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國學基本教材·論語捲   》 第4節:論仁愛(1)      李鍌 Li Xian

  論 仁 愛 論仁愛
  本節共選錄十四章。仁是孔門哲學中最高的德行,整部《論語》共有五十九章提到"仁"字、共用了一百零九個"仁"字,但是並沒有一章很明確的為"仁"下定義。因為仁是諸德圓融的最高境界,而每一個人的纔性氣質不同,成德的方向也不一樣,所以孔子衹是很具體地從各種角度開示人應如何行仁。相反地,學者也可以由孔子的開示去揣摩"仁"是什麽。
  以下各章都是孔子有關仁德及行仁的闡述,排列上並不依論語原來的篇章次序,而以弟子問仁的形式開其端,逐步引出孔子對仁的開示。章與章之間,若義理有所關聯的,則予以聯類。如前四章,都談到行仁須恭敬合禮,剋製自己,尊重別人;五、六章提到仁者須謹慎言行;七、八章有為仁由己,不騖高遠的含意;九、十章強調交友、環境對培養仁德的重要;十一、十二章鼓勵勇於行仁;十三章從反面立論,說明不仁者的睏頓;最後一章則暢言立志行仁,即能無惡,以凸顯行仁是不假外求的道德自覺活動。
  (一)
  顔淵①問仁。子曰:"剋己復禮②為仁。一日剋己復禮,天下歸③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顔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顔淵曰:"回雖不敏,請事④斯語矣。"(《顔淵》第一二·一)
  章旨
  孔子回答顔淵,以剋己復禮為仁及實行的方法。
  註釋
  ①顔淵姓顔,名回,字子淵。魯國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歲。天資聰明,貧而好學,於孔子弟子中為最賢。年三十二歲卒,後世稱為復聖。
  ②剋己復禮朱熹《論語集註》:"剋,勝也。己,謂身之私欲也。復,反也。禮者,天理之節文也。"
  ③歸歸與,猶贊許。
  ④事從事,奉行。
  析論
  剋己,是剋服己身的私欲;復禮,是回覆到合乎天理的行為。一個人一旦能剋己復禮,天下人都要贊許他是個仁人了。這並不是非常睏難的事,衹要不看、不聽、不說、不做不合禮的事便是了。
  仁的本質是合乎理,表現在外則是合乎禮,因此禮是合乎天理的節文,所以人衹要守禮,便可合天理、達到仁的境地。當今社會鼓勵多元發展,但是不能忽略對別人的尊重,否則人人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上下逐利,社會秩序就會動亂不安了。
  (二)
  仲弓①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②,使民如承大祭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傢無怨④。"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顔淵》第一二·二)
  章旨
  孔子以敬、恕來回答仲弓所問行仁之道。
  註釋
  ①仲弓姓冉,名雍,字仲弓。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歲。
  ②大賓指諸侯。
  ③大祭指禘(音dì,帝王夏天的宗廟祭典)、祫(音xiá,合祭遠近的祖先)等宗廟祭典。
  ④在邦無怨在傢無怨在諸侯之邦任職沒有人怨他,在大夫之傢任職也沒有人怨他。古代天子的領屬叫天下,諸侯的領屬叫邦(漢初避漢高祖劉邦的名諱,改邦為國),大夫的領屬叫傢。
  析論
  行仁之道很多,"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敬,對人敬、對事敬,凡事存着敬,便會戰戰兢兢,行不違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恕,能處處設身處地為人着想,便會心存忠厚,日近於仁。一個人能做到以上兩點,那麽當然能"在邦無怨,在傢無怨",無入而不自得了。
  (三)
  樊遲①問仁,子曰:"居處②恭,執事③敬,與人忠,雖之④夷狄,不可棄也。"(《子路》第一三·一九)
  章旨
  孔子以恭、敬、忠來回答樊遲問仁。
  註釋
  ①樊遲姓樊,名須,字子遲,魯國人。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六歲。
  ②居處日常起居生活。
  ③執事行事。
  ④之往也,到也。
  析論
  樊遲勤學好問的精神,非常人所及。孔子曾說他是"小人",意思是志氣不夠大。所以孔子回答樊遲問仁,說得非常平實,多從生活面下手。居處對人要謙恭,做事情要敬慎,與人交往要盡心盡力。這種態度,縱然到文化水準比較低的蠻夷之邦也不可廢棄。由此可見,這三者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生活準則。明朝末年,朱舜水東渡日本,他不會說日本話,但是日本人對他很尊敬,紛紛嚮他學習,後來對"水戶學派"産生了重大的影響。他所以能達到這樣的成就,應該是"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的緣故吧。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序第2節:論道德(1)第3節:論道德(2)第4節:論仁愛(1)
第5節:論仁愛(2)第6節:論仁愛(3)第7節:論仁愛(4)第8節:論仁愛(5)
第9節:論仁愛(6)第10節:論孝友(1)第11節:論孝友(2)第12節:論孝友(3)
第13節:論孝友(4)第14節:論孝友(5)第15節:論修養(1)第16節:論修養(2)
第17節:論修養(3)第18節:論修養(4)第19節:論修養(5)第20節:論修養(6)
第21節:論修養(7)第22節:論修養(8)第23節:論修養(9)第24節:論修養(10)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