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礼仪 》 圓通的人際關係 》
人際關係需要倫理道德規範
曾仕強 Ceng Shijiang
中國人的倫理觀念比其他民族發展得都早,而且最完善。孟子說:“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說,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行為準則。
自古以來,我們製定了形形色色的準則,無非是為了加強對個人的約束,提醒我們除了自己以外,還有各種有關係的人,因而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謹慎。其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對中國人的言行産生重要的影響。
既然倫理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那麽我們的人際關係勢必打上倫理的烙印。自古以來,我們所建立的是一種罕見的人倫關係,中國人根本沒有什麽人際關係。而我們一直錯誤地想把西方的人際關係移植過來,弄得大傢的關係愈來愈緊張,愈來愈敗壞。
人倫關係和人際關係最主要的差異在於,前者重視“合理的不平等”,而不是後者所主張的“平等”。西方人認為“人生而平等”,於是發展出一套平等的人際關係。中國人認為“人一出世,就不平等”,就算同一家庭、同一父母所生的子女,在資質方面也不相同,加上出生時家庭的環境、父母的年齡與社會地位也不一定一樣,子女們怎麽可能平等呢·先天不平等,後天也不可能平等,頂多經過合理的調整,做到合理的不平等。
倫理就是合理的不平等,父父、子子,應該各如其分;君君、臣臣,用現代的話說是上司、下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彼此之間,必須維持“合理不平等”的分寸,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不合理的平等”。二者之間的差異,必須慎重拿捏,纔不致發生差錯,避免自己不明不白地遭受“平等”的禍害。衹要把“合理的不平等”這個觀念端正起來,很多問題都會解决。我們現在滿腦子追求平等,弄得大傢很不幸福。人有胖瘦之分,兩個人坐在一起,胖的人占的位置自然就大一點,瘦的人就委屈一點。兩個人吃一樣東西,喜歡吃的人就多吃一點,不喜歡吃的人就少吃一點,為什麽非要一人一半呢?全世界都是相對的平等,沒有絶對平等,衹是表現的方法不同而已,沒有對錯,沒有好壞。
中國人十分重視做人、做事的道理,人際關係如何反映出做人的效果。衹會做事而不會做人,人際關係搞
不好,得罪了許多人,又怎麽能夠好好做事呢·透過好好做人,來好好做事,通常比較有效。
人際關係既是做人的道理,也可以說是做人的技巧。做人講求技巧,免不了有一些權謀、圓滑、姦詐的味道,引起很多人的反感。這時候註入倫理道德,可以使權謀變成權宜應變、因時製宜,圓滑變成圓通,而姦詐也變成一種機警。
若是衹學做人的技巧,而忽視做人的原則,不但沒有成效,而且會被人嘲笑。做人不可以玩弄權謀,許多人誤把圓通、應變看成講求謀略,其實應該是策略纔對。做人做事可以有策略,不可講謀略。換句話說,一切要求應當正當合理,不應該有不正當的念頭。
我們有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很不容易改變:
第一,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死的法需要活的人來加以合理運用,而不是不動腦筋地死守法律規章。
第二,天下事好像沒有什麽是不能變通的,若是變通不了,大多是因為找錯了人。衹要找對人,變通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第三,法由少數人訂立,由一個人修改。這種現象是中國社會自古迄今的一貫精神。一些可以控製別人的人,碰到別人稍有反對意見就加以恐嚇、威脅,甚至殺一儆百。
對中國人而言,法不夠用。因為,中國人不喜歡違法,不做違反規定的事情。 但是中國人普遍喜歡動腦筋,做一些法律沒有規定的事情。這種情況必須用倫理道德來彌補,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衹有大傢憑良心有所不為,纔有可能加以改變。夜不閉戶不是靠法律來實現的,而是靠道德達成的。
總的來說,人倫關係的重點,在“公正”而“不平等”。對上要有禮貌,但不可以諂媚、討好;對下不宜太嚴,也不能過分寬鬆、縱容;平行同事,不必太拘束,也不可以過分熟不拘禮。其中的輕重,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因事適當拿捏,這樣,纔稱得上公正。衹有用心體驗,不斷改善,才能達成良好的人倫關係。
為了敘述的方便,本書仍使用人際關係一詞。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大學出版社 |
|
|
引言 | 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1) | 中西方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2) | 人際關係需要倫理道德規範 | 首先要瞭解中國人的特性 | 聽話不如“看”話 | “隨便”並不隨便 | 不反對並非贊成 | 先弄清對方是誰 | 小心纔不會上當 | 凡事都追求合理 | 圓通而不圓滑 | 遇事先求自保(1) | 遇事先求自保(2) | 就怕吃虧上當 | 衹愛占小便宜 | 自私又愛面子 | 正視自己 | 確定自己要做什麽樣的人 | 處理好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 以實實在在為做人的準則 | 善待他人 | 待人需要誠心 | 待人需要友善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