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论语疏证 》
第4节:学而篇第一(1)
杨树达 Yang Shuda
学而篇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政篇》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树达按:学而时习,即温故也;温故能知新,故说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易?象传》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礼记?学记篇》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孟子?万章下篇》曰: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树达按:人友天下之善士,故有朋自远方来。同道之朋不远千里而来,可以证学业,析疑义,虽欲不乐,得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宪问篇》曰: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
《卫灵公篇》曰: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里仁篇》曰:子曰: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本篇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礼记?中庸篇》曰:君子依乎中庸,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孟子?尽心上篇》曰: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荀子?非十二子篇》曰: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已;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已;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已。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已,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淮南子?缪称篇》曰:(与急同)于不已知者,不自知也。诚中之人,乐而不,如好声,熊之好经,夫有谁为矜?
树达按:中有自得,故人不知而不愠,自足乎内者固无待于外也。然非德性坚定之人不能及此也。孟子谓尊德乐义,人不知而亦嚣嚣,正此人之谓也。
又按:时习而说,学者自修之事也;朋来而乐,以文会友之事也;不知而不愠,则为德性坚定之人矣。孔子之言次第极分明也。
○有子曰:
《史记?仲尼弟子传》曰: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贾子?道术篇》曰:子爱利亲谓之孝,反孝为孽。弟敬爱兄谓之悌,反悌为敖。
《大戴礼记?曾子立孝篇》曰: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谓也;未有长而顺下可知者,弟弟之谓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修之谓也。故曰:孝子善于君,弟弟善事长,君子一孝一弟,可谓知终矣。
《战国策?秦策二》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倾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翻墙而走。
树达按:人再告而曾子之母不动者,知曾参孝子,必不为非法之事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
《管子?戒篇》曰:孝弟者,仁之祖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曰:凡为天下,治国家,必务本而后末,务本莫贵于孝。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
《孟子?尽心上篇》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又《离娄上篇》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知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己也;恶可己,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树达按:爱亲,孝也;敬兄,弟也。儒家学说,欲使人本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而扩大之,由家庭以及其国家,以及全人类,进而至于大同,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然博爱人类进至大同之境,乃以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为其始基,故曰孝弟为仁之本。孟子谓亲亲敬长,达之天下则为仁义,又谓事亲从兄为仁义之实,与有子之言相合,此儒家一贯之理论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逸周书?官人篇》曰:华废而诬,巧言令色,皆以无为有者也。
又《武纪篇》曰:币帛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成;车甲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捷。
《公冶长篇》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巧言令色,能小行而笃,难于仁矣。
《卫灵公篇》曰:巧言乱德。
《吕氏春秋?离谓篇》曰:故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诈伪之民,先王之所诛也。理也者,是非之宗也。淆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买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
《汉书?公孙弘传》曰: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辩。常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黯先发之,上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常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背其约以顺上指。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始为与臣等建此议,今皆背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
《三国志?魏志?刘晔传注》引《傅子》曰:晔事明皇帝,又大见亲重。帝将伐蜀,朝臣内外皆曰不可。晔入与帝议,因曰可伐。出与朝臣言,因曰不可伐。晔有胆智,言之皆有形。中领军杨暨,帝之亲臣,又重晔,持不可伐蜀之议最坚,每从内出,辄遇晔,晔讲不可之意。后暨从驾行天渊池,帝论伐蜀事,暨切谏。帝曰:“卿书生,焉知兵事!”暨谦谢曰:“臣言诚不足采,侍中刘晔先帝谋臣,常曰蜀不可伐。”帝曰:“晔与吾言蜀可伐。”暨曰:“晔可召质也。”诏召晔至,帝问晔,终不言。后独见,晔责帝曰:“伐国,大谋也,臣得与闻大谋,常恐眯梦漏泄以益臣罪,焉敢向人言之!夫兵,诡道也,军事未发,不厌其密也。陛下显然露之,臣恐敌国已闻之矣。”于是帝谢之。晔见出,责暨曰:“夫钓者中大鱼,则纵而随之,须可制而后牵,则无不得也。人主之威,岂徒大鱼而已!子诚直臣,然计不足采,不可不精思也。”暨亦谢之。或恶晔于帝曰:“晔不尽忠,善伺上意所趋而合之。陛下试与晔言,皆反意而问之,若皆与所问反者,是晔常与圣意合也。复每问皆同者,晔之情必无所复逃矣。”帝如言以验之,果得其情,从此疏焉。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谚曰“巧许不如拙诚”,信矣。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资料来源】江西人民出版社 |
|
|
第1节:前 言 | 第2节:陈寅恪序 | 第3节:自 序 | 第4节:学而篇第一(1) | 第5节:学而篇第一(2) | 第6节:学而篇第一(3) | 第7节:学而篇第一(4) | 第8节:学而篇第一(5) | 第9节:学而篇第一(6) | 第10节:学而篇第一(7) | 第11节:学而篇第一(8) | 第12节:学而篇第一(9) | 第13节:学而篇第一(10) | 第14节:为政篇第二(1) | 第15节:为政篇第二(2) | 第16节:为政篇第二(3) | 第17节:为政篇第二(4) | 第18节:为政篇第二(5) | 第19节:为政篇第二(6) | 第20节:为政篇第二(7) | 第21节:为政篇第二(8) | 第22节:八佾篇第三(1) | 第23节:八佾篇第三(2) | 第24节:八佾篇第三(3) | |
| 第 I [II] [III] [IV]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