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国到25国,再到2007年汇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达27国之众。欧盟敞开胸怀,拥抱曾是意识形态敌手的中东欧原共产主义国家。难怪,闻知被批准入欧盟的喜讯后,保加利亚总理谢尔盖·斯塔尼舍夫,称欧盟委员会的这个决定意味着:“柏林墙的最终倒塌”。西方媒体上的一种论调认为,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波”街头抗议导致红色政权在东欧变天,东西方冷战最终落下帷幕,是与罗马天主教廷的策反活动有间接关系。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其巨著《二战回忆录》第一册《山雨欲来风满楼》中透露:1935年5月13日,法国政客拉伐尔会晤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时,曾建议苏联与罗马天主教教皇修好,改善双边关系以鼓舞天主教徒,并借机向全世界展示苏联容忍信仰自由。斯大林听完法国人的建议后,不屑道:“什么教皇?!他有几师军队?”的确,罗马教皇除了有一小撮专为仪式与摆设用的御林军外,没有一兵一卒,更遑论“几师军队”。但教皇所拥有的道德力量与宗教精神感召力,却是无远弗界,间接导致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产生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很多在“不放一枪一弹”的情形下,退出了历史舞台,被称为“天鹅绒革命”。
几十年来,欧盟一直在成员国内推行经济一体化。如今,成员国已经在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自由流通的基础上统一了内部大市场。目前,欧盟经济领域85%以上的事务都实行主权共享,有一个5亿多人口的内部市场。大欧洲、新欧洲,一直都是欧洲先贤们的梦想。卢梭、伏尔泰、康德,这些大哲学家无不曾孕育过“欧洲联合”、“欧洲联邦”的理想蓝图。坎坷的联合之路上,欧洲人的勇气、智慧、胸怀,确实给发展的世界以诸多启示。单说数亿欧盟民众为了统一的欧元货币,情愿放弃世世代代使用过的自家老祖宗,即是难得的一项创举。比如,德国媒体曾形容:“德国人信奉马克,胜过信仰上帝。”为此有人感叹,欧盟人令人惊叹的妥协精神,意味着“欧元时代”的诞生。其实,诞生的不只是欧元,还有“欧洲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共同的让步,共同的利益。
欧盟成员国,民族纷繁,种族庞杂,宗教各异,并各自怀揣着不同的侧重点及不同的利益诉求。但大家都认识到:在当今社会谁都无力单独行动,纯国家主权的时代结束了,正是这种认识把欧洲人捆绑在了一起。在许多领域,民族国家只有联合起来才具备行动能力。如果说原苏联的卫星国融入欧洲大家庭,大欧洲还不足为大,那么,若未来俄罗斯融入欧盟,毫无疑问,那将是一个足以改变世界格局的大欧洲。当然,俄罗斯幅员辽阔且复杂,欧俄联合还需一段较长时期的磨合。然而,当人们看到以面向欧洲著称的彼得大帝的画像,端正地悬挂在普京前总统的办公室里,谁还能怀疑俄罗斯融入欧洲大家庭的决心。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Previous Chapter Next Chapt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