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抗戰時期中國知識分子生活實錄:亂世浮生   》 第40節:陳寅恪:"國可亡,而史不可滅"(3)      帥彥 Shuai Yan

  作為一名沉潛入書齋的學者,陳寅恪並不是不關心國事。他的摯友吳宓曾說他"不但學問淵博,且熟悉中西政治,社會內幕"。與陳寅恪在清華共事過的著名哲學家金嶽霖在給陳的侄子陳封雄的一封信中寫道:"令叔不是書蟲,是正義感非常之強的學者。"從陳寅恪的若幹短文和詩篇中,我們也可以窺知他有滿腔愛國情懷。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陳寅恪請鬍適題寫曾任臺灣巡撫的嶽父唐景崧先生詩。鬍適曾詩云:"南天民主國,回首一傷神。黑虎今何在?黃竜亦已陳。幾枝無用筆,半打有心人。畢竟天難補,滔滔四十春。"陳寅恪對鬍適題詩專有謝函,言簡而意長,悲苦之情溢於言表:"適之先生講席:昨歸自清華,讀賜題唐公墨跡詩。感謝!感謝!以四十春悠久之歲月,至今日僅贏得一"不抵抗"主義,誦尊作現竟不知涕泗之何從也。"
  1937年應是陳寅恪一生中的一大轉折點。這一年陳寅恪結束了平靜的清華園學院生活,走嚮倉皇轉徏的徵途。此後他飄泊無定,視力亦逐漸消失。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日戰爭開始。當是時,陳寅格全家居住在清華大學校內。7月14日陳寅恪及清華的同事葉企生、熊大慎等在吳宓清華園住處談論當時的局勢。對於中日之間的這場戰爭,陳寅恪比較悲觀,他並不主張與日作戰,認為由於中日之間的實力差別,與日作戰必將導致中國的滅亡。據《吳宓日記》記載:"寅恪謂中國之人,下愚而上詐。此次事變,結果必為屈服。華北與中央皆無志抵抗。且抵抗必亡國,屈服乃上策。保全華南,悉心備戰,將來或可逐漸恢復,至少中國尚偏安苟存。戰則全局覆沒,而中國永亡矣雲雲。"持此悲觀之論,想必陳寅恪此時的內心是充滿屈辱的。7月15日,清華提前發給教職員工薪金。7月26日,陳寅恪與吳宓晚飯後出去散步,談到明末事,兩人就此與當時的情況作比較,陳寅恪認為,當時中國之國勢與明末十分相似。7月28日晚,二十九軍經過激烈的戰鬥抗擊後被迫撤退。當時清華大學校園內傳聞日軍已進清華園車站,不久就要來清華接收。得知日軍不久即要來接收清華大學的消息,陳寅恪决定即刻離開清華園,他沉痛地對吳宓說:"在此生命無憂,入城可免受辱。"(清華大學校園位於北平城郊)於是他回到北平城內西四姚傢鬍同2號父親的寓所。
  由清華回到西四姚傢鬍同寓所後,陳寅恪最惦記的是他留在清華園的書籍。因離開清華大學時太匆忙,他在清華宿舍的書籍帶走的並不多,許多珍貴書籍和手稿都留在了清華園。而陳寅恪其他東西都可犧牲,但求能保住他留在清華的這些書籍和手稿。於是,陳寅恪讓他的侄子陳封雄回清華園取書。陳封雄回憶說:"後來總算雇了一輛出租小汽車由我乘車去搶救。慌亂中,我衹能把他書桌內外一些手稿及書桌周圍的書胡亂地裝滿了一車。汽車剛要駛出清華大學西校門時,正好碰見一輛日軍坦剋迎面駛入,經過檢查,一看都是綫裝書,就放行了。當時日本飛機仍在西苑投彈。以後清華大學成了日軍兵營,寅恪叔的《大藏經》和其他許多書就不知下落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中華書局
第1節:序言(1)第2節:序言(2)
第3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1)第4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2)
第5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3)第6節:鬍適:"做了過河卒子,衹能拼命嚮前"(4)
第7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1)第8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2)
第9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3)第10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4)
第11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5)第12節:郭沫若:"又當投筆請纓時"(6)
第13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1)第14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2)
第15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3)第16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4)
第17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5)第18節:冰心:"我第一次認識了生命"(6)
第19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1)第20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2)
第21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3)第22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4)
第23節:梁實秋:"圖南未可料,變化有鯤鵬"(5)第24節:老捨:"提衹提箱赴國難"(1)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