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人评传 》 唐宋才子的真實生活 》
一、王維(4)
閔澤平 Min Zeping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捨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他勸孟浩然老老實實回鄉隱居,不必再辛辛苦苦地來長安舉試求官,就在鄉間安安穩穩地過一輩子算了。自己中了狀元後又如何,還不是兩眼一摸黑,賦閑在長安嗎?當然,在這裏王維衹是發牢騷而已,他從隱居地淇上來到長安,本身就帶有某種想法。在長安這些年,他也沒有停止活動。大約三十四歲那年,王維獻詩中書令張九齡成功,後來被拜右拾遺,寫了一首答謝詩《獻始興公》:
寧棲野樹林,寧飲澗水流。不用坐粱肉,崎嶇見王侯。鄙哉匹夫節,布褐將白頭。任智誠則短,守任固其優。側聞大君子,安問黨與讎。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賤子跪自陳,可為帳下不。感激有公議,麯私非所求。
這樣的詩歌,很難讓人想象出自超然物外、天性淡泊的王維之手。他首先說那些隱居山野的文人逸士都是鄙陋之人,見識太短,所守的乃是“匹夫”之節,大丈夫不為也。然後又稱頌張九齡大公無私,為蒼生謀福利,值得天下人景仰。最後“跪自陳”,說明自己為張宰相的高風亮節所感動,希望能夠進入他的帳下,為朝廷排憂解難。張九齡是宰相中的詩人,詩人中的高手,藝術氣質太濃,自然看不起政治手腕,很快在與李林甫的爭鬥中敗北,黯然離開首都。據說他的離去,標志着大唐盛世開始從高峰回落。王維的心情也從高峰回落到𠔌底,此後幾年雖然也在朝為官,但日子過得不鹹不淡,總在右拾遺、監察御史、左補闕、庫部郎中這樣的閑職轉來轉去。其間,還曾赴河西節度使幕,在邊塞生活了一段時間,留下了不少好詩,如《出塞作》、《使至塞上》等,讓我們見識了詩人慷慨的一面。
讓王維徹底沉默無言的,是他有過做“偽官”的經歷。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祿山攻陷潼關,隨即進軍長安。《舊唐書》說玄宗“出幸”,《新唐書》說玄宗“西狩”,而事實是玄宗倉皇出逃,狂奔至四川。四川真是個好地方,尤其是戰亂之時,皇帝都很喜歡它,後來的唐僖宗、民國的蔣總統都曾“出幸”或“西狩”至此。四川人民也非常歡迎這些皇帝的到來,在特殊時刻皇上能夠選擇四川本身就體現了一種信任,更何況很多風景區、名勝古跡都是由於皇帝“到此一遊”而身價百倍。
玄宗出逃時,朝廷百官頓時分成好幾派,有忠心耿耿隨皇帝出逃的,有積極主動與新君安祿山合作的,有自謀出路避往山間鄉野的,也有搖擺不定、靜觀其變的。王維屬於哪一類,史料有限,不敢妄言,應該是屬於忠心耿耿那一類吧。《舊唐書》說他是“扈從不及,為賊所得”,意思是還沒有來得及逃跑便作了俘虜,也就是說他有逃跑之心,衹不過還沒有付諸行動。僅僅是這一點,就比周作人不願“扈從”強了許多。後來的事實進一步證明王維確實不是一個“漢姦”。周作人呆在北平,有人在大門口放了一槍,他就乖乖地為日本人服務去了。王維見勢頭不對,馬上吃藥取痢,假稱患病,這是一種什麽策略?是甘地所宣揚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也可以理解為反抗的一種形式。
安祿山沒有放過他。《舊唐書》雲:“祿山素知其纔,遣人迎置洛陽,拘於菩提寺,迫以偽署。”亂世有纔名,也會帶來煩惱。《新唐書》也說安祿山因為愛惜人才,讓王維做了他的給事中。王維自己宣稱他是在刀劍的威逼下做了偽官,在替同樣做過偽官的韋斌撰寫墓志銘時,他描述了自己這段經歷:“君子為投檻之猿,小臣若喪傢之狗。偽疾將遁,以猜見囚。勺飲不入者一旬,穢溺不離者十月,白刃臨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環築口,戟枝叉頸,縛送賊庭。”他說,安祿山進入兩京的時候,大臣們像關在籠子裏的猴子,自己這類小官就像喪傢之犬,惶惶不可終日。後來自己吃藥稱病,準備潛逃,結果引起叛軍警惕,被抓了起來,十多天沒怎麽吃飯,大小便都在關押的房間裏,外面的守衛拿着刀槍棍棒,架在他的脖子上,將詩人捆成粽子形狀送到安祿山他們辦公的地方。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崇文書局 |
|
|
一、王維(1) | 一、王維(2) | 一、王維(3) | 一、王維(4) | 一、王維(5) | 一、王維(6) | 二、李白(1) | 二、李白(2) | 二、李白(3) | 二、李白(4) | 二、李白(5) | 二、李白(6) | 二、李白(7) | 二、李白(8) | 二、李白(9) | 二、李白(10) | 二、李白(11) | 二、李白(12) | 二、李白(13) | 二、李白(14) | 二、李白(15) | 三、 杜甫(1) | 三、 杜甫(2) | 三、 杜甫(3) | |
| 第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