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类 》 老子新解:何新全新詮釋古代經典 》
序(3)
何新 He Xin
在大自然中,最直觀的周期性首先是每日太陽的東升西落,其次是春夏秋鼕。古代歷法對“天道”的觀察與記錄,正是起源於對天文和自然現象周期性及天體運行規律的觀察和認知。
太陽是人們所見到的最大最明亮的自然天體。它的一出一落造成了白晝和黑夜的循環交替以及季節的變換。根據太陽在每個朝夕的周期出沒規律,人類産生了“日”的周期概念。太陽的朝出夕沒,是由於地球的自轉。而由於地球公轉形成的周期性季節循環,就是“年”。這種周期就是“道”。
月亮是人們見到的僅次於太陽的明亮天體,經過長時期的觀察,人們瞭解了月亮圓缺盈虧及其與太陽分、合關係的周期規律,於是又産生了“月”這個周期性的時間概念。這個周期中也有“道”。
“年”的概念是觀察物候的周期建立的。年,季也。季字象人首頂禾之形。收禾之時,曰“季”,曰“年”。收禾每年一次。寒來暑往、草木枯榮、江河之冰封解凍、花開花落、燕去雁來等,根據物候的周期形成了上古的物候歷。進而,依據長期“觀象於天”(《易·係辭》),人們逐漸認知天體的周期規律,而發明了觀象授時的天文歷。
古人認為:“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日月之道,貞明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理)者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法象莫大乎天地。”(《漢書·元帝紀》)。
《周髀算經》記“日復日為一日”,“月與日合為一月”,“日復星為一歲”。小的周期是日、月、年,大的周期就是古人所謂“運”。道是一個動的概念。這種周期律的不變性,就是所謂“命”。正是從這種循環往復、變而不變的大自然周期性中,古人意識到了“天道”的存在。
孔子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變化,聖人效之;天垂象,見吉兇,聖人象之。”
“哀公曰:敢問君子何貴乎天道也?
“孔子對曰:‘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閉其久,是天道也;無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日月運行未嘗閉塞,天地似無為而萬物並有,人人皆見,所以人貴天道,法自然。’”
“陰陽萬物,各有紀綱;日月星辰刑德,順之有德,逆之有殃。聖人能明其刑而虛其鄉,從其德而避其衡。”(《範子計然·內經》)
《禮記》雲:“天道垂教,著於陰陽;聖人之德,著於禮樂。”
“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夫是之謂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無形,夫是之謂天。”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
|
|
新版序 | 序(1) | 序(2) | 序(3) | 序(4) | 序(5) | 序(6) | 序(7) | 序(8) | 序(9) | 序(10) | 序(11) | 第1節 | 第2節 | 第3節 | 第4節 | 第5節 | 第6節 | 第7節 | 第8節 | 第9節 | 第10節 | 第11節 | 第12節 | |
| 第 I [II] [III] [IV]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