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心得   》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      傅佩榮 Fu Peirong

  性格包括性嚮與風格。性嚮是天生的,不易改變,大概與我們所說的血型、八字、星座有關。風格是後天的努力所形成的,其决定關鍵在於教育。因此,我國先哲認為教育可以變化氣質,西方賢者則認為教育可以培養風格,兩者可謂異麯同工。
  重要的是:我們可以主動掌握的是自我教育,由此塑造自己的性格。孔子即是典型的例子。《論語》記載:“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這三句描述值得玩味,因為其中每一句都顯示了“對立之統一”,在兩極之間找到平衡點。認識孔子的性格,可以由此入手。
  首先,“溫而厲”應該是對學生的態度。在知識的傳承上雖有先後之別,但是大傢都是虔誠的學習者,共同探討宇宙與人生的真理,所以老師的態度以溫和為貴,使學生如沐春風,樂於受教,繼志述事。那麽,何以又需要“厲”呢?所謂“教不嚴,師之惰”,可以作為參考。若無嚴格要求,學生容易避重就輕,投機取巧,不僅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連往後的立身處世都可能漫不經心,得過且過了。
  人衹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康德其次,“威而不猛”大概是孔子在社交公開場合的表現。“威”是由莊重所透顯的威儀,所謂“君子不重,則不威”(《學而》)是也。沉穩內歙,不苟言笑,舉手投足合乎禮的要求,使人望而生敬畏之心。行動如此,說話亦然;孔子所下的判斷,凜凜然有正氣,聞者足戒,如:“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衛靈公》)但是,相對於此,孔子從無兇猛之狀,好像要令人害怕似的。子貢形容他“溫、良、恭、儉、讓”(《學而》),以致各國領袖都願意嚮他請教為政之道。
  受過教育的人最後展現的成果,就是高雅的風格。——懷特海至於“恭而安”,則是孔子的閑居自處情形。“恭”是客氣、謹慎、矜持的意思。如果一心求恭,可能顯得退縮、懦弱、遷就。修養固然必須顧慮人我關係的和諧,因此謙退、恭敬是應該的,但是一味如此,也可能喪失自己的原則,內心缺乏定見,無法自得其樂。孔子的“安”來自不假外求的精神與超越俗世評價的智慧。
  以上三句話顯示了“執兩用中”的功夫與境界。人的性格修養必須先界定積極明確的目標,如“溫、威、恭”,努力以赴;同時要避免走嚮極端,如“不厲、猛、不安”,以免利害並陳,兩相抵銷。以孔子來說,這三方面的特質又是分別針對他與學生的關係、他與社會大衆的來往以及他自處時的態度。合而觀之,正是他生活內涵的三個焦點,塑造性格也應該有此考慮。睏而後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第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第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3)
第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4)第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5)第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6)
第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7)第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8)第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9)
第1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0)第1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1)第1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2)
第1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3)第1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4)第15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5)
第16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6)第17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7)第18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8)
第19節:傅佩榮《論語》心得(19)第20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0)第21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1)
第22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2)第23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3)第24節:傅佩榮《論語》心得(24)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