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讀論語心得全集   》 第40節:論語心得(40)      劉廣宇 Liu Anyu

  孔子在強調個人修養方面也特別註重行中庸之道。子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樂的情緒,當這些情緒未發泄時,我們的情緒就處於心平氣靜,中庸平穩;但有時因發生了異常的變故,人就會有情緒的變化和波動,衹要是適當、有節制,不過度與激烈地發泄,就是溫和平和。這意思是說,人與人相處,行中庸,遇事心平氣和,包容共濟,相互謙讓,文明處世,禮貌待人,人們就會減少摩擦與爭鬥,化解社會矛盾,實現人們的和諧相處。人們都行中庸,不但人們之間可和諧相處,而且中庸之道還能使天與地之間處於融洽的位置,陰陽能平和,天下萬物才能生長發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整個社會才能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現在說中庸,就是能夠中和的中庸之作用。《易經》認為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隨時隨地在變,每秒鐘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如何能適應這個變,如何能領導這個變,這是學問的中心。同時《易經》告訴我們,變是對立的變,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對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壞,你說對的,同時也就産生了不對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在這個相對的中間,有一個中和的道理。所以“中庸”便提到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說兩方面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有最高的領導德業的人,使它能夠中和,各保留其對的一面,各捨棄其不對的一面,那就對了。那纔是“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時感嘆說:“民鮮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夠善於運用中和之道,大傢走的多半都是偏鋒。
  在不少有層次的人看來,中國人生活的最高典型應屬中庸的生活。林語堂先生在《誰最會享受人生》中,深刻地析了中國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擺脫過於煩惱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責任,實行一種中庸式的、無憂無慮的生活哲學。林語堂先生說:“我相信主張無憂無慮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學,一定要叫我們擺脫過於煩惱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責任。一個徹底的道傢主義者理應隱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漁父的生活,無憂無慮,簡單樸實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漁父一般去做緑水之王。不過要叫我們完全逃避人類社會的那種哲學,終究是拙劣的。此外還有一種比這自然主義更偉大的哲學,就是人性主義的哲學。所以,中國人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個不必逃避人類社會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樂的人。”
  應該說,在與人類生活問題有關的古今哲學中,還不曾發現過一個比這種學說更深奧的真理,這種學說,就是指一種介於兩個極端之間的那一種有條不紊的生活。這種中庸精神,在動作與靜止之間找到了一種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應屬一半有名,一半無名;懶惰中帶有用功,在用功中偷懶;窮不至於窮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於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稱心如意地資助朋友;鋼琴也會彈,可是不十分高明,衹可彈給知己的朋友聽聽,而最大的用處還是給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點,可是衹夠擺滿屋子的壁爐;書也讀讀,可是不能用功;學識頗廣博,可是不成為任何專傢……總而言之,這種生活當為中國人所發現最健全的理想生活。
  自以為聰明卻好走極端,走偏鋒,不知適可而止,不合中庸之道,所以往往自投羅網而自己卻還不知道。鑽牛角尖,行為怪誕,這些出風頭、走極端欺世盜名的搞法根本不合中庸之道的規範,自然是人所不齒的。
  知道適可而止的好處,知道選擇中庸之道作為立身處世原則的意義還不夠。好勝心難以滿足,欲壑難填,結果是越走越遠,不知不覺間又放棄了適可而止的初衷,背離了中庸之道。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道也不後悔。
  凡事不走偏鋒,不走極端,這就是“中庸”的原則,這就是中庸之道。中庸說來簡單,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失之偏頗。過於追求物質,或者過於理想主義,都一樣,過猶不及。曾經年少輕狂,憤世嫉俗,難免言行偏激。如今學會用平常心對待一切,心平氣和地解决問題。曾經悲觀失望,想人生在世,難免風流雲散。如今接受生老病死是自然過程,以自然心對待自然。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會一昧悲觀,也不會盲目樂觀,從容地面對生活。對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計較平常得失榮辱。我們或許做不成大事業,衹能從平凡的實在中討生活。可是衹要把這些實在的小事做好了,於實在中獲得小小的樂趣,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論語心得(1)第2節:論語心得(2)第3節:論語心得(3)第4節:論語心得(4)
第5節:論語心得(5)第6節:論語心得(6)第7節:論語心得(7)第8節:論語心得(8)
第9節:論語心得(9)第10節:論語心得(10)第11節:論語心得(11)第12節:論語心得(12)
第13節:論語心得(13)第14節:論語心得(14)第15節:論語心得(15)第16節:論語心得(16)
第17節:論語心得(17)第18節:論語心得(18)第19節:論語心得(19)第20節:論語心得(20)
第21節:論語心得(21)第22節:論語心得(22)第23節:論語心得(23)第24節:論語心得(24)
第   I   [II]   [III]   [I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