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言二拍 》 喻世明言 》
第四十捲 瀋小霞相會出師表
馮夢竜 Feng Menglong
閑嚮書齋閱古今,偶逢奇事感人心。忠臣翻受姦臣製,骯髒英雄淚滿襟。休解綬,慢投簪,從來日月豈常陰?到頭禍福終須應,天道還分貞與淫。
話說國朝嘉靖年間,聖人在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衹為用錯了一個姦臣,濁亂了朝政,險些兒不得太平。那姦臣是誰?姓嚴名嵩,號介溪,江西分宜人氏。以柔媚得幸,交通宦官,先意迎合,精勤齋醮,供奉青詞,由此驟緻貴顯。為人外裝麯謹,內實猜刻。讒害了大學士夏言,自己代為首相,權尊勢重,朝野側目。兒子嚴世蕃,由官生直做到工部侍郎。
他為人更狠,但有些小人之才,博聞強記,能思善算。介溪公最聽他的說話,凡疑難大事,必須與他商量,朝中有“大丞相”、“小丞相”之稱。
他父子濟惡,招權納賄,賣官鬻爵。官員求富貴者,以重賂獻之,拜他門下做幹兒子,即得超遷顯位。由是不肖之人,奔走如市,科道衙門皆其心腹牙爪。但有與他作對的,立見奇禍,輕則杖謫,重則殺戮,好不利害!除非不要性命的,纔敢開口說句公道話兒。若不是真正關竜逢、比幹,十二分忠君愛國的,寧可誤了朝廷,豈敢得罪宰相?其時有無名子感慨時事,將《神童詩》改成四句云:少小休勤學,錢財可立身。
君看嚴宰相,必用有錢人。
又改四句,道是:天子重權豪,開言惹禍苗。
萬般皆下品,衹有奉承高。
衹為嚴嵩父子恃寵貪虐,罪惡如山,引出一個忠臣來,做出一段奇奇怪怪的事跡,留下一段轟轟烈烈的話柄。一時身死,萬古名揚。正是:傢多孝子親安樂,國有忠臣世泰平。
那人姓瀋名煉,別號青霞,浙江紹興人氏。其人有文經武緯之才,濟世安民之志。從幼慕諸葛孔明之為人。孔明文集上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瀋煉平日愛誦之,手自抄錄數百遍,室中到處粘壁。每逢酒後,便高聲背誦,念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往往長嘆數聲,大哭而罷。以此為常,人都叫他是狂生。嘉靖戊戌年中了進士,除授知縣之職。
他共做了三處知縣。那三處?溧陽、莊平、清豐。這三任官做得好,真個是:吏肅惟遵法、官清不愛錢。
豪強皆斂手,百姓盡安眠。
因他生性伉直,不肯阿奉上官,左遷錦衣衛經歷。一到京師,看見嚴傢贓穢狼藉,心中甚怒。
忽一日值公宴,見嚴世蕃倨傲之狀,已自九分不像意。飲至中間,衹見嚴世蕃狂呼亂叫,旁若無人,索巨觥飛酒,飲不盡者罰之。這巨觥約容酒鬥餘,兩坐客懼世蕃威勢,沒人敢不吃。衹有一個馬給事,天性絶飲,世蕃固意將巨觥飛到他面前。馬給事再三告免,世蕃不依。馬給事略沾唇,面便發赤,眉頭打結,愁苦不勝。世蕃自去下席,親手揪了他的耳朵,將巨觥灌之。那給事出於無奈,悶着氣,一連幾口吸荊不吃也罷,纔吃下時,覺得天在下,地在上,墻壁都團團轉動,頭重腳輕,站立不祝世蕃拍手呵呵大笑。
瀋煉一肚子不平之氣,忽然揎袖而起,搶那衹巨觥在手,斟得滿滿的,走到世蕃面前說道:“馬司諫承老先生賜酒,已沾醉不能為禮。下官代他酬老先生一杯。”世蕃愕然,方欲舉手推辭,衹見瀋煉聲色俱厲道:“此杯別人吃得,你也吃得。
別人怕着你,我瀋煉不怕你!”也揪了世蕃的耳朵灌去。世蕃一飲而荊瀋煉擲杯於案,一般拍手呵呵大笑。唬得衆官員面如土色,一個個低着頭,不敢則聲。世蕃假醉,先辭去了。
瀋煉也不送,坐在椅上,嘆道:“咳,‘漢賊不兩立’!‘漢賊不兩立’!”一連念了七八句。這句書也是《出師表》上的說話,他把嚴傢比着曹操父子。衆人衹怕世蕃聽見,到替他捏兩把汗。瀋煉全不為意,又取酒連飲幾杯,盡醉方散。
睡到五更醒來,想道:“嚴世蕃這廝,被我使氣逼他飲酒,他必然記恨來暗算我。一不做,二不休,有心衹是一怪,不如先下手為強。我想嚴嵩父子之惡,神人怨怒。衹因朝廷寵信甚固,我官卑職小,言而無益,欲待覷個機會,方纔下手。
如今等不及了,衹當做張子房在博浪沙中椎擊秦始皇,雖然擊他不中,也好與衆人做個榜樣。”就枕頭上思想疏稿,想到天明有了,起來焚香盥手,寫就表章。表上備說嚴嵩父子招權納賄窮兇極惡,欺君誤國十大罪,乞誅之以謝天下。聖旨下道:“瀋煉謗訕大臣,沽名釣譽,着錦衣衛重打一百,發去口外為民。”嚴世蕃差人分付錦衣衛官校,定要將瀋煉打死。
喜得堂上官是個有主意的人,那人姓陸名炳,平時極敬重瀋公的節氣;況且又是屬官,相處得好的,因此反加周全,好生打個出頭棍兒,不甚利害。戶部註籍,保安州為民。瀋煉帶着棒瘡,即日收拾行李,帶領妻子,顧着一輛車兒,出了國門,望保安進發。
原來瀋公夫人徐氏,所生四個兒子:長子瀋襄,本府廩膳秀纔,一嚮留傢。次子瀋袞、瀋褒,隨任讀書。幼子瀋衺,年方周歲。嫡親五口兒上路。滿朝文武,懼怕嚴傢,沒一個敢來送行。有詩為證:一紙封章忤廟廊,蕭然行李入遐荒。
相知不敢攀鞍送,恐觸權姦惹禍殃。
一路上辛苦,自不必說。且喜到了保安州了。那保安州屬宣府,是個邊遠地方,不比內地繁華。異鄉風景,舉目凄涼,況兼連日陰雨,天昏地黑,倍加慘戚。欲賃間民房居住,又無相識指引,不知何處安身是好。
正在徬徨之際,衹見一人打個小傘前來,看見路旁行李,又見瀋煉一表非俗,立住了腳,相了一回,問道:“官人尊姓?何處來的?”瀋煉道:“姓瀋,從京師來。”那人道:“小人聞得京中有個瀋經歷,上本要殺嚴嵩父子,莫非官人就是他麽?”
瀋煉道:“正是。”那人道:“仰慕多時,幸得相會。此非說話之處,寒傢離此不遠,便請攜寶眷同行到寒傢權下,再作區處。”瀋煉見他十分殷勤,衹得從命。
行不多路便到了。看那人傢,雖不是個大大宅院,卻也精緻。那人揖瀋煉至於中堂,納頭便拜。瀋煉慌忙答禮,問道:“足下是誰?何故如此相愛?”那人道:“小人姓賈名石,是宣府衛一個捨人。哥哥是本衛千戶,先年身故無子,小人應襲。為嚴賊當權,襲職者都要重賂,小人不願為官。托賴祖蔭,有數畝薄田,務農度日。數日前聞閣下彈劾嚴氏,此乃天下忠臣義士也。又聞編管在此,小人渴欲一見,不意天遣相遇,三生有幸!”說罷又拜下去。瀋公再三扶起,便教瀋袞、瀋褒與賈石相見。賈石教老婆迎接瀋奶奶到內宅安置。交卸了行李,打發車夫等去了。分付莊客,宰豬買酒,管待瀋公一傢。賈石道:“這等雨天,料閣下也無處去,衹好在寒傢安歇了。請安心多飲幾杯,以寬勞頓。”瀋煉謝道:“萍水相逢,便承款宿,何以當此!”賈石道:“農莊粗糲,休嫌簡慢。”
當日賓主酬酢,無非說些感慨時事的說話。兩邊說得情投意合,衹恨相見之晚。
過了一宿,次早瀋煉起身,嚮賈石說道:“我要尋所房子,安頓老小,有煩捨人指引。”賈石道:“要什麽樣的房子?”瀋煉道:“衹像宅上這一所,十分足意了,租價但憑尊教。”賈石道:“不妨事。”出去踅了一回,轉來道:“賃房盡有,衹是齷齪低窪,忽切難得中意的。閣下不若就在草捨權住幾時,小人領着傢小,自到外傢去祝等閣下還朝,小人回來,可不穩便。”瀋煉道:“雖承厚愛,豈敢占捨人之宅!此事决不可。”
賈石道:“小人雖是村農,頗識好歹。慕閣下忠義之士,想要執鞭墜鐙,尚且不能。今日天幸降臨,權讓這幾間草房與閣下作寓,也表得我小人一點敬賢之心,不須推遜。”話畢,慌忙分付莊客,推個車兒,牽個馬兒,帶個驢兒,一夥子將細軟傢私搬去,其餘傢常動使傢火,都留與瀋公日用。瀋煉見他慨爽,甚不過意,願與他結義為兄弟。賈石道:“小人是一介村農,怎敢僭扳貴宦?”瀋煉道:“大丈夫意氣相許,那有貴賤?”賈石小瀋煉五歲,就拜瀋煉為兄;瀋煉教兩個兒子拜賈石為義叔;賈石也喚妻子出來都相見了,做了一傢兒親戚。
賈石陪過瀋煉吃飯已畢,便引着妻子到外舅李傢去訖。自此瀋煉衹在賈石宅子內居祝時人有詩嘆賈捨人藉宅之事,詩曰:傾蓋相逢意氣真,移傢藉宅表情親。
世間多少親和友,競産爭財愧死人!
卻說保安州父老,聞知瀋經歷為上本參嚴閣老貶斥到此,人人敬仰,都來拜望,爭識其面。也有運柴運米相助的,也有攜酒看來請瀋公吃的,又有遣子弟拜於門下聽教的。瀋煉每日間與地方人等,講論忠孝大節及古來忠臣義士的故事。說到關心處,有時毛發倒竪,拍案大叫;有時悲歌長嘆,涕淚交流。地方若老若小,無不聳聽歡喜。或時唾駡嚴賊,地方人等齊聲附和,其中若有不開口的,衆人就駡他是不忠不義。
一時高興,以後率以為常。又聞得瀋經歷文武全材,都來合他去射箭。瀋煉教把稻草紮成三個偶人,用布包裹,一寫“唐姦相李林甫”,一寫“宋姦相秦檜”,一寫“明姦相嚴嵩”,把那三個偶人做個射鵠。假如要射李林甫的,便高聲駡道:“李賊看箭!”秦賊、嚴賊,都是如此。北方人性直,被瀋經歷咶得熱鬧了,全不慮及嚴傢知道。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為。”世間衹有權勢之傢,報新聞的極多。早有人將此事報知嚴嵩父子。嚴嵩父子深以為恨,商議要尋個事頭殺卻瀋煉,方免其患。適值宣大總督員缺,嚴閣老分付吏部,教把這缺與他門下幹兒子楊順做去。吏部依言,就將楊侍郎楊順差往宣大總督。楊順往嚴府拜辭,嚴世蕃置酒送行,席間屏人而語,托他要查瀋煉過失。楊順領命,唯唯而去。正是:合成毒藥惟需酒,鑄就鋼刀待舉手。
可憐忠義瀋經歷,還嚮偶人誇大口。
卻說楊順到任不多時,適遇大同韃虜俺答,引衆入寇應州地方,連破了四十餘堡,擄去男婦無算。楊順不敢出兵救援,直待韃虜去後,方纔遣兵調將,為追襲之計。一般篩鑼擊鼓,揚旗放炮,都是鬼弄,那曾看見半個韃子的影兒?楊順情知失機懼罪,密諭將士,搜獲避兵的平民,將他剃頭斬首,充做韃虜首極,解往兵部報功。那一時不知殺死了多少無辜的百姓。
瀋煉聞知其事,心中大怒,寫書一封,教中軍官送與楊順。中軍官曉得瀋經歷是個攬禍的太歲,書中不知寫甚麽說話,那裏肯與他送。瀋煉就穿了青衣小帽,在軍門伺候楊順出來,親自投遞。楊順接來看時,書中大略說道:“一人功名事極小,百姓性命事極大。殺平民以冒功,於心何忍?況且遇韃賊止於擄掠,遇我兵反加殺戮,是將帥之惡,更甚於韃虜矣!”書後又附為一首,詩云:殺生報主意何如?解道功成萬骨枯。
試聽沙場風雨夜,冤魂相喚覓頭顱。
楊順見書大怒,扯得粉碎。
卻說瀋煉又做了一篇祭文,率領門下子弟,備了祭禮,望空祭奠那些冤死之鬼。又作《塞下吟》雲:雲中一片虜烽高,出塞將軍已著勞。
不斬單於誅百姓,可憐冤血染霜刀。
又詩云:本為求生來避虜,誰知避虜反戕生!
早知虎首將民假,悔不當時隨虜行。
楊總督標下有個心腹指揮,姓羅名鎧,抄得此詩並祭文,密獻於楊順。楊順看了,愈加怨恨,遂將第一首詩改竄數字,詩曰:雲中一片虜烽高,出塞將軍枉著勞。
何似藉他除佞賊,不須奏請上方刀。
寫就密書,連改詩封固,就差羅鎧送與嚴世蕃。書中說:“瀋煉怨恨相國父子,陰結死士劍客,要乘機報仇。前番韃虜入寇,他吟詩四句,詩中有藉虜除佞之語,意在不軌。”世蕃見書大驚,即請心腹御史路楷商議。路楷曰:“不纔若往按彼處,當為相國了當這件大事。”世蕃大喜,即分付都察院便差路楷巡按宣大。臨行世蕃治酒款別,說道:“煩寄語楊公,同心協力,若能除卻這心腹之患,當以侯伯世爵相酬,决不失信於二公也。”路楷領諾。
不一日,奉了欽差敕令來到宣府,到任與楊總督相見了。
路楷遂將世蕃所托之語,一一對楊順說知。楊順道:“學生為此事朝思暮想,廢寢忘餐,恨無良策,以置此人於死地。”路楷道:“彼此留心,一來休負了嚴公父子的付托,二來自傢富貴的機會,不可挫過。”楊順道:“說得是,倘有可下手處,彼此相報。”當日相別去了。
楊順思想路楷之言,一夜不睡。次早坐堂,衹見中軍官報道:“今有蔚州衛拿獲妖賊二名,解到轅門外,伏聽鈞旨。”
楊順道:“喚進來。”解官磕了頭,遞上文書。楊順拆開看了,呵呵大笑。這二名妖賊,叫做閻浩、楊胤夔,係妖人蕭芹之黨。原來蕭芹是白蓮教的頭兒,嚮來出入虜地,慣以燒香惑衆,哄騙虜酋俺答,說自傢有奇術,能咒人使人立死,喝城使城立頽。虜酋愚甚,被他哄動,尊為國師。其黨數百人,自為一營。俺答幾次入寇,都是蕭芹等為之嚮號,中國屢受其害。先前史侍郎做總督時,遣通事重賂虜中頭目脫脫,對他說道:“天朝情願與你通好,將俺傢布粟換你傢馬,名為‘馬市’,兩下息兵罷戰,各享安樂,此是美事。衹怕蕭芹等在內作梗,和好不終。那蕭芹原是中國一個無賴小人,全無術法,衹是狡偽,哄誘你傢,搶掠地方,他於中取事。郎主若不信,可要蕭芹試其術法。委的喝得城頽,咒得人死,那時合當重用。若咒人人不死,喝城城不頽,顯是欺誑,何不縛送天朝?天朝感郎主之德,必有重賞。‘馬市’一成,歲歲享無窮之利,煞強如搶掠的勾當。”脫脫點頭道是,對郎主俺答說了。俺答大喜,約會蕭芹,要將千騎隨之,從右衛而入,試其喝城之技。蕭芹自知必敗,改換服色,連夜脫身逃走,被居庸關守將盤詰,並其黨喬源、張攀隆等拿住,解到史侍郎處。招稱妖黨甚衆,山陝畿南,處處俱有,一嚮分頭緝捕。今日閻浩、楊胤夔亦是數內有名妖犯。楊總督省見獲解到來,一者也算他上任一功,二者要藉這個題目,牽害瀋煉,如何不喜?當晚就請路御史,來後堂商議道:“別個題目擺布瀋煉不了,衹有白蓮教通虜一事,聖上所最怒。如今將妖賊閻浩、楊胤夔招中,竄入瀋煉名字,衹說浩等平日師事瀋煉,瀋煉因失職怨望,教浩等煽妖作幻,勾虜謀逆。天幸今日被擒,乞賜天誅,以絶後患。先用密稟稟知嚴傢,教他叮囑刑部作速覆本。料這番瀋煉之命,必無逃矣。”路楷拍手道:“妙哉,妙哉!”
兩個當時就商量了本稿,約齊了同時發本。嚴嵩先見了本稿及稟貼,便教嚴世蕃傳語刑部。都則間尚書許論,是個罷軟沒用的老兒,聽見嚴府分付,不敢怠慢,連忙覆本,一依楊、路二人之議。聖旨倒下:妖犯着本處巡按御史即時斬决。楊順蔭一子錦衣衛千戶,路楷紀功,升遷三級,俟京堂缺推用。
話分兩頭。卻說楊順自發本之後,便差人密地裏拿瀋煉下於獄中。慌得徐夫人和瀋袞、瀋褒沒做理會,急尋義叔賈石商議。賈石道:“此必楊、路二賊為嚴傢報仇之意,既然下獄,必然誣陷以重罪。兩位公子及今逃竄遠方,待等嚴傢勢敗,方可出頭。若住在此處,楊、路二賊,决不幹休。”瀋袞道:“未曾看得父親下落,如何好去?”賈石道:“尊大人犯了對頭,决無保全之理。公子以宗祀為重,豈可拘於小孝,自取滅絶之禍?可勸令堂老夫人,早為遠害全身之計。尊大人處賈某自當央人看覷,不煩懸念。”二瀋便將賈石之言,對徐夫人說知。徐夫人道:“你父親無罪陷獄,何忍棄之而去!賈叔叔雖然相厚,終是個外人。我料楊、路二賊奉承嚴氏,亦不過與你爹爹作對,終不然纍及妻子。你若畏罪而逃,父親倘然身死,骸骨無收,萬世駡你做不孝之子,何顔在世為人乎?”說罷,大哭不止。瀋袞、瀋褒齊聲慟哭。賈石聞知徐夫人不允,嘆惜而去。
過了數日,賈石打聽的實,果然扭入白蓮教之黨,問成死罪。瀋煉在獄中大駡不止。楊順自知理虧,衹恐臨時處决,怕他在衆人面前毒駡,不好看相預先問獄官責取病狀,將瀋煉結果了性命。賈石將此話報與徐夫人知道,母子痛哭,自不必說。又虧賈石多有識熟人情,買出屍首,囑付獄卒:“若官府要梟示時,把個假的答應。”卻瞞着瀋袞兄弟,私下備棺盛殮,埋於隙地。事畢,方纔嚮瀋袞說道:“尊大人遺體已得保全,直待事平之後,方好指點與你知道,今猶未可泄漏。”
瀋袞兄弟感謝不已。賈石又苦口勸他弟兄二人逃走。瀋袞道:“極知久占叔叔高居,心上不安。奈傢母之意,砍待是非稍定,搬回靈柩,以此遲延不决。”賈石怒道:“我賈某生平,為人謀而盡忠。今日之言,全是為你傢門戶,豈因久占住房,說發你們起身之理?既嫂嫂老夫人之意已定,我亦不敢相強。但我有一小事,即欲遠出,有一年半載不回,你母子自小心安住便了。”覷着壁上貼得有前後《出師表》各一張,乃是瀋煉親筆楷書。賈石道:“這兩幅字可揭來送我,一路上做個紀念。
他日相逢,以此為信。”瀋袞就揭下二紙,雙手折迭,遞與賈石。賈石藏於袖中,流淚而別。原來賈石算定楊、路二賊,設心不善,雖然殺了瀋煉,未肯幹休。自己與瀋煉相厚,必然纍及,所以預先逃走,在河南地方宗族傢權時居住,不在話下。
卻說路楷見刑部覆本,有了聖旨,便於獄中取出閻浩、楊胤夔斬訖,並要割瀋煉之首,一同梟示。誰知瀋煉真屍已被賈石買去了,官府也那裏辨驗得出,不在話下。
再說楊順看見止於蔭子,心中不滿,便嚮路楷說道:“當初嚴東樓許我事成之日,以侯伯爵相酬,今日失言,不知何故?”路楷沉思半晌,答道:“瀋煉是嚴傢緊對頭,今止誅其身,不曾波及其子。斬草不除根,萌芽復發。相國不足我們之意,想在於此。”楊順道:“若如此,何難之有?如今再上個本,說瀋煉雖誅,其子亦宜知情,還該坐罪,抄沒傢私,庶國法可伸,人心知懼。再訪他同射草人的幾個狂徒,並藉屋與他住的,一齊拿來治罪,出了嚴傢父子之氣,那時卻將前言取賞,看他有何推托。”路楷道:“此計大妙!事不宜遲,乘他傢屬在此,一網而盡,豈不快哉!衹怕他兒子知風逃避,卻又費力。”楊順道:“高見甚明。”一面寫表申奏朝廷,再寫稟貼到嚴府知會,自述孝順之意;一面預先行牌保安州知州,着用心看守犯屬,勿容逃逸。衹等旨意批下,便去行事。詩曰:破巢完卵從來少,削草除根勢或然。
可惜忠良遭屈死,又將傢屬媚當權。
再過數日,聖旨下了。州裏奉着憲牌,差人來拿瀋煉傢屬,並查平素往來諸人姓名,一一挨拿。衹有賈石名字先經出外,衹得將在逃開報。此見賈石見幾之明也。時人有詩贊雲:義氣能如賈石稀,全身遠避更知幾。
任他羅網空中布,爭奈仙禽天外飛。
卻說楊順見拿到瀋袞、瀋褒,親自鞫問,要他招承通虜實跡。二瀋高聲叫屈,那裏肯招?被楊總督嚴刑拷打,打得體無完膚。瀋袞、瀋褒熬煉不過,雙雙死於杖下。可憐少年公子,都入托死城中。其同時拿到犯人,都坐個同謀之罪,纍死者何止數十人。幼子瀋衺尚在襁褓,免罪隨着母徐氏,另徙在雲州極邊,不許在保安居祝路楷又與楊順商議道:“瀋煉長子瀋襄,是紹興有名秀纔,他時得地,必然銜恨於我輩。不若一並除之,永絶後患,亦要相國知我用心。”楊順依言,便行文書到浙江,把做欽犯,嚴提瀋襄來問罪。又分付心腹經歷金紹,擇取有才幹的差人,賫文前去,囑他中途伺便,便行謀害,就所在地方,討個病狀回繳。事成之日,差人重賞,金紹許他薦本超遷。
金紹領了臺旨,汲汲而回,着意的選兩名積年幹事的公差,無過是張千、李萬。金紹喚他到私衙,賞了他酒飯,取出私財二十兩相贈。張千、李萬道:“小人安敢無功受賜?”金紹道:“這銀兩不是我送你的,是總督楊爺賞你的。教你賫文到紹興去拿瀋襄,一路不要放鬆他。須要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回來還有重賞。若是怠慢,總督老爺衙門不是取笑的,你兩個自去回話。”張千、李萬道:“莫說總督老爺鈞旨,就是老爺分付,小人怎敢有違!”收了銀兩,謝了金經歷。在本府領下公文,疾忙上路,往南進發。
卻說瀋襄,號小霞,是紹興府學廩膳秀纔。他在傢久聞得父親以言事獲罪,發去口外為民,甚是挂懷,欲親到保安州一看。因傢中無人主管,行止兩難。忽一日,本府差人到來,不由分說,將瀋襄鎖縛,解到府堂。知府教把文書與瀋襄看了備細,就將回文和犯人交付原差,囑他一路小心。瀋襄此時方知父親及二弟俱已死於非命,母親又遠徙極邊,放聲大哭。哭出府門,衹見一傢老小,都在那裏攪做一團的啼哭。原來文書上有“奉旨抄沒”的話,本府已差縣尉封鎖了傢私,將人口盡皆逐出。瀋小霞聽說,真是苦上加苦,哭得咽喉無氣。霎時間親戚都來與小霞話別,明知此去多兇少吉,少不得說幾句勸解的言語。小霞的丈人孟春元,取出一包銀子,送與二位公差,求他路上看顧女婿。公差嫌少不受。孟氏娘子又添上金簪子一對,方纔收了。
瀋小霞帶着哭,分付孟氏道:“我此去死多生少,你休為我憂念,衹當我已死一般,在爺娘傢過活。你是書禮之傢,諒無再醮之事,我也放心得下。”指着小妻聞淑女說道:“衹這女子年紀幼小,又無處着落,合該教他改嫁。奈我三十無子,他卻有兩個半月的身孕,他日倘生得一男,也不絶了瀋氏香煙。娘子你看我平日夫妻面上,一發帶他到丈人傢去住幾時,等待十月滿足,生下或男或女,那時憑你發遣他去便了。”話聲未絶,衹見聞氏淑女說道:“官人說那裏話!你去數千裏之外,沒個親人朝夕看覷,怎生放下?大娘自到孟傢去,奴傢情願蓬首垢面,一路伏侍官人前行。一來官人免緻寂寞,二來也替大娘分得些憂念。”瀋小霞道:“得個親人做伴,我非不欲;但此去多分不幸,纍你同死他鄉何益?”聞氏道:“老爺在朝為官,官人一嚮在傢,誰人不知?便誣陷老爺有些不是的勾當,家乡隔絶,豈是同謀?妾幫着官人到官申辯,决然罪不至死。就使官人下獄,還留賤妾在外,尚好照管。”孟氏也放丈夫不下,聽得聞氏說得有理,極力攛掇丈夫帶淑女同去,瀋小霞平日素愛淑女有纔有智,又見孟氏苦勸,衹得依允。
當夜衆人齊到孟春元傢,歇了一夜。次早,張千、李萬催趲上路。聞氏換了一身布衣,將青布裹頭,別了孟氏,背着行李,跟着瀋小霞便走。那時分別之苦,自不必說。一路行來,聞氏與瀋小霞寸步不離,茶湯飯食,都親自搬齲張千、李萬初時還好言好語。過了揚子江,到徐州起旱,料得家乡已遠,就做出嘴臉來,呼麽喝六,漸漸難為他夫妻兩個來了。聞氏看在眼裏,私對丈夫說道:“看那兩個潑差人,不懷好意。奴傢女流之輩,不識路徑,若前途有荒僻曠野的所在,須是用心提防。”瀋小霞雖然點頭,心中還衹是半疑不信。
又行了幾日,看見兩個差人,不住的交頭接耳,私下商量說話。又見他包裹中有倭刀一口,其白如霜,忽然心動,害怕起來,對聞氏說道:“你說這潑差人,其心不善,我也覺得有七八分了。明日是濟寧府界上,過了府去,便是大行山、梁山濼,一路荒野,都是響馬出入之所。倘到彼處,他們行兇起來,你也救不得我,我也救不得你,如何是好?”聞氏道:“既然如此,官人有何脫身之計,請自方便,留奴傢在此,不怕那兩個潑差人生吞了我。”瀋小霞道:“濟寧府東門內,有個馮主事,丁憂在傢。此人最有俠氣,是我父親極相厚的同年。我明日去投奔他,他必然相納。衹怕你婦人傢,沒志量打發這兩個潑差人,纍你受苦,於心何安?你若有力量支持他,我去也放膽。不然與你同生同死,也是天命當然,死而無怨。”聞氏道:“官人有路盡走,奴傢自會擺布,不勞挂念。”
這裏夫妻暗地商量,那張千、李萬辛苦了一日,吃了一肚酒,齁齁的熟睡,全然不覺。
次自早起上路,瀋小霞問張千道:“前去濟寧還有多少路?”張千道:“衹四十裏,半日就到了。”瀋小霞道:“濟寧東門內馮主事,是我年伯。他先前在京師時,藉過我父親二百兩銀子,有文契在此。他管過北新關,正有銀子在傢。我若去取討前久,他見我是落難之人,必然慨付。取得這項銀兩,一路上盤纏,也得寬裕,免緻吃苦。”張千意思有些作難。
李萬隨口應承了,嚮張千耳邊說道:“我看這瀋公子,是忠厚之人,況愛妾行李都在此處,料無他故。放他去走一遭,取得銀兩,都是你我二人的造化,有何不可?”張千道:“雖然如此,到飯店安歇行李,我守住小娘子在店上,你緊跟着同去,萬無一失。”
話休絮煩。看看巳牌時分,早到濟寧城外,揀個潔淨店兒,安放了行李。瀋小霞便道:“你二位同我到東門走遭,轉來吃飯未遲。”李萬道:“我同你去,或者他傢留酒飯也不見得。”聞氏故意對丈夫道:“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馮主事雖然欠下老爺銀兩,見老爺死了,你又在難中,誰肯唾手交還?枉自討個厭賤,不如吃了飯趕路為上。”瀋小霞道:“這裏進城到東門不多路,好歹去走一遭,不折了什麽便宜。”李萬貪了這二百兩銀子,一力攛掇該去。瀋小霞分付聞氏道:“耐心坐坐,若轉得快時,便是沒想頭了。他若好意留款,必然有些賫發。明日顧個轎兒擡你去。這幾日在牲口上坐,看你好生不慣。”聞氏覷個空,嚮丈夫丟個眼色,又道:“官人早回,休教奴久待則個。”李萬笑道:“去多少時,有許多說話,好不老氣!”聞氏見丈夫去了,故意招李萬轉來囑付道:“若馮傢留飯坐得久時,千萬勞你催促一聲。”李萬答應道:“不消分付。”比及李萬下階時,瀋小霞已走了一段路了。
李萬托着大意,又且濟寧是他慣走的熟路,東門馮主事傢,他也認得,全不疑惑。走了幾步,又裏急起來,覷個毛坑上自在方便了,慢慢的望東門而去。
卻說瀋小霞回頭看時,不見了李萬,做一口氣急急的跑到馮主事傢。也是小霞合當有救,正值馮主事獨自在廳。兩人京中,舊時識熟,此時相見,吃了一驚。瀋襄也不作揖,扯住馮主事衣袂道:“藉一步說話。”馮主事已會意了,便引到書房裏面。瀋小霞放聲大哭。馮主事道:“年侄有話快說,休得悲傷,誤其大事。”
瀋小霞哭訴道:“父親被嚴賊屈陷,已不必說了。兩個捨弟隨任的,都被楊順、路楷殺害;衹有小侄在傢,又行文本府提去問罪。一傢宗祀,眼見滅絶。又兩個差人,心懷不善,衹怕他受了楊、路二賊之囑,到前途大行、梁山等處暗算了性命。尋思一計,脫身來投老年伯。老年伯若有計相庇,我亡父在天之靈,必然感激。若老年伯不能遮護小侄,便就此觸階而死。死在老年伯面前,強似死於姦賊之手。”馮主事道:“賢侄不妨。我傢臥室之後,有一層復壁,盡可藏身,他人搜檢不到之處。今送你在內權住數日,我自有道理。”瀋襄拜謝道:“老年伯便是重生父母。”
馮主事親執瀋襄之手,引入臥房之後,揭開地板一塊,有個地道。從此鑽下,約走五六十步,便有亮光,有小小廊屋三間,四面皆樓墻圍裹,果是人跡不到之處。每日茶飯,都是馮主事親自送入。他傢法極嚴,誰人敢泄漏半個字,正是:深山裏隱豹,柳密可藏鴉。
不須愁漢吏,自有魯朱傢。
且說這一日,李萬上了毛坑,望東門馮傢而來。到於門首,問老門公道:“主事老爺在傢麽?”老門公道:“在傢裏。”
又問道:“有個穿白的官人來見你老爺,曾相見否?”老門公道:“正在書房裏吃飯哩。”李萬聽說,一發放心。看看等到未牌,果然廳上走一個穿白的官人出來。李萬急上前看時,不是瀋襄。那官人徑自出門去了。李萬等得不耐煩,肚裏又饑,不免問老門公道:“你說老爺留飯的官人,如何衹管坐了去,不見出來?”老門公道:“方纔出去的不是?”李萬道:“老爺書房中還有客沒有?”老門公道:“這到不知。”李萬道:“方之那穿白的是甚人?”老門公道:“是老爺的小舅,常常來的。”
李萬道:“老爺如今在那裏?”老門公道:“老爺每常飯後,定要睡一覺,此時正好睡哩。”
李萬聽得話不投機,心下早有二分慌了,便道:“不瞞大伯說,在下是宣大總督老爺差來的。今有紹興瀋公子名喚瀋襄,號瀋小霞,係欽提人犯。小人提押到於貴府,他說與你老爺有同年叔侄之誼,要來拜望。在下同他到宅,他進宅去了,在下等候多時,不見出來,想必還在書房中。大伯,你還不知道,煩你去催促一聲,教他快快出來,要趕路走。”老門公故意道:“你說的是甚麽說話?我一些不懂。”李萬耐了氣,又細細的說一遍。老門公當面的一啐,駡道:“見鬼!何常有什麽瀋公子到來?老爺在喪中,一概不接外客。這門上是我的幹紀,出入都是我通稟,你卻說這等鬼話!你莫非是白日撞麽?強裝麽公差名色,掏摸東西的。快快請退,休纏你爺的帳!”李萬聽說,愈加着急,便發作起來道:“這瀋襄是朝廷要緊的人犯,不是當要的,請你老爺出來,我自有話說。”老門公道:“老爺正瞌睡,沒甚事,誰敢去稟!你這獠子,好不達時務!”說罷洋洋的自去了。
李萬道:“這個門上老兒好不知事,央他傳一句話甚作難。
想瀋襄定然在內,我奉軍門鈞帖,不是私事,便闖進去怕怎的?”李萬一時粗莽,直撞入廳來,將照壁拍了又拍,大叫道:“瀋公子好走動了。”不見答應,一連叫喚了數聲,衹見裏頭走出一個年少的傢童,出來問道:“管門的在那裏?放誰在廳上喧嚷?”李萬正要叫住他說話,那傢童在照壁後張了張兒,嚮西邊走去了。李萬道:“莫非書房在那西邊?我且自去看看,怕怎的!”從廳後轉西走去,原來是一帶長廓。李萬看見無人,衹顧望前而行。衹見屋宇深邃,門戶錯雜,頗有婦人走動。李萬不敢縱步,依舊退回廳上,聽得外面亂嚷。
李萬到門首看時,卻是張千來尋李萬不見,正和門公在那裏鬥口。張千一見了李萬,不由分說,便駡道:“好夥計!
衹貪圖酒食,不幹正事!巳牌時分進城,如今申牌將盡,還在此閑蕩!不催趲犯人出城去,待怎麽?”李萬道:“呸!那有什麽酒食?連人也不見個影兒!”張千道:“是你同他進城的。”李萬道:“我衹登了個東,被蠻子上前了幾步,跟他不上。一直趕到這裏,門上說有個穿白的官人在書房中留飯,我說定是他了。等到如今不見出來,門上人又不肯通報,清水也討不得一杯吃。老哥,煩你在此等候等候,替我到下處醫了肚皮再來。”張千道:“有你這樣不幹事的人!是甚麽樣犯人,卻放他獨自行走?就是書房中,少不得也隨他進去。如今知他在裏頭不在裏頭?還虧你放慢綫兒講話。這是你的幹紀,不關我事!”說罷便走。李萬趕上扯住道:“人是在裏頭,料沒處去。大傢在此幫說句話兒,催他出來,也是個道理。你是吃飽的人,如何去得這等要緊?”張千道:“他的小老婆在下處,方纔雖然囑付店主人看守,衹是放心不下。這是瀋襄穿鼻的索兒,有他在,不怕瀋襄不來。”李萬道:“老哥說得是。”當下張千先去了。
李萬忍着肚饑守到晚,並無消息。看看日沒黃昏,李萬腹中餓極了,看見間壁有個點心店兒,不免脫下布衫,抵當幾文錢的火燒來吃。去不多時,衹聽得打門聲響,急跑來看,馮傢大門已閉上了。李萬道:“我做了一世的公人,不曾受這般嘔氣。主事是多大的官兒,門上直恁作威作勢?也有那瀋公子好笑,老婆行李都在下處,既然這裏留宿,信也該寄一個出來。事已如此,衹得在房檐下胡亂過一夜,天明等個知事的管傢出來,與他說話。”此時十月天氣,雖不甚冷,半夜裏起一陣風,簌簌的下幾點微雨,衣服都沾濕了,好生凄楚。
捱到天陰雨止,衹見張千又來了。卻是聞氏再三再四催逼他來的。張千身邊帶了公文解批,和李萬商議,衹等開門,一擁而入,有廳上大驚小怪,高聲發話。老門公攔阻不往,一時間傢中大小都聚集來,七嘴八張,好不熱鬧。街上人聽得宅裏鬧炒,也聚攏來,圍住大門外閑看。驚動了那有仁有義守孝在傢的馮主事,從裏面踱將出來。且說馮主事怎生模樣:頭帶梔子花匾摺孝頭巾,身穿反摺縫稀眼粗麻衫,腰係麻繩,足着草履。
衆傢人聽得咳嗽響,道一聲:“老爺來了。”都分立在兩邊。主事出廳問道:“為甚事在此喧嚷?”張千、李萬上前施禮道:“馮爺在上,小的是奉宣大總督爺公文來的,到紹興拿得欽犯瀋襄,經由貴府。他說是馮爺的年侄,要來拜望。小的不敢阻擋,容他進見。自昨日上午到宅,至今不見出來,有誤程限,管傢們又不肯代稟。伏乞老爺天恩,快些打發上路。”
張千便在胸前取出解批和官文呈上。馮主事看了,問道:“那瀋襄可是瀋經歷瀋煉的兒子麽?”李萬道:“正是。”馮主事掩着兩耳,把舌頭一伸,說道:“你這班配軍,好不知利害!那瀋襄是朝廷欽犯,尚猶自可。他是嚴相國的仇人,那個敢容納他在傢?他昨日何曾到我傢來?你卻亂話,官府聞知傳說到嚴府去,我是當得起他怪的?你兩個配軍,自不小心,不知得了多少錢財,買放了要緊人犯,卻來圖賴我!”叫傢童與他亂打那配軍出去:“把大門閉了,不要惹這閑是非,嚴府知道不是當要!”馮主事一頭駡,一頭走進宅去了。大小傢人,奉了主人之命,推的推,恓的恓,霎時間被衆人擁出大門之外,閉了門,兀自聽得嘈嘈的亂駡。
張千、李萬面面相覷,開了口合不得,伸了舌縮不進。張千埋怨李萬道:“昨日是你一力攛掇,教放他進城,如今你自去尋他。”李萬道:“且不要埋怨,和你去問他老婆,或者曉得他的路數,再來抓尋便了。”張千道:“說得是,他是恩愛的夫妻。昨夜漢子不回,那婆娘暗地流淚,巴巴的獨坐了兩三個更次。他漢子的行藏,老婆豈有不知?”兩個一頭說話,飛奔出城,復到飯店中來。
卻說聞氏在店房裏面聽得差人聲音,慌忙移步出來,問道:“我官人如何不來?”張千指李萬道:“你衹問他就是。”李萬將昨日往毛厠出恭,走慢了一步,到馮主事傢起先如此如此,以後這般這般,備細說了。張千道:“今早空肚皮進城,就吃了這一肚寡氣。你丈夫想是真個不在他傢了,必然還有個去處,難道不對小娘子說的?小娘子趁早說來,我們好去抓尋。”說猶未了,衹見聞氏噙着眼淚,一雙手扯往兩個公人叫道:“好,好!還我丈夫來!”張千、李萬道:“你丈夫自要去拜什麽年伯,我們好意容他去走走,不知走嚮那裏去了,連累我們,在此着急,沒處抓尋。你到問我要丈夫,難道我們藏過了他?說得好笑!”將衣袂掣開,氣忿忿地對虎一般坐下。
聞氏到走在外面,攔住出路,雙足頓地,放聲大哭,叫起屈來。老店主聽得,忙來解勸。聞氏道:“公公有所不知,我丈夫三十無子,娶奴為妾。奴傢跟了他二年了,幸有三個多月身孕,我丈夫割捨不下,因此奴傢千裏相從。一路上寸步不離,昨日為盤纏缺少,要去見那年伯,是李牌頭同去的。
昨晚一夜不回,奴傢已自疑心。今早他兩個自回,一定將我丈夫謀害了。你老人傢替我做主,還我丈夫便罷休!”老店主道:“小娘子休得急性,那排長與你丈夫前日無怨,往日無仇,着甚來由,要壞他性命?”聞氏哭聲轉哀道:“公公,你不知道我丈夫是嚴閣老的仇人,他兩個必定受了嚴府的囑托來的,或是他要去嚴府請功。公公,你詳情他千鄉萬裏,帶着奴傢到此,豈有沒半句說話,突然去了?就是他要走時,那同去的李牌頭,怎肯放他?你要奉承嚴府,害了我丈夫不打緊,教奴傢孤身婦女,看着何人?公公,這兩個殺人的賊徒,煩公公帶着奴傢同他去官府處叫冤。”張千、李萬被這婦人一哭一訴,就要分析幾句,沒處插嘴。
老店主聽見聞氏說得有理,也不免有些疑心,到可憐那婦人起來,衹得勸道:“小娘子說便是這般說,你丈夫未曾死也不見得,好歹再等候他一日。”聞氏道:“依公公等候一日不打緊,那兩個殺人的兇身,乘機走脫了,這幹係卻是誰當?”
張千道:“若果然謀害了你丈夫要走脫時,我弟兄兩個又到這裏則甚?”聞氏道:“你欺負我婦人傢沒張智,又要指望好騙我。好好的說,我丈夫的屍首在那裏?少不得當官也要還我個明白。”老店官見婦人口嘴利害,再不敢言語。店中閑看的,一時間聚了四五十人。聞說婦人如此苦切,人人惱恨那兩個差人,都道:“小娘子要去叫冤,我們引你到兵備道去。”聞氏嚮着衆人深深拜福,哭道:“多承列位路見不平,可憐我落難孤身,指引則個。這兩個兇徒,相煩列位,替奴傢拿他同去,莫放他走了。”衆人道:“不妨事,在我們身上。”張千、李萬欲嚮衆人分剖時,未說得一言半字,衆人便道:“兩個排長不消辨得,虛則虛,實則實。若是沒有此情,隨着小娘子到官,怕他則甚!”婦人一頭哭,一頭走,衆人擁着張千、李萬,攪做一陣的,都到兵備道前。道裏尚未開門。
那一日正是放告日期,聞氏束了一條白布裙,徑搶進柵門,看見大門上架着那大鼓,鼓架上懸着個槌兒。聞氏搶槌在手,嚮鼓上亂撾,撾得那鼓振天的響。唬得中軍官失了三魂,把門吏喪了七魄,一齊跑來,將繩縛往,喝道:“這婦人好大膽!”聞氏哭倒在地,口稱潑天冤枉。衹見門內麽喝之聲,開了大門,王兵備坐堂,問擊鼓者何人。中軍官將婦人帶進。
聞氏且哭且訴,將傢門不幸遭變,一傢父子三口死於非命,衹剩得丈夫瀋襄。昨日又被公差中途謀害,有枝有葉的細說了一遍。王兵備喚張千、李萬上來,問其緣故。張千、李萬說一句,婦人就剪一句,婦人說得句句有理,張千、李萬抵搪不過。王兵備思想到:“那嚴府勢大,私謀殺人之事,往往有之,此情難保其無。”便差中軍官押了三人,發去本州勘審。
那知州姓賀,奉了這項公事,不敢怠慢,即時扣了店主人到來,聽四人的口詞。婦人一口咬定二人謀害他丈夫;李萬招稱為出恭慢了一步,因而相失;張千、店主人都據實說了一遍。知州委决不下。那婦人又十分哀切,像個真情;張千、李萬又不肯招認。想了一回,將四人閉於空房,打轎去拜馮主事,看他口氣若何。
馮主事見知州來拜,急忙迎接歸廳。茶罷,賀知州提起瀋襄之事,纔說得“瀋襄”二字,馮主事便掩着雙耳道:“此乃嚴相公仇傢,學生雖有年誼,平素實無交情。老公祖休得下問,恐嚴府知道,有纍學生。”說罷站起身來道:“老公祖既有公事,不敢留坐了。”賀知州一場沒趣,衹得作別。在轎上想道:“據馮公如此懼怕嚴府,瀋襄必然不在他傢,或者被公人所害也不見得;或者去投馮公見拒不納,別走個相識人傢去了,亦未可知。”
回到州中,又取出四人來,問聞氏道:“你丈夫除了馮主事,州中還認得有何人?”聞氏道:“此地並無相識。”知州道:“你丈夫是甚麽時候去的?那張千、李萬幾時來回覆你的說話?”聞氏道:“丈夫是昨日未吃午飯前就去的,卻是李萬同出店門。到申牌時分,張千假說催趲上路,也到城中去了,天晚方回來。張千兀自嚮小婦人說道:‘我李傢兄弟跟着你丈夫馮主事傢歇了,明日我早去催他去城。’今早張千去了一個早晨,兩人雙雙而回,單不見了丈夫,不是他謀害了是誰?若是我丈夫不在馮傢,昨日李萬就該追尋了,張千也該着忙,如何將好言語穩住小婦人?其情可知。一定張千、李萬兩個在路上預先約定,卻教李萬乘夜下手。今早張千進城,兩個乘早將屍首埋藏停當,卻來回覆我小婦人。望青天爺爺明鑒!”
賀知州道:“說得是。”
張千、李萬正要分辨,知州相公喝道:“你做公差所幹何事?若非用計謀死,必然得財買放,有何理說!”喝教手下將那張、李重責三十,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張千、李萬衹是不招。婦人在旁,衹顧哀哀的痛哭。知州相公不忍,便討夾棍將兩個公差夾起。那公差其實不曾謀死,雖然負痛,怎生招得?一連上了兩夾,衹是不招。知州相公再要夾時,張、李受苦不過,再三哀求道:“瀋襄實未曾死,乞爺爺立個限期,差人押小的捱尋瀋襄,還那聞氏便了。”知州也沒有定見,衹得勉從其言。聞氏且發尼姑庵住下。差四名民壯,銷押張千、李萬二人,追尋瀋襄,五日一比。店主釋放寧傢。將情具由申詳兵備道,道裏依繳了。
張千、李萬一條鐵鏈鎖着,四名民壯,輪番監押。帶得幾兩盤纏,都被民壯搜去為酒食之費;一把倭刀,也當酒吃了。那臨清去處又大,茫茫蕩蕩,來千去萬,那裏去尋瀋公子?也不過一時脫身之法。聞氏在尼姑庵住下,剛到五日,準準的又到州裏去啼哭,要生要死。州守相公沒奈何,衹苦得批較差人張千、李萬。一連比了十數限,不知打了多少竹批,打得爬走不動。張千得病身死,單單剩得李萬,衹得到尼姑庵來拜求聞氏道:“小的情極,不得不說了。其實奉差來時,有經歷金紹口傳楊總督鈞旨,教我中途害你丈夫,就所在地方,討個結狀回報。我等口雖應承,怎肯行此不仁之事?不知你丈夫何故,忽然逃走,與我們實實無涉。青天在上,若半字虛情,全家禍滅!如今官府五日一比,兄弟張千,已自打死;小的又纍死,也是冤枉。你丈夫的確未死,小娘子他日夫妻相逢有日。衹求小娘子休去州裏啼啼哭哭,寬小的比限,完全狗命,便是陰德。”聞氏道:“據你說不曾謀害我丈夫,也難準信。既然如此說,奴傢且不去稟官,容你從容查訪。衹是你們自傢要上緊用心,休得怠慢。”李萬喏喏連聲而去。有詩為證:白金甘兩釀兇謀,誰料中途已失囚。
鎖打禁持熬不得,尼庵苦嚮婦人求。
官府立限緝獲瀋襄,一來為他是總督衙門的緊犯,二來為婦人日日哀求,所以上緊嚴比。今日也是那李萬不該命絶,恰好有個機會。
卻說總督楊順、御史路楷,兩個日夜商量奉承嚴府,指望旦夕封侯拜爵。誰知朝中有個兵科給事中吳時來,風聞楊順橫殺平民冒功之事,把他盡情劾奏一本,並劾路楷朋姦助惡。嘉靖爺正當設醮祝噇,見說殺害平民,大傷和氣,竜顔大怒,着錦衣衛扭解來京問罪。嚴嵩見聖怒不測,一時不及救護,到底虧他於中調停,止於削爵為民。可笑楊順、路楷殺人媚人,至此徒為人笑,有何益哉?再說賀知州聽得楊總督去任,已自把這公事看得冷了;又聞氏連次不來哭稟,兩個差人又死了一個,衹剩得李萬,又苦苦哀求不已。賀知州分付,打開鐵鏈,與他個廠捕文書,衹教他用心緝訪,明是放鬆之意。李萬得了廣捕文書,猶如捧了一道赦書,連連磕了幾個頭,出得府門,一道煙走了。身邊又無盤纏,衹得求乞而歸,不在話下。
卻說瀋小霞在馮主事傢復壁之中,住了數月,外邊消息無有不知,都是馮主事打聽將來,說與小霞知道。曉得聞氏在尼姑庵寄居,暗暗歡喜。過了年餘,已知張千病死,李萬逃了,這公事漸漸懶散。馮主事特地收拾內書房三間,安放瀋襄在內讀書,衹不許出外,外人亦無有知者。馮主事三年孝滿,為有瀋公子在傢,也不去起復做官。
光陰似箭,一住八年。值嚴嵩一品夫人歐陽氏卒,嚴世蕃不肯扶柩還鄉,唆父親上本留己侍養,卻於喪中簇擁姬妾,日夜飲酒作樂。嘉靖爺天性至孝,訪知其事,心中甚是不悅。
時有方士藍道行,善扶鸞之術。天子召見,教他請仙,問以輔臣賢否。藍道行奏道:“臣所召乃是上界真仙,正直無阿,萬一箕下判斷有忤聖心,乞恕微臣之罪。”嘉靖爺道:“朕正願聞天心正論,與卿何涉?豈有罪卿之理?”藍道行書符念咒,神箕自動,寫出十六個字來,道是:高山番草,父子閣老;日月無光,天地顛倒。
嘉靖爺爺看了,問藍道行道:“卿可解之。”藍道行奏道:“微臣愚昧未解。”嘉靖爺道:“朕知其說。‘高山’者,‘山’字連‘高’,乃是‘嵩’字;‘番草’考,‘番’字‘草’頭,乃是‘蕃’字。此指嚴嵩、嚴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聞其專權誤國,今仙機示朕,朕當即為處分,卿不可泄於外人。”藍道行叩頭,口稱不敢,受賜而出。
從此嘉靖爺漸漸疏了嚴嵩。有御史鄒應竜看見機會可乘,遂劾奏:“嚴世蕃憑藉父勢,賣官鬻爵,許多惡跡,宜加顯戮。
其父嚴嵩溺愛惡子,植黨蔽賢,宜亟賜休退,以清政本。”嘉靖爺見疏大喜,即升應竜為通政右參議。嚴世蕃下法司,擬成充軍之罪,嚴嵩回籍。未幾,又有江西巡按御史林潤,復奏嚴世蕃不赴軍伍,居傢愈加暴橫,強占民間田産,畜養姦人,私通倭虜,謀為不軌。得旨三法司提問,問官勘實復奏,嚴世蕃即時處斬,抄沒傢財;嚴嵩發養濟院終老。被害諸臣盡行昭雪。
馮主事得此喜信,慌忙報與瀋襄知道,放他出來,到尼姑庵訪問那聞淑女。夫婦相見,抱頭而哭。聞氏離傢時,懷孕三月,今在庵中生下一孩子,已十歲了。聞氏親自教他念書,《五經》皆已成誦,瀋襄歡喜無限。馮主事方上京補官,教瀋襄同去訟理父冤,聞氏暫迎歸本傢園上居住,瀋襄從其言。
到了北京,馮主事先去拜了通政司鄒參議,將瀋煉父子冤情說了,然後將瀋襄訟冤本稿送與他看。鄒應竜一力擔當。
次日,瀋襄將奏本往通政司挂號投遞。聖旨下,瀋襄忠而獲罪,準復原官,仍進一級,以旌其直。妻子召還原籍;所沒入財産,府縣官照數給還。瀋襄食廩年久準貢,敕授知縣之職。瀋襄復上疏謝恩,疏中奏道:“臣父煉嚮在保安,因目擊宣大總督楊順,殺戮平民冒功,吟詩感嘆。適值御史路楷,陰受嚴世蕃之囑,巡按宣大,與楊順合謀,陷臣父於極刊,並殺臣弟二人,臣亦幾於不免。冤屍未葬,危宗幾絶,受禍之慘,莫如臣傢。今嚴世蕃正法,而楊順、路楷安然保首領於鄉,使邊廷萬傢之怨骨,銜恨無伸;臣傢三命之冤魂,含悲莫控。恐非所以肅刑典而慰人心也。”聖旨準奏,復提楊順、路楷到京,問成死罪,監刑部牢中待决。
瀋襄來別馮主事,要親到雲州,迎接母親和兄弟瀋衺到京,依傍馮主事寓所相近居住;然後往保安州訪求父親骸骨,負歸理葬。馮主事道:“老年嫂處適纔已打聽個消息,在雲州康健無恙。令弟瀋衺,已在彼遊庠了。下官當遣人迎之。尊公遺體要緊,賢侄速往訪問,到此相會令堂可也。”
瀋襄領命,徑往保安。一連尋訪兩日,並無蹤跡。第三日,因倦藉坐人傢門首,有老者從內而出,延進草堂吃茶。見堂中挂一軸子,乃楷書諸葛孔明兩次《出師表》也。表後但寫年月,不着姓名。瀋小霞看了又看,目不轉睛。老者道:“客官為何看之?”瀋襄道:“動問老丈,此字是何人所書?”老者道:“此乃吾亡友瀋青霞之筆也。”瀋小霞道:“為何留在老丈處?”老者道:“老夫姓賈名石,當初瀋青霞編管此地,就在捨下作寓。老夫與他八拜之交,最相契厚。不料後遭奇禍,老夫懼怕連累,也往河南逃避。帶得這二幅《出師表》,裱成一幅,時常展視,如見吾兄之面。楊總督去任後,老夫方敢還鄉。嫂嫂徐夫人和幼子瀋衺,徙居雲州,老夫時常去看他。
近日聞得嚴傢勢敗,吾兄必當昭雪,已曾遣人去雲州報信。恐瀋小官人要來移取父親靈柩,老夫將此軸懸挂在中黨,好教他認認父親遺筆。”
瀋小霞聽罷,連忙拜倒在地,口稱“恩叔”。賈石慌忙扶起道:“足下果是何人?”瀋小霞道:“小侄瀋襄,此軸乃亡父之筆也。”賈石道:“聞得楊順這廝,差人到貴府來提賢侄,要行一網打盡之計。老夫衹道也遭其毒手,不知賢侄何以得全?”
瀋小霞將臨清事情,備細說了一遍。賈石口稱難得,便分付傢童治飯款待。瀋小霞問道:“父親靈柩,恩叔必知,乞煩指引一拜。”賈石道:“你父親屈死獄中,是老夫偷屍埋葬,一嚮不敢對人說知。今日賢侄來此搬回故土,也不托老夫一片用心。”
說罷,剛欲出門,衹見外面一位小官人騎馬而來。賈石指道:“遇巧,遇巧!恰好令弟來也。”那小官便是瀋衺,下馬相見,賈石指瀋小霞道:“此位乃大令兄諱襄的便是。”此日弟兄方纔識面,恍如夢中相會,抱頭而哭。賈石領路,三人同到瀋青霞幕所,但見亂草迷離,土堆隱起。賈石引二瀋拜了,二瀋俱哭倒在地。賈石勸了一回道:“正要商議大事,休得過傷。”二瀋方纔收淚。賈石道:“二哥、三哥,當時死於非命,也虧了獄卒毛公存仁義之心,可憐他無辜被害,將他屍藁葬於城西三裏之外。毛公雖然已故,老夫亦知其處,若扶令先尊靈柩回去,一起帶回,使他父子魂魄相依,二位意下如何?”二瀋道:“恩叔所言,正合愚弟兄之意。”當日又同賈石到城西看了,不勝悲感。
次日,另備棺木,擇吉破土,重新殯殮。二人面色如生,毫不朽敗,此乃忠義之氣所致也。二瀋悲哭自不必說。當時備下車仗,擡了三個靈柩,別了賈石起身。臨別,瀋襄對賈石道:“這一軸《出師表》,小侄欲問恩叔取去,供養祠堂,幸勿見拒。”賈石慨然許了,取下挂軸相贈。二瀋就草堂拜謝,垂淚而別。瀋襄先奉靈柩到張傢灣,覓船裝載。
瀋襄復身又到北京,見了母親徐夫人,回覆了說話,拜謝了馮主事起身。此時京中官員,無不追念瀋青露忠義,憐小霞母子扶柩遠歸,也有送勘合的,也有贈饋金的,也有饋贐儀的。瀋小霞衹受勘合一張,餘俱不受。到了張傢灣,另換了官座船,驛遞起人夫一百名牽纜,走得好不快。
不一日,來到臨清,瀋襄分付座船暫泊河下,單身入城,到馮主事傢投了主事平安書信,園上領了聞氏淑女並十歲兒子下船。先參了靈柩,後見了徐夫人。那徐氏見了孫兒如此長大,喜不可言。當初衹道滅門絶戶,如今依舊有子有孫;昔日冤傢,皆惡死見報。天理昭然,可見做惡人的到底吃虧,做好人的到底便宜。
閑話休題。到了浙江紹興府,孟春元領了女兒孟氏,在二十裏外迎接。一傢骨肉重逢,悲喜交集。將喪船停泊馬頭,府縣官員都在吊孝。舊時傢産,已自清查給還。二瀋扶柩葬於祖塋,重守三年之製,無人不稱大孝。撫按又替瀋煉建造表忠祠堂,春秋祭祀。親筆《出師表》一軸,至今供奉在祠堂方中。
服滿之日,瀋襄到京受職,做了知縣。為官清正,直升到黃堂知府。聞氏所生之子,少年登科,與叔叔瀋衺同年進士。子孫世世書香不絶。
馮主事為救瀋襄一事,京中重其義氣,纍官至吏部尚書。
忽一日,夢見瀋青霞來拜候道:“上帝憐某忠直,已授北京城隍之職。屈年兄為南京城隍,明日午時上任。”馮主事覺來甚以為疑。至日午,忽見轎馬來迎,無疾而逝。二公俱已為神矣。有詩為證,詩曰:生前忠義骨猶香,魂魄為神萬古揚。
料得姦魂沉地獄,皇天果報自昭彰。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一捲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 | 第二捲 陳御史巧勘金釵鈿 | 第三捲 新橋市韓五賣春情 | 第四捲 閑雲年庵阮三冤債 | 第五捲 窮馬周遭際賣縋(食旁)媼 | 第六捲 葛令公生遣弄珠兒 | 第七捲 羊角哀捨命全交 | 第八捲 吳保安棄傢贖友 | 第九捲 裴晉公義還原配 | 第十捲 膝大尹鬼斷傢私 | 第十一捲 赴伯升茶肆遇仁宗 | 第十二捲 衆名姬春風吊柳七 | 第十三捲 張道陵七試趙升 | 第十四捲 陳希夷四辭朝命 | 第十五捲 史弘肇竜虎君臣會 | 第十六捲 範巨卿雞黍死生交 | 第十七捲 單符郎全州佳偶 | 第十八捲 楊八老越國奇逢 | 第十九捲 楊謙之客舫遇俠僧 | 第二十捲 陳從善梅嶺失渾傢 | 第二十一捲 臨安裏錢婆留發跡 | 第二十二捲 木綿庵鄭虎臣報冤 | 第二十三捲 張舜美燈宵得麗女 | 第二十四捲 楊思溫燕山逢故人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