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全能女孩李卿曦成纔揭秘:發現孩子   》 第4節:第二章 快樂是童年第一課 沒有什麽比玩耍和遊戲更重要      李卿曦 Li Qingxi

  第二章 快樂是童年第一課 沒有什麽比玩耍和遊戲更重要
  說實話,限於當時的客觀環境和歷史條件,我們沒能讀到多少關於育兒知識和嬰幼兒早期教育的圖書資料,也無法接受這方面的培訓,可以說沒有任何經驗和先例可循,衹能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按照孩子的習性、特點和具體需要,尤其是針對她的缺點和弱點,從點滴小事着手,慢慢摸索,用心積纍,對孩子逐步加以引導,漸漸地教給她一些方法,啓發她應該怎樣做人、怎樣做事、怎樣去生活和學習,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將缺點變成優點和亮點。 有的傢長對智力的理解相對片面,實際上是將“心”與“智”、“知”與“識”、“修養”與“能力”等等完全割裂甚至於對立起來了。他們往往過分看重早期的技能培訓,卻忽略了孩子天真、好奇、活潑、多動的天性。有些孩子很小就在傢長的要求乃至於強迫下,過早地走上了人生的“單行道”,去學習文學、藝術、外語和數學等等,而且每天都被安排得滿滿的,沒有足夠的時間玩耍和娛樂,甚至來不及去看一眼周圍的草木蟲魚,長此以往,精神必然越來越低迷,眼界和心胸都衹能越來越小。這樣的教育未免太單一和乏味了,對孩子心理的正常發育,品格與個性的培養以及知識面的拓展與積纍等,都極為不利。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長大,不僅做父母的常常會覺得焦頭爛額、疲於奔命,孩子日後回想起來,也難免會深感遺憾。 我們對曦曦的教育,基本上沒有功利性,自始至終都比較自然,幾乎沒有刻意地去做什麽事情,既沒有特定的目標,也沒有任何量化的標準,而且從不嚮孩子施加壓力。特別是幼教階段,在我們眼裏,沒有比孩子的玩耍和遊戲更重要的了。相形之下,學習完全是調劑和補充,實際上也都被娛樂化了,或者說學習本身也已經成為一種娛樂。那個時候,我們從來不去在意她能認識多少個字、能背多少首古詩、會算多少道習題,我們當時最大的願望就是要讓曦曦快樂。 對於父母和孩子來說,快樂其實非常簡單。衹要有心,快樂就是無所不在的。衹要用心去體會,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也能讓你感到莫大的愉悅。 記得在曦曦三到五歲之間,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每天早晨起床後媽媽給她穿套衫,她總是很興奮,說是要變魔術了。開始媽媽還搞不清是怎麽回事,後來纔終於明白,所謂“變魔術”,其實就是把一件套衫“變”成了李卿曦。這樣一來,早上穿衣服竟然成了一件新奇而有趣的事情,讓母女之間充滿溫馨與默契,使得每個早上都很愉快。所以後來每次把衣服套在她頭上時,媽媽就總要大聲說:“開始變魔術了!”套好了,就說:“呀!變出了個漂亮姑娘!”也許是因為自己的“創意”得到大人尊重的緣故,孩子每次都非常開心,總是被逗得哈哈大笑。 曦曦上幼兒園後,幼兒園老師常常會教他們一些簡單的舞蹈動作,她每天晚上都要煞有介事地轉教給媽媽。於是,倆人就在傢裏的地毯上“練功”,其實就是扭在一起打滾、嬉笑、瞎鬧,母女倆一同度過了一段快樂的時光…… 跟自己年幼的孩子在一起,就像是在一張白紙上作畫,每一筆都是新鮮的,豔麗的。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是那麽的新鮮而有趣,都是生命的奇跡。當孩子牙牙學語的時候,當她第一次開口喊爸爸媽媽的時候,當她有了一個小小的發現或是簡單的想法要跟你訴說的時候,當她學會去做某件事情甚至於具備了某種能力的時候,那種欣慰和驚喜的感覺,就是給父母的最大奬賞,也衹有做父母的才能深刻地體會到。 我們認為,對自己的孩子,哪怕是一個非常幼小的生命,僅有關心與呵護是不夠的,還應自覺給予一份理解和尊重。所以,在曦曦面前,我們一方面絶不濫用傢長的權威,把自己的觀點和意志強加給孩子;另一方面,是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從不把與她有關的事情看成是負擔和纍贅,對她的一切,包括缺點在內,都會坦然接受——因為她是我們唯一的孩子,這輩子,我們註定要相依為命,休戚與共。 也許正是這一點,給孩子也給我們自己創造了充足的空間:在曦曦從兩歲到上學前的那幾年裏,我們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一同生活、一同成長,盡享天倫之樂。對我們來說,育兒的過程,就是娛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從未有過操勞和疲憊的感覺,所得到的快樂一點都不亞於孩子。 及早培養“內在的能力” 隨着曦曦的身體一天天好起來,漸漸的,我們對她也開始有點想法了,對孩子的早期教育,包括智力和能力的啓蒙,也被提上了我們傢的育兒日程。大概跟所有的家庭一樣,在這方面,我們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具就是兒童玩具。 曦曦小時候的玩具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可以拼裝的,如積木、七巧板;另一種是觀賞和娛樂性的,如汽車和布娃娃。那時候比較流行的兒童玩具,衹要是曦曦喜歡的,或者我們感覺對孩子有益的,我們一般都會毫不猶豫地買下來,但也不是樣樣都買,像刀和槍之類就很少買,總共就衹買過兩把槍,都是能發聲的那種,目的也是為了鍛煉孩子的聽覺。 曦曦七八個月的時候,根據她腿部有力的特點,我們開始教她學習騎兒童車,着重在促進孩子身體健康發育的同時,鍛煉肢體的協調性。同時,有意識地給她買一些帶聲音的、或是色彩鮮豔的玩具,用來刺激她的視力和聽力。我們經常在那輛五顔六色的學步車上,特意放些各種各樣的玩具或擺設,吸引孩子的註意。在語言方面,我們衹要一有機會就會跟孩子說話,一遍又一遍地嚮她描述眼前和身邊的事物,基本上是看到什麽、想到什麽就說什麽,並不刻意地要求她一定要聽得懂、記得住。很多時候我們與其說是要教她,不如說是在逗她、跟她一起玩。 盧梭曾說:“對5到12歲的兒童,應進行感官訓練,讓兒童多摸、多看、多嗅,多接觸外界事物,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種種問題,使兒童學習有關輕重、大小、長短、遠近等方面的知識,切忌進行知識和道德方面的灌輸教育。”對他的觀點,我們非常贊同,而且很早就開始照此實行了。 大約一歲左右,曦曦開始有了基本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清楚地說一些日常短語了。到一歲零兩個月左右,又學會了走路。從那時起,我們陸續買了很多幼兒讀物,有兒歌、連環畫、彩版書、幼兒故事等,讓她去看,並不斷念給她聽,也不管她能不能聽懂。一段故事往往重複地念,時間或長或短。曦曦從一開始就對此明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我們念的東西她會一直聽下去,註意力比較集中。特別讓人驚奇的是,我們教她的很多東西,過一段時間之後,她都能說出來,她會咿咿呀呀地告訴我們這是什麽、那是什麽。我們開始以為她已經能夠認字了,後來發現她其實認識的是那些畫,內容包括傢具、動物和花草什麽的,都是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裏的東西,即使打亂了次序她也還是知道。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們都沒想到要教她認字和寫字。雖然有時也會寫幾個放在那裏,讓她模仿,可她究竟寫了沒有、是怎麽寫的、寫得對不對,我們卻根本不去管她,也絲毫沒有留意。當時腦子裏好像壓根兒就沒有這種意識。但我們會有意識地給她灌輸一些東西,每天都要念些東西給她聽,讓她跟着念,念的最多的是《唐詩三百首》,結果真是難以置信,後來我們發現有很多首詩她居然都能完整並準確地背下來。這一點,正如日本著名音樂教育傢鈴木鎮一在《神童作坊》一書中所說的那樣:“一個人,從他誕生那天起,他所接觸的周圍環境的各種事物就不斷刺激着、培養着他。在反復接受各種資訊的過程裏,這些資訊就會沉積在他的內心深處,慢慢影響他,形成他的內在的能力。”中國有句老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紅,無心插柳柳成蔭”,看來真的是一點兒都不假。 那時候,曦曦經常把書撕得稀爛,幾乎每一本書都被她翻得亂糟糟的,真的是把書都“吃”進去了,但我們從來都不去管她,覺得她的樣子特別可愛,所以隨便她怎麽折騰都可以。後來我們在報上看到有個專傢寫的文章,大致說小孩子撕書就等於是看書,或者說是通過撕書的方式來看書。看來,我們無意中又做對了。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們一直不心疼東西。不管是書本、器皿也好,玩具、傢具也罷,搞爛了也沒什麽,沒說要讓她輕拿輕放什麽的,她完全可以想怎麽樣就怎麽樣。她有時不小心打爛了東西,不管那東西有多貴重,我們都不會去說她,更不曾打過她,就連一次都沒有。比如在她打破飯碗以後,我們衹是提醒她要註意,不要踩到,不要把手割破。在這一點上,我們傢規矩可能不太好,沒有讓孩子從小樹立愛惜財物、勤儉節約的觀念,不過我們的孩子小時候真的是很乖,從不故意去破壞、糟蹋東西,更不會去動別人的東西。 曦曦快兩歲時就已經很漂亮了。記得有一次我們回內江去看她,快到奶奶傢時,遠遠地看到一個小女孩,那麽漂亮,那麽可愛,我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那是我們的女兒嗎?多美啊!”過了一會兒,孩子搖搖晃晃地走過來喊爸爸媽媽,我們當時的感覺真是喜出望外。 說到這兒,不由得想起了一則小小的插麯。曦曦三歲那年,峨眉電影製片廠在拍一個化妝品的廣告時,去她所在的幼兒園物色一個合適的小演員。他們覺得曦曦漂亮、可愛、很有表現力,非常適合那個角色,就把她找去了,事後還特意送給她一個洋娃娃作為奬品。對自己第一次的勞動所得,曦曦一直非常愛惜,到現在都捨不得丟掉。 眼看孩子一天天長大了,懂事了,對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一天比一天強了,奶奶那種傳統的教育方式就越發顯得簡單而落後了。考慮到老人帶小孩容易遷就和溺愛,對孩子的發展不利,而且我們也確實在曦曦身上發現了一些不好的地方,在孩子快到兩歲的時候,就把她接了回來。 當年,我們把一個先天不足、非常弱小、早晚哭鬧的孩子交給了老人,近一年半以後,老人還給我們一個健康、漂亮、聰明而又可愛的曦曦。真是要特別特別感謝孩子的奶奶。 選擇一個好幼兒園是天大的事 曦曦兩歲半的時候,我們把她送進了由糧食局主辦的附屬幼兒園。 入園的第一天,孩子沒哭也沒鬧,有點傻乎乎的,可能是換了個環境,感覺比較新鮮,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對勁吧!但第二天就不幹了,說幼兒園不好玩,不願意去了,哭得特別傷心,讓做父母的心裏特別難受。然而,一個兩歲多的孩子,還聽不懂什麽道理,大人也沒有別的辦法,衹能去哄上一哄。那天,我們好說歹說,費了半天事總算又把她送了進去。後來,孩子漸漸待習慣了也就好了。 不過,孩子的話倒也真沒說錯,那傢幼兒園確實是一點都“不好玩”:條件非常簡陋,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設施,也沒有專業的師資,相關人員大都是跟隨局裏的幹部職工一起,從全省各地、市、縣調來的傢屬。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入托,其實衹是解决了她的安全和生活問題,至於教育質量和教育水平什麽的就完全談不上了。而且,當時大傢還都沒有什麽“幼教”的觀念,覺得那不過就是“看個孩子”,能讓孩子們有個地方待着、不到處亂跑,讓傢長沒有後顧之憂、能安心上班也就夠了。 對於今天的許多家庭來說,孩子入托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選擇什麽樣的幼兒園,對孩子的一生都會造成極其深遠的影響。可我們那時候卻壓根兒就沒有這種意識,那時候,市內也有好一點的幼兒園,找關係也能進得去,我們也不是沒想到過這一點,但可惜它們都離傢太遠了,接和送都很不方便。結果,我們就糊裏糊塗、隨隨便便地把這麽重要的一件事情給辦壞了。 不過,凡事有利就有弊,反過來也是一樣。這傢幼兒園縱然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但它還是有個很大的好處,甚至是其他任何一傢都無法與之相比的,那就是人員比較單純——老師和小孩都是本係統、本單位的,把孩子放在這裏,不至於像在社會上一般的托幼機構裏那樣,容易沾染某些不良習氣,所以相對而言比較讓人放心。還有,一直以來,我們傢曦曦有一點很不好,從吃奶的時候起,吃了就要吐,後來吃飯吃快了、吃多了,也照樣要吐,因此發育總是不好。在幼兒園也是這樣,她吃飯特別慢,每次都比別的孩子明顯慢很多。在這一點上,負責保育的老師總是格外寬容,給了孩子很多相對特殊、也是必要的照顧,讓她保持了一個良好的健康狀況。 後來這傢幼兒園在曦曦上了兩年左右的時候垮掉了。我們衹好把她轉到了對面一傢街道辦的幼兒園裏。那裏的條件也不行,但在教育上要好一些,至少老師當中有一個是從幼兒師範學校畢業的。 世間的事情,正如前人所說的那樣,“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說起來,在孩子入托的事情上,我們也確實有那麽一點點遺憾,但總的來說問題也不是很大,因為那畢竟是件無奈的事情,跟生命中許許多多的經歷一樣,沒有“馬後炮”可放,既經不起假設,也無法去逆轉。更何況,憑我們對人與社會的理解而言,人生一世,最重要的不是事事圓滿、一貫正確,而是能夠並善於在不足和失誤中找到彌補和矯正的方法,變失意為如意。事實證明,在這一點上,我們和孩子都做得很好。 “幼教”不足“傢教”補 事實證明,孩子“幼教”不足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適當的“傢教”來加以彌補和解决。 針對曦曦所在幼兒園教育水平較差的實情,我們很自然地、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加重了家庭教育的分量。同時根據小孩子好奇心強、可塑性大的特點,采取了一些既生動有趣、又簡單易行的方式和手段,盡量讓她多接觸一些有益的東西,目的就是要把她在幼兒園得不到的東西盡可能多地還給她,幫助她健康快樂地成長。 細算下來,孩子每天待在幼兒園裏的時間其實也不算很長。那時候,媽媽因為離單位較遠,每天都得早起上班,所以早上都是媽媽去送孩子進園。晚上,爸爸下班後再把孩子接回來。我們每天都有較為充足的時間跟孩子在一起。 在傢裏,不管各自手頭有多少事情,我們至少要抽出一個人來陪孩子,教她看圖、猜謎語,給她讀書、講故事,或者跟她一起玩耍,逐步提高她對各種知識的興趣,並努力通過這些將她的好奇心逐漸引嚮求知欲。一段時間之後,曦曦果然對以上“玩法”興趣大增,很快養成了很好的習慣,每次都是一回傢就纏着大人給她讀書、講故事,而且往往一聽就是一兩個小時。 隨着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對兒童讀物的選擇也跟着一點點升級了,內容從過去的以字、詞、畫為主,漸漸過渡為圖文並茂,但文字量相對較大、淺顯易懂又適合她年齡的東西。像童話、兒歌、神話、古詩、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和動植物知識等,開始仍是不斷讀給她聽,後來則讓她自己看。至於她能懂多少、能記住多少,我們依舊不去在意,從來都沒有刻意地要求她一定要學到多少東西。而且,在一般情況下,我們都不會去干涉、更不會去包辦她的閱讀與理解。等她稍大一點,感覺她的理解力明顯增強了,我們又引導她去看一些像連環畫之類的低幼讀物,讓她在閱讀上漸漸擺脫對大人的依賴,同時默默地觀察這些做法的效果,耐心地等待她提出問題——那是興趣進一步提高的標志,也是求知和思想的開始。 一次,曦曦拿了一幅古詩裏的插圖去問爸爸,說她看不懂那畫是什麽意思。爸爸結合那首詩的意境,大致給她講了一下,告訴她那幅畫表現的是什麽、為什麽要這麽畫,同時鼓勵她按照大人講述的方法舉一反三,自己去發現、思考和分析類似的問題。久而久之,曦曦看得越來越多,想得越來越多,思考和判斷能力提高很快,到現在她看畫的能力一直都非常強。 那幾年裏,從我們周圍的孩子那裏不時傳來這樣的“喜訊”:誰誰認識多少字了,誰誰又能背多少首古詩了。對此,我們始終不以為然,也絲毫不為所動。在知識量的積纍上,我們對曦曦始終沒有任何要求。這不是說我們不在意教育和學習的結果,而是我們對“結果”的理解不同,要求也不同。我們所看重的是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掌握知識的方法與能力,這些纔是活生生的、廣大而有效的知識,是一個人在漫長的一生中所需要的,並且能夠讓他終身受益的東西。 後來,我們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篇題為《早期教育不是知識教育》的短文,文章比較透徹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早期教育,顧名思義就是早期實行的教育,或者說是學前教育,但並不等於知識教育。現在,早期教育越來越普遍,但不少希望孩子能成竜成鳳的傢長還是存在着這樣的誤區。 在美國拍攝的《幼兒啓蒙》一片中,講述了一個實例:一對外國的父母為了使孩子變得更聰明,提早開發孩子的智力。他們利用“溫室養育”的方法,讓自己的孩子從出生幾個月就開始進行一係列的知識教育。結果這名孩子到了十幾歲時,已經完全忘記了小時候學過的東西。 美國紐約嬰幼兒健康專傢康辛?威爾遜認為,在孩子發展的重要時期,機械性地反復學習衹會讓孩子産生厭倦。所謂“三歲定終身”並不準確。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國著名的兒童教育學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孩子是以遊戲為生命,在遊戲中學習,在遊戲中工作,在遊戲中身心才能獲得充分、健康的發展。 身為父母,不能為了塑造一個“天才兒童”而犯拔苗助長的錯誤。瞭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選擇,放手讓孩子遊戲,纔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總的來說,從曦曦的幼兒階段開始,我們教給她的書本上的東西其實非常有限,但就是這很少的一部分,在她後來的學習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歸納起來,我們的做法中比較成功的一點在於:及早培養了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讓她從小就喜歡上了讀書,並且在閱讀的過程中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到後來,曦曦的興趣和愛好越來越廣泛,參加校內外各種活動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但她始終能夠靜下心來讀書、學習,或者埋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的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不單能讓你註意力越來越集中,而且能夠為你指引努力的方向,在睏惑與迷茫中讓你自覺地堅持到底,最終給你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現在想來,曦曦對天文、機械、神話、生死、遊戲、神秘現象、遠古文明的興趣,都是在很小的時候養成的,對她後來的學業和生活也都幫助很大,有些東西甚至對她的一生都將産生不可估量的影響——上面所列舉的這些,她現在仍然全都喜歡,而她立志從事的計算機編程、遊戲設計等等,都跟她最初的興趣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這些,傢長在完成啓發和引導的使命之後,就再也不必為此費心了。當然,“完成使命”並不意味着就可以撒手不管、完全放任自流了,一旦發現問題,就必須及時加以糾正,甚至是堅决果斷、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壓和“扼殺”,比如她對天文、生死問題的興趣,就是在剛剛萌芽的時候便被我們“扼殺”掉了,雖然最終的結果表明,迄今為止她一刻都不曾放棄過,不過是把它們剋製和壓抑住了。 從曦曦18年來的經歷看,人的興趣真的是非常非常神奇:它在你心裏悄悄播下那麽多的種子,然後又會盡心盡力地幫助它們發芽,促使它們生長,直至長成參天大樹。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完全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興趣昭示未來,同時成就一切。這方面的事情,接下來我們還會一一講到。 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 伴隨孩子的成長,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總結之後,我們逐漸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即: 興趣優先,能力至上;不定標準,不給壓力。從小引導,全面培養;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我們的方法,基本上是以自然教育為主。從表面上看,很有點“清靜無為”的味道,但在實際上,倒不如說比較“中庸”來得更為恰當——按照我們的理解,所謂“中庸”,其實就是適度、適中,不偏不倚、恰到好處。 在如何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取法“中庸”是個值得潛心思考並且努力堅持的趨嚮。在這方面,有些傢長卻動不動就會走嚮極端:要麽偏於溺愛,全然放任,把好好的孩子慣成了某種怪物甚至是廢物;要麽求全責備,一味強製,甚至於從小就讓孩子從棍棒底下討出身。前一種做法的弊端,可謂衆所周知,不言而喻;後面的一種,卻往往由於比較簡單省事,又總能産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因而具有很強的蒙蔽性和吸引力,以至於被相當一部分傢長視為教子成纔的不二法門。且不論這種教育的最終效果如何,單是粗暴而機械地對待一個鮮活、身心發育都比較正常、能夠獨立思考的小生命,就算那是自己的孩子,這本身便不足取。 熱衷於強製性教育的傢長,究其原因,都是片面地強調了孩子是受教育的一方,卻沒能將教與學有機地融為一體,忽略或忘記了他們同時又是學習的主體。孩子日後能否成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他們是否願意、喜歡並善於學習,是否從小養成自覺和主動學習的良好習慣。 在教育、培養孩子的問題上,我們感覺有些傢長是急於把自己未實現的夢想強行轉嫁到孩子身上,甚至是想假藉孩子之手輓回自己的失敗,也有一些是出於“恨鐵不成鋼”的心態,人為地放大了孩子的缺點,卻始終找不到幫助他們改進的正確方法,衹能訴諸強製甚至於打駡。 結合幾十年來發生在身邊的事例,我們發現:出自棍棒之下的“孝子”,由於長期處於被動的之中,養成了逆來順受、得過且過的習性,即使能夠學有專長,身上卻難免帶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缺陷,要麽生性懦弱、懶散、沒有個性可言;要麽性格孤僻、乖戾、容易偏激和逆反,難以溝通與合作。這樣的人生,很難說是幸福的。相反,那些自主意識比較強的孩子,縱然一時不順,甚至長期處於逆境,卻總會有實現自我價值和個人理想的一天。 在我們看來,望子成竜,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夠出人頭地,本來無可厚非,也完全可以理解,但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做父母的應該始終牢記:不管你喜不喜歡,所謂教育,本身就是個漫長的過程,要想取得任何令人滿意的結果,都衹能靠耐心、細緻、持之以恆的努力才能實現。 一篇來自網上的短訊更驗證了我們的想法: 幾年前常州市婦聯對有在校生的700戶家庭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半數以上的孩子“最不喜歡的人”是自己的父母。當時有關專傢認為這些孩子絶不是全盤否定父母,衹是不喜歡父母的某些教育方法。 專傢表示,歸納起來,學生不喜歡傢長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對孩子采取命令式教育,嘮叨,指責,打、駡、體罰;愛得過分,愛得過細等等。過多的愛反而會讓孩子産生逆反心理。建議傢長從以下五點入手改變:變命令式的教育為民主型商量,尋找新話題。那些已經嘮叨了上千次的話題,盡可能避開;孩子遇到挫折或考試失誤時,我們要幫助他找到戰勝睏難的辦法,訂出提高成績的措施,這是孩子最需要的;勇於嚮孩子認錯;去掉多餘的愛。傢長可以和孩子一同商量,哪些愛是他們不願意接受的,傢長要減掉這部分多餘的愛。 對這裏面的是非與緣由,我們不甚明了,也無意過多評判,衹是明確感覺上面所列舉的這兩種態度都不適合我們傢的情況,對孩子的素質培養和今後的發展都是有害無益,是必須從一開始就不斷提醒自己,應當盡力加以避免的。 家庭教育的關鍵是培養生活能力 在曦曦5歲以前,我們一直沒有刻意地安排她接受任何係統的學習和培訓。按專業的說法,就是沒有對她進行什麽技能性的教育,衹是不斷地尋找機會、創造條件,讓她接觸各種各樣的東西,刺激她、吸引她、培養她的生活情趣和對外界的興趣。 後來,我們在鈴木鎮一的書中讀到了這樣一段文字:“培養孩子的第一步是從他們的內心開始,這是我始終堅持不變的準則。我曾反復強調,教育的目的不衹是為了教會孩子某種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面對生活、挑戰自我的能力。”他的話與我們當初的做法真是不謀而合。 在那個階段,我們衹想讓她做一個快樂的孩子,讓她在玩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學習、接受各種各樣的東西,包括學習古詩、讀書、繪畫、打電子遊戲以及後來的學習電子琴等,主要目的無一不是為了好玩。雖然單就某一階段看,有些東西一點都不實用,但種種奇特的功效卻每每在孩子的升學、定嚮、擇業和人生規劃等關鍵時刻凸顯出來,有的甚至會發展、演變為畢生的事業或努力方向。比如,曦曦對電子遊戲的愛好,就是始於她五歲那年爸爸偶然買回的一臺“手掌機”,當時我們誰都沒有想到,就是這麽一個在某些傢長眼裏純粹是浪費金錢、糟蹋時間的東西,竟然會跟孩子的一生結下了不解之緣,就像一根神奇的連接綫,自然而然地串起了她十多年來對於神話、歷史、宗教和神秘現象的興趣,讓她得以在計算機工程學的領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機會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 曦曦後來回憶說,雖然她小時候,特別是小學三年級以後,媽媽管得比較嚴,但她的整個幼兒期總的來說還是比較自然、單純而又快樂的,有些別的孩子很難得到的自由和快樂,她都有。這是因為在那幾年裏,我們從來都不去強製她做任何感覺吃力和壓抑的事情——除了道德和司法方面的有關規定以外。 盧梭在他的《愛彌爾》中寫道:“教育應遵循兒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分階段進行。” 對這一論斷,我們非常贊成。我們認為,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必然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人生樂趣,做傢長的首先應該在着眼於孩子的一生、充分瞭解並尊重其可塑性的前提下,根據孩子當時的智力水平、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引導而不是強製他們確定不同的生活、學習方式,最好是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讓這種方式得以自然而然地延續。同時還要註意觀察,沉着應變,在發現問題之後,及時采取措施,給予必要的幹預。 我們認為,在孩子各個不同的年齡段,有些目標可以定,但最好是定得模糊、長遠一點,要給孩子留有充分的發展空間和迴旋餘地;有些東西可以超前學習,但一定不能超出太多,否則欲速則不達,甚至還可能給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亂和傷害;同樣,在教育的內容和方向上也可以有所側重,但一定要照顧到孩子的天性,找到符合孩子性格特點的方法,讓方法為育兒服務而不是恰好相反,像《韓非子》中那個“寧信度,而無自信”的鄭人那樣,做出削足適履的傻事。俗語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質樸的話語裏面隱藏着顛撲不破的真理。 大約在曦曦三四歲的時候,當發現孩子具備了一定的行為能力之後,我們便開始着手培養她的動手能力。同當時進行的其他各項教育一樣,一切仍然是跟着感覺走,既沒有既定的目標,也沒有任何具體的方案,所采用的“教具”仍然是她喜歡的玩具,目的也仍然是讓孩子快樂。 那時候,我們經常會有意識地買一些可以自己動手拼裝的智力玩具給她,往往是一件剛剛玩熟,緊接着另一件又遞到了她的手上,讓孩子總能接觸到新奇的東西,始終保持比較濃厚的興趣,而不至於過快地産生膩煩心理。為了小孩的安全起見,我們在購買時,總是盡量選擇那些比較輕柔的材質,比如塑料的和木頭的。 這一類的玩具,曦曦玩過很多,而且差不多對每一件玩具,都玩得特別專註,特別開心,其原因,可能是由於她從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拼裝之中,體驗到了一種最基本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吧?絶大多數玩具她都是上手就會,學得比較快,協調性也很好。碰到相對復雜的玩具,爸爸就會先去給她演示一下,一般學個兩三次也就會了,偶爾出錯,我們從來都不會去指責她,而是不斷地表揚和鼓勵她。記得她那時候拼裝過一種火車軌道,體積很大,構件很多,有車站、月臺、行人、樹木、路橋和信號燈等等,每個構件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必須相互協調和照應,對拼裝的要求很高,她卻照樣能夠把它們安排得井井有條,顯示了很強的動手能力。 在這件事情上,我們也有操之過急、讓孩子感到吃力和難受的時候。有一次,爸爸買回來一臺機車,是全鋼的,比較貴重,結構非常復雜,需要上很多蠃絲才能把各部分連接起來。那應該是八九歲的孩子玩的,有些動手能力差的大人都未必能夠組裝好。在教過幾次之後,曦曦卻仍然被卡在最簡單的工序上,始終停滯不前,心情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沉悶。我們這纔意識到這對她來說真的是太超前了,超出了她的實際年齡很多。這樣一來,遊戲的性質也就變了,實際上已經變成對孩子的折磨了。我們一經發現不對,就跟孩子簡單說明了原因,然後趕緊把玩具收了起來,到她上三年級以後纔又拿給她玩。 通過這件事,我們深深體會到,在孩子的身心發育成熟以前,如果傢長在教育和培養上急於求成,會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和挫折感,讓孩子處於一種非常焦慮、急躁而又沮喪的情緒之中,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長此以往,必然使他們的判斷力和自信力遭受到難以估量的敗壞,甚至可能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難以消除的障礙和陰影。 類似的錯誤,我們沒有再犯過。 除了每天在傢裏玩一些小東西以外,每到周日,我們都會帶孩子到公園或兒童遊樂場去,讓她接觸一些大型的遊樂設施,不管是收費或免費的,幾乎每樣東西都讓她嘗試一下,並且幫助她瞭解它們的功能、構造和機械原理。讓她在玩的過程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培養了情趣,同時也不斷地增強了智力。 對動手能力的培養,間接地使孩子養成了從全局和整體出發,思考和解决問題的能力,也給了她很多實際的幫助,尤其是在她學會使用電腦和初中開設物理課之後,這一點的作用非常明顯,使她的入門和提高都比較快。 親近大自然這位“老師” 曦曦學會走路以後,媽媽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每天牽着她到處去散步,路上看到什麽就會跟她講什麽,比如看到花和樹,就會給她講解它們的結構,枝、葉、幹、根、花蕊還有果子,分別都有些什麽樣的功能。 後來,孩子上幼兒園了,媽媽更是每個禮拜都要帶她出去,讓她盡可能多地見識一些在幼兒園和傢裏都很難見到的事物。那時每周的休息日還衹有一天,但我們沒有一次是待在傢裏的。現在想起來真有幾分好笑:在這件事情上,爸爸從來都像個“落後分子”,老是拖母女倆的後腿——他那個人生性愛靜,一嚮不喜歡出門,情願從早到晚都悶在傢裏,所以每次都得做很長時間的思想工作,才能說服他跟我們一起出去。幾年下來,成都市的大小公園和周圍景點我們差不多全都跑遍了,很多地方還去過不止一次。 在我們的影響下,曦曦從小就特別熱愛大自然,喜歡動植物。所有的動物,除了蛇會讓她覺得有點不舒服以外,其他的,無論大小和美醜,甚至包括老虎在內,她都會覺得非常可愛。 毫不誇張地說,對自然界的興趣,給曦曦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她後來接受一些相關的理念,像生態的意識、環保的概念就非常自然,對她來說,那根本就是順理成章、一拍即合的事情。一方面,由於她跟自然的接觸從小就非常密切,另一方面也是她小時候童話看多了,“中毒”太深,再加上獨生子女那種與生俱來的孤獨感,所以到十多歲的時候,她仍然對自然界葆有特別強烈的好奇心,並且傾註了很深的感情。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她曾寫下一篇這樣的文字: 善良的媽媽發怒了 原來的地球森林成片, 魚在清澈的河水中遊, 動物自由自在地生活, 鳥愉快地在空中飛行。 有了智慧的動物人類, 他們開始了刀耕火種, 緑油油的森林不見了, 漫漫的黃沙代替了它。 隨着人類工業的發展, 他們開始建造造紙廠, 清粼粼的小河不見了, 發白的河水代替了它。 媽媽慷慨地獻出礦物, 人類不加節制地開採, 人類隨便濫用化學品, 使善良的媽媽發怒了。 洪水爆發、氣溫反常, 海平面上升、沙塵暴, 森林大火、樹木凋殘, 這些都是媽媽的懲罰。 媽媽在生氣地狂吼—— 人類,別再破壞了吧, 你們衹有我一個地球, 可地球不能衹有你們。 在曦曦看來,自然中的一切,包括一株草木、一隻鳥和蟲、一滴小雨點,甚至是那些完全無機的東西,也都是有生命、有知覺、有思想、有感情的,跟它們在一起,她的整個身心便會感到極大的愉悅。 對這一點,我們在欣慰之餘,卻又不得不吞下自己親手種下的“苦果”。現在,我們有時甚至覺得她愛自然、愛動物比愛人類要多得多。比如,她現在養的那衹黃貓,是高一的時候同學送給她的生日禮物,從把它抱回傢以後,她就開始悉心地照料它,待它比對我們要好得多。那衹貓膽子很小,特別怕生,卻常常把傢裏的很多東西都弄得亂七八糟,把沙發什麽的全都抓得慘不忍睹,可曦曦照樣覺得它很乖,容不得我們對它有絲毫的冒犯。難怪媽媽要忍不住抱怨:“在你眼裏,那衹貓纔是最重要的,甚至比親人、比父母還要重要!”對此,曦曦總是一笑了之。 在城市長大的小孩子,一般很少有機會看到養雞、養豬之類的場景,至於像孔夫子所說的“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情況就更是非常普遍。在這方面,我們的孩子卻從小就見多識廣。當時,由於父母的傢都在外地,孩子可以跟我們一起每年回一次內江,每四年回一趟湖南邵陽老傢,這使得她視野就相對開闊,經歷也比較豐富,有機會瞭解和比較城市與鄉村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特別是在湖南老傢,曦曦成天都跟左鄰右捨、親戚朋友的孩子們一起打鬆果、下河摸魚、生火烤紅薯、給池塘放水撈河蚌等等,鬧得雞飛狗跳、不亦樂乎,感覺上真的是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 那時候的曦曦,天真可愛,鬼靈精怪,而且氣質恬靜,又不失活潑,真的是一個自然的女兒,很多時候又像是童話世界裏的小精靈。她當時的模樣,我們衹要閉上眼睛就能真切地“看”到…… 曦曦5歲那年,參加過一次叫做“我愛大熊貓”大型主題活動,是跟很多小朋友一起,在鬧市區內一段指定的公路上,蹲在地上集體作畫。那是她第一次參加與環保有關的公益活動,自始至終她都表現得特別投入,好像稍一疏忽,大熊貓就會遭到滅頂之災似的,那副認真勁兒,讓我們難以忘懷。 適時幹預,“扼殺”不切實際的夢想 正是出於對自然的熱愛,曦曦又對天文方面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認真說起來,天文是女兒懂事以來的第一個愛好。後來,她曾明確地告訴我們:“我長大後要學天文。” 我們知道,曦曦從小就是一個特別愛認死理的孩子,從不輕易表態,一旦打定主意要去做什麽,就意味着她是認真的,而不是鬧着玩的。 關於這個愛好的成因,據曦曦本人說可能是受了媽媽的影響。我們認為,也可能是她小時候神話故事看得太多了,進而便喜歡上了這些故事的主角——日月星辰。曦曦小時候,我們經常聽她感嘆:“月宮多漂亮啊!嫦娥多美啊!神仙多好啊!”對神話世界中的一切都特別神往——她現在不老說自己是“妖”嗎?就是因為在她那個魔幻的世界裏,妖是最底層的,而神仙則要高出很多。也許在潛意識裏,她一直都在渴望着能不斷地進升。看來在這方面,她或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都是長不大的。 說到這兒,我們又想起了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鼕天氣溫比較低的時候,人們呼出的一股股白汽清晰可見,這讓她感到非常開心,總是接二連三地哈個不停,還說自己能吐仙氣,已經變成了神仙。 大凡小孩子一般都很好奇,也特別喜歡幻想。在他們的心目中,虛幻的世界與現實的世界完全就是一回事情,不管是多麽漫長、多麽遙遠的時間和空間,一個念頭就可以跨越,即使是日月星辰,也都是很容易到達的地方。 有一次,媽媽帶她出去散步,正是傍晚時分,天邊的夕陽又紅又大,顔色非常鮮豔,四周的晚霞也是非常漂亮。曦曦興奮極了,大聲嚷着說:“媽媽,我要去太陽那裏玩,那個地方太漂亮了!” 媽媽告訴她:“那個地方我們根本去不了。你看看,太陽離我們多遠啊!你怎麽可能跑到那上面去呢?太陽的每一束光綫,到我們這兒,中間都要隔着好多個光年呢!”然後就跟她解釋光年是個什麽概念,還特意告訴她,我們現在看到的光,都是幾萬甚至於幾十萬年以前的,所以可想而知,這種事情是目前的人力絶對無法做到的。 這樣的事情,後來又發生過很多次。對此,媽媽也衹能憑有限的知識盡量加以引導,她雖然不懂天文,但還是可以就自己所知道的給孩子講一講。 說實在的,對孩子的這個愛好,我們真是一點都不支持,非但沒有鼓勵她,反而在她正式提出想學天文的時候,毫不猶豫地嚮她潑了冷水。當時,媽媽曾經跟一位同事談起過這件事,而且特別明確地表示說:“一定要把她這個愛好扼殺在搖籃裏!”在媽媽看來,自己的專業就已經夠偏的了,天文學就更是偏得厲害。 為人一貫持重的爸爸也及時出面,就這件事情對她進行耐心的說服、引導,總算讓她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 後來,在我們的安排和幫助下,曦曦又有了新的愛好,像電腦、電子遊戲等等,都是些比較實在的東西,既合乎她的年齡和天性,跟生活的關係也都比較密切,而且本身又是那麽的有趣,所以很快便吸引了她,讓她從“天上”又回到了人間。 然而,曦曦是一個特別執著的孩子。事實上,她對那些東西的興趣,一直都沒有削減過。對很多天文現象連同與之有關的東西,像星雲、星係和星座,她到現在還是非常喜歡,而且比一般人都要熟悉,能一口氣說出很多事情。讓人慶幸的是,她的這種喜歡,沒再超出興趣和愛好的程度,更多的是變成了一種“地下活動”,一種真正的業餘愛好,或者說是作為一個夢想,一直存放在她的心靈深處,始終不曾破滅,卻也沒再讓她沉迷其中。所以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後來也就沒有再去干涉過她。 一次偶然的檢驗讓我們更有信心 曦曦5歲那年,正趕上外公的60大壽。於是,我們决定利用4年一次的探親假,全家人坐火車前往位於湖南邵陽的另一個老傢。那裏也同內江一樣,有着許許多多的親人,可整整5年了,大傢都還沒見過她呢。 那次去邵陽是孩子第一次出遠門。 當時我們坐的是臥鋪,曦曦在車廂裏又唱又跳,表現得活躍極了,樣子也特別可愛,一下子就成了車廂裏的小明星,讓全車廂的人認識並喜歡上了她。到了晚上,有的小姑娘竟然非要抱着她睡不可。衹要她醒着,就總是忙得不可開交,很快就跑遍了整個臥鋪車廂,一會兒是這個位子上的人喊她過來,一會兒坐在那邊的人又讓她過去,有的要聽她唱歌,有的要看她跳舞,有的又要讓她背古詩。她自始至終都表現得非常大方,一點兒都不怕生,人傢喊她幹嗎就幹嗎——我們直到那個時候纔猛然發現,她不僅能歌善舞,而且居然能夠完整、準確地背誦那麽多的古詩!更讓我們感到驚奇的是,我們的孩子竟然那麽懂事、那麽有禮貌,每次到了人傢那裏,不管那些人她認不認識,招呼是一定要打的,而且還會按照年齡稱呼。看到樣子老一點的會叫爺爺奶奶,看到年紀跟爸爸媽媽差不多的就喊叔叔阿姨。但不知為什麽,她在跟自己差不多大的人面前往往要顯得相對拘謹一些,喊哥哥姐姐的時候很少。 那次旅行,女兒在旅途中的表現讓我們意外地看到了前期教育的成果,感到由衷的欣慰。因為,那對於她當時的智力水平和綜合素質,都是一次偶然同時又是比較全面的檢驗,其效果完全就像一次富於說服力的抽查。從那以後,我們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更有信心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社
第1節:序 一 開花結果的歡樂
第2節:序 二 天才首先是普通孩子
第3節:第一章 家庭教育要順其自然 自然是成就天才兒童的第一步
第4節:第二章 快樂是童年第一課 沒有什麽比玩耍和遊戲更重要
第5節:第三章 成大事者重小節 媽媽的經歷讓女兒少走彎路
第6節:第四章 從最簡單最實在的小事做起 不要過早強調理想和抱負
第7節:第五章 善於從黑暗的地方發現光亮
第8節:第六章 該逼的就得逼,該堅持的就一定要堅持 認準了就做到底
第9節:第七章 父母也要學會發現自己 正確對待性格缺陷
第10節:第八章 換位思考,母親也不妨做一做女兒的“孩子”
第11節:第九章 在實踐中成長起來的老班長 硬碰硬根本不是辦法
第12節:第十章 “不想高考”,為什麽?
第13節:第十一章 衹要付出努力,就能峰回路轉 起步太晚,從來都不是主要問題
第14節:第十二章 心願花開,努力結果 有心才能有成
第15節:第十三章 徵服香港科技大學 隨意之舉改變人生,機會來了絶不錯過
第16節:第十四章 方法成就一切
第17節:第十五章 美麗人生就這樣 重理輕文要不得
第18節: 記 高考並非必由路(1)
第19節: 記 高考並非必由路(2)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