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大學中庸今註今譯   》 大學今註今譯(3)      王云五 Wang Yunwu    宋天正 Song Tianzheng

  ⑤知止:止,名詞。謂所當止之境,即至善之所在。知止,就是知道止於至善所在之處。
  ⑥後:後與後同。後同此。
  ⑦定:謂志有定嚮。
  ⑧靜:謂心不妄動。
  ⑨安:謂所處而安。
  ⑩慮:謂處事精詳。
  {11}得:謂得其所止。
  {12}物有本末四句:此處四句,承上啓下。一方面結束上文三綱領之說:“本”指“明明德”,“末”指“新民”。“始”指“知止”,“終”指“能得”。另一方面則係引申下文八條目之義:“本”、“始”指“格物緻知”,“末”、“終”指“平天下”。“本”、“始”是“所先”,“末”、“終”是“所後”。謂能明了事物的本末終始,知所先後,則循序而行,自能漸進至善之境,也就是近於大學之道了。
  {13}明明德於天下:意思是使天下人都能彰明其靈明的德行。
  {14}治國:治,平聲,動詞,理之也。治國,就是治理國傢。
  {15}齊傢:謂整治其傢。
  {16}修身:謂修明德行而達於實踐也。
  {17}正心:朱子註:“心者,身之所主也。”正心,謂端正一身所主的心。
  {18}誠意:朱子註:“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謂心之所發一本於誠而無自欺也。
  {19}緻知:朱子註:“緻,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王陽明則說:“緻知雲者,緻吾心之良知焉耳。”意謂吾心本有良知,不假外求。
  {20}格物:朱子註:“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王陽明說:“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有之事謂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善之謂也。夫是之謂格。”蔣介石對此則綜合朱王兩傢之說作精闢的闡明,他說:“所謂緻知在格物的‘格’字有兩種解釋,據朱子解釋:‘格者,至也。’要對於客觀事物能隨時隨地體察明白,就是要徹底認識其事物真理至於極處的意思,在現在的話來說,這就是科學精神。但據陽明新的解釋:‘格者,正也。’就是對於一切客觀事物皆要本內心之良知所知者,而判斷其好惡善惡,而决定其是非以正之。所謂緻知雲者,即緻吾心之良知,而非充廣其知識之謂也。這朱子與陽明兩種說法,在外表觀之,似是內心外物,亦即唯心唯物之分,其實都不外乎窮理盡性的功夫,沒有什麽重大差異。但後者(陽明)所說的含義,更易瞭解,除對其客觀事物窮其所以然之‘理’與‘性’的功夫以外,還有其主觀的(良知)選擇判斷而得到最正確的認識的意思。因為他對於事事物物窮極其真理之所在,正義之所歸,以內心之良知而充實其功夫,以增進其真理的知識,而不是衹從外表的物質所得的意識,算作其真知真理的知識,這就是格物緻知的功夫所在。”
  {21}國治:治,去聲,形容詞。國治,謂國傢經治理已臻完善之境。
  {22}天子:古稱統治天下之君曰天子。奉天承命之意。此君主時代之特稱也。
  {23}庶人:謂普通的人民,無爵秩者。又衆也。
  {24}一是:一切的意思。
  {25}本:此處係指修身而言。
  {26}末:此處係指治國、平天下而言。
  {27}所厚:指身傢而言。
  {28}所薄:指國傢天下而言。
  [今譯]
  大學的道理,在於彰明自身所本有的靈明德行,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除去舊染之污而自新,而且要做到極完善的地步而堅持不變。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选集】臺灣商務印書館國學經典文叢

【資料來源】重慶出版社
凡例大學今註今譯(1)大學今註今譯(2)大學今註今譯(3)
大學今註今譯(4)中庸今註今譯(1)中庸今註今譯(2)中庸今註今譯(3)
中庸今註今譯(4)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