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说部 清史演義   》 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蔡東藩 Cai Dongfan

  卻說納林布祿從寨後逃走,直馳至數十裏,不見滿洲軍,方教停住。少頃,喘息已定,各部兵亦逐漸趨集,約略檢點,三停裏少了一停,自己部下,且喪失一半;正在垂頭喪氣,忽見一人踉蹌奔入,正是科爾沁部統領明安,尚未行禮,即大哭道:“全部軍士都敗沒了,貴統領布塞聞已戰死了。”納林布祿也忍不住垂淚道:“可惜可恨!不想努爾哈赤有這般厲害。”曉得遲了。旋與各部統領,商量和戰事宜,大衆怵於前創,都是贊成和議。納林布祿無計可施,衹得遣使求和,彼此往來商議,約定和親,葉赫主的侄女,擬嫁與努爾哈赤的代善,西城統領布塞的遺女,即獻與努爾哈赤為妃,纔算暫時了結。
  陪了夫人又折兵。
  努爾哈赤得勝班師,尚恨長白山下二部,結連葉赫,趁勢蠶食,把他滅亡。前時擒住的布占泰,因他降順,給了他一個宗女,放他回國。嗣後布占泰復被葉赫主煽惑,服從葉赫,葉赫主又故意出攻哈達,令哈達嚮滿洲藉兵,唆使半路埋伏,殲滅滿軍。誰知努爾哈赤已瞧破機關,暗率部兵,繞道至哈達城,混入城中,活擒了哈達部長孟格布祿。葉赫主聞此計不成,遣使到明朝,令歸還哈達部長,努爾哈赤因明使相請,將孟格布祿子武爾古岱放還,武爾古岱從此歸服滿洲,努爾哈赤又收服了輝發部,並乘勢討布占泰,攻入烏拉城。布占泰逃至葉赫,努爾哈赤接還宗女,差人嚮葉赫索布占泰。葉赫主不允,反把這許字滿洲的侄女,另嫁蒙古。看官!你想這努爾哈赤,到此還肯忍耐嗎?此段看似瑣屑,卻是不能不敘。衹是努爾哈赤想攻葉赫,偏這明朝屢次出來幫護,努爾哈赤就背了明朝,自己做了滿洲皇帝,比做建州衛都督,原強得多了,然不可謂非背明。築造宮殿,建立年號,叫作天命元年,這正是明朝萬歷四十四年的事情。前數回不點年號,此處因滿洲已建國稱帝,故大書特書。自此以後,努爾哈赤就是清國太祖高皇帝,小子作書到此,也衹得稱他作滿洲太祖,把努爾哈赤四字,暫時擱起。此後都說滿洲太祖,為醒目計,非貢諛也。
  太祖有十多個兒子,第八子皇太極最聰穎,太祖便立他為太子。還有二子,亦是非常驍勇,一名多爾袞,一名多鐸,後來入關定鼎,全仗這二人做成,這且慢表。單說滿洲太祖,自建國改元後,招兵添械,日事訓故,除黃紅藍白四旗外,加了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四旗,共成八旗,分作左右兩翼,準備了兩年有餘,銳意出發,他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欲滅葉赫,不如先攻明朝,遂於天命三年四月,擇日誓師,决意攻明。命太子皇太極監國,自率二萬勁旅,到天壇祭天。當由司禮各官,爇燭焚香,恭行三跪九叩首禮,讀祝官遂朗誦祝文道:
  滿洲國主臣努爾哈赤謹昭告於皇天後土曰:“我之祖父,未嘗損明邊一草寸土,明無端起釁邊陲,害我祖父,恨一也;明雖起釁,我尚修好,設碑立誓,凡滿漢人等,無越疆圉,敢有越者,見即誅之,見而故縱,殃及縱者。詎明復渝誓言,逞兵越界,衛助葉赫,恨二也;明人於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歲竊逾疆場,肆其攘奪,我遵誓行誅,明負前盟,責我擅殺,拘我廣寧使臣綱古裏方吉納,脅取十人,殺之邊境,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葉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適蒙古,恨四也;柴河三岔撫安三路,我纍世分守,疆土之衆,耕田藝𠔌,明不容刈獲,遣兵驅逐,恨五也;邊外葉赫,獲罪於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臣遺書詬詈,肆行凌侮,恨六也;昔哈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自報之,天既授我哈達之人矣,明又黨之,脅我還其國,已而哈達之人,數被葉赫侵掠,夫列國之相徵伐也,順天心者勝而存,逆天意者敗而亡,豈能使死於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還乎?天建大國之君,即為天下共主,何獨構怨於我國也?初扈倫諸國,合兵侵我,天厭扈倫啓釁,惟我是眷,今助天譴之葉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為剖斷,恨七也。欺凌實甚,情所難堪,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徵之。謹告。”
  誦畢,便望燎奠爵,外面已吹起角聲,催師出發。太祖離了天壇,騎了駿馬,禦鞭一指,部衆齊行,一隊一隊的嚮西進發。
  師行數日,由前隊報說,距明邊撫順城,衹二三十裏了。太祖便紮住營帳,正擬遣將攻城,忽有一書生求見,自稱係明朝秀纔;太祖喚入,見他狀貌魁奇,已有三分羨慕;及與他談論,語語中入心坎,不由的擊節嘆賞;就賜他旁坐,問及姓氏裏居。秀纔道:“僕姓范名文程,字憲鬥,瀋陽人氏。清朝得國,都是漢人引導進來,範文程就是首魁。太祖道:“我聞得中原宋朝,有個範文正公,名叫仲淹,是否秀纔的遠祖?”文程答道:“是。”太祖道:“我已到此,距撫順城不遠,撫順的守將,姓甚名誰?”文程道:“姓李名永芳。”太祖問李永芳本領如何?文程道:“沒甚本領。”太祖道:“這是一鼓可下了。”文程道:“以力服人,何如以德服人?確是書生口吻。明主且不必用兵,請先給他一封書信,勸他投降,他若順從,何勞殺伐。”太祖喜道:“這卻仗先生手筆。”文程應命作書,一揮而就。太祖大悅,便道:“我國正少一個文館的主持,勞你任了此責,參贊軍機。”文程叩首謝恩。次日,太祖即遣將到撫順城下,射進書信,率隊而退。這撫順守將李永芳,本是個沒用的人物,他聞滿洲軍入境攻城,已嚇得沒了主意,及見此信,召集文武各官,會議了一夜,竟商就了“惟命是從”四字。虧他大衆想出。翌晨開城迎接,為首的跪在城下,恭遞降册,就是為明守土的李永芳。太挖苦人。太祖命侍衛接了降册,策馬入城,部軍一齊隨入。幸虧得範先生一言,城中的百姓,總算不遭殺戮,太祖便記範文程為首功,更命諸貝勒格外敬禮,稱先生而不名,從此大傢都呼文程為範先生。保全百姓之功,也不可沒。
  滿洲兵休息三日,忽報廣寧總兵張承蔭,領了三路兵馬,來奪撫順了。太祖問李永芳道:“張承蔭係何等樣人?”李永芳答言:“是一員勇將。”太祖道:“既是勇將,想必不肯投順,不若先發製人為妙。”遂一面派兵守城,一面發兵迎敵。離城約十裏,聞報明軍已相去不遠,太祖仍命部衆前進。此時明總兵張承蔭,正與左翼副將頗廷相,右翼參將蒲世芳,率軍前來,兩陣對圓,人人酣戰。恰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材,張承蔭也是不弱。自日中至傍晚,兩邊都餘勇可賈,不肯退兵。忽然天色昏暗,一陣大風從西北吹來,猛撲明軍,明軍正支持不住,接連又是數陣狂飈,把明軍的旗幟,颳去了好幾面。豈非天乎?滿洲軍占住上風,格外精神抖擻,如泰山壓頂般驅入明軍,那時明軍不由的退走,任你張承蔭膽力過人,也自禁止不住。當下且戰且退,適值路旁有山,正思覓徑而入,為扼守計。忽山側閃出一支滿洲軍,大叫道:“滿洲貝勒多鐸在此,敵將何不下馬受縛?”來得突兀。原來滿洲太祖見戰明軍不下,特派多鐸繞出後面,夾攻明軍。承蔭腹背受敵,無心戀戰,衹得殺開血路,領兵前走。可奈天色昏暮,不辨南北,滿洲軍又緊追不捨,惹起承蔭血性,與頗、蒲二將道:“戰亦死,不戰亦死,不如與他拼命,就使死了,也不失為大明忠臣。”可敬可佩。於是三將復轉身抵敵,捨命衝突。滿洲軍恰不防他出此一着,前面的兵士,被他殺死無數。俄聽一聲鼓響,滿洲軍陣內萬弩齊發,箭如飛蝗,可憐三員勇將見危致命,俱死於亂箭之下。死且不朽。
  這敗報傳到明京,神宗大驚,召見群臣,問京外將帥,何人可禦鬍虜?大學士方從哲保薦了一個人材,姓楊名鎬。神宗準奏,立即召見,授兵部尚書,賜他尚方寶劍,往任遼東經略。看官!你道這楊鎬是什麽腳色?他是河南商邱縣人,前任僉都御史,曾充朝鮮經略,萬歷二十五年的時候,倭寇犯朝鮮,楊鎬奉朝命往援,打了一個敗仗,詭詞報捷;後來調撫遼東,又是亂殺邊民,被御史奏參,革去官職;此時,復起任邊防,難道他的謀略,能敵得過清太祖努爾哈赤麽。堂堂一個大明帝國,偏用了這等欺君罔上的臣子,去做統兵的元帥,哪得不破?哪得不亡?極大議論。
  楊鎬既到遼東,聞報瀋陽南面的清河堡,又被滿洲軍奪去,守將鄒儲賢張旆兩人,統已戰死。副將陳大道高炫逃回遼東,見了楊鎬,楊鎬卻仗着聲威,請出尚方寶劍,把二逃將斬首示衆。逃將可誅,不當死於楊鎬之手。每日檄令附近將士,趕緊援遼!自己卻按兵不動。大學士方從哲,聞他逗留不進,常發紅旗催他出戰。楊鎬沒法,衹得領兵出塞,好在四處已到了許多兵馬。葉赫兵也來了二萬名,朝鮮兵又來了二萬名,楊鎬便派作四路,分頭前進。中路分左右兩翼,左翼兵委山海關總兵杜鬆統帶,從渾河出撫順關。右翼兵委遼東總兵李如柏統帶,從清河出鴉鶻關。又令開原總兵馬林,合了葉赫兵,從開原出三岔口,叫作左翼北路軍。遼陽總兵劉鋌合了朝鮮兵,從遼陽出寬甸口,叫作右翼南路軍。四路軍共二十多萬,他卻虛張聲勢,說有四十七萬,嚇不倒努爾哈赤,奈何?滿望仗此大兵,攻入滿洲。預先與四路將官,定約於滿洲國東邊二道關會齊,進攻赫圖阿拉,這正明萬歷四十七年二月間時事。這次戰事,為明清興亡關鍵,所以詳敘時日。
  先一月間,天空中出現一顆長星,光芒四射,天文傢稱作蚩尤星,說是主兵,又說是不祥之兆。小子未曾研究星學,衹援據歷史,人云亦云便了。說明得妙。到了二月,塞外一帶,大雪飄飄,明軍在途,受了無數辛苦,人馬大半冰凍,衹好緩緩前行。獨有山海關總兵杜鬆,仗着膂力,想立首功,令軍士冒雪西進;到了渾河,冰凍未開,杜鬆驅兵徑渡,河中冰凍忽解,溺死軍士多名。渡至對岸,有滿洲軍兩三小隊,上前攔截。怎禁得杜軍一股銳氣,亂殺亂斫,頓時紛紛退走。杜軍爭先追趕,約裏許,見前面有座高山,滿洲敗軍,統嚮山𠔌中退去。杜鬆恐山內設有埋伏,暫止不追,令軍士堵住𠔌口。也自仔細,然作者因恐與前回重複,故作此活筆。一面飭役偵探,回報滿洲兵聚集界藩城。杜鬆遂把軍士分作兩支,一支仍令堵住𠔌口,一支由自己親領,直攻界藩城。
  原來杜軍屯留山𠔌,叫作薩爾滸山,此山距界藩城,約有數裏。界藩城築在鐵背山上,係滿洲要塞,滿洲太祖正令兵役一萬五千,運石添築,此時聞杜軍進攻,急遣長子代善,引二旗兵去防界藩城,自率六旗兵四萬五千人,直攻薩爾滸明營。到了薩爾滸山正當日中,兩軍相遇,不及答話,便列陣開戰,霎時天地晦冥,咫尺間不辨人影。明軍點起火炬,與滿洲軍酣鬥,誰知明軍從明擊暗,箭彈衹射中柳林,滿洲軍由暗擊明,箭彈都射着明軍,這明軍不知不覺的倒斃了無數。滿洲軍乘勢驅殺過來,刀斬斧劈,好象削瓜切菜一般,眼見得明軍七零八落了。
  這時候的杜鬆正領兵到吉林崖,與鐵背山相近,忽聽後面喊聲大起,滿洲大貝勒代善,帶了二旗兵殺來。杜鬆急命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與滿洲軍混戰。未分勝敗,驟聞後軍復紛紛大亂,界藩城的兵役,也一齊殺到。杜鬆忙命後軍又作前軍,迎截界藩城兵。杜鬆也算能手。正在你死我活的相拼,不料深林中又衝出一支人馬,把杜軍夾斷。杜軍已是腹背受敵,哪裏禁得三面夾攻?杜鬆方捨命突圍,颼的來了一箭,正中心窩,墜馬而死。衆軍見無主帥,逃的逃,死的死,弄得幹幹淨淨。完了一路。看官!你道深林中人馬,從哪裏來的?這便是滿洲太祖掃平薩爾滸明營,派來夾攻杜鬆的兵。至此敘明。
  ----------
  開原總兵馬林方出三岔口,聞得杜軍敗沒,一面飛報楊鎬,一面倚山立營,停止前進。天色將晚,山上忽馳下滿洲軍,殺入營內,馬軍不及防備,自相潰亂;監軍潘宗顔,還想整軍前敵,不意嚮前數步,頭顱已被削去了半個。馬林急忙奔竄,還算逃出了一個性命。完了二路。
  這個遼東總兵李如柏,最是沒用,說將起來,益發可笑。百忙中着此閑筆。他是慢慢的出了清河,到了虎欄關,猛聽得關外山上,吹起蠃來,山𠔌響應,木葉震動,仿佛有千軍萬馬,追殺前來。李如柏忙令退軍,軍士也道滿洲兵殺到,各自逃生,互相踐踏,恰死了一千多人。其實山上並沒有什麽敵兵,衹滿洲軍二十名,上山偵探,見明軍出關,作鳴蠃狀,偏偏這個沒用的李如柏上了他的當。完了三路。
  獨有遼陽總兵劉鋌,曾經過數十百戰,有萬夫不當之勇,手持鑌鐵刀百二十斤,綽號叫作劉大刀,他已深入三百裏,連攻下三個營寨,直入棟鄂路,望見前面有一山,山上有一軍紮住,竜旌鳳旆,護着鑾駕,他想這不是滿洲國王的扈軍麽?當即橫刀躍馬,跳上岡來,來殺滿洲太祖。滿洲太祖正由薩爾滸移兵至此,猛見劉鋌上岡,急命軍士下迎。劉鋌舞起鑌鐵大刀,左右盤旋,確是有些兇勇,即滿洲軍抵死攔阻,衹殺得一個平手。劉鋌暗想仰面上攻,實是費力,不如退至岡下,與他鏖戰,便將大刀一擺,率軍士下岡。滿洲軍亦隨下,自午至暮,殺得難解難分,兩軍都有些疲倦起來。惟劉鋌越戰越勇,全無懼怯。忽有一彪軍殺到,萬炬齊明,劉鋌從火光中望將過去,但見大旗上書一杜字,不覺喜道:“杜總兵到來助我,是天使我滅滿洲了。”休作妄想!話未畢,一將已到馬前,頭戴金盔,身穿鐵甲,正是一員明將,衹面目恰不認識,剛思動問。那來將先問道:“你莫非就是劉大刀?”劉鋌應聲未完,來將手起刀落,劈劉鋌於馬下。奇極怪極。衆軍急來相救,已是不及,衹見殺入的杜軍,隨手亂殺,弄得明軍茫無頭緒,自相屠戮,一時間全軍盡沒。四路都完結了。小子湊了四句俚言,作為劉大刀的定論:
  奉命西徵膽氣豪,大刀示勇姓名高。
  臣心原是忠明者,可惜胸中欠六韜。
  畢竟殺劉鋌者是誰,看官不必滋疑,待小子下回道來。
  ----------
  滿洲太祖以七恨誓師,未必無深文周內之言,然明之無端起釁,亦不得謂無咎。自滿洲出兵以後,復用一庸駑之楊鎬,經略遼東,委二十萬軍於遼塞,是非明之自取其亡耶?明之亡在此,滿洲之興亦即在此。是此回為明清興亡關鍵,故作者亦敘述獨詳,不稍滲漏。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歷朝通俗演義 In the past dynasties earthliness fictionalized history
自序第一回 溯往事慨談身世 述前朝細敘源流
第二回 喪二祖誓師復仇 合九部因驕緻敗第三回 祭天壇雄主告七恨 戰遼陽庸帥覆全軍
第四回 熊廷弼守遼樹績 王化貞棄塞入關第五回 猛參政用炮擊敵 慈喇嘛偕使傳書
第六回 下朝鮮貝勒旋師 守甯遠撫軍奏捷第七回 為敵作倀滿主入邊 因間信讒明帝中計
第八回 明守將獻城賣友 清太宗獲璽稱尊第九回 朝鮮主稱臣乞降 盧督師忠君殉節
第十回 失輜重全軍敗潰 迷美色大帥投誠第十一回 清太宗賓天傳幼主 多爾袞奉命略中原
第十二回 失愛姬乞援外族 追流賊忍死雙親第十三回 闖王西走合浦還珠 清帝東來神京定鼎
第十四回 抗清廷丹忱報國 屠揚州碧血流芳第十五回 棄南都昏主被囚 捍孤城遺臣死義
第十六回 南下鏖兵明藩覆國 西徵奏凱清將蒙誣第十七回 立宗支粵西存殘局 殉偏疆岩下表雙忠
第十八回 創新儀太後聯婚 報宿怨中宮易位第十九回 李定國竭忠扈駕 鄭成功仗義興師
第二十回 日暮途窮寄身異域 水流花謝撒手塵寰第二十一回 弒故主悍師徼功 除大憝衝人定計
第二十二回 蓄逆謀滇中生變 撤藩鎮朝右用兵第二十三回 馳偽檄四方響應 失勇將三桂回軍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