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中庸   》 中庸--第四辑      南怀瑾 Na Huaijin

  承先启后,“承”字,要先继承得起来。那么假设你们的后代的青年,你们要到我们这个时候啊,白发苍苍了,后面问你,“《中庸》里头有三个“思”是什么意思啊?“左思右想啊!“神之格思”,这三个思、三个层次,他说鬼神,你要想到鬼神在你前面,你怎么样去体会,“格”就是到达,你要用思想去体会鬼神不可知的这一面,有没有上帝、有没有佛、有没有菩萨、有没有神仙、有没有鬼、有没有神、有没有魔等等问题,“格思”,你怎么样到达呢?
  “不可度思”,他说你不能用普通的一般思想的习惯去想它的,用意识思想达不到的。
  “矧可射思”,这个古文“矧”字,就是现在“何况”、“况且”,就是这个字。有时候你读到古文,一句话看到这个“矧”字,它就是代表“何况、况且”。他说你思想中、意识思想推测已经推测不到,“矧可射思”,什么叫“射”?猜猜的。所以有些人说,“有鬼没有鬼,有神没有神?”“没有!”“你凭什么知道?”“我猜想的。”这个猜想不行!这要讲实验的,不能猜想。射思,“射”就是猜想,乱猜叫做“射”。猜不行!要求实证。换句话说,这三个思“矧可射思”,那要实证。
  这是宋朝的宋儒儒家程明道的话:“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个一方面是文学境界,一方面他是在打坐得定以后、悟道以后,他晓得思想的这个功能,思想“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这个思想不是普通去乱想哦!乱想会想神经了。譬如禅宗讲参话头、佛家的修定,修定就是正思维,观想就是正思维,思到以后,“思入风云变态中”,思想会透过了物质世界,证入那个精神世界,然后控制了物质世界;思想的这个力量之大,唯心的力量之大,“思入风云变态中”。那是实际的境界,不是随便用文学的描述哦!没有这个实证的经验讲不出来呦!为什么他晓得思想有这样的情况、有这样的伟大,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呢?因为他已经到达了“格思”,思想的那个妙用到达了极度的最高峰,他有点摸到了、体会到了。所以啊,他说思想的、唯心的、心理的最高处,不是你可以猜想到;心理的最高处你抓到了,你生命精神面也把握住了;生命精神面把握住啊,跟鬼神两个通了。
  所以管子(管仲,比孔子还早)讲:“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管子讲的哲学,也是管子的政治哲学,他所谓是大政治家,他有许多你看政治上连孔子都非常佩服他,一个大政治家,换句话说,他也是大哲学家,他晓得、早就知道了。那个时候什么佛啊、道啊还没有影子啊!管子说,“思之思之”,所以他处理国家大事一件事情,完全宁静了,用思想那个灵感想清楚了;他说不是完全靠自己力量哦!“思之思之,鬼神通之”,不可知的方面一股力量会启发了你,两个沟通,就是后来佛家所谓讲“自他不二”,自力与他力两种力量合拢来,构成了你的真智慧,处理人世间的事。
  那么这是讲思的重要。所以研究哲学的人,对这个“思”,这里有三个思、有三个层次的不同,不要马虎地念过去。那么他的结论,何以知道有三个层次的不同呢?所以下面有: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三个字(“微之显”),“夫”这个夫也不是讲丈夫,什么大丈夫啊,这个“夫”字不相干。就是用白话就是“那么”,就是本省话“阿呢谁”,就是这个话;这个样子他说“微之显”,这个东西到了最高处,幽微,看不见的,微到你没有办法看见;听不到的;摸不着的,细微到没有办法你再去研究。但是你不要、一般人把它当成神秘得不得了,一点都不神秘:“微之显”,无处不在,处处皆在,在在处处都是;无所不在的,白天夜里到处都在,随时都在;没有时间、没有空间的阻碍,也没有什么黑暗与光明的阻碍。他说这个东西,你看这三个字的照哲学与科学的研究,就可以写大部的毕业论文拿博士学位了。“微之显”,那么你要说“微”嘛,把世界上古今中外那个高明的话都把它引用来,几十万、百八万字都有;然后再反过来说“显”的一面,找些证据,哪个人看到鬼了、哪个人吊死鬼了、狐狸鬼了,你尽量找——但是这个还不是真的鬼;真的鬼在哪里?等你的感情思想错误了,你已经接触到了那股力量了,啊!非常明显!所以“微之显”。要怎么才能够说、只有一个字“诚”,诚是中庸的重心哦!诚是怎么样的?诚是中庸修养的方法,方法在哪里?在后半部,中庸上有专门讲这个东西,就是一个“诚”。“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这个诚同大学的“定”、同佛家的定、同其他宗教的至诚的礼拜都有密切的关联,在中国文化就是一个字就代表了,没有那么多罗嗦;把宗教的外衣统统把它丢掉了,宗教的形式都推开了,那是真的不要偶像,有一个偶像都不是了,就是彻底不要偶像了,但是他是彻底的、真正的至诚,诚的道理。那么“诚”(后面)再做解释。
  换句话说,你乃至于说,家里随便拜拜也好,对人做事也好,“不诚无物”,有一句话,“不诚无物”,这个物不是物质哦,你心念不诚起不了作用,没有东西的。有些人说我念佛念了那么久,拜了那么久,我求上帝也求过、关公也求过,求了半天都不灵——“诚”字的道理。但是你求坏事不一定灵,“微之显”,这个里头有很多的道理,为什么有许多求不灵?求发财,不一定发财;求考得取,上帝、菩萨不会保你去考试的啊!那这个时候“诚”在什么地方?这都是问题。
  所以他说“诚”的重要:“诚之不可掩”,遮不住的,这个东西掩不住、遮不住,“如此”。你看在这个里头,他的文字,你看他古文的写法,用白话一样,“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这是我们现在念法,我们老一辈子读书传统,(师唱念:“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他干什么唱呢?他这两个是代表那个思想与感情,这是一个问题,“哦!——阿呢谁——”就是这个味道!“哦,原来这个东西——哦呦!还有个东西呦——!”就是这个味。所以古文有时用虚字是代表那个情态,但是如果不懂古文的说法,“之乎也者”用那么多干什么?等于赵匡胤开始讨厌读书人,他出来当了皇帝以后,带一个皇帝的秘书长(张海)站在旁边,看看那个城门写的,譬如说“忠孝之门”,赵匡胤皇帝看了半天,问问这个秘书长:“忠孝门就是忠孝门,为什么加个‘之’呀?”“哦,那是文章的助词啊!帮助的助。”赵匡胤一听就不高兴:“哎呀!你们一天到黑之乎也者,帮助了什么东西呦?!”就把文人看得一毛也不值了。他说你们“之乎也者”助不了什么东西。说这两个字是助词,开头有助。好了,所谓助词讲文章的写法,他是用这两个字代表意义很深长,这个问题等于现在新式标点,说不完的话上面一杠、加一个破折号,下面“点点点点点点”说不完,你们去想去吧。所以呀,你看现在的标点也很讨厌嘛,五百年以后,考证现在的标点,那个中华民国那个时代那些人吃饱了饭没有事情做专门弄点点的,大概三点、两点是什么意思,七点八点不晓得什么意思,后来的人一定为标点会做一个大论文拿一个学位(众笑)。啊,这是要过五百年以后了。
  那么现在第十六章讲完了,这就是讲修道。第十七章开始,(讲)行道了。
  悟了道有什么用,做不出来事,等于佛家说你悟了道功德不圆满有什么用?要能够成其事。那么成其事怎么样成法呢?拿皇帝来讲: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他说尧舜这个大舜,孔子是非常推崇他的,到处推崇。因为大舜在上古的时候,第一他代表了公天下的中心。本身是个老百姓种田的出身,种田不算数,本身是一个破碎家庭、受尽痛苦出身,后娘又生了一个弟弟,父亲、后娘、弟弟恨不得要他死,随时害他,可怜了半生,可是他对于父亲、母亲(后娘)、弟弟没有一点怨恨,历史上记述他描写的,处处只有做到仁慈、爱护、孝道。中年以后到了快到晚年了、五六十岁,以他几十年的德行不变,父亲后来又瞎了眼睛,他最后在历史上记载,什么医药(都)医不好,最后舜当了皇帝以后已经八九十岁一百岁了,还抱着父亲哭,拿舌头舔他父亲的眼睛,(父亲)才能看见了。有这样的故事,在医学上无法求证明的故事。那么讲舜的道理,后来一个平民了受尽了这许多的折磨,当父亲瞎了眼睛的时候,受弟弟的挑拨,到处赶了。他住在哪里都不准住,他住在山西赶到山东,住在山东赶到江苏、赶到边疆。后来,你赶我,我就跑开了,要财产都给你们吧,什么都不要。后来以后,中年以上,才尧提拔他,由公务员干上来,一方面当女婿,一方面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辅助他,然后训练他,一步一步上来,乃至当了副皇帝。后来尧到了一百多岁,根本不管事了,虽然没有让位给他,已经一切由他处理。所以他马上起用了年轻人大禹,然后把中国的水利黄河长江等等事情,奠定了这个民族几千年来农业的基础,那真是功在万代。所以孔子再三赞叹他,他个人的人格行为还不讲。最后有些人说他南巡死在湖南,这个是靠不住的。实际上历史好几种说法,一种是仙去了、成道了,跟人接走了,他自己不愿意招摇撞骗,不愿意给人家说是怎么叫神仙,这一面不讲。他都布置好,最后是向西面走、修道了,交下来给禹了。这个历史故事研究起来很有趣的,我们现在大家这些上古神话你把它集中起来呀,关于他的故事非常多。那么孔子呢再三讲到,说他才算是个大孝子,他说怎么叫做大孝子呢?不是光对父母孝谓之孝,孝天下人,就是大慈悲、大仁慈爱天下人,这个才是大孝。
  他说“德为圣人”,舜的道德修养,做到圣人的境界;“尊为天子”,平民老百姓上来做皇帝,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的头头;“富有四海之内”,整个的国家四海之内都是他的,可是他不要,公天下,马上让;不让给他的儿子,让位给禹,就接手了(就成仙走了);“宗庙飨之”,所以后世的子孙不绝;“子孙保之”,舜的子孙,这是绵延,大家的祖宗的历史很多一考证,都是舜之后、禹之后、尧之后,中华民族有几千个、一万多个姓,实际上老百姓不只一百个姓,(有)一万多个姓,有许多都是这个来源。孔子这一篇书里头引用的话,等于看佛经,尤其现在大家在讲《金刚经》研究《金刚经》,《金刚经》佛也说,要功德做到才能成道,他也是讲这个。因此孔子说:
  “故大德(者),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他说一个人真做到行为道德修养,所谓大德不是小德了,就是“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这个大德,他自然得到那个位。不过位有两种,孟子说,一种是“天爵”、一种是“人爵”。舜最了不起,人爵、天爵他都有,“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禄”跟“位”不同,“禄”自然生活无愁。他国家皇帝财富等于富有四海,整个国家是他的,可是尧舜啊,好像丢一个破帕子那么丢开:“你拿去,由你来保存。”他自己不要,这个禄位都不要。所以“大德者必得其名”,享万世之大名;“必得其寿”,尧舜都已活一百多岁呦!尧是绝对安然而去,说走就走,说死而死,没有痛苦。舜跟禹两个历史上怀疑都很大,都说他成仙了,同黄帝一样,跟我们老祖宗一样,并没有死,说他以后是成仙了,永远不死,这是道家的资料里头特别多,不过有许多研究起来也很奇怪的,真有奇怪之处。
  那么因此下面解释: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孔子在这里,那么子思引用孔子的意思有一个重点,大家千万注意。他说天地生一样东西,生一个人也好、生一个人物也好、生一样东西也好,“必因其材而笃焉”,看他自己是个什么材料而培养他。你要注意呦!有许多青年人志大、才疏,那个心想的比鹅蛋还大,本事好像比蟑螂的蛋还要小,那怎么行?这就叫做志大才疏。德性嘛,更要值得斟酌了。所以啊,在易经上、在五经上经常提到,“知大而谋远”(《易经系传》“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才疏”,学问不够,思想、幻想超过了自己的能力,没有不失败的。同样道理,我们一般学佛,你能不能够是成佛之材,先要考虑一下,所以“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必须因他的材料,他是这块材料,就给他栽培。但是你也不必灰心,那么我们都不是这块材料怎么办?那废料也是料啊,废料把他连结好了以后也变成大材料啊!那是看自己,这个道理就是说“正己而不求于人”,同样是正己而不求于天、正己而不求于佛、正己而不求于上帝;人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天助,应该有这个精神,所以道理要搞清楚,不要单听一面,你就搞错了。
  在这里因为提到大舜,那么你就可以看出来,大舜也不是天生下来当皇帝,破碎的家庭,受那么大的痛苦,你想大舜如果自己没有坚定的意志,他很可以变一个很坏很坏的人,乃至他仇恨父母、仇恨兄弟,自己可以回转来杀他的!也可以杀尽天下人;他为什么不那么做?绝不那么做!所以他父母不要他种田,他就去挖泥巴卖(陶器是他发明的),他就去做陶器,那真是“淘气”啊,受了淘气之后去“陶器”了。陶器发了财又不让他做,他再去种田,没得关系;父亲叫弟弟来赶他,“好好,你要,应该应该,爸爸既然要,都拿去,赶快拿去。”就这样,“我走开。”走开了他什么都不要。“你就一个人走!”“好好好,一个人走,只要他不生气就对了!”会做到这样,就是自己站起来。所以他说上天对于生物、对于人生非常公平。
  “栽者培之”,你看这个古文怎么读啊?我们都晓得叫栽培嘛,还要“栽者培之”。哎,错了!(这)就要认识中国字、懂中国文化。“栽”是栽的东西,有些东西要栽的呀!譬如我们种稻子,秧啊要“插秧”,不叫做“栽秧”撒!对不对?种洋芋、撒洋芋的种、撒麦子的种不叫做栽。“栽”是拿锄头挖开一个洞,把这个根根栽下去,这个叫做栽,中国字不要乱用的啊!所以中国文化,我看文化了中国吧!大家要留意呦,先要认识字。说该栽的东西呀,上面是“培”,就是需要土壤,再给它加上,慢慢加上,使他根根能够吸收这个营养,它才能够长出来,是“栽”者。
  “倾者覆之”,表面一看,也有许多古书解释“倾者覆之”,倒了就把它倒了,那就糟糕!倾者的“倾”就是歪的嘛,“覆之”就是把它倒了,那个碗如果打倒了,照我们这个茶杯如果歪了打倒,你赶快推一下,把它趴出来,那还叫做倾者覆之?那还对么?说天地间有一种生物啊,它不是那么(向)上长的,有些是横长的,要斜起来。植物,你到农村来看(我记不得了,因为离开农村太早),有一种植物啊还要横着那么种在土里头,上面要泥土,要土壤的营养给它盖住,它才长出来;“倾者”是斜斜的插,“栽”就是直直的种。所以栽者就培之;那个歪着来插的,你要把它泥巴上面的这个营养肥料要把它盖覆住,它里头才长出来。
  这八个字形容什么?一个人生的成功,一个人自己的成长不是简单的啊!有时候遭遇了挫折,那个挫折是给你经验啊,正是你的肥料营养你,那是“倾者覆之”啊!上天在帮忙你,给你遭遇一个不痛快的环境来训练你、培养你。挑不起担子,结果你自己不能正己而怨天而尤人,完了!他也培养不出来,那有什么用啊?等于我们种田的,种下去,肥料搞了半天,看看挖不出来,一锄头把它挖断了,那就没有用了。所以他说上天之生物,“栽者(就)培之,倾者(就)覆之。”这句话绝不要跟着古人解释啊!有许多古书、好像我们手边这一本书“倾者覆之”就没有解释对,呵!不管了,各有各家的解释。因此他引用: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再引用古诗的句子,在中国文化讲,是讲天人之间,人、天、道,或者神与神之间、鬼神之间的道理。我们佛家的用的最好,靠我们心念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是“自力”;譬如念佛啊、拜神啊、拜天啊、拜祖宗、拜上帝是靠“他力”。专靠他力是迷信,专靠自力是狂妄;既不狂妄、又不迷信,大智的成就者——自他不二之力,智慧也有,力量也有,自他不二,可是不是迷信,也不是狂妄。那么这两个力量,智慧与福德,才能与德行配合,才成功一个人。要修道的也是这样,你的德行与你的智慧,智慧就是才能,“慧福”,才能够行,动辄就找自生烦恼,又人与人之间相处得不好,就变成仇恨,这怎么叫修行呢?这个不行的啊!那就干脆下面四个字重新解释,“倾者覆之”把它倒掉算了呗!只好把它倒掉了,呵!
  所以下面引用自他不二,“嘉乐君子”,“嘉”是好的,“乐”是快乐,和睦、和乐;“嘉”是平安的,这个人个性嘉祥,吉祥的、快乐的。这个君子之“宪宪令德”,两个宪。“宪”就是高高的、至高无上的,很明显地摆在那里是“宪”,至高无上的、明显的、不可变化的,了不起的,形容好的德行。
  “宜民宜人”,古诗很简单,一个字、为什么你说四个字一句啊?因为古文、中国文字,一个字代表了好几个观念,拿白话文一翻译啊,好几个字代表了一个观念,因此一个字翻(译)开来就一大堆了,此所以今古的不同。那么今古为什么不同呢?那个时候没有发明印刷,也没有发明纸张可以写,我们的文字(是)祖先们拿东西来刻字,刻在那个石头上,刻上什么?他只要把这一个字这一个代号摆在那里,这个观念一看这个就清楚了,很多的观念就清楚了。所以他说的“宜民”,就有好几个观念;“宜人”,也是好几个观念。就是说你把自己的行为、学问、道德修养,“宜民”,和于真正的人生,“宜民”就是这个意思。这个就叫人。“宜人”,不但自己和于真正的人生,人与人之间、对朋友对社会大家都知道你是个好人、了不起。
  “受禄于天”,他说这个样子,自助而后天助,鬼神也好、天神也好、菩萨也好,他自然,因为你的电感跟他俩相应,自然会受禄的;那么才得到保佑,就是本省话“保庇”,保庇就是庇佑,这都是古音,他自然得到保佑。所以你要求菩萨、上帝、佛啊哪个保佑你,你不如求自己保佑自己。“受禄于天”,你自己要正己而不求人。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刚才解释了这个“申”,上下这个电感就通了,你的头脑、心里的这条电线、这条天线,跟上帝、菩萨的那个天线就接上了。“申”者,上下通也,“自天申之”,那么因此说,中庸之德要见道、修道而到行道,行道最后行到大舜一样,贡献于国家天下,功在万古、功在万代,他什么都不要,那就证到“空”了,自己走了,到了一百多岁了,嘿!飘然而去,修仙去了、修出世道去了。
  “故大德者必受命”,因此说真正做到大德、圣德,我们佛教,后来用写信给你,“某某大德”,“大德”就是来自于这里。可我们是小德,不应该称大德。大德者必受天命,什么是“天命”呢?交感,天人之间的交感,自然得到这个感应。
  现在我们《中庸》是第十八章,上次讲到第十七章。十七、十八、十九同二十章差不多一个观念是连带下来,讲道之用。我们千万要记住,十六章是讲到鬼神之事,在中庸儒家所谓提到鬼神之事啊,就是宗教性的形而上道,由道体而讲到用,那么这个道理也就是证明我们上古文化儒道两家不分家的,都是有一个共同点,讲到道,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跟行道是入世的,见道以后修道、行道是入世的,在哪里入世?在人道上。与佛家不同,佛家始终是走出世的,出世以后也讲入世,所谓大乘道菩萨道,大乘道的菩萨道最后还是归到形而上的出世上面,这两个在形式上不同的地方。当然他的最高究竟处是相同的,不过最高究竟处相同很难讨论了,那么就要牵涉到佛学方面去了,那我们不想讲儒家的东西太牵涉到佛家去。大致上有两个做比较的,至少可以告诉我们,在人道的用上,儒家的基础是稳当的、切实的,而且儒道两家的精神是一样的;如果做三家的比较,他是大乘道入世的真正菩萨道的精神,比佛家的有范围、有立足点、浅近,而容易一步一步去做去。
  上次讲到大孝,孝道的道理、天人的关系,所以自己保佑自己,而后再到形而上道上天的保佑,那么提出来一个榜样是大舜。大舜的历史我们上次说明过,他的遭遇出生在一个破碎的家庭,父母的虐待他是父母的不对,兄弟的虐待他(是)兄弟的不对;他没有觉得父母兄弟不对,始终是尽自己人子的本分,所谓“素其位而行之”,那么因此以一个普通种田的老百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做世界上第一人,但是他的道德修养没有认为自己是第一人,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一个最平实的榜样;也就是公天下的时候一个榜样;也就是做人、一个人从什么都没有凭藉、没有依靠,而遭遇种种的挫折与痛苦,自己如何站起来,不但是功业站起来,而且使自己成就为入世而又出世的圣人。
  那么现在开始第二个榜样,是讲父母也好、家庭也好、儿子也好,那真是我们上次讲到一样的(不晓得是讲到《老子》还是讲到《金刚经》提到的):“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比这个还要好的,而讲一个非常良好的家庭出身,但是遭遇时代(是)一个非常痛苦的时代,形成中国历史“家天下”的最高的榜样,这是谁呢?就是文王,他在我们这里又树立一个典型,那么现在就开始讲这一段。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这是孔子的赞叹,人生的成功那真是没得遗憾;这个“无忧”不是表示无忧无虑,就是没有遗憾,做人做到这样一辈子没有遗憾,那么拿在历史上一个典型、一个榜样,恐怕只有周文王。周文王跟大舜不同,大舜没有凭藉、没有依赖,绝对一个平民,自己站起来,刚才提到过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最后还道德成圣人,超越于这个物质世界,得道。文王也是一样,但是文王遭遇与他不同,周朝的上辈是姬氏,那么说来文王的祖父、父亲都是历史上的名王而兼圣王;名王是功业,圣王是道德的成就。文王的父亲是王季,也是历史上的圣王,那么有王季的基业的基础,而他自己道德好、学问好。所以我们晓得中国文化里头的宝典,也就是文化的中心的文化《易经》这本书,就是他在坐牢的时候注解,所以叫做《周易》。《易经》有很多、有好几种,有《归藏》、有《连山》,我们现在普通留下来的是《周易》,《周易》就是周文王开始注解,他的儿子周公又跟着注解,最后孔子又加上注解,所谓易更三圣。
  那么周文王他当时遭遇的领导他的帝王,是我们历史上有名的暴虐的皇帝纣王,所谓桀、纣都是很暴虐的皇帝,而这些皇帝们有个共同点:学问都很好、文章好,暴虐的皇帝,绝顶聪明,拿后世来讲,诗词歌赋、吹的、玩的、唱的、跳舞的、武功样样都是第一。像历史上写的殷纣王,“疾逾奔马”,他跑步马都跑不过他;“手捉飞禽”,鸟飞过来,他那个气功一来就把它抓下来了;“生裂虎豹”,老虎两条腿被他拿到可以撕得开。所以历史上许多的所谓暴虐的皇帝,他的能力、聪明都是超人一等,超人一等容易走上(暴虐的路子),他眼睛里头根本没有人,没有一个人值得看得上的,所以欠缺了道德修养就要走上这个路子。我们只晓得历史上桀、纣都是最暴虐的皇帝,但是你研究一下桀、纣,他自然会使他暴虐起来,这么一个人物,没有一样别人可以跟他俩比,他自然看部下看老百姓都是笨蛋,这些人他觉得像一个蚂蚁一样,这些没有用,当蚂蚁捏掉算了,养成了这个性格。
  文王遭遇这么一个皇帝,所以对他有怀疑能够把他关起来。周文王在牢里(文王也是一方的诸侯哦),没有怨天、没有尤人、没有埋怨,著书,就是推演这个易经八卦。当然历史上写的,那么后来纣王还测验他的(修养和神通),大家都说他是圣人,一定修养很高,有没有这样高的修养?把他的大儿子拿来杀了,杀了以后剁成肉酱,还送来请他吃。——你既然修养道德好,而且又懂得易经,能知过去未来,我看你晓不晓得这是你儿子的肉?——周文王当然知道,眼泪都不能掉哦!面孔给他不知道哦!这个地方是(个)问题,不大是道德的修养,只好是拿佛家讲是最大的忍辱,不然很成问题——吃下去!把自己儿子的肉吃下去。所以纣王放心了:“人家都说他是圣人,什么事情有神通都知道,他连儿子的肉吃了都不知道!”——其实文王知道,所以《封神榜》历史的小说上说,文王等到监视他的人走了,想起那个伤心、吐出来,那个肉说是变成我们现在吃的兔子,我们现在这个长耳朵的兔子,就是文王的儿子伯邑考的肉变的。所以这是历史上故事与神话,故事神话不是完全编的呦,有他的中心思想的道理。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能够脱离开那个神话的故事哦!你当故事听,(只是听)着玩的。你当成文化哲学来研究,它就是另外有高深的意义与道理还可以参悟出来。
  那么这里讲到文王“以王季为父,武王为子”,武王就是(文王的)第二个儿子,所以后来继承文王的志向把纣王推翻了,也替哥哥报了仇了。那么周公是武王的弟弟,这三个都是兄弟呦。实际上文王有百子、一百个儿子,实际上九十九个,后来《封神榜》上给他添了一个,好像同孙悟空一样从石头里蹦出来一个干儿子,叫雷震子,有翅膀的、会飞的。所以后来《封神榜》上中国的像前两天下雨、打雷就是周文王的儿子雷震子管的,雷公。
  那么,“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那么上面继承,承先启后。“父作之”,这个“父”是代表他的上代,历代的道(德政治)[断录]。“子述之”,他的儿子武王的武功推翻了纣王,建立了周朝,尤其他的弟弟周公,所谓姬旦,他建立了中国文化这个基础,我们几千年来孔子所述所集成(继承)的就是周公周代的文化,从上代下来。他讲到周武王“武王缵大(tai4)王——”,有些本子“大”字上面右边这个角上打一个圈圈,实际上这个字念“太”,不要把这一圈看成一点,就变成“犬”王了,就错了。“大王”就是曾祖父辈,讲文王的父亲“王季”在武王应该称他是祖父了,曾祖父在文字上中国礼貌就是“大王”,——“王季、文王之绪”,文王是武王的父亲,他的祖父就是“王季”,他的曾祖父就是“大王”。三代的,要注意呦,他说武王之所以成功,为周朝的历史上划时代的三千年以后影响的名王,文化的建立、道德政治哲学基础的建立,使中华民族建立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不是偶然的,上代有三代的基础,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第一流的名王,有道德学问都到了极点。所以这句话我们普通念书很容易把它念过去,“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这个“缵”字不是赞叹,绞丝旁这个“缵”,他能够承先启后担负得下来,这是非常难的呦!
  譬如你看社会上很多人家庭父亲创业、祖父创业,儿子嘛擎下来就比较玩这个财富,到孙子啊差不多开始就玩,要败了,所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能够继承祖宗之业、成绩而发扬之光大之,非常难的,况且在文化道德上发扬光大是很难。所以中国的古文就是这么一句话,你要会读才晓得他这一句话的语意、文字后面的意思包含是什么,不然你照文字一看很简单嘛!就读懂了,一点味道都没有,就是一种恭维的话。你把它透过了这个文字后面,透过了这个纸的后面,一看,我们一读的时候啊,汗都要流出来!不一定我们做得到。假使在座你不管男同学女同学,你是武王,能不能做到?是个大问题。
  所以他说“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然后:
  “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他讲过文王以后,讲到他的儿子武王,孔子提出来。刚才说到,他能够继承祖先的文化的基业,事业的基础,道德文明发扬而光大之;发扬光大很难!然后他三代,曾祖父、祖父同他的父亲,只讲政治道德、做人的道德,没有侵略过人家,而到武王的时候“壹戎衣”起而革命,推翻了纣王这样暴虐的皇帝,所以起而革命,所谓是青年一代起来。但是你要知道哦,青年也七八十了,武王起来,姜太公这(些人)都七八十了,因为上古人寿命长,周文王都活到一百多了,但是在百多岁人看来,这个后辈不老实,还起来打仗,呵,就是这样,他七八十了。所以“壹戎衣”,以军事手段来改革这个时代的混乱,来平息时代的灾难,推翻了纣王,所以“壹戎衣”。
  所以你们念诗像中国的古诗,大家都晓得李白、杜甫的诗好,杜甫有一首《过昭陵》(杜甫是唐朝人,他当然没有见过唐太宗了),就是到唐太宗的坟前面过,有一首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开头两句话气派很大,那么来源哪里来呢?所以读中国的文学你要写好必须要多读书,“一戎衣”这个话,就是《中庸》这里头出的。“风尘三尺剑”,讲唐太宗就是同汉高祖一样,汉高祖提三尺剑斩白蛇而起义,老百姓起来,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唐太宗不然哪,他不是老百姓,他父亲李渊已经威望很大,所谓已经是独霸一方的人物了,那么他是世家公子起来,然而他的功业跟汉高祖俩差不多啊,所以“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这个“一戎衣”就是说,后世的所谓帝王的功勋、天下是打来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两个阶段,所以讲王道的天下、周朝以前的三代以上是道德修持来的、修来的、修行来的;三代以下的天下是功业来的,这个功业就经常包含了有“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所以天下是打来的,这个完全不同。所以讲“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结果成立周朝的王朝、政权,身死以后(本身死了以后),“不失天下之显名”,历史上永远不但是名王,(而且)是圣王,“尊为天子,富有四海”,贵到了为天子,除了上帝、上天以外,世上第一人。“富”,做帝王的四海以内一草一木都是他的财产,家天下的都是私有财产,这个是“富有四海”。
  “宗庙飨之,”他的祖宗沾他成功的光荣,后代的子孙,周朝武王同周公两兄弟建立这个政权文化为基础,所谓普通讲八百年天下。历史上周朝政权八百年、七百多年,汉朝只有三百多年、四百年,唐朝也三百多年、四百年,朱元璋(明朝)是三百年,宋朝是半壁江山三百年,清朝也三百年(实际上两百七十多年),元朝在中国是八十年,所谓五代啊、六朝啊,大家玩了十几年二十年三、五年的都有,那个不算数,只有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差不多一半以上是安定中,这实在是了不起的一个历史。
  “武王未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他说周武王没有起来革命以前,还没有说推翻了纣王而当皇帝,中国文化已经他的弟弟周公开始起来研究了,已经完成了文王(他的父亲)、武王(他的哥哥)这个德业他完成了,追述——中国上古文化一直到周朝的上代——曾祖父、祖父跟文王,“上祀先公”,后来当了皇帝以后,两兄弟有天下以后,以“天子之礼”制造了周礼,奠定了中国文化宪法里头的宪法,文学里头精神精华之所在,这部《礼记》。所以我们小的时候念书,说一讲到礼貌,“哎,周公之礼呀!”周公之礼代表很多,现在人好像只把结婚叫成“周公之礼”,其他的不是。周公之礼很多啊,礼貌、礼仪等于佛家的戒律一样,多得很。
  “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那么上至当皇帝必须受这个礼法文化的规范,守法;下面到各个的诸侯,以及诸侯下面的卿大夫,就是大臣、宰相;一直到士、庶人,知识分子一般老百姓,上下任何(人)都要遵守这个文化的精神。这个文化的基业是周公集中地制订,是孔子孟子继承发扬,文王、武王、周公这个文化的系统,所谓是中国文化。所以讲尤其是古人注重于“丧礼”,为什么中国人非常注重丧礼?其实外国人也注重,不过两个形式不同。中国人注重丧礼呀,和注重祖先的传统,所以我们叫传统,一代一代传下来,这个生命由祖先再一代一代下来,所以要讲孝道;祖先的最初就推到形而上天人乃至鬼神,向上面走。
  所以我经常跟西方外国的同学们讲笑话,我说你们讲的“十字架”是断了架的“丁字架”诶,上一代不管的,长大了不管父母了,更不会管祖先,你这个十字架就是到父母下面爱子女,下面有,旁边也没有、兄弟姊妹不管,个人独立,所以你是个“丁”字的架子。中国文化是个“十”字架,上至父母祖宗;你们(也)有上面啊,上面有上帝,上帝跟你两个距离很远的。中间我们中国人搭了一个桥,由父母祖宗一直上去,那么人跟天可以接上的,这是个完整的十字架;实际上还不只十字架,十字架还加一个圆周,再加上佛家、道家的观念,中间是十字架外面是个圆周,无所不包。
  那么所以中国注重这个丧礼不是偶然的,人家西方人第一个,过去几十年,现在你们很少听见的,研究中国文化说中国文化是很好,但是有个大缺陷,这个民族他没有宗教信仰。有啊!他多神教。封泰山呀、拜土地呀,河有河神,山有山神,走路有路神,茅莳有厕所神,睡觉的房间有床神,养猪猪栏里头也有神,那里做扫把有扫把神,什么都有神,多神教。说没有宗教,其实他们没有研究中国文化哦!祭祖,对于祖宗父母死后鬼神的承认,他就是一个现实的宗教,所以他不需要另外摆一个宗教的形态。因为其他的国家民族的文化,不大讲祖宗子孙这个关系,必须要另外找一个悬空的的信仰,宗教思想,所以其他国家、民族里头宗教的形态发达得自然久了。中国文化里头不需要在生活的外面发展另外一个宗教,他本身就是宗教。尤其他的礼仪,礼仪就是宗教的意思,生活中的都有了。所以他现在讲丧礼,就是宗教的精神这个意思,他说所以周公建立这个丧礼:
  “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
  这是古代的礼,也就是戒律、宗教家讲的戒律,非常严格。他说假使父亲是大夫,(不是当医生,现在把医生叫大夫是后来的事,古代大夫譬如现代的官职位,政府里头部长以上,不管是行政院长或者是宰相,差不多都是大夫、相,大夫这个官位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大夫之下就是“士”,士也分好多等,大夫也分好多等。换句话大夫就是帝王前面或者诸侯前面高政府里头的高级干部、高级的政府的首长,大夫是等于后世讲功名的职位,不是官位,官位是职务了,大夫是官阶的名称。)父亲本身的官阶是大夫,儿子呢没有到这个地位,是士。上古的士,青年才俊,一个乡村、一个邻里,十个青年里头自由地推荐,不要说平常要加以考察,学问道德好、能力强就提出来为士,慢慢地经验上来。那么这个士的阶级就是比较是初步的基本的干部,官阶上差得很远。
  假使发生这个情形,父母过世了,那么儿子葬以大夫之礼,因为这个葬礼是属于这个死者本人的范围,他有些什么贡献于社会上,有些成就是哪一方面,葬礼的时候照这个仪礼而葬。可是儿子呢?“祭以士”,把父亲葬了以后,自己来祭拜父亲的时候,马上连礼仪的家具都要换过来,这是代表儿子自己祭父亲。当然儿子他的功业的成绩没有到达这个位置,本身还是士,所以只好用“士”礼来祭祀。
  当然这些礼是讲古代,我们晓得古代的礼仪,每一朝每个时代虽然有变动,大体上差不多。现在不同,现在我们号称礼仪之邦,根本没有礼。拿祭礼的话到了殡仪馆去啊,那东西合璧、古今中外一炉,站在街上看到那个送死人的呀,有西洋的洋队还在唱歌跳舞蹦蹦跳,后面又有道士、又有和尚、又有在家的,什么都有,反正古今中外一概都来哦!哭的哭、笑的笑、闹的闹,没人理。结婚也是这样,这几年几十年当中结婚也没有礼。古代这个规定是很严格的。
  “父为士”,假如父亲的他本身的功名,这个成就事业低的,“子为大夫”呢?“葬以士,祭以大夫(之礼)。”他是这样不同。
  “期之丧,达乎大夫。”什么叫“期”呢?一个周年,如果在公家服务,皇帝下了命令,“期之丧”,只能在家里休上一年,到后来又规定什么亲属的关系、血统的关系又可以只服、穿一年、戴一年的孝,还有只戴几个月的孝,不是你们看到现在报纸上不三不四的也有了,其实也是古礼。怎么叫不三不四,现在混乱,不今不古。有些人还蛮讲礼,太太死了,丈夫登的讣文,“期妻丧生”,要为太太起码守上一年,守一年之丧,一年是正式的中国文化的规定,这一年之内如果这个男人再结婚、再续弦,在过去社会大家会笑的,不合礼的。有些感情好一点,有些为太太服三年之丧也有;那两年是特别,那不在礼的范围,你心丧。现在当然啊,前一个月上殡仪馆、后一个月进大礼堂啊,无所谓,是所谓自由啊,没有关系。这个期丧是一年的丧礼,所以兄弟之间都是这样。
  “达乎大夫”,那么中国历史上的古礼你们当然没有研究哦,研究中国的过去的文化,这个是限制了一切,不管你官做到多么大、地位到了(甚至)当了宰相,父母死了以后,立刻就要给皇帝上报告,要交代的,回家守丧,要三年才能出来。如果不上报告啊,那个冷衙门(以前所谓“御史大夫”,有名的冷衙门,平常鬼都不上门的),第二天御史的奏本就上来了,报告上来了,弹劾你!那个弹劾很严重哦,皇帝都吃不住哦,帮庇不了的。犯了什么法,皇帝还可以包庇;犯了礼仪,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神犯了,这个部长不能当的啊!非要回家不可,甚至严重可以弄到永不(录用)。你看康熙时代就发生这件案子,一个大臣当了部长的阶级,因为家里死了父亲,瞒住了,丧事拖了一下,监察御史直接弹劾,后来把这件案情弄清了,康熙皇帝下了手谕,“此人永不录用”,永远不要出来做官了,永远没有他的事了,你就回家去算了。上古之丧除了父母之丧以外,有什么呢?譬如武将当大元帅或者前敌总指挥,带兵正在前方作战的时候,碰到父母之丧那怎么办?皇帝跟着一个命令就来,在战场上守丧,不准回家,那没有办法,君命超过了——所谓国体,先有国、后有家,所以只好穿着孝服作战。你不是有时候演京戏看到白盔白甲带丧的那些大将出来作战,有时候他身带丧服,就是这个样子。那么你看看中国旧的戏里头都有这些东西的,有些你不留意,怎么——大概是好看吧,颜色上艺术上的配搭,有些绿的红的,穿一个白的。——那不是哦!它代表他的身份,他的生活的精神不同。那个关公出来,脸红带刀,他这个人很正直、脾气大,不对,眼睛一瞪就跟你恶骂,他不做假,就是这个道理。
  “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三年之丧,说父母死了以后,在古礼服丧是三年,所以中国的古礼做官的这三年以内是不准出来的,也不见客的,甚至专制到了明朝、清朝这个阶段,三年当中还不敢作诗呢!如果说是在家里守丧还作诗,算不定人家密告你一下,前途就没有了。你守丧还有那么高兴啊?所以守丧假使听音乐唱歌啊,一个密告就完蛋了,所以很严重!这个“三年之丧”差不多(是)周代的制定、裁定,因为过去的守丧的时间有长有短,所以孔子死了以后,他的学生们给他服“心丧”,只是外表都不带孝的,“心丧三年”,只有子贡在他的坟上庐墓三年,那比儿子还严重!根本就住在孔子的坟上,搭个茅蓬住了三年、守了三年,其他的三千弟子都服心丧三年,所以这个是孔子的道德的号召与伟大,他并没有规定,弟子们对他自然是以父母之礼事之。所以“三年之丧,达乎天子”,总而言之,关于父母死了中国孝道中这个丧礼三年,无贵、无贱,“一也”,决不能变更,连皇帝都不能变。这个皇帝(如果)是不服三年之丧,历史上很多事情,这个历史上这个皇帝是给人家看不起的,在历史上永远是个大污点,所以汉文帝提倡了短丧,把父母之丧变成一年;汉文帝一生的好处,就给这一点事情,中国历史上的历代一提到这一件事,对他都是不然,等于否定了一切,可见这个民族重丧礼的精神之所在。
  那么我们看了这一段书晓得,他这一个典型是拿出来大舜这个典型,平民,没有依靠,自己成功,自己什么成功呢?不是现在人努力的成功,(而是)道德的成功。所以,公天下时代一个典型,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另一个典型,是家庭有基础,皇帝的基业有基础,加上他发扬光大的——武王与周公。但是都是重孝道,那么孝是个什么?换句话说,都是百分之一百的、百分之一百二十万的重感情、人的感情,有真感情。中国人讲,中国文化叫做三个字“真性情”,真的人性善良的一面;真的人性的感情;真的至真至善一面。那么这样的人物,不管他成出世的事业或者入世的事业,都有真感情。
  所以过去我们讲中庸,也有个人很多年前有位同学提出来问过我,这个话一讲都是几十年,在四川川大里头讲,大学里上课的时候有位同学问说,那么所以我们中国的儒家攻击佛家不孝,出家是无父无亲,这是儒家攻击佛家的第一条,最严重。这个是后世佛教的制度有所不同,实际上你看,研究释迦牟尼历史,还是一样。不过他孝道的路线不同,因为印度的国情(国家的情形)与中国文化国情不同,所以释迦牟尼佛父亲死的时候,释迦牟尼佛自己抬棺材的,阿难、难陀、释迦牟尼佛自己、释迦牟尼佛的儿子四个人,每个人抬一角,把父亲棺材抬上山来,葬在他自己讲堂的旁边。任何弟子帮忙他抬棺材——不准,他说这是我们自己的事,他带着他的儿子带着兄弟,自己四个人抬棺材上山。可见也是非常注重孝道与丧礼,至于后世后面一般的佛教徒或者是出家的没有留意到这些,就是跟着后世的可以说是错误的观念,将错就错一路下来,所以被中国的儒家所反对、所责难、所否定、所看不起,其实印度的文化、东方的文化同样精神。严格讲起来西方文化也一样,所以最近你们晓得,西方人讲,有黑种人发动找自己的根,所谓《根》,从这一本《根》,一位黑人朋友写了这本书以后,全世界发动找,实际上他本来每个民族都很重视自己的来根,所以根,观念不同,他名称叫“根”,祖先嘛。你看美国是一个各个的民族集合来,你经过的美国同学你一问:你是哪里人?意大利,西班牙,我是犹太,我是德国的,我是英国的,都分得很(清楚),每个人回到家里还注重自己的家史,所谓根、传统。所以我们一般留学到外面去只看皮毛,里头都不懂,实际上都是一样,非常重视自己的血统与祖先。你不要说我们养人,养狗都重视血统啊!是哪一种狗种,何况我们是人种,人种里头还好种啊,那所以要注意这一点。
  那么下面跟着叙述: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注意!所以中国人天天讲孝道,什么是孝?这个地方要注意了,孝并不是说今天回去下了课买一个冰激凌带给爸爸妈妈吃我是孝顺了,那是当然很孝了,小孝。真正的孝,所以孔子说只有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他通达、懂得孝道,真正所谓孝子的,“善继人之志”,善于继承父母祖先的那个遗志,所谓愿力、希望,给他达成。当然要善的希望,父母假使只希望钱,就是希望这个儿女不管你什么手段、偷来抢来,只要有钱就好,那就不是善继人之志了。当然父母希望有钱,穷怕了,希望后代子孙有个房子啊、生活能够安定,钱的目的在这里。你使自己后代怎么样安定下去,使告慰于父母,告慰于祖宗,这就叫“善继人之志”,不会乱继。那么像《论语》上我经常说,古人解释很多错了,讲孝道,父母死了,“三年无改于父之志”,就是孝道。照古人解释,他说三年以内不要改了父母那个的本志,就是孝子。我说那好了,假使这个父母做小偷的话,我不想做也要做三年啊(众笑)!不做三年不是孝子了嘛!对不对?父母是个杀人犯,至少我也去杀个三年哦!为了当孝子啊!所以古人乱解,就是《中庸》这个道理正好补救,那个《论语》上后世人解释错了。孝道是“善继人之志”,你要晓得那个精神,而且善于继人(之志),重点是这个“善”。
  “善述人之事者也”,父母祖先已经有家庭、文化、道德、功业的基础的,做后代人能够发扬而光大之,这个是孝子。但是我们看了几千年以来,子孙能够发扬父母的基业的,没有几个啊!别的还不说,就拿我们小的时候看到,我们家里喜欢买书,不是现在的书哦,过去的印刷不容易,线装古版的书。那书楼里,那真是啊,像我们出门,父母就讲,“仗剑须交天下士,黄金须(多)买百城书”,喜欢买书来读。那个书买到有时候一看啊,心里凉了一半,有些书买到线装很好,很好的图章,一切讲究,很大的字,“某某家里藏书”,这是名家,“后代的子孙如果再穷卖了我的书啊,怎么怎么样不孝!”照样的卖出来!这是没有办法。就是深深感觉到,善述人之事,所谓“继往开来,承先启后”,创业是很难哦,守成同创业一样的不容易做到哦!所以唐太宗、高宗有个名言:“创业难,守成也不易呀!”创业固然很难,能够守成也不容易;守成而能发扬而光大之,所以孔子再三提到他两个兄弟,武王、周公是了不起,这是大孝子。“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他下面记述的还是讲中国这个“礼”,礼的精神。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这就是刚才我们提到的,所以人家西方人讲中国文化开始没有宗教,他们忘记了、没有研究过儒家这个“礼”,这个就是宗教仪式,实际上我们后世,魏晋以后佛教进入中国,乃至在南北朝到隋唐之间,道教的正式的成立,许多的礼仪,庙子许多的规矩,不管佛教的道教的还是都采用了中国《礼记》的精神,乃至许多的用具,所谓佛教叫做法器,有许多就是中国传统礼仪祭祀用的法器。所谓“春秋”,这个不是讲孔子著的那个第一部历史《春秋》,是讲春天、秋天,是春秋二季,就是我们现在清明的上坟、七月半的祭祖,这些都是春秋的祭祀来的。
  “修其祖庙”,这个修并不是修房子,也包括了修房子;祖宗的庙堂,清洁、打扫、整理。
  “陈其宗器”,春秋两季都要把祖宗的传统代表精神那些东西摆出来。譬如我们有名的(随便拿一个故事来讲),元朝的蒙古民族,(也当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成吉思汗用过的武器,一直始终供在祖庙里头,平常不准人看的,这个就是“陈其宗器”。周朝有周朝这个祖宗们用过的东西,摆出来,所谓传国之宝,家庭里也有传家之宝,这个传家之宝、传国之宝的这个意思就是“宗器”这个道理。
  “设其裳衣”,把祖宗们穿过的衣服挂出来。现在我们时代不同了,过去我们年轻的时候,正月初一开始,就是过年那天晚上夜里开始,每个家庭把祖宗的像要请出来,以前没有像,画的,叫做“容”,容貌那个容,叫挂这个“容头”,“容头”就是古代所谓像。那个像画的时候请名画家画,就等于现在写生的画,那么老辈子们给这个画的时候也很苦,起码要个把礼拜,衣服穿得整整齐齐坐在那个地方,给他紧看、紧画,每一点神气都要画出来,那么这种也就是古礼,现在人都用照片挂出来。
  “荐其时食”,中国的古礼,什么时间新产品出来,农作物或者新的稻子、米出来了,或者应时的水果出来,马上就要拿来供祖宗,献这个祖宗。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在后世,像我们小时候看到,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不管你姓什么,姓张的、姓周的,开了这个祠堂,每年祭祖的时候,那个就是另外一种礼了,不管你什么地位、不管你什么学问,到了祠堂里头平等、看辈分,你乃至看到一个种田人,看到一个残废的宗族里的前辈,叫公公还是要向公公行礼;你官做得再大,到了祠堂里看到他,还要赶紧要行礼:“公公!公公!”那你的地位你一切都要摆下。你说我钱多,回到自己的宗族祠堂里耀武扬威,马上看不起,会把你出去的,可以把你当场难堪的,这是中国的古礼,也就是中国的社会,所谓一个宗法的社会。他到了祖宗的庙堂里头、宗庙里头,“所以序昭穆也”,“昭穆”(是)两个代号,左昭、右穆,就是大房、二房,譬如一个老祖宗生几个儿子,老大老二,大房排在左手边,二的、小的排在右手边,左右的排列有它的程序,这个叫“昭穆”。
  “序爵,所以辨贵贱也。”进了祠堂以后,那么就看你这个宗族里的子孙出去在社会上考的功名、做的事业、做的什么,“所以辨贵贱也”,这个时候地位么看看,这个地位并不是因为你官做得大;要看你的成绩。所以我们看宋朝后代的历史,宋朝出来一个历史上的奸臣叫秦桧,很多姓秦的人,到了元朝、明朝的时候说我不姓秦我不姓秦,这是觉得很害羞……(第4集完,林南录入,玉树临风二校完2007-4-24)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中庸--第一辑中庸--第二辑中庸--第三辑中庸--第四辑中庸--第五辑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