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者 千古中医故事   》 诊病圣手(4)      孙立群 Sun Liqun    王立群 Wang Liqun

  望、闻、问、切,在治疗虢国太子的过程中展示得淋漓尽致。扁鹊之后,中医确立了这种诊断方法。
  从史书所记载的扁鹊治病案例中,可以看出,扁鹊在诊视疾病中,已经应用了中医全面的诊断技术,即后来中医总结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当时扁鹊称它们为望色、听声、写影和切脉。
  在“四诊法”中,望诊居于首位,十分重要,也十分深奥。扁鹊不仅诊脉的能力非同寻常,望诊的技术更是出神入化,而最能表现扁鹊这一绝技的就是已经编入中学教材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究竟是如何树立扁鹊的神医形象的呢?
  在中医四大诊法当中,望诊是医疗实践的第一步。大家都知道,如果人有病,往往会使脸色、皮肤、神色发生变化。“望诊”就是察看气色,以便了解疾病的部位以及轻重程度,《扁鹊见蔡桓公》就是典型病例。
  不过在文献中,《韩非子》一书写的是见蔡桓公,《史记》写的是见齐桓侯,具体过程差不多。究竟扁鹊见的是哪位?研究文章很多,各说各理,至今意见没有统一。我倒觉得,不必做过多的争论。本来这则故事就是一个寓言,其目的不在见哪个国君,而在这个故事所反映的问题和深刻意义,姑且我们就叫桓公或桓侯吧。
  下面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
  一次,扁鹊拜见蔡桓公,他站在那里,观察蔡桓公的脸色,看了一会儿,说道:“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腠理是指皮肤纹理。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的皮肤纹理间有点小病,不医治恐怕要加重。桓公说:“寡人无疾。”扁鹊离开后,桓公对左右的人说:“医生总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拿来炫耀自己的功劳。”
  过了十天,扁鹊又进见,他再次观察桓公的气色,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肌肉里,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扫兴地走了,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他看到桓公的情况越发严重了,对桓公说:“您的病已到了肠胃,再不医治,会更加严重的。”桓公还是不理睬。扁鹊只好离开,桓公又很不高兴。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入宫,一见到桓公,转身就跑。桓公赶忙派人去追,问扁鹊为什么跑,扁鹊说:“皮肤纹理间的病,用热水焐、用药热敷,可以治好;肌肉里的病,可以用针灸治好;肠胃的病,可以用火剂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管人的寿命的神)的事情了,医生也是没有办法的。桓公的病现在已到了骨髓,所以我不再过问了。”
  过了五天,桓公浑身剧痛,派人去寻找扁鹊,扁鹊已逃到秦国去了。不久桓公就死去了。
  这就是家喻户晓的扁鹊望诊的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经典,其价值在于:
  第一,从名医扁鹊角度看,反映了他高超的望诊医术和对病人的关心,虽然桓公一再拒绝治疗,但扁鹊一直忠告他,直到最后桓公执迷不悟,失掉机会,扁鹊才放弃了治疗。
  第二,从疾病治疗方法上看,符合医学原理。扁鹊认识到人体有腠理、血脉、肠胃、骨髓等组织结构,并且具有层次性,人体感受邪气发病后,疾病的演变也是按这一层次顺序由表及里、由轻变重逐渐发展变化的。扁鹊在分析蔡桓公的病情时说:“疾之在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这段话包含了人体解剖组织结构、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治疗疾病的法则及具体方法等医学思想。所以,治疗疾病自然是越早越好。
  第三,从蔡桓公角度讲,他讳疾忌医——接二连三地丧失治疗的机会。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有病须早发现早治疗,切勿耽搁病情。由此引申出的道理有以下几个:
  第一,对待缺点、错误,应该防微杜渐。
  第二,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不要拒绝批评和帮助。不可主观猜忌,切勿拒绝忠告。
  第三,要见微知著,及早提防。谨慎对待,避免困难。
  韩非子讲这个故事,由拒绝治疗的病人联想到治国问题,国家出现问题却不及时整改,任其发展,后患无穷,寓意十分深刻。
  那么,在见桓公过程中,扁鹊的态度有问题吗?我读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怎一个“逃”字了得!》。文章认为,扁鹊发现桓公有病,不是耐心解释,积极治疗,而是仅仅说说,并不作耐心细致地解释,直到最后,一跑了之。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选集】百家讲坛
诊病圣手(1)诊病圣手(2)诊病圣手(3)诊病圣手(4)诊病圣手(5)扁鹊之谜(1)
扁鹊之谜(2)扁鹊之谜(3)扁鹊之谜(4)附录(1)神医传奇(1)神医传奇(2)
神医传奇(3)神医传奇(4)华佗之死(1)华佗之死(2)华佗之死(3)华佗之死(4)
附录医圣之路(1)医圣之路(2)医圣之路(3)医圣之路(4)医圣之路(5)
第   I   [II]   [III]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