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四、韓愈(5)
閔澤平 Min Zeping
這件事首先是白居易捅出來的,他在《思舊》詩中說:“退之服流黃,一病訖不痊。”宋人筆記自然不會放過這等事情,孔平仲《孔氏雜說》、葛立方《韻語陽秋》、陳師道《後山詩話》都更詳細的記載。後來有學者為韓愈辯護,說白居易詩中所說的“退之”是衛退之,不是此韓退之。其實想想韓愈一生的行事及晚年的生活狀況,做出這點事還是很有可能的。他本身對丹藥有一定興趣,曾說過“金丹別後知傳得,乞取刀圭救病身”(《寄隨州周員外》)。而晚年經濟情況好轉,享受一下,過過花天酒地的生活也在清理之中。
元和八年(813)以來,韓愈的工作越來越穩定,官越來越大,收入越來越高,雖然期間也有一些小挫折,但對他的生活水平不會産生根本性的影響。他被貶為潮州刺史、袁州刺史,心情可能不好,但收入並不少。按照《唐會要》捲九一《內外官料錢上》的記載,元和十四年前後,刺史的工資,近州為180貫,中州為150貫,潮州位置偏僻,應該也不會少於100貫。同時他的領導還會補貼大約50貫,“(觀察使)慮有闕乏,每月別給錢五十千,以送使錢充”,這樣他的最近收入就會達到150貫,是韓愈當國子博士時收入的6倍。所以晚年的韓愈再也沒有在詩文中哭窮了,不僅如此,他還經常炫耀自己的發傢史。在《示兒》一詩中,韓愈寫道:“始我來京師,止攜一束書。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廬。……中堂高且新,四時登牢蔬。前榮饌賓親,冠婚之所於。庭內無所有,高樹八九株。有藤婁絡之,春華夏陰覆。東堂坐見山,雲風相吹噓。鬆果連南亭,外有瓜芋區。南偏屋不多,槐榆翳空虛。山鳥旦夕鳴,有類澗𠔌居。主婦治北堂,膳服適戚疏。”他說自己經過三十年的奮鬥,終於在首都購置了一處房産,一套屬於自己的的大宅院,裏面有中堂可以祭祖、宴賓客、行冠婚禮,北堂是廚房,南堂是僕人的住房(自己的臥房屬於隱私,不便說,可能在東堂或北邊)。這套住宅還帶有一個大庭院,裏面種着槐樹和榆樹,還有鳥兒飛來飛去,這讓韓愈很得意,後來他就死在這套房子裏。
在首都購置一套房産,不僅今天很難,唐代更不容易。韓愈當國子博士的時候,俸祿衹有25貫,而一套很差的房子,號稱“兇宅”的那種,要價可能也會達到210貫之多,想要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也衹有在夢中想想罷了。五十歲前後,他在長安買了這樣豪華的房子,又怎麽不值得趾高氣揚,四處招搖?當然,韓愈敢於招搖炫耀,也和他買得理直氣壯有關。據說當時不僅一般低級官吏買不起房,甚至像水部員外郎、工部尚書那樣的政府高官都買不起,他們都是“租房一族”,很多官員最終都是死在官捨或旅店中,在繁華的鬧市一生都沒有自己的私房。韓愈能夠買房,是因為他有俸祿之外的巨額收入,那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潤筆費。
潤筆費有多少呢,竟然可以讓韓愈“一擲千金”?韓愈留下了一篇文章,即《謝許受王用男人事物狀》,讓我們可以略見端倪。在文中,他交待了撰寫王用神道碑文的潤筆費:“受馬一匹,並鞍、銜及白玉腰帶一條”。在另一篇《謝許受韓弘物狀》,他收到了“五百匹”作為酬勞。據有關人士分析,按照當時的物價,一斤????賣40文,一鬥米值50文,一匹絹“直錢八百”。韓愈一次性得了五百匹娟,就是一篇文章賣了40萬,就是400貫錢,可以買一萬斤????、八百石米,買一套中等的房子了,也足夠讓一個人過一輩子。韓愈的朋友孟郊死後,韓愈等人記載100貫作喪葬葬,“尚有餘資”,再加上鄭餘慶送“所送二百七十千”,據說已經可以讓孟郊的傢人衣食無憂了。當時官員的俸祿是多少呢?陳寅恪《元白詩中俸料錢》一文說,秘書省校書郎的月俸是萬六千文,拾遺是三萬文,太子賓客是八萬文,六部尚書是十萬文。
這樣的收入,自然讓韓愈樂此不疲,來者不拒。拿了人傢這麽多錢,墓志銘自然盡往好處說,寫的多了,“諛墓”現象就突出了。當時劉禹錫在《祭韓吏部文》中不無嫉妒地說:“公鼎候碑,志隧表阡,一字之價,輦金如山。”這裏還是很含蓄,衹是說韓愈的文字很值錢。而北宋的司馬光,一位自己和他人都認為很正直的人,直截了當地說韓愈很貪財,“好悅人以銘志,而受其金”(《顔樂亭頌》)。客觀來講,我們對韓愈也不必有太多苛責。寫碑志給潤筆費,是當時的風氣,白居易給他最親密的朋友與戰友元稹寫墓志,還得了潤筆費六、七十萬。而寫墓志銘,有誰比韓愈水平高,又有誰比他名氣大呢?韓愈拿錢後,信口雌黃的墓志銘也是有的,但作為反面典型的如關於董晉父子的兩篇,前人據此說他諂媚權貴,也不能算符合事實。前面說過,在韓愈最艱難的時候,這父子倆給予了他莫大的信任,在文章感激一下,頌揚一番,當是人之常情。古往今來,在墓志銘這類文字中,在開會的時候,有幾人沒有說些違心的話,寫點誇飾的東西?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