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40節:第一節 進步源於好學(4)
劉德江 Liu Dejiang
學習不單純是一個知識積纍的過程,更是修身養性的一個重要方法。孔子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論語·衛靈公篇第十五》)意思是說一個人生活在衆人當中,並且衹有在社會當中纔有意義。但學習不是一個人的事,如果一個人衹要冥思便可以通達一切,就不需要學習了。但人是生在社會中,衆人並不統一,各有所長,學習必然是嚮衆人學習。一個人要想成為君子,在為人處事方面做到恰如其分,衹有通過學習才能做到。如果不學習,一個人很難處事為人,弊端頗多,孔子講的六言六弊就是這個意思。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篇第十七》)
翻譯過來是,孔子說:"由啊!你聽說過六言六弊的說法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啊。"孔子接着說:"你坐下!我告訴你。喜歡仁而不喜歡學,它的弊端是使人變得愚蠢。喜歡知聞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使人流蕩而沒有歸宿。喜歡忠信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反成傷害。喜歡正直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急切不通情。喜歡勇猛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容易犯上作亂。喜歡剛烈而不喜歡學,其弊端是易於狂妄抵觸人。"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學習的重要性。
既然知道了學習的重要性,就能夠以學砥礪自己進步,不再發牢騷,而是代之以多學多問多思考。明白一分辛苦一分纔的道理,經過學習,能力提高了,衆人可見,誰還能埋沒你呢?
我國數學家、理論數學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華羅庚,自學成纔,通過超過常人的艱苦努力,學以致道,求得數學的真諦。他並沒有要求過任何人去瞭解他的才能,可是他的數學擺在那裏,自然而然地便被人瞭解,被人承認和重視。
華羅庚小時候生活很睏難,傢裏開了一間小雜貨店,賣些日用品賺錢供一傢人艱難度日。華羅庚從小酷愛數學,在讀初中時,他的數學老師王維剋非常喜歡他,經常給他講一些數學知識。華羅庚也虛心求教,在這段時間打下了一定的數學基礎。可是初中畢業以後,傢裏再也無力供他讀高中,無奈之下衹能回傢幫助照料店裏的生意。但這並沒有打消華羅庚的數學夢想,他白天站在櫃臺邊,一邊賣東西算賬,一邊讀數學書。衹要一有時間他就進行演算,一有收穫,便欣然自得。有時候他遇到難題,白天在店裏算不完,他就在夜裏點着小煤油燈進行演算,經常是演算到後半夜。
父親看在眼裏,痛在心裏,可是生活的無奈,讓他也無能為力。如果這時候華羅庚像一些人一樣發着牢騷說:"你們都不瞭解我,我是學數學的天才,怎麽能讓我站櫃臺賣貨呢?"或許我們今天就不會聽說華羅庚是位數學家了,他衹可能是一位無名的小商販。他沒有將時間放在無用的事情上,而是專心學習,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有一次,一位顧客來買棉綫,問:"一斤棉綫多少錢?""8537290。"華羅庚把剛剛演算完的一個得數說了出來。顧客聽了莫名其妙,一生氣轉身走了。他父親很生氣,認為兒子想學習固然很好,可是一傢人畢竟要生活,天天演算數學並不能解决問題,一氣之下非要把他的數學書和演算題目的紙燒掉不可。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華羅庚也難逃這種命運,十八歲那年,由於生活艱辛,身體虛弱,華羅庚不幸染上了傷寒病,留下了終生殘疾,左腿關節變形,走起路來衹能一瘸一拐。這種打擊非但沒有讓他放棄數學,反而更堅定了他的决心,他說:"我別無選擇。幹別的工作要到處跑,或者要設備條件,我選中了數學,因為它衹需要一支筆、一張紙,很簡單。"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在十九歲那年,華羅庚撰寫的數學論文在上海《科學》雜志發表,很快便被當時的清華大學數學係主任熊慶來看中。這正驗證了孔子的話:"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熊慶來把華羅庚招收進了清華大學悉心指導。華羅庚衹用了一年半就攻下了數學係的全部課程,還自學了英語、德語、法語。華羅庚二十四歲時被清華大學聘為教師。在熊慶來的幫助下,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進修。華羅庚回國時,由於日軍入侵,清華大學被迫南遷至昆明。華羅庚正式被聘為教授。他在這一時期寫出二十多篇數學論文,還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堆壘素數論》。這時,華羅庚已成為世界各國公認的數學家。
新中國成立後,華羅庚毅然放棄伊利諾大學終身教授的待遇,於1950年回到北京清華大學擔任教授。後來又擔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先後寫出多篇論文、9部專著、11本科普著作。有一次,華羅庚用這麽幾句話來歸納他取得成就的秘訣:"埋頭苦幹是第一,熟能生出百巧來。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纔。"很簡單的道理,用功學習是硬道理,衹有如此才能證明你的實力,別人自然也會知道和瞭解你。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