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红楼梦索隐   》 第4节:自序(2)      国光红 Guo Guanggong

  "红学"圈可以容得诬宝钗为奸诈,甚至淫邪的猜度臆说,可以容得指证袭人为第六纵队的无根海谈,却容不得"索隐"二字。这真是如今"红学"圈才有的咄咄怪事。
  "索隐"真有那么可恶吗?可唐人司马贞注《史记》,书名就叫《史记索隐》。如果说《史记》可以"索隐",《红楼梦》则不可,那又为什么?就为《红楼梦》无"隐"可"索"吗,还是就为你没看懂《红楼梦》?若为前者,那么请问:谁有那么大的学问,那么神的预见,竟然早已料定了《红楼梦》原本就是无"隐"可"索"的呢?而且,《红楼梦》既然无"隐"可"索",为什么自打《红楼梦》手抄本一问世,后脚跟前脚地就有了那么多人趋鹜于"索隐"呢?那些人都是傻瓜?当然,今天我们可以说,那些"索隐"言论一无是处,但是总得问一句吧:为什么那么多的学者,尤其象蔡元培这样的学者精华,怎么竟然会沉沦于一部《红楼梦》的"索隐"而不能自拔呢?为什么蔡元培之后尚代有传人似的,继续维系"索隐"这套破烂旗鼓呢?打个很俗的比方,如果几代人都到西部去淘金,又都是陆续空手而返,于是哲人断言:西部无金。这断言便对吗?从反面想,为什么那些几代人都会眼盯着个无金的西部呢?从逻辑上说,是存在这种可能的:西部有金,而几代人所以陆续空手而归,不过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准金穴而已。同样道理,《红楼梦》未必无"隐",索隐派诸君子只不过没有找准"隐"在何处而已。
  中国诸色文化,都带有很浓的神秘性,譬如甲骨文、金文,譬如《周易》、《老子》,譬如五行、气功;譬如中医中药,包括经络理论,旁及食疗本草理论及其经验。这些神秘的东西是不能仅仅按照显微镜下的显像描述的,是不能仅仅用化学的定量分析表格量化的。中国的文学、史学也一样,有的是不能拿西方的文艺理论和史学理论衡量其轻重的。譬如《春秋》,以"微言大义"体现特色。传说孔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个说法在现代人听来,简直不可思议:哪有这么大威力的史书?但是在当时,在人们尚没有进化到不矜名节而只顾钱财利禄的时候,一部"微言大义"的《春秋》却是曾经令那些个"乱臣贼子"们着实惴惴不安过的。
  "微言"是什么?就是成体系的、侧重于文法而较为浅显的"隐",而"隐"则是有规律的、侧重于措辞而更为深邃的"微言"。当年的史臣就是用这些侧重于文法而较为浅显的"隐",寄托了褒贬,表示了爱憎,坚持了公道原则,判断了是非曲直,也就是说,委曲婉转地申明了"大义"。
  "隐",或曰"隐语",又或曰"廋",都有隐藏、藏匿的意义,而最常用的,则是"隐语"。在文人著作,以及百姓话语里,不乏隐语的例子。譬如屈原赋《离骚》,首先自报家门,交待姓氏名字,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自报名、字的"正则"、"灵均"就是隐语:"正则"隐着一个"平"字,"灵均"隐着一个"原"字。再如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于最后交待自己的姓氏名字,也是用的隐语:"委时去害……与鬼为邻"隐一"魏"字,"百世一下,遨游人间"隐一"伯"字,"陈敷羽翮,东西南倾;汤遭厄际,水旱隔并"隐一"阳"字。另如蔡邕夜抚《曹娥碑》,于碑后写了八个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后来曹操、杨修路经此处,先后参悟出这八个字的隐义,原来是对碑文的赞语:绝妙好辞。这个三国故事脍炙人口,说明国人,尤其是文人,原来就有设隐、索隐的雅趣的。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说明隐语原本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中国文化现象。只是到了现代"红学"家那里,隐语忽然变得陌生了,"红学"家不认得隐语了,隐语也不认得现代"红学"家了;这就像是酒席间一样,原先常见的以诗词曲赋为形式的酒令,到了现代忽然消失了,酒席上就只见经总镇处酒徒们豪饮划拳,不见文人雅士吟诗行令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红楼一春梦
第1节:"红学"门外说是非(1)第2节:"红学"门外说是非(2)第3节:自序(1)
第4节:自序(2)第5节:自序(3)第6节:自序(4)
第7节:自序(5)第8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第9节:宝钗难言女儿身(2)
第10节:宝钗难言女儿身(3)第11节:宝钗难言女儿身(4)第12节:宝钗难言女儿身(5)
第13节:宝钗难言女儿身(6)第14节:宝钗难言女儿身(7)第15节:宝钗难言女儿身(8)
第16节:宝钗难言女儿身(9)第17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0)第18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1)
第19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2)第20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3)第21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4)
第22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5)第23节:宝钗难言女儿身(16)第24节:阴阳意外误湘云(1)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