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魔志怪 三寶太監西洋記   》 第四回先削發欲除煩惱 後留須以表丈夫      羅懋登 Luo Maodeng

  詩曰:由來跡狀甚殊常,脫落人間宅渺茫。
  鐺煮山川深有象,瓢藏世界妙無疆。
  衝天淨假能飛翼,服日長居不老鄉。
  漢武秦皇求未得,豈因浪說事荒唐!
  卻說這個金員外是玉皇案下一個金童,喻孺人是玉皇案下一個玉女,他兩個都思凡,兩個同下世,兩個就結成鸞鳳偶。那靈霄殿上方纔瞬息,不覺的人世上已經七七四十九歲。這一日衹因老祖臨凡,他的萬道金光直衝着靈霄寶殿,以此玉帝升殿,查點這金童,照刷那玉女,怕他不頃刻裏復命歸根?卻說那産下來的娃娃又有許多的因果,越加耳不及聞,目不及見。怎的娃子的因果,越加不聞不見?原來這娃子是個燃燈古佛臨凡,解釋五十年摩訶僧祗的厄難。卻又怎麽叫做燃燈佛?他原當日在西天做太子,受生之初,一落地時,已自身邊光焰如燈火之亮,故此叫做個燃燈佛。因他錠身置燈,燈字又從金,因是錠身,後世翻為錠光佛,如今人省做這個單“定”字。有偈為證,偈曰:說即雖萬般,合理還歸一。
  除是身畔燈,方纔是慧日。
  卻說這娃子是燃燈老祖的色身,自出胎時,父母棄世,進了淨慈寺裏雲寂長老名下做個弟子。雲寂長老看得他十分珍重。衹是這個弟子有許多的古怪蹊蹺處。怎麽有許多的古怪蹊蹺處?他自從進了山門之後,胎裏帶得素來。素便罷了,還有一件來,一日與他三餐五餐,他餐餐的吃;一餐與他三碗五碗,他碗碗的吃,也不見他個飽;三日五日不與他吃,他也不來要吃,也不見他個饑。還有一件來,也是一般的眼,也是一般的黑白,衹是一個不睜開;也是一般樣的口,也是一般樣的舌頭,衹是一個不講話;也是一般樣的耳朵,也是一般樣的輪廓,衹是一個不聽見;也是一般樣的手,也是一般樣的十指纖纖,衹是一個不舉起;也是一般樣的腳,也是一般樣的跟頭,衹是一個不輪動。卻衹一個“坐”字,就是他的往來本命星君。或在禪堂裏坐,對着那個磚墻,一坐坐他個幾個月;或在僧房裏坐,對着那個板壁,一坐坐他個半周年。
  迅駒驟隙,飛電流光,不覺的三三如九,已自九年上下。師父雖則珍重他,他卻有這許多不近人情處,不免也有些兒。
  忽一日,一個遊腳僧人自稱滕和尚,特來叩謁雲寂。雲寂請他至僧房裏面相見。雲寂見他有些骨氣,有些豐姿,就留他坐,待他茶,齋他飯。兩傢子講些經,翻些典。正是空華落影,陽焰翻波,光發襟懷,影含法界。滕和尚起頭衹看見一個弟子,囤囤的坐在板壁之下,問雲寂道:“此位坐的是誰?”雲寂道:“是小徒。”滕和尚道:“他怎坐的恁端正哩?”雲寂道:“小徒經今坐了九個年頭。”滕和尚道:“長老,你也不問他一聲?”雲寂道:“便自問他,他耳又不聞。”衹因這兩句話,打動了一天星。好個弟子,你看他輕輕的離了團坐,拽起步來,望禪房門外竟走。你看他走到哪裏去?衹見他一直走進佛殿之上,參了佛,禮了菩薩,拜了羅漢,上鼓樓上擊幾下鼓,上鐘樓上撞幾下鐘,翻身又進禪房裏來,先對着師父一個問訊,後對着滕和尚一個問訊,睜開眼,調轉舌,說道:“聞道道無可聞,問法法無可問。”把個雲寂滿心歡喜,笑色孜孜。滕和尚道:“果真可喜。恁般的陀羅,聲入心通,耳無順逆。”那弟子應聲道:“迷人不悟色空,達者本無逆順。”滕和尚道:“法門尚多哩,難道個達者本無逆順?”那弟子又應聲道:“八萬四千法門,至理不過方寸。”滕和尚道:“這方寸地上,煩惱其實有根,淨華其實無種。”那弟子道:“煩惱正是菩提,淨華生於泥糞。”滕和尚道:“你這話兒衹好駭我遊方僧。”那弟子又應聲道:“識取自傢城邑,莫浪遊他州郡。”滕和尚道:“貧僧原有這等一個短偈,你這話兒都是雷同了我的。”弟子道:“佛以一音而演說法,故一切法同此一音。三世諸佛此一音,六代祖師此一音,天下和尚此一音,何雷同之有?”滕和尚道:“雖則一音,也分個昔日、今日前後之不同。”弟子道:“昔日日,今日日,照無兩鮮;昔日風,今日風,鼓無二動。”滕和尚道:“這陀羅既有傾峽之口,倒嶽之機,我且考你一考。”那弟子道:“願聞。”滕和尚道:“怎麽叫做個道?”弟子道:“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生不滅,性相自如,常住不遷,這就叫做個道。”滕和尚道:“怎麽叫做個禪?”弟子道:“萬法俱明謂之諦,一切不取謂之禪。”滕和尚道:“怎麽叫做個佛?怎麽又叫做個佛祖?”弟子道:“不睹惡而生嫌,不觀善而勸措,不捨智而近愚,不拋迷而就悟,達大道,通慧心,不與凡聖同纏,超然獨詣,這就叫做個佛,這就叫做個佛祖。”滕和尚道:“佛爺爺的法身何在?”弟子道:“無在無乎不在。”滕和尚道:“這殿上坐的敢是法身麽?”弟子道:“金姿丈六,不是法身。”滕和尚道:“似此說來,佛豈無身?”弟子道:“有身。”滕和尚道:“何為佛身?”弟子道:“六度為佛身。”滕和尚道:“佛豈無頭?”弟子道:“有頭。”滕和尚道:“何為佛頭?”弟子道:“正念為佛頭。”滕和尚道:“佛豈無眼?”弟子道:“有眼。”滕和尚道:“何為佛眼?”弟子道:“慈悲為佛眼。”滕和尚道:“佛豈無耳?”弟子道:“有耳。”滕和尚道:“何為佛耳?”弟子道:“妙音為佛耳。”滕和尚道:“佛豈無鼻?”弟子道:“有鼻。”滕和尚道:“何為佛鼻?”弟子道:“香林為佛鼻。”滕和尚道:“佛豈無口?”弟子道:“有口。”滕和尚道:“何為佛口?”弟子道:“甘露為佛口。”滕和尚道:“佛豈無舌?”弟子道:“有舌。”滕和尚道:“何為佛舌?”弟子道:“四辨為佛舌。”滕和尚道:“-佛豈無手?”弟子道:“有手。”滕和尚道:“何為佛手?”弟子道:“四攝為佛手。”滕和尚道:“佛豈無指?”弟子道:“有指。”滕和尚道:“何為佛指?”弟子道:“平等為佛指。”滕和尚道:“佛豈無足?”弟子道:“有足。”滕和尚道:“何為佛足?”弟子道:“戒定為佛足。”滕和尚道:“佛豈無心?”弟子道:“有心。”滕和尚道:“何為佛心?”弟子道:“種智為佛心。”滕和尚道:“陀羅卻差矣!”弟子道:“怎見得差?”滕和尚道:“你又說無,你又說有,一腳踏了兩傢船,卻不是差了?”弟子道:“妙有而復非有,妙無而復非無。離無離有,乃所謂法身。”
  滕和尚道:“這些話兒,是被你抵搪過去了。我還要考你一考。”弟子道:“再願聞。”滕和尚道:“我且問你,讀佛書可有個要領處?”弟子道:“衣之有領,網之有綱,佛書豈無個要領處?”滕和尚道:“要領處有多少哩?”弟子道:“衹好一個字。”滕和尚道:“是一個甚麽字?”弟子道:“是一個『空』字。”滕和尚就嗄嗄的大笑起來,說道:“今番差了些。”弟子道:“怎麽會差了些?”滕和尚道:“一個『空』字,能有幾大的神通?怎麽做得佛書的要領?”弟子道:“老師父看小了這個『空』字。”滕和尚道:“怎麽會看小了它?”弟子道:“我也問你一聲。”滕和尚道:“你問來。”弟子道:“佛爺爺可有憂?可有喜?”滕和尚道:“無憂無喜。”弟子道:“佛爺爺可有苦?可有樂?”滕和尚道:“無苦無樂。”弟子道:“佛爺爺可有得?可有喪?”滕和尚道:“無得無喪。”弟子道:“可知哩。”滕和尚道:“怎見得可知哩?”弟子道:“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力割香途,何苦何樂?根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喪?忘憂喜,齊苦樂,輕得喪,這『空』字把個佛爺爺的形境都盡了,莫說是佛書不為要領。”
  滕和尚道:“今番又被你鬍塞賴了。我還問你,經上說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怎麽是色?怎麽又是空?”弟子道:“你不見水中月,鏡裏花,還是色?還是空?”滕和尚道:“經上又說道:『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怎麽叫做個無我?”弟子道:“『火宅者,衹我身』,可是句經?”滕和尚道:“這是一句經。”弟子道:“若我是火宅,我應燒人。既不能燒,明知無我。”滕和尚道:“怎麽叫做個無人?”弟子道:“『人居色界』,可是經典?”滕和尚道:“這也是一句經。”弟子道:“若人有色界,此土憑何而立?既五色界,明知無人。』”滕和尚道:“怎麽叫做個無衆生?”弟子道:“『劫火洞然,大幹俱壞』,可是經典?”滕和尚道:“這也是一句經。”弟子道:“若有衆生,應火不能壞,既火能壞,明知無衆生。”
  滕和尚道:“我還要個考你的去處。”弟子道:“真好鶻突人也!”滕和尚道:“陀羅也自怕考哩!”弟子道:“說甚麽『怕考』兩個字?”滕和尚道:“一個蚯蚓,斬為兩段,兩頭俱動,佛性還在哪一頭?”弟子道:“澄江一片月,三衹船兒同玩賞。頃刻之間,一隻不動,一隻往南,一隻往北,月還在哪個船上?”滕和尚道:“一般樣的水,海自鹹,河自淡,佛性還在鹹處?還在淡處?”弟子道:“東邊日出,西邊下雨,天道還在雨處?還有晴處?”滕和尚道:“你恁的會答應,我還把個世故考你-考。”弟子道:“甚麽世故?”滕和尚道:“那個飛來峰,既飛得來,怎麽不飛得去?”弟子道:“一動不如一靜。”滕和尚道:“觀音大士怎麽又念觀音咒?”弟子道:“求人不如求己。”滕和尚道:“長老怎麽三日化得一文錢?”弟子道:“多得不如少得。”滕和尚道:“你怎麽今日走上殿去動一會響器?”弟子笑一笑道:“這是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
  滕和尚未及開口,弟子說道:“師父考到弟子身上來,想衹是肚子裏幹了。待我弟子也考師父一考。”滕和尚道:“也任你考。”弟子道:“閻浮世界之牛,萬物不齊,這萬物果有今一定麽?”滕和尚道:“有個一定。”弟子道:“高岸為𠔌,深𠔌為陵,有生即死,有死即生,何得為定?”滕和尚道:“萬物果真不定。”弟子道:“萬物若是不定,何不指天為地,呼地為天,召星為月,命月為星?”衹消這兩句話,把個滕和尚撐住了。
  兩下裏正在作笑,忽聽得半空中劃喇喇一個響聲。雲寂說道:“恁兩傢說一個不住,緻幹天怒。”道猶未了,衹聽得一個聲氣說道:“直饒有傾峽之辯,倒嶽之機,衲僧門下,一點用他不着。”把個雲寂連忙的望空禮拜,說道:“小弟子不合饒舌,望乞恕罪。”滕和尚自傢想道:“話兒也是多了些。”就此告辭。雲寂道:“徒弟,你拜謝了滕師父。”滕和尚道:“不用拜。”雲寂道:“要拜。”好個滕和尚,望門外衹是一跑。雲寂忙忙的扯住他,說道:“既不用小徒拜謝,容貧僧一言。”滕和尚道:“有何見諭?”雲寂道:“小徒自進山門來,經今九歲,眼不開,耳不聽,話不說,手不舉,足不動,貧僧衹恐他墮落輪回,永無上乘。適蒙老禪師下教,致使他圓通朗照,弄響飛揚,這正叫做個,這正叫做個……”好雲寂,連說了兩聲“這正叫做個”,卻沒有下面一句巧話兒來湊合。猛擡起頭,衹見一個彈弦兒唱道情的打廊檐下走過,好個雲寂,便就見景生情,說道:“小徒蒙老禪師下教,緻令他圓通朗照,弄響飛揚,這正叫做個琴瑟箜篌,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滕和尚聽知這兩句話兒有些機竅,他口兒裏告辭,袖兒裏取出一個黃紙的紙包來,遞與雲寂。雲寂剛剛的接了他的包兒,打眼一霎,早已不見了這個和尚。
  雲寂倒吃了一驚,面上雖是吃了一驚,心裏想道:“這决是個禪師下界,點我這個小徒弟。這個小徒弟,决也不是個凡胎。”急轉身來,叫上一聲:“徒弟。”那弟子連忙的答應幾聲:“有,有,有。”雲寂道:“適來的長老來有影,去無蹤,不知是哪一位那謨?”弟子道:“他自己稱為滕和尚,師父可就把這『滕和尚』三個字,到各經典上去查一查,便知端的。”雲寂道:“言之有理。”一時間,那個《觀音經》、《華嚴經》、《金剛經》、《孔雀經》、《能仁經》、《般若經》、《涅盤經》、《圓覺經》、《法華經》、《楞嚴經》、《遺伽經》、《遺教經》,一一的擺將出來。衹說是水中捉月,海裏撈針,哪曉得信手拈來,頭頭是道,剛剛的展開那經捲,用眼一瞧,就有一個偈兒,說道:“修道道無可修,問法法無可問。迷人不悟色空,達者本無逆順。八萬四千法門,至理不過方寸。煩惱正是菩提,淨華生於泥糞。識取自傢城邑,莫漫遊他州郡。”那偈兒後面又有一標題,說道:“騰騰和尚偈。”
  雲寂見之,滿心歡喜,叫聲:“徒弟!”那弟子連忙答應道:“有,有,有。”雲寂道:“適來和尚,果真是過去的禪師。”弟子道:“可是姓滕麽?”雲寂道:“滕便是滕,卻不是那個『滕』字。”弟子道:“是甚麽『滕』字?”雲寂道:“是個雲騰的『騰』字,叫做個騰騰和尚。”弟子道:“可有甚麽說來?”雲寂道:“適來你那個『問道道無可問』的七言古風,是他的小偈。”弟子道:“徒弟卻不知道。”雲寂道:你怎的說將出來?弟子道:“他那裏問一聲,我這裏應一聲,信口說將出來的。”雲寂道:“終不然你口口是經?”弟子道:“除是師父們聲聲是佛。”雲寂道:“再不必多言。衹一件來,這騰騰和尚既是個禪師,神通不小,方纔那個黃紙包兒裏面,一定有個道理。”弟子道:“何不拆開他的來看他一看?”雲寂道:“有理,有理。”口兒裏說道“有理”,手兒裏一傍把個包來拆開。衹見包兒裏面,端正有兩件波斯。還是哪兩件波斯?一件是個羚羊角,-件是個鑌鐵刀兒。雲寂道:“這還是個甚的禪機?”弟子道:“這個禪機,不離是經典上的。”好個雲寂,沉思了半晌,猛省起來,叫聲:“徒弟,這個禪機,我解得了。”弟子道:“願聞。”雲寂道:“這個禪機,出於《金剛經》上。”弟子道:“怎見得?”雲寂道:“金剛世界之寶,其性雖堅,羚羊角能壞之。羚羊角雖堅,鑌鐵能壞之。”弟子道:“這個解釋,衹怕略粗淺了些。”雲寂道:“意味還不止此。”弟子道:“還有甚麽意味?”雲寂道:“金剛譬喻佛性,羚羊角譬喻煩惱,鑌鐵譬喻般若智。這是說,那佛性雖堅,煩惱能亂之,煩惱雖堅,般若智能破之。”
  弟子道:“騰騰和尚把來送我們,還是甚麽意思?”雲寂道:“敢是指點我老僧戒煩惱也?”好個弟子,早已勘破了騰騰和尚這個機關,說道:“這個禪機,不是指點老師父戒煩惱。”雲寂道:“怎見不是指點我戒煩惱?”弟子道:“老師父明心見性,清淨慈悲,又有甚的煩惱戒得?”雲寂道:“既不是指點我來,還是指點哪一個?”弟子道:“還是超度我做徒弟的。”雲寂道:“怎見得?”弟子道:“我做徒弟的,雖入空門,尚未披剃;雖聞至教,尚未明心。這個羚羊角,論形境,就是徒弟的卯角;論譬喻,就是徒弟的煩惱。卻又有個鑌鐵,明明的是叫徒弟披剃去煩惱也。”雲寂道:“說得好個道理。衹一件來,既入空門,少不得披剃。莫若取皇歷過來,選擇一個吉日,一個良時,和你落了這個發,拔了這個煩惱的根苗。”叫一聲:“小沙彌,取皇歷過來。”一個小沙彌拿了一本皇歷,奉上雲寂。雲寂接過手來,展開在佛案上,看一看說道:“今日是四月初六,明日初七,又明日初八。這初八日本是佛爺爺的生日,已自大吉,況兼歷日上寫着:『結婚姻、會親友、上表章、進人口、冠帶、沐浴、立柱、上梁、剃頭、立券、交易、移徙,宜用辰時,大吉之日。』徒弟,擇取初八日和你落發罷。”弟子道:“謹依尊命。”
  一日又一日,不覺的就是初八日。雲寂清早起來,吩咐燒了水,磨了刀,親自焚了香,禱告了菩薩,和那弟子落下了那一頭的青絲細發,光光乍一個好彌陀。這是燃燈老祖托生杭州,捨身淨慈寺溫雲寂門下,執弟子削發除煩惱一節。有詩為證,詩曰:自入禪林歲月長,今朝削發禮穹蒼。
  一真湛湛三乘透,五藴空空萬慮忘。
  鉢底降竜時溢水,圈中伏虎夜焚香。
  渾然失卻人間事,一點禪心自秘藏。
  卻說這弟子削了發,參了佛,禮了菩薩,皈了羅漢,拜了師父。師父道:“自今以後,毋得再像前面那九歲的事體。”弟子道:“那九歲何如?”雲寂道:“那九歲之內,衹是個好坐,誦經說法全沒半星。”弟子道:“經典上有一句說得好哩。”雲寂道:“是哪一句?”弟子道:“『八歲能誦,百歲不行』,不救急也。”雲寂道:“便你行來我看看。”衹這一句話兒不至緊,觸動了這弟子的機輪。你看他今日個說經,明日個講典,一則是小師父能說能道,善講善談;二則是杭州城裏那些吃齋把素的多,聽經聽典的多,衹見每日間蜂屯蟻聚,魚貫雁行,把個杭州城裏衹當了一個經堂,把個杭州城裏的善菩薩們衹當一班大千徒衆。
  卻說飛來峰下有一個禪寺,叫做個靈隱寺,就是風魔和尚駡秦檜的去所。靈隱寺裏有一個經會,叫做個“碧峰會”。因是飛來峰油澄澄的,就像鬍僧眼碧,故此取名為“碧峰會”。當原先大志禪師在這個會上講《法華經》,晃朗閑雅,絶能清囀,能使聽者忘疲失倦。法建禪師在這個會上講《華嚴經》,聲不外徹,有人倚壁而聽,但聞浘浘溜溜,如伏流之吐波。這等一個會場,經過兩個這等大禪師,那有個法門不盛演也!後來年深日久,世遠人亡,這壇場也冷落了。這等三五十載,到今日也莫非是否極泰來,貞下元起,撞遇這等一個能說能道、善講善談的小師父來。卻衹見東半城的會首,姓遲。名字叫做個遲再,忙忙的望西半城走;西半城的會首,姓巴,名字,叫做個巴所,忙忙的望東半城走。東半城的會首望西半城走,說道:“好去請那位能說能講、善講善談的小師父,到『碧峰會』上談經。”西半城的會首望東半城走,說道:“好去請那位能說能道、善講善談的小師父,到『碧峰會』上說典。”果真一請請得這個小師父,到“碧峰會”上敷衍真言,廣言善世。
  一日三,三日九;一月三,三月九;一年三,三年九,人人說道:“這等一位大禪師,豈可沒個法名?這等一位活菩薩,豈可沒個徽號?”遲再說道:“我們做弟子的,怎會敢稱他的法名?衹好奉上一個徽號。”巴所說道:“這個徽號,也不是等閑奉承得的。”一人傳十,十人傳百,百人傳千,千人傳萬,同聲同口的都說道:“要上這會上的師父尊號。”內中有等看眼色的,說道:“這位師父鬍僧碧眼,合就號做個碧眼禪師。”內中又有等信鼻子動的,說道:“這位師父鼻如峰拱,合就號做個鼻峰禪師。”內中又有等山頭上住的,說道:“這位師父前日出傢淨慈寺,在雷峰之下,今日講經靈隱寺,在飛來峰之下,合就號做個雷峰禪師,合就號做個飛峰禪師。”也有叫碧眼禪師的,也有叫鼻峰禪師的,也有叫雷峰禪師的,也有叫飛峰禪師的,正是個人多口多,口多號多,到底都說的不的確。還是那遲再有個斟酌,還是巴所有個裁剪。那遲再怎麽說?那遲再道:“號碧眼的,號鼻峰的,這都是近取諸身,丈六金姿,不是法身,不必近取諸身。號雷峰的,號飛峰的,這都是遠取諸物,雖在世間,無有物味,也不必遠取諸物。”那巴所道:“既不近取諸身,又不遠取諸物,怎麽會有個號來?”遲再道:“就在這個『會』字上生發。”巴所道:“怎麽『會』字上有生發?”遲再道:“我和你這個經會,叫做甚麽會?”巴所道:“這經會叫做個『碧峰會』。”遲再道:“可知哩,這會叫做個『碧峰會』,這位師父是個會主,我和你們不過是個會中的人,既是會主,就號做個碧峰長老何如?”巴所道:“好個碧峰長老!”一個傳十個,十個齊聲道:“好個碧峰長老!”十個傳百個,百個齊聲道:“好個碧峰長老!”百個傳千個,千個齊聲道:“好個碧峰長老!”千個傳萬個,萬個齊聲道:“好個碧峰長老!”因此上傳到如今,叫做個碧峰長老。又因他俗姓金,連着金字,叫做個金碧峰長老。這號碧峰長老的時節,長老已自約有二十上,三十下,一嘴的連鬢絡腮鬍子。淨慈寺裏的師父,也久已升仙去了,止是長老一身,一個光頭,一嘴鬍子。這個鬍子不是小可的,有詩為證。詩曰:堂堂六尺屬仙郎,更喜豐髭品字傍。
  風急柳絲飛渡口,雨餘苔跡上宮墻。
  竜歸古洞螯先醉,鳳出丹山尾帶狂。
  惟有美髯公第一,滿腔忠義越加長。
  卻說碧峰長老一嘴連鬢絡腮鬍子,人人都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毗沙門子也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三藐三佛陀也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弗把提也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泥犁陀也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優婆塞也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優婆夷也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陀羅尼也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諸檀越也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就是僧綱、僧紀、僧錄也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就是茶頭、飯頭、菜頭、火頭、淨頭也都說道:“長老何事削發留須?”人人口口,口口聲聲,碧峰長老衹把他當個對江過,告訴風。
  卻不知這個碧峰長老這個削發留須,還是按些甚麽經典,還是有些甚麽主張,還是到底削發留須,且看下回分解。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一回盂蘭盆佛爺揭諦 補陀山菩薩會神第二回補陀山竜王獻寶 涌金門古佛投胎
第三回現化金員外之傢 投托古淨慈之寺第四回先削發欲除煩惱 後留須以表丈夫
第五回摩訶薩先自歸宗 迦摩阿後來復命第六回碧峰會衆生證果 武夷山佛祖降魔
第七回九環錫杖施威能 四路妖精皆掃盡第八回大明國太平天子 薄海外遐邇率賓
第九回張天師金階面主 茅真君玉璽進朝第十回張天師興道滅僧 金碧峰南來救難
第十一回白城隍執掌溧水 張天師怒發碧峰第十二回張天師單展傢門 金碧峰兩班賭勝
第十三回張天師壇依金殿 金碧峰水淹天門第十四回張天師倒埋碧峰 金碧峰先朝萬歲
第十五回碧峰圖西洋各國 朝廷選挂印將軍第十六回兵部官選將練師 教場中招軍買馬
第十七回寶船廠魯班助力 鐵錨廠真人施能第十八回金鑾殿大宴百官 三汊河親排鑾駕
第十九回白鱔精鬧紅江口 白竜精吵白竜江第二十回李海遭風遇猴精 三寶設壇祭海瀆
第二十一回軟水洋換將硬水 吸鐵嶺藉下天兵第二十二回天妃宮夜助天燈 張西塘先排陣勢
第二十三回小王良單戰番將 薑老星九口飛刀第二十四回唐狀元射殺老星 姜金定囤淹四將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