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序
族群認同的先知
白魯恂
(白魯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著名中國研究學者。)
族群意識可以建立一個國傢,也可以撕裂一個國傢,《群氓之族》這本書可謂洞燭先機,早已看到了這股力量歷久不衰的重要性;同時,這又是一本文采斐然的大作,旁徵博引,巨筆如椽,而這種得天獨厚、與時俱進的能力,卻又不失學術的嚴謹深思,正彰顯出作者的與衆不同。他一人身歷兩種生涯,先是一名傑出的新聞記者,後來又成為卓越的作傢與學者,二者相得益彰。
作者足跡踏遍世界,尤其是在亞洲采訪報道期間,對於民族主義方興未艾、終將改變世界的政治面貌,早已率先發出警訊。同時,他也看到,在民族主義煽風點火的言論後面,一股環繞着宗教、語言、種族與地域的風暴正在不斷擴大。族群意識為什麽能夠歷久不衰,對歷史井然有序的開展形成一種逐漸升高的挑戰,作者在改換跑道、投入學術研究的領域之後,决心一探究竟。當時絶大多數知識分子都樂觀地認為,宗教、種族與部落妨礙進步與啓蒙的力量即將成為明日黃花,作者卻獨排衆議,堅信那種樂觀衹是"國王的新衣",深信原鄉情懷仍將持續醖釀,新的族群認同,在科技於各個層面變本加厲肆虐的同時,也將撼動世界的政治。
從各個面嚮,作者開始追蹤這個高度棘手而又撲朔迷離的現象,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亦即一個"猙獰的雪人"(abominable snowman)。他警覺到,"姆庇之傢"(House of Muumbi)那種民族的原鄉情結,內涵之豐富遠超過"族群意識",使人們甘願詛咒發誓,不僅為自己的種族、部落獻身,而且為自己的語言、鄉土與國傢賣命。作者的整個概念擷自埃裏剋鬆(Erik H. Erikson)的"群體認同"(group identity),兩人異麯同工的地方是,埃裏剋鬆從弗洛伊德那兒抓住一個句子,建立了一套"個人認同"(individual identity)的理論,作者則以埃裏剋鬆有關群體認同的論述為基礎,在族群意識的研究上更上層樓。對於族群認同的觀念,埃裏剋鬆頗不以為然,視之為啓蒙的障礙,是"虛擬物種"(pseudospecies)的基礎,與人類的"種性"站在對立面。但對深諳人情世故的作者來說,個人認同與群體認同之間卻仿佛有着極深的關聯。因此,群體認同不可能輕易地予以排除或故作不見,反而更應該註入埃裏剋鬆在個人認同問題中所感受到的強烈感情與復雜心理。群氓之族Idols Of The Tribe原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