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书类 》 論語正解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劉德江 Liu Dejiang
今天,我們在求職面試的時候,"恭"尤為重要。因為面試最主要的就是第一印象,在與你接觸的幾分鐘裏,可能看不出來你是否真正胜任這份工作,但是完全可以察覺到你是不是一個具有恭敬態度的人。做事先做人,做人始於恭。如果一個人連這種基本的態度都沒有,就算他現在能做好這份工作又如何呢?他在為人上就很失敗,又能成得了什麽大事呢?"恭"所體現的是我們生活上的一些細節問題,然而我們並不能忽視這些細節問題。這些細節沒做好,可能會成為我們人生或事業的絆腳石。
第二是寬。簡單說就是有同情心,能體諒人。孔子認為,為人寬容,能得到衆人的愛戴;為政寬容,能使有才幹的人各盡其力。如果沒有寬宏的氣度,不論是為人還是為政,都會受到影響。從大的方面說,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能推己及人;從小的方面說,不苛責於人,能理解別人合乎情理的缺點,不記小過,胸襟寬闊。
《易經》說:"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要我們為人要有寬大容物的氣度。高山是匯集沙石泥土而成的,海洋是容納江水河流而成的。同樣,一個人要想成就大事業,也需要集衆人之力、衆人之智纔行。單槍匹馬,衹會讓自己遍體鱗傷。人,如果有寬大的氣度,衆人就願意與之交往。這樣,才能做到廣結良朋。《漢書·班固傳》中記載,班固為人寬容,不以才高壓人,深得大傢喜愛。一個領導要能做到這點,又何患其手下不能為之所用呢?《呂氏春秋·愛士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秦穆公不知怎麽回事丟了一匹拉車的馬。當他找到馬時,馬已經被人煮了,正在吃呢。秦穆公並沒有大怒,衹是嘆了一口氣說:"吃駿馬肉而沒有酒喝是不好的。"於是給每個吃馬肉的人一大碗酒。一年之後,秦、晉大戰於韓原,秦穆公被刺槍射中,戰馬也被晉軍抓住,眼看就要成為俘虜了。這時那些曾經吃了馬肉的人都衝了出來,竭盡全力與晉軍作殊死搏鬥,終於大敗晉軍並俘獲了晉惠公。為什麽秦穆公能在這樣的生死關頭轉危為安呢?全憑的是他寬大容人的德行。
"寬"在一些人看來好像是損失了自己的利益或尊嚴來換回一些所謂的和諧,其實不然。李嘉誠創業初期,在他的客戶中,有個美籍猶太人馬素曾訂了一批塑膠産品,打算運到美國銷售,後來不知何故那人臨時取消合同。李嘉誠並沒有要求賠償,他對馬素說:"日後若有其他生意,我們還可以建立更好的關係。"馬素深感這位寬容的年輕創業者是個可做大事的人,於是不斷嚮美國的行傢推銷李嘉誠的産品。自此,美洲訂單如雪片般飛嚮李嘉誠。李嘉誠由此進一步感出悟吃虧是福的道理。如果李嘉誠沒有那種寬容的氣度,也許能贏得當前的利益,卻輸了一個更為寬廣的發展空間,那麽也不會有今天這麽大的成就。
第三是信。人之為人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重承諾,說到做到,肯負起責任。孔子認為,"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如果沒有誠信,人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條件。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一個重要規範,隨着時代的不斷發展和變化,誠實守信也被不斷賦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涵。古人認為"謹而信"、"敬事而信"是為人處事中最基本的。孟子把社會中人和人之間的基本道德規範概括為五個原則,"信"就是其中之一。為人熟知的商鞅變法之所以能成功,就在於他在變法初期為自己樹立了誠信的形象。
當時,商鞅費盡心機起草了一個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從而不按照新的法令去行事,於是他想出了一個辦法,叫人在都城的南門竪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拿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黃金。"不一會兒,南門就招來了一堆圍觀者,大傢紛紛議論着,都對此表示懷疑。人們都認為這樣一根木頭誰都能拿得動,哪用得着十兩黃金,一定是左庶長開玩笑呢。大傢你看我,我看你,可就是沒有人敢去扛木頭。商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所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了五十兩。沒想到賞金越來越高,大傢都覺得不近情理,仍沒有敢主動去扛的人。正在大傢議論得熱火朝天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站出來,說:"我來試試。"當他把木頭扛到北門時,商鞅立即派人賞給了那人五十兩黃金,一分也沒少。這件事立即傳開了,一下子轟動了全國,百姓都說:"左庶長的命令不可含糊啊。"有了這個信用的基礎,商鞅的變法政令纔得以推行,可見人無信不立。在中國歷史上,這可算是一個關於守信的千古佳話,一直傳為美談,並成為啓發和激勵人們重諾守信的經典事例。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節:序言 | 第2節:第一節 何為仁(1) | 第3節:第一節 何為仁(2) | 第4節:第一節 何為仁(3) | 第5節:第一節 何為仁(4) | 第6節:第一節 何為仁(5) | 第7節:第一節 何為仁(6) | 第8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1) | 第9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2) | 第10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3) | 第11節:第二節 仁重於泰山(4) | 第12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1) | 第13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2) | 第14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3) | 第15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4) | 第16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5) | 第17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6) | 第18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7) | 第19節:第三節 行仁的基本原則(8) | 第20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1) | 第21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2) | 第22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3) | 第23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4) | 第24節:第一節 不學禮,無以立(5)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