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评论 》 品三國下 》
非常君臣(3)
易中天 Yi Zhongtian
因此我們要問第三個問題:劉禪為什麽不爽? 也有三個原因。第一,形同軟禁。劉禪這孩子繼位以後,估計就再沒出過宮。直到諸葛亮去世後一年多,也就是建興十四年(公元236年)的四月,纔去都江堰看了一次岷江,被陳壽鄭重其事地記錄在案(見《三國志·後主傳》)。衆所周知,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作為蜀漢王朝的一國之君,去視察一下是完全應該的,卻也遭到批評。鬍三省註《資治通鑒》的時候就說,諸葛亮不在了(諸葛亮既歿),劉禪就跑出去遊山玩水(漢主遊觀),居然沒有人能阻止他(莫之敢止)。可見諸葛亮在世時,他是不敢去的。或者說,如果他想去,諸葛亮是要阻止的。劉禪當皇帝的時候十七歲,到諸葛亮去世的時候,也纔二十九歲。這是一個什麽樣的年齡?這樣的年齡,成天關在宮裏,能不鬱悶嗎?再說了,一個將來要親政的人,難道就不該出去瞭解一下國情嗎?所以陳邇鼕先生說他“很為劉禪叫屈”。 第二,不免挨訓。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臨行前上表劉禪,這就是有名的《出師表》。《出師表》當然是千古高風的華章,我們每個人讀了都要深受感動佩服不已的。但有一個人可能例外,那就是劉禪。因為諸葛亮這篇表文的口氣,完全是訓小孩子。什麽“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什麽“不宜偏私”、“不宜異同”,都不怎麽好聽。或許有人會說,不好聽又怎麽着?忠言逆耳麽!對不起,你搞錯題目了。我這裏不是要討論諸葛亮說得對不對,而是要討論劉禪聽了爽不爽。諸葛亮的話當然是對的,但劉禪聽了不爽,怕也是可能的。何況諸葛亮在說這些話時,還動不動就擡出“先帝”來。你看短短一篇《出師表》,提及“先帝”就達十處之多,可見平時也是“先帝”不離口的。我要是劉禪,心裏就不爽。什麽都是我爸如何,那朕呢? 第三,難以親政。我們知道,諸葛亮衹是顧命大臣,不是攝政王,更不是皇帝。他的任務衹是輔佐劉禪,不是代替劉禪。所謂“托孤”,衹不過新君年幼,這纔要托。新君成年以後,就應該讓他親政。何況劉備說得很清楚:“如其不纔,君可自取。”那麽,劉禪如果“纔”呢?當然就不能“自取”了。但是,我們看不到諸葛亮有還政於君的打算,也不知道在他的計劃中,什麽時候才能讓劉禪從一個“見習皇帝”變成“在職皇帝”。劉禪的“實習期”好像總是不滿,總是不能“轉正”。請問,如果你是劉禪,高興嗎? 形同軟禁,不免挨訓,難以親政,這三條加起來,估計劉禪是不爽的。於是我們就要問第四個問題:諸葛亮為什麽不肯還政於君? 通常的說法是劉禪太差。扶不起來的劉阿鬥麽!把蜀國交給他,還不完蛋?那麽,有證據嗎?有。四個證據。第一,親信小人。這是大傢都知道的,不說也罷。而且,劉禪的親信小人,恐怕早有預兆,否則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就不會大講先漢後漢如何如何了。 第二,不戰而降。這也是大傢都知道的。而且,據《三國志·後主傳》裴鬆之註引《漢晉春秋》,劉禪準備投降時,他的第五個兒子、北地王劉諶極力表示反對。劉諶對他的父皇說,就算我們窮途末路必敗無疑,也得君臣父子齊心協力背水一戰以身殉國,纔對得起先帝呀!然而劉禪不聽,劉諶衹好跑到劉備的廟裏痛哭一場,殺了全家然後自殺。有劉諶做比較,劉禪不更顯得窩囊麽?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話說三國 |
|
|
內容簡介 | 非常君臣(1) | 非常君臣(2) | 非常君臣(3) | 非常君臣(4) | 非常君臣(5) | 非常君臣(6) | 難容水火(1) | 難容水火(2) | 難容水火(3) | 難容水火(4) | 難容水火(5) | 難容水火(6) | 難容水火(7) | 無力回天(1) | 無力回天(2) | 無力回天(3) | 無力回天(4) | 無力回天(5) | 無力回天(6) | 無力回天(7) | 殊途同歸(1) | 殊途同歸(2) | 殊途同歸(3) | |
| 第 I [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