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 親歷與見聞——黃華回憶錄   》 第4節:家庭和學校(2)      黃華 Huang Hua

  在高中、預科和大學期間,我讀了一些當時能找到的進步書籍和刊物,除魯迅先生的作品外,有德國梅林著的《馬剋思傳》中文譯本,李達的《唯物辯證法》和河上肇的《政治經濟學》等,初步明白了一些共産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基本理論,從愛國、反帝和反封建的意識逐漸發展到接受社會主義革命的思想。我把斯大林著的《列寧主義問題》和《列寧主義基礎》中關於帝國主義的論述從英譯本譯成中文,同東北大學的好友張希堯、宋黎及進步教育傢車嚮忱先生一起討論,我對中國和國際問題的認識加深了。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國,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年學生,是政治上最敏感的群體。我熟悉的年輕人中有許多東北人。他們背井離鄉,身受漂泊流浪之痛苦,反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要求打回老傢去的情緒非常強烈。我同北平的東北同學思想接近,往來密切。我們在一起討論進步書刊,特別是討論抗日救亡的問題。
  我剛在燕大讀了一個學期,1933年1月,日本繼侵占東北之後,又沿着北寧鐵路占領山海關,接着又占領熱河和喜峰口、古北口等長城主要關口,這等於是打開了進入華北的門戶,日軍隨時可以侵占五省和平津,關內已沒有安寧,人心惶惶。在尚屬優美安靜的校園中讀書的燕京大學學生受到極大震動,燕大的進步學生發起成立了全校抗日救國會,在校內抨擊日本的侵略暴行,在校外要求政府抗日。我也參加了抗日救國會,是救國會的積極分子。
  面對日本帝國主義張牙舞爪的侵略,我們意識到應以牙還牙,應號召全民拿起武器,抵禦外侮,在思想上和物質上做好準備。應東北大學同學張希堯的要求,我請燕大印刷所的工人師傅幫助,鉛印了一部關於遊擊戰術的小册子。燕大抗日救國會還曾帶領全校學生舉行過一次軍事演習。我通過東北大學學生的關係,得到了該校軍訓教官的允許,藉來一批武器。當時北平各城門都有檢查哨,監視進出的車輛和行人,要把武器運出運入是相當睏難的。那一天,我藉了一輛燕大的校車,開到城裏的東北大學,從倉庫裏取出一批步槍和幾十顆馬尾手榴彈,放在汽車座椅底下,開到西直門。僥幸的是檢查哨的警察嚮車裏望了一眼,問明是燕大的校車,便放行了。
  演習時間選在天黑之後。同學們在西校門內挖了壕溝,在學校的水塔頂上用大號手電筒放信號,使用了真刀真槍,投擲手榴彈,還放鞭炮增加聲勢。這次演習的真情實感激發了同學們的抗日熱情,鍛煉了大傢的膽量。麻煩的是投出去的馬尾手榴彈,大多數挂到未名湖畔的樹枝上,還得爬到樹上取下來,好如數送還東北大學。我記得有一次,張希堯教我學習製作簡易的手榴彈。我們用香煙鐵皮罐做外殼,裏面裝上炸藥和鐵釘、碎玻璃等物,中心空出個小洞,插入一根雷管,是觸發式的,一遇猛力撞擊就會射出火星,將手榴彈引爆。我們把這顆手榴彈拿到燕大附近的圓明園,選了一個荒涼無人的地方進行試驗。我們用力將手榴彈投擲出去,手榴彈着地時發出巨大的爆炸聲。在我們離開時,看園的老警察贊許地說:"唔,還真是挺響的啊!"
  燕大名為貴族學校,但部分學生的家庭卻並不富裕。從1933年秋天起,為了婚姻問題,我傢停止給我學費。幸而我申請到了吳雷川奬學金(每學年二百銀元,逐年按學習成績評定),纔繼續讀了後三個學年。幾個同年級的東北同學經濟來源也很有限。我和好友張兆麟、劉剋夷、葉德光等十多個同學在校內組織了一個小型抗日團體叫"刻苦團",提倡生活刻苦、鍛煉身體,準備日後參加東北義勇軍打日本。"刻苦團"的成員平時不進城,不上電影院,早晨起來做各種鍛煉,穿藍布大褂,吃食堂價低的飯菜,住鼕冷夏熱的閣樓宿舍,也住過"蔚秀園"的平房,都比較便宜。當然還說不上是臥薪嚐膽,但堅定了我們的抗日鬥志。我在學習上除了努力讀好學分,以便繼續取得吳雷川奬學金,還盡量擠時間閱讀進步刊物和理論書籍。這對我投身革命,是一種探索和準備。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世界知識出版社
第1節:前言第2節:序第3節:家庭和學校(1)
第4節:家庭和學校(2)第5節: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1)第6節: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2)
第7節:一二·九學生運動的爆發(3)第8節:南下宣傳團的活動第9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1)
第10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2)第11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3)第12節:擡棺遊行和《牢獄之花》(4)
第13節:接受斯諾邀請去陝北蘇區(1)第14節:接受斯諾邀請去陝北蘇區(2)第15節:隨斯諾在保安會見毛澤東(1)
第16節:隨斯諾在保安會見毛澤東(2)第17節:隨斯諾在保安會見毛澤東(3)第18節:目擊紅軍三個方面軍大會師(1)
第19節:目擊紅軍三個方面軍大會師(2)第20節:目擊紅軍三個方面軍大會師(3)第21節:關於西安事變(1)
第22節:關於西安事變(2)第23節:隨紅軍進入延安第24節:延安生活(1)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