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食文化 》 ????與文明 》
7.????路(下)(5)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三河鎮位於廣東省大埔縣西部,是梅江、汀江、梅潭河的匯合處,上通閩西贛南,下接潮汕平原,水陸交通方便,因而不僅成為閩、粵、贛三省的????運樞紐及中轉站,也成為衆多????商們販運營銷的大本營。
三河鎮還有保存完好的建於民國期間的千米長街,還保留有清朝年間巨大????倉及????務機構的遺址。古老的騎樓高大雄渾,普遍為二三層建築,地下一層有五六米之高,應當是堆放????包的處所。
三河老人還記得很清楚,清朝末年至民國初期,從潮汕開到三河的????船,每天均在百條以上,每條大船的運量在4萬斤左右。????工們用竹葉纏繞藤條箱的方法裝????水運,至三河碼頭後再分裝運往福建、江西等地。
嶺南都會:船埠
在南方,有一處????莊聚集的所在,它就是廣西玉林的船埠。
船埠位於玉林福綿鎮南,為著名古商埠。船埠是南流江末端深入腹地的一個內陸港口,是古時水陸交通的要道樞紐,是中原文化和沿海文化的交匯點。
北部灣所産的生熟????巴、鹹魚海味等幾乎都經船埠輸入內地,內地産品由此中轉,運至北部灣沿海各地。船埠街有五個碼頭,可同時停泊千艘????船。第一個碼頭在街東端丘左臣????鋪西側,二十餘級青石階直通江邊。街西端江岸處是第五個碼頭,也是船埠最大的碼頭,這裏水面寬闊,江灣平緩。當時船埠是帆檣林立,商賈如雲,有大小????莊數十傢。
船埠街中間有一條寬1.3米的青石路,古街的房子是一式的青磚黛瓦,沿街店鋪有的還比較完整。當年船埠街的主人取????利,興土木,築厚墻,設商鋪,做貿易的影子,仿佛歷歷在目。
長街的兩邊,????鋪一個接一個,這曾是????的世界。
????商所建西城堂????鋪,鋪面40米,進深10米左右。西臨碼頭通道的丘左臣????鋪,鋪面16米,縱深8米。一幢青磚屋是鬱林州商會,它成立於清宣統二年(1910),於1930年設船埠分會。船埠還設有????務局,遺址殘垣淹沒在芭蕉樹叢中。
船埠自明末以來是廣西食????運銷點,也是鬱林農副産品輸往合浦北海的集散地。清兩廣總督岑春煊曾奏準朝廷正式劃南流江為廣西食????進口之船道,運進食????,運出大米、生豬、藍靛。據記載,1936年船埠進口食????1000萬斤,以後每年從南流江運進食????八九千萬斤。那時船埠有商傢69傢,資本額157.36萬元,其中有????莊11傢,資本額153.7萬元,占船埠商業資本總額的近98%。後來????莊增加到26傢,註册資本達900萬元(法幣)。
經船埠轉運的食????,遠銷廣西各地及貴州和湘南一帶,有“濟湘????”之說。
風雨煉象關
沿滇緬路從昆明西行約70公裏,越楊老哨坡下楊傢莊,山下可以看到一條小路與之相連的村落,那就是煉象關。小路是舊時昆明通往滇西大理的要道“迤西道”,從前昆明至大理要經過“九關十八鋪”。
雄關古道,如今大多都被歲月的風塵抹平,衹有其中的第三關煉象關,至今舊貌猶存。
煉象關周圍有九座山,西北面的高山裸露紅色,遠看如一頭在火中煉過的大象,因而有煉象之名。煉象關與象也真的有關。清鹹豐年間,有緬甸和滇西土司進貢大象路過此地,有石碑記錄此事。在腰站村有一尊跪着的石象,幾百年間它就跪在西關樓外的橋上,迎送着過往客商和官員。
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設煉象關土巡檢司、煉象百戶堡,崇禎十六年(1643)在此建石城一圍,“闢四門以固守”。西門外重關樓前石壁上刻有“天子萬年,煉象雄關”8個大字。短短一條街,僅橋就有回竜橋、長春橋、昌裔橋、衍慶橋等等,有數百年歷史的紅砂岩拱橋、衍慶橋至今完好,仍是煉象街上的交通要道。
煉象關頽圯的城墻斷斷續續圍護着關隘,石板路上過往的馬幫早已沒有了蹤影。一條衹有750米長的村街,卻有9米寬的街道,這在當年算得上是一條大道。從東至西,當街建有五座門樓:煉象關樓、過街樓、西門樓、重關樓、登門樓。五座關樓,把一條街分成了三段,前三樓之間叫城裏,嚮西是中街、上街,古道就從門樓下穿過。
上一頁
[返回目錄]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玄滋素液(1) | 1.玄滋素液(2) | 1.玄滋素液(3) | 1.玄滋素液(4) | 1.玄滋素液(5) | 1.玄滋素液(6) | 1.玄滋素液(7) | 1.玄滋素液(8) | 2.穿井取鹵(1) | 2.穿井取鹵(2) | 2.穿井取鹵(3) | 2.穿井取鹵(4) | 2.穿井取鹵(5) | 2.穿井取鹵(6) | 2.穿井取鹵(7) | 2.穿井取鹵(8) | 2.穿井取鹵(9) | 3.煮海熬波(1) | 3.煮海熬波(2) | 3.煮海熬波(3) | 4.陽光産品(1) | 4.陽光産品(2) | 4.陽光産品(3) | 5.造????者:????丁(1)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