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界精英 》 影响近代中国的十位商人:国商 》
第4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4)
言夏 Yan Xia
徘徊上海路灯下
张謇以状元的身份投身商海,似乎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多实际的方便。因为筹资无门,原本计划民营的企业因为缺乏民资的参与,最后只能求助于官方资本。
1895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向朝廷请示,委派张謇、陆润庠和丁立瀛分别在通州、苏州和镇江兴办企业。丁立瀛在镇江无所作为。陆润庠是比张謇早20年的同治状元,当时因母亲患病在家归养。但陆对经商办厂兴趣不大,两年后重归仕途,后来累递升至侍郎、尚书、大学士。而张謇却是离开官场再不回头。
江苏是中国的主要棉产区之一,以"纱花"闻名天下,产量和质量都很高。当时日商在中国大量采购棉花运回日本,加工成棉纱之后以高价回售中国市场。因此棉纱业成为洋务派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张謇为筹办中的纱厂起名"大生纱厂",取《易经》中"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采取股份制的形式。
从1895年底开始筹办到1899年4月投入生产,"首尾五载,阅月四十有四"。在这44个月中,大生纱厂的招股集资历经曲折,几次濒临夭折。这段经历是近代中国企业发展不易的一个生动例证。
大生纱厂最初定位为商办,由张謇出面在民间集资。张謇召集到的股东包括沈敬夫、陈维镛、刘桂馨、郭茂芝、潘鹤琴和樊时勋。前三位来自通州,后三位来自上海,因此分别称为"通董"和"沪董"。最初决定以100两为一股,共6000股,筹银60万两。但是招股很快陷入困境,通董和沪董之间,几度分合,股金迟迟不能到位。张謇只好向官方求助。
此时张之洞早已调任湖广总督。张謇通过新任两江总督刘坤一,将1893年张之洞用官款向英国购买但一直搁置在上海的4万多锭旧官机折价,折算为50万两入股,性质是"官股"。大生的性质相应改成官商合办,张謇还需要另外招50万两"商股",以使官商双方的力量均衡。但是商股还是迟迟募集不全。恰在此时靠洋务起家的另一位实业家盛宣怀也要买机器,就从张謇手里分走了一半机器,折算为25万两官股。大生的商股目标也就相应调整为25万两。但即便把筹资目标下调了一半,大生最后可以筹集到的商股也没有25万两。在大生开工时,真正向社会筹集的商股资金只有15余万两。
因为筹资困难,张謇一方面被迫一再降低目标,另一方面则尝尽辛酸,四处碰壁。江宁布政使桂嵩庆曾许诺出资六七万两;盛宣怀和张謇分领官机的时候也曾答应张謇筹资,甚至定有合约。但是当大生纱厂动工后,资金告急,桂嵩庆答应的钱屡催不应,盛宣怀也默不作声,百般躲闪。张謇到上海招股没有收获,甚至没有旅费回通州。无奈间,只得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在四马路卖字三天,赚取旅费。状元经商,而狼狈至此,张謇在笔记中写道--那些市侩油滑的小人官吏对他冷嘲热讽,阴阳怪调,而他听着诽谤之词也不敢辩驳,蒙受侮辱也不能作色。此时的张謇已经不是当年痛斥袁世凯的名士,弹劾李鸿章的翰林。他在给刘坤一的信中表白道:"三载以来,謇之所以忍侮蒙讥,伍生平不伍之人,道生平不道之事,舌瘁而笔凋,昼惭而夜椣者,不知凡几。"从这句表白中可以看出,张謇在内心并没有彻底接受商人的身份,他还有儒家传统所赋予他的清高。"若不是经商,我一辈子不会和某些人来往;若不是经商,我一辈子不会说某些我不屑于说的话"--他终究还是很叹惋自己所作的妥协。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第1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1) | 第2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2) | 第3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3) | 第4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4) | 第5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5) | 第6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6) | 第7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7) | 第8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8) | 第9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9) | 第10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10) | 第11节:张謇:注定失败的理想主义者(11) | 第12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1) | 第13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2) | 第14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3) | 第15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4) | 第16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5) | 第17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6) | 第18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7) | 第19节:唐廷枢:从最早的"外企高管"到"国企经理人"(8) | 第20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1) | 第21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2) | 第22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3) | 第23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4) | 第24节:范旭东:耿介书生的事业(5) | |
| 第 I [II] [III]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