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类 《诗经》心得   》 第4节:第一章(4)      刘绪义 Liu Xuyi

  毛公们莫非是在胡说?或许吧,那么我们来看看孔圣人是怎么说的吧。
  新出土的上博楚简中恰好有《孔子诗论》,其中的第16号简和第24号简,又恰恰是孔子评述《葛覃》的。
  孔子曰:“吾以《葛覃》得氏初之志,民眚(性)固然,见其美必欲反其本。夫葛之见歌也,则以絺绤之故也;后稷之贵也,则以文武之德也。”
  怪哉怪哉,孔子也认为织女可歌可颂。古人把采葛女入诗,是因为她把葛做成絺绤,制成衣裳,穿在身上,温暖人心。
  这道理通俗易懂,放在当今,未尝不适用也。不必说三千年前物质匮乏的岁月,有衣可暖怀抱,是何等重要的事情。即便是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年代,一个女子亲手为你织一件毛衣,你的心中何尝不为之感动,顿时一层暖流。这不是衣暖人,是心暖人啊。
  所以孔子说,《葛覃》唱的是先民最初的志向,把织女入诗入歌,是人性的体现。何必去分别织女是后妃还是女奴?在人性方面,后妃与女奴,心性相通,本性相同。更何况,《诗经》时代,人和人之间的阶级界限、社会等级,并非后人想像的那样森严。“郁郁乎文哉”的周代,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和役夫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是否劳动,是否采葛织布。孔子生前,率弟子周游列国,一次其弟子遇见隐者,向他打听夫子的行踪,隐者怎么说?他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一个不劳动,分不清五谷的人怎么称得上是夫子呢?而作为周代礼乐教化工具的《诗经》,正是贵族统治者用来教化天下的,贵族夫人采葛织布这样的事虽然可能不是很普遍,但有那么一些个贵族织女,不正值得可歌可泣吗?《诗经》里还有一首《甫田》的诗,写的便是贵族夫妇到田间地头亲自给农夫送饭:“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尝其旨否。禾易长亩,终善有且。曾孙不怒,农夫克敏。”另一首《上农》诗,也记载“后妃率九嫔蚕于郊,桑于公田”。
  在三千年前生活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贵族女子既不劳心,劳一点力又有何妨?中国传统社会本来就是崇尚男耕女织,这固然是一种社会分工使然,但周代的礼制也是倡导织女的。《礼记》内则记载贵族女子出嫁之前,“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蘸,礼助相奠。”可以知道,三千年前的贵族女子也并非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葛覃》中的织女不仅因善织而成为天下男子共同的温暖,而且还因其孝敬父母而深得诗人的歌咏。“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汙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如果说织女在采葛织布的过程中享受到和谐的夫妻生活的话,这里则是因为能够回家去探望自己的父母,而感到格外欢悦了。你看诗中的织女,一边喜滋滋地告诉“师氏”,我要回家看父母了,一边把自己贴身的内衣和外衣都洗了,准备干干净净地去见父母,这样一种情景,令多少现代人不可思议,更是现代超女们嗤之以鼻,想都没想过的事了。
  读懂了织女这样的心境,就难怪诗人要把粗野的葛藤和青青的叶子,婉转啼鸣的黄鸟作为织女的衬托了,也就难怪即便是经学家们也认为,诗人是以葛藤来比喻织女的柔情,以葛叶来比喻织女容色美盛,以黄鸟的歌唱比喻织女的神气悠远了。这样的女子,不胜过超女十倍百倍吗?这样的女子,不成为天下男人心中的温暖吗?
  汉广:教你如何单相思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周南·汉广
  《诗经》不是民歌,国风更不是民歌,它是国教。它是抒贵族君子之志的诗,贵族君子为何就不能创作出民间喜闻乐见的诗歌出来呢,不要把贵族想像得那么可怕而不可亲近。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第1节:第一章(1)第2节:第一章(2)第3节:第一章(3)第4节:第一章(4)
第5节:第一章(5)第6节:第一章(6)第7节:第一章(7)第8节:第二章(1)
第9节:第二章(2)第10节:第二章(3)第11节:第二章(4)第12节:第二章(5)
第13节:第二章(6)第14节:第二章(7)第15节:第二章(8)第16节:第三章(1)
第17节:第三章(2)第18节:第三章(3)第19节:第三章(4)第20节:第三章(5)
第21节:第三章(6)第22节:第三章(7)第23节:第三章(8)第24节:第三章(9)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