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阳光八万里:2007年最具实力的散文集   》 第40节:神农架:生命的家园(4)      古清生 Gu Qingsheng

  金猴岭原始森林,金丝猴生存的栖息地之一,金丝猴有川金丝猴、滇金丝猴。神农架金丝猴为川金丝猴谱系,此猴体格健壮,头部呈圆状,面部皮肤呈蓝色,眼睛圆而大,鼻孔上仰,吻部鼓而突出,全身披金丝毛,只有头顶和尾巴黑褐色;耳、胸和腹部毛色淡黄。金丝猴喜欢栖息在海拔1800米至2400米的原始森林中,它们以采摘植物果实、嫩芽和嫩叶为食,它们还喜欢吃一种寄生在栎科树木上的灰色绒絮状的地衣,这种地衣在燕子垭和天门垭的栎树上极易见到,但人多不识它为一种菌类,它有一个名称叫做云雾草。
  板壁岩是大自然的风雨亿万年雕琢的成果。在神农顶,板壁岩的石笋笔立挺拔,形状奇异,巨大的卧石之间有幽深石洞和石峡。在这片石林之间,树木稀疏,有大面积的草地和灌木丛,这令板壁岩有着开阔的视野。纵然在岩石之上,乔木仍然没有完全退却,那里仍生长着巴山冷杉和华山松。
  板壁岩一带生长一种阔叶草本植物,名叫蹦芝麻。蹦芝麻的种子采摘了握在手上,感触到手的温热,它的壳即裂开,绿色的种子就从里面蹦出来。板壁岩有极多的好蜂子,它们成群或孤独地飞舞。好蜂子体态轻盈,小巧精致,它表达一种灵动的梦幻。
  二
  神农架八百里奇山异岭,有谓之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之一。这个说法待考,华为华山,夏为夏水,神农架出夏水,华夏二字,果然于此而得么?很多时候,推测是学术的第一推动力,比如地质构造,没有人能够回到造山运动时代观看大地成形。在秦岭和巴山以东,鄂西北高原的神农架,它的地质构造源于元古代激烈的岩浆活动,因此产生多变质岩和变质火山岩,在下古生界和元古界海相沉积巨厚石灰岩、白云岩、砂质岩和页岩。它贯穿整个鄂西北高原,是大巴山之东的余脉,呈神农顶、老君山、长岭这样一个东西走向。在10亿年以前,海水渐次退去,在阳日的化石山上,有规模宏大的贝类化石层。在燕子垭,今天生活着的短嘴金丝燕,是惟一成为留鸟的候鸟群族,那些美丽的燕子,它们在燕子洞的鸣叫清脆而自信。在阳光下,它们翼下的绒毛光金光闪闪。沧海桑田,历史给人类提供无限的想象空间。
  神农架含水丰富,它的河流是生命的清泉,出在白云深处,那些绿绒状的植被,守护了世界上最清凉的水系。或者是可以沿着长江从西陵峡以北北上,沿神农溪缓缓行进,那清溪流动着不朽的宁静与清澈。神农溪劈山过峡,在溪畔住过屈原和王昭君,带着神农溪之美,他们登上另一个历史舞台。从地理学的视角看,兴山县的昭君村,仍是神农架的构成部分。由此而推定神农架出美人亦出智者,大约不为唐突之论。兴山美女,肤白,眼大,声音清脆柔润,这是森林的一个部分,神农溪悠悠流淌,望着神农溪的时候,阳光充满了温馨。
  从木鱼镇去往松柏镇,须过红坪画廊。这是一条充满神奇想象的峡谷,阅读过神农溪的碧水金阳,辗转红坪画廊中行走,如接受绿色之瀑沐浴,金阳光在画廊两侧弥漫绿的光波,野马河营造小小激流,凡15里长度,间有8里河段为热水河,它蒸腾的热雾,给画廊以迷离幻境。幻境是在行走间体悟,但是于此驻足,真真切切目击原始森林或原始次森林的针叶和阔叶混交林,那些叶子都张扬着新鲜快意。通过青天袍,过三叠屏,便是读神农架最经典的峡。一群牛悬着金属铃铛悠游地走在路上,或者有小山羊在路旁戏耍,松鼠在超密集的枝头上跳跃,楔尾绿鸠成群地飞越峡谷,落到遥远的山头。
  在红坪画廊一切想象失去了意义,眼前的实景坚不可摧,而画廊之趣,是树木生长的朴实与夸张。那些石灰岩构成的崖壁,已镂上古远的痕迹,太阳恒久的光芒如同利刃。我最新一次穿越红坪画廊,是一个晌午从松柏镇到木鱼镇,这个走向颠覆了最初来到红坪画廊的感悟。车速极慢,缓缓而行,我当真看见成群的红腹锦鸡在路边漫步,一只金线燕在车窗外与车并行飞翔,不知道是什么感动了它们这般悠悠的心境,那一瞬间,我回到了动物世界。我想象于晨光或夕辉下在此散步,自然的静谧已被还原,或者可以搭一个茅屋居于画廊之上,那峰回路转,植被青葱滴翠,本是梦想之光。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湖南人民出版社
第1节:我心中的梯田第2节:惟有茗者留其名(1)第3节:惟有茗者留其名(2)
第4节:秋椒小烧(1)第5节:秋椒小烧(2)第6节:黪子鱼
第7节:味蕾上的故乡第8节:鱼宜三吃(1)第9节:鱼宜三吃(2)
第10节:我敬爱的番薯第11节:桑椹(1)第12节:桑椹(2)
第13节:燕坐华榭第14节:土鱼的品味报告(1)第15节:土鱼的品味报告(2)
第16节:带着鱼去旅行(1)第17节:带着鱼去旅行(2)第18节:遥远的地衣(1)
第19节:遥远的地衣(2)第20节:遥远的地衣(3)第21节:遥远的地衣(4)
第22节:遥远的地衣(5)第23节:遥远的地衣(6)第24节:年酒
第   I   [II]   [III]   [IV]   [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