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 茶味人生:一心一意來奉茶   》 第4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4)      程然 Cheng Ran

  斟茶的時候,四個茶杯圍在一處,以衝罐巡回穿梭於四杯之間,直至每杯均達七分滿。此時罐中之茶水亦應剛好斟完,剩下的餘津還需一點一擡頭地依次點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稱此過程為“關公巡城”和“韓信點兵”。這時四個杯中的茶量、茶色都均勻相同,示為公平公道。最後,主人將斟好的茶,雙手依長幼次序奉於客前,先敬首席,然後左右來賓,自己最末。
  功夫茶是一種茶藝,泡的茶多為鐵觀音、岩茶。其泡法和大碗茶的直心腸相比,的確是非常講究了。它的手法繁復而有次第,但與大碗茶相類的是,它也來自民間,所要表達的也還是平等和尊重的精神。
  如果到嶺南,會發現這麽繁復的技藝,在鼓浪嶼的漁民傢中,也就是尋常喝法。
  功夫泡裏的公道杯,要我們把一樣的茶味均分給衆人;巡城和點兵,是要更細緻地檢驗自己是否偏頗,是否心裏還在親疏遠近地掂量。
  方法途徑不一樣,喝到口中的茶卻是一樣的香,那茶葉裏含藏的茶道是一樣的平凡。
  這讓我想起那不識字的惠能,站到了禪宗五祖弘忍的面前,說要學得做佛之法。弘忍試探他,說道:你是個南蠻子,怎麽做得了佛?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本無南北。
  又有人問惠能,念佛求生西方,到底能不能去啊?惠能一語驚雷: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人有迷悟兩種,法無東西二般。 茶香,茶味,茶道,不也是這樣嗎?
  高下之分衹是途徑,在沒有品到真正的茶味之前,分別分辨就是舟楫;在突然覺悟到茶道的深義時,功夫泡和大碗茶,又有什麽不同?老北京和嶺南人,又有什麽差別?
  講究和將就,全都是名義相,是喝茶的萬千臉孔,而那真正的一顆茶心,卻是從容、坦蕩和酣暢淋漓的啊。
  解毒的茶和斷腸的草
  如今的時代,愛喝茶的人越見多了。1988年,老捨茶館開張,這是文化浩劫後北京的第一傢茶館。到1999年,11年過去,僅北京而言,茶館已增至五六百傢。也是1999年,在雲南,普洱茶還是門庭冷落的積壓品,到了年底,海外的茶商紛紛前來搶購,做緑茶生意的雲南人恍然間發現原本囤積成愁的普洱已成了緊俏貨。2002年,廣州茶博會上的拍賣,更是令100剋的宮廷普洱有了16萬元的身價。從此,普洱可以養顔、減肥、對治三高的好名聲不脛而走。如果你自詡時尚中人,卻不知普洱大名,那麽是會被人哂笑的。
  由此,一貫在酒桌上大宴賓客的生意人開始以茶為禮,上千元甚至上萬元一斤的茶都有人追捧,有人訂購。還有許多人開始把玩名壺,比較舌根,酒狂不見少,茶癖日益增多。 翻看《茶箋》,愛茶的人有如蔡君謨,老病之故不能飲茶,終日以煮茶為樂,蘇東坡有詩嘆之:“年老耽彌甚,脾寒量不勝”,其意趣可謂茶癡;再看《雲林遺事》裏的元鎮,喚童擔泉,以前桶水來煎茶,後桶水來濯足,說前桶無觸,而恐擔泉人排出濁氣,污染後水,所以不用,其情狀可謂潔癖。
  茶的確當得起人們的厚愛。最早,神農氏嘗百草,有一日竟中七十二毒,身軀倒在叢林裏,伸手可及之處,靜立着貌不驚人的低矮小樹,那上面碧緑的葉片溫柔地飄搖,神農取之,閉目咀嚼,竟有清香盈口。沁人心脾的涼意撫平了體內的翻江倒海。因能解毒,茶首先被人們認識了其神奇的藥用。
  小苦丁的敗火,金蓮花的清肺,鐵觀音的滌蕩身心,祁門紅的暖胃,百種茶色,因它們對人體的裨益,而廣為傳頌。茶的好處一兩句是說不盡的,既可療嗜睡,又令人常醒覺,因其味清、性儉,更是被賦予了正直、清廉以及智慧明覺的涵義。
  然而,這世間,萬事都有兩面性,好比雙刃劍,藝高可封敵之喉,錯用則會自傷。茶的確有解毒之功,但若耽溺,解毒的茶也會生出百般的病。
  有人喝茶喝出了胃病,有人喝成了貧血,還有人因此罹患了腎結石。聖雄甘地就曾經在他關於健康的暢銷書《打開健康之門》裏提到,茶不是身體必需的。他指出英國婦女因為嗜茶而患病的人不在少數,並例證茶葉裏的鞣酸會導致消化不良。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第1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1)第2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2)第3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3)
第4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4)第5節:第一輯 白泥赤印走風塵(5)第6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1)
第7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2)第8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3)第9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4)
第10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5)第11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6)第12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7)
第13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8)第14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9)第15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10)
第16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11)第17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12)第18節:第二輯 一個人的思念(13)
第19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1)第20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2)第21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3)
第22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4)第23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5)第24節:第三輯 琴瑟琵琶,妙指而發(6)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