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评论 品三国下   》 非常君臣(3)      Yi Zhongtian

  因此我们要问第三个问题:刘禅为什么不爽?
  也有三个原因。第一,形同软禁。刘禅这孩子继位以后,估计就再没出过宫。直到诸葛亮去世后一年多,也就是建兴十四年(公元236年)的四月,才去都江堰看了一次岷江,被陈寿郑重其事地记录在案(见《三国志·后主传》)。众所周知,都江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作为蜀汉王朝的一国之君,去视察一下是完全应该的,却也遭到批评。胡三省注《资治通鉴》的时候就说,诸葛亮不在了(诸葛亮既殁),刘禅就跑出去游山玩水(汉主游观),居然没有人能阻止他(莫之敢止)。可见诸葛亮在世时,他是不敢去的。或者说,如果他想去,诸葛亮是要阻止的。刘禅当皇帝的时候十七岁,到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也才二十九岁。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年龄?这样的年龄,成天关在宫里,能不郁闷吗?再说了,一个将来要亲政的人,难道就不该出去了解一下国情吗?所以陈迩冬先生说他“很为刘禅叫屈”。
  第二,不免挨训。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临行前上表刘禅,这就是有名的《出师表》。《出师表》当然是千古高风的华章,我们每个人读了都要深受感动佩服不已的。但有一个人可能例外,那就是刘禅。因为诸葛亮这篇表文的口气,完全是训小孩子。什么“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什么“不宜偏私”、“不宜异同”,都不怎么好听。或许有人会说,不好听又怎么着?忠言逆耳么!对不起,你搞错题目了。我这里不是要讨论诸葛亮说得对不对,而是要讨论刘禅听了爽不爽。诸葛亮的话当然是对的,但刘禅听了不爽,怕也是可能的。何况诸葛亮在说这些话时,还动不动就抬出“先帝”来。你看短短一篇《出师表》,提及“先帝”就达十处之多,可见平时也是“先帝”不离口的。我要是刘禅,心里就不爽。什么都是我爸如何,那朕呢?
  第三,难以亲政。我们知道,诸葛亮只是顾命大臣,不是摄政王,更不是皇帝。他的任务只是辅佐刘禅,不是代替刘禅。所谓“托孤”,只不过新君年幼,这才要托。新君成年以后,就应该让他亲政。何况刘备说得很清楚:“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那么,刘禅如果“才”呢?当然就不能“自取”了。但是,我们看不到诸葛亮有还政于君的打算,也不知道在他的计划中,什么时候才能让刘禅从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皇帝”。刘禅的“实习期”好像总是不满,总是不能“转正”。请问,如果你是刘禅,高兴吗?
  形同软禁,不免挨训,难以亲政,这三条加起来,估计刘禅是不爽的。于是我们就要问第四个问题: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君?
  通常的说法是刘禅太差。扶不起来的刘阿斗么!把蜀国交给他,还不完蛋?那么,有证据吗?有。四个证据。第一,亲信小人。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说也罢。而且,刘禅的亲信小人,恐怕早有预兆,否则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就不会大讲先汉后汉如何如何了。
  第二,不战而降。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据《三国志·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刘禅准备投降时,他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极力表示反对。刘谌对他的父皇说,就算我们穷途末路必败无疑,也得君臣父子齐心协力背水一战以身殉国,才对得起先帝呀!然而刘禅不听,刘谌只好跑到刘备的庙里痛哭一场,杀了全家然后自杀。有刘谌做比较,刘禅不更显得窝囊么?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   


【选集】话说三国
内容简介非常君臣(1)非常君臣(2)非常君臣(3)非常君臣(4)非常君臣(5)
非常君臣(6)难容水火(1)难容水火(2)难容水火(3)难容水火(4)难容水火(5)
难容水火(6)难容水火(7)无力回天(1)无力回天(2)无力回天(3)无力回天(4)
无力回天(5)无力回天(6)无力回天(7)殊途同归(1)殊途同归(2)殊途同归(3)
No.   I   [II]   Page

Comments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