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评传 》 当代悬疑小说之父:丹·布朗传 》
第一章 密码之源(2)
莉萨·罗格克 Lisa Rogak
除了丹之外,布朗家还出了一位畅销书作者,那就是丹的父亲——理查德·布朗。多年前,他曾与人合著了一套畅销全美的数学教材——《高级数学:离散数学与数据分析》。直到今天,这仍是美国高等数学课程的必备教科书。据说,这套书曾一度吸引了国家安全局的注意。这个当时还不为人知的机要部门不止一次邀请理查德加入,但他始终不为所动。
1978年秋,布朗进入埃克赛特学院就读。
刚入学不久,布朗走进了希思先生的英文课堂。希思是学校的神秘人物,向来少言寡语。当十四岁的布朗知道马上将拥有这样一位目光如炬的老师时,他欣喜若狂。
第一次作业,布朗写了一篇关于大峡谷的作文。他不胜其烦地描写了石灰石的外形、色度,甚至包括每道裂纹。作文发下来以后,他却发现里面圈满了红笔印,希思先生删掉了将近百分之九十的形容词,给了一个C-。在文章的顶端,他写了四个字:简洁即美。
《达·芬奇密码》大获成功后,丹·布朗总是对慕名而来记者和作家说,他成功的秘诀在于毫不吝啬地使用删除键。尽管走了不少弯路,但是他在中学里所学的写作技巧总算派上了用场。布朗坦言,是希思的教诲让他学会了字字珠玑、力透纸背的艺术,干净漂亮地完成了《数字城堡》。
埃克塞特学院还教给了布朗一个受益终生的道理——这点在他那包罗万象的小说中格外明显——那就是,人毕生的追求应当是如何成为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当时,几乎所有的私立学校都秉承一个秘而不宣的宗旨:培养面面俱到、文理兼通的学生。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学校为学生安排了多门课程,从自然科学到人文艺术,从文学文献到体育锻炼,内容涉及到多个学科和领域。显然,这种理念是希望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能尽可能地接触各类知识,以便找到适宜的领域进行专项研究。
布朗从小就在这种氛围里长大,耳濡目染,所以他对这一点的理解远比他的同学深刻。这也让他在以后的日子里能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地应付从未接触过的知识。
丹·布朗之所以能轻松自如地应付诸多学科,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其他人看来水火不容的两大学科——科学与宗教——在他的家庭里却和谐地共处,它们彼此依赖,相克相生。他的父亲以教授数学为生,而他的母亲却钟爱宗教音乐;他们互为补充,配合得天衣无缝。布朗从小就是个基督徒,他常常去唱诗班演唱,参加主日学校的清修,与小孩子们一起在教堂夏令营里度过了许多个漫长的夏日假期。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上海译文出版社 |
|
|
关于作者 | 关于译者 | 第一章 密码之源(1) | 第一章 密码之源(2) | 第二章 羽翼初丰(1) | 第二章 羽翼初丰(2) | 第二章 羽翼初丰(3) | 第三章 运筹帷幄(1) | 第三章 运筹帷幄(2) | 第三章 运筹帷幄(3) | 第三章 运筹帷幄(4) | 第三章 运筹帷幄(5) | 第四章 首尝败绩(1) | 第四章 首尝败绩(2) | 第四章 首尝败绩(3) | 第四章 首尝败绩(4) | 第五章 迷茫岁月(1) | 第五章 迷茫岁月(2) | 第五章 迷茫岁月(3) | 第六章 破釜沉舟(1) | 第六章 破釜沉舟(2) | 第六章 破釜沉舟(3) | 第七章 时来运转(1) | 第七章 时来运转(2) | |
| 第 I [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