辟四门以固守”。西门外重关楼前石壁上刻有“天子万年,炼象雄关”8个大字。短短一条街,仅桥就有回龙桥、长春桥、昌裔桥、衍庆桥等等,有数百年历史的红砂岩拱桥、衍庆桥至今完好,仍是炼象街上的交通要道。
炼象关颓圯的城墙断断续续围护着关隘,石板路上过往的马帮早已没有了踪影。一条只有750米长的村街,却有9米宽的街道,这在当年算得上是一条大道。从东至西,当街建有五座门楼:炼象关楼、过街楼、西门楼、重关楼、登门楼。五座关楼,把一条街分成了三段,前三楼之间叫城里,向西是中街、上街,古道就从门楼下穿过。
上一页
[返回目录]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卤(1) | 2.穿井取卤(2) | 2.穿井取卤(3) | 2.穿井取卤(4) | 2.穿井取卤(5) | 2.穿井取卤(6) | 2.穿井取卤(7) | 2.穿井取卤(8) | 2.穿井取卤(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阳光产品(1) | 4.阳光产品(2) | 4.阳光产品(3) | 5.造盐者:盐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