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类 性情解讀:劉緒義讀春秋   》 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劉緒義 Liu Xuyi

  《春秋》還是文學,這也不用質疑。尤其是《左氏春秋》,自古以來便是作文之範法和圭臬。至今,中小學教科書裏面甚至大學裏面的語文教材都大量選用《左傳》中的章節。
  《春秋》還是一部那個時代的人性史。這個可能要多說幾句。在春秋以前,特別是詩經時代以前,中國也是一個奉行巫史宗教的"國傢",最高的權威是天,人間最大的權威是王即巫,有大巫、小巫,差不多巫風遍地。人們相信的也是天命。就是在《詩經》裏面,也還有大量的"天"字,粗略一算,約有148個"天"字。這些"天"字,主要還是宗教性的天的意義,衹不過,從《詩經》時代開始的時候,天的權威就受到了懷疑,雖然人們還敬畏天,但還是出現了一些敢於質疑天的聲音。越到了後來,天的權威開始進一步掃地了,諸如"昊天不平,我王不寧","如何昊天,闢言不信"等等。
  到了周初,便慢慢地重視起禮來。以禮治國、以德治國的思想在此開始萌芽。雖然殷商時期已經有了"禮",但殷人是信鬼的,"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後禮",周人呢,則是反的,是"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到了春秋,一個富有人文思想的泱泱禮義之國就出現在歷史舞臺上了。禮成了"國之幹",即國傢的支柱,是"經國傢、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的無上法寶。這表明,一個人文世紀到來了,人從過去愚昧的巫鬼文化中解脫出來,人性意識出現了。人,作為有生命的主體,在這個時代表現出嶄新的面貌。而《春秋》正好如實地記錄了這個時期人性的具體表現,及其發生發展變化。所以說,一部《春秋》就是那個時代的人性史。
  兩大疑案,雲遮霧罩
  《春秋》記載了上起魯隱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下迄魯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間共242年的歷史。作為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雖然衹是以當時周朝的一個諸侯國魯國的歷史為綫索,但實際上反映了整個周王朝的大事。如元代有個叫陳則通的人統計,載有"侵伐"272例,"朝聘"154例,"會盟"198例,"雜事"(包括祭祀、婚喪、城築、搜狩、田賦、地震、日月食、災旱等217例,都是信實的原始記錄,後世因而把這一段歷史稱之為"春秋時代"。這也是歷史上以一本書而命名歷史時代的唯一一例。
  那麽《春秋》的作者是誰呢?說起它的作者,幾千年來史傢與學者大都認定是孔子。《左傳》和孟子首先提出孔子"修"、"作"《春秋》: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於河陽。"
  《左傳》成公十四年:"春秋之際,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
  《孟子·離婁下》:"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孟子·滕文公下》:"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後人如劉知幾、郭沫若等人都認為這是《左傳》和孟子在聖化孔子。事實上也是有道理的,《左傳》成書一般認為是與孔子差不多同時,當是時也,人們怎麽可能稱孔子為聖人呢?
  到了董仲舒那裏,《春秋》更進一步聖化: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為天下儀表,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以達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於行事之深切着明也。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絶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辨是非,故長於治人。是故……《春秋》以道義。撥亂世之反正,莫近於《春秋》。《春秋》文成數萬,其指數千,萬物之散聚皆在《春秋》。《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為人君父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蒙首惡之名。為人臣子而不通於《春秋》之義者,必陷篡弒之誅,死罪之名。……故《春秋》者,禮義之大宗也。(《太史公自序》引董仲舒)
  太史公司馬遷同樣認同孔子作《春秋》:
  壺遂曰:孔子之時,上無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斷禮義,當一王之法。(《太史公自序》)
  太史公曰:……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儒林列傳》)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第1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1)第2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2)
第3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3)第4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4)
第5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5)第6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6)
第7節:為不刊之言,著將來之法(7)第8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1)
第9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2)第10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3)
第11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4)第12節:一個謠言,一個女人,一臺烽火(5)
第13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1)第14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2)
第15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3)第16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4)
第17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5)第18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6)
第19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7)第20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8)
第21節:平王東遷,歷史不可承受之變(9)第22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1)
第23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2)第24節:莽夫當國,歷史不可承受之纍(3)
第   I   [II]   [III]   [IV]   [V]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