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说评论 》 紅樓夢索隱 》
第4節:自序(2)
國光紅 Guo Guanggong
"紅學"圈可以容得誣寶釵為姦詐,甚至淫邪的猜度臆說,可以容得指證襲人為第六縱隊的無根海談,卻容不得"索隱"二字。這真是如今"紅學"圈纔有的咄咄怪事。
"索隱"真有那麽可惡嗎?可唐人司馬貞註《史記》,書名就叫《史記索隱》。如果說《史記》可以"索隱",《紅樓夢》則不可,那又為什麽?就為《紅樓夢》無"隱"可"索"嗎,還是就為你沒看懂《紅樓夢》?若為前者,那麽請問:誰有那麽大的學問,那麽神的預見,竟然早已料定了《紅樓夢》原本就是無"隱"可"索"的呢?而且,《紅樓夢》既然無"隱"可"索",為什麽自打《紅樓夢》手抄本一問世,後腳跟前腳地就有了那麽多人趨鶩於"索隱"呢?那些人都是傻瓜?當然,今天我們可以說,那些"索隱"言論一無是處,但是總得問一句吧:為什麽那麽多的學者,尤其象蔡元培這樣的學者精華,怎麽竟然會沉淪於一部《紅樓夢》的"索隱"而不能自拔呢?為什麽蔡元培之後尚代有傳人似的,繼續維係"索隱"這套破爛旗鼓呢?打個很俗的比方,如果幾代人都到西部去淘金,又都是陸續空手而返,於是哲人斷言:西部無金。這斷言便對嗎?從反面想,為什麽那些幾代人都會眼盯着個無金的西部呢?從邏輯上說,是存在這種可能的:西部有金,而幾代人所以陸續空手而歸,不過是因為他們沒有找準金穴而已。同樣道理,《紅樓夢》未必無"隱",索隱派諸君子衹不過沒有找準"隱"在何處而已。
中國諸色文化,都帶有很濃的神秘性,譬如甲骨文、金文,譬如《周易》、《老子》,譬如五行、氣功;譬如中醫中藥,包括經絡理論,旁及食療本草理論及其經驗。這些神秘的東西是不能僅僅按照顯微鏡下的顯像描述的,是不能僅僅用化學的定量分析表格量化的。中國的文學、史學也一樣,有的是不能拿西方的文藝理論和史學理論衡量其輕重的。譬如《春秋》,以"微言大義"體現特色。傳說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這個說法在現代人聽來,簡直不可思議:哪有這麽大威力的史書?但是在當時,在人們尚沒有進化到不矜名節而衹顧錢財利祿的時候,一部"微言大義"的《春秋》卻是曾經令那些個"亂臣賊子"們着實惴惴不安過的。
"微言"是什麽?就是成體係的、側重於文法而較為淺顯的"隱",而"隱"則是有規律的、側重於措辭而更為深邃的"微言"。當年的史臣就是用這些側重於文法而較為淺顯的"隱",寄托了褒貶,表示了愛憎,堅持了公道原則,判斷了是非麯直,也就是說,委麯婉轉地申明了"大義"。
"隱",或曰"隱語",又或曰"廋",都有隱藏、藏匿的意義,而最常用的,則是"隱語"。在文人著作,以及百姓話語裏,不乏隱語的例子。譬如屈原賦《離騷》,首先自報傢門,交待姓氏名字,說:"皇覽揆餘初度兮,肇錫餘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這自報名、字的"正則"、"靈均"就是隱語:"正則"隱着一個"平"字,"靈均"隱着一個"原"字。再如東漢魏伯陽著《周易參同契》,於最後交待自己的姓氏名字,也是用的隱語:"委時去害……與鬼為鄰"隱一"魏"字,"百世一下,遨遊人間"隱一"伯"字,"陳敷羽翮,東西南傾;湯遭厄際,水旱隔並"隱一"陽"字。另如蔡邕夜撫《曹娥碑》,於碑後寫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後來曹操、楊修路經此處,先後參悟出這八個字的隱義,原來是對碑文的贊語:絶妙好辭。這個三國故事膾炙人口,說明國人,尤其是文人,原來就有設隱、索隱的雅趣的。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說明隱語原本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中國文化現象。衹是到了現代"紅學"傢那裏,隱語忽然變得陌生了,"紅學"傢不認得隱語了,隱語也不認得現代"紅學"傢了;這就像是酒席間一樣,原先常見的以詩詞麯賦為形式的酒令,到了現代忽然消失了,酒席上就衹見經總鎮處酒徒們豪飲劃拳,不見文人雅士吟詩行令了。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紅樓一春夢 |
|
|
| 第1節:"紅學"門外說是非(1) | 第2節:"紅學"門外說是非(2) | 第3節:自序(1) | | 第4節:自序(2) | 第5節:自序(3) | 第6節:自序(4) | | 第7節:自序(5) | 第8節:寶釵難言女兒身(1) | 第9節:寶釵難言女兒身(2) | | 第10節:寶釵難言女兒身(3) | 第11節:寶釵難言女兒身(4) | 第12節:寶釵難言女兒身(5) | | 第13節:寶釵難言女兒身(6) | 第14節:寶釵難言女兒身(7) | 第15節:寶釵難言女兒身(8) | | 第16節:寶釵難言女兒身(9) | 第17節:寶釵難言女兒身(10) | 第18節:寶釵難言女兒身(11) | | 第19節:寶釵難言女兒身(12) | 第20節:寶釵難言女兒身(13) | 第21節:寶釵難言女兒身(14) | | 第22節:寶釵難言女兒身(15) | 第23節:寶釵難言女兒身(16) | 第24節:陰陽意外誤湘雲(1) | |
| 第 I [II] [I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