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类 老子新解:何新全新诠释古代经典   》 序(3)      何新 He Xin

  在大自然中,最直观的周期性首先是每日太阳的东升西落,其次是春夏秋冬。古代历法对“天道”的观察与记录,正是起源于对天文和自然现象周期性及天体运行规律的观察和认知。
  太阳是人们所见到的最大最明亮的自然天体。它的一出一落造成了白昼和黑夜的循环交替以及季节的变换。根据太阳在每个朝夕的周期出没规律,人类产生了“日”的周期概念。太阳的朝出夕没,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而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周期性季节循环,就是“年”。这种周期就是“道”。
  月亮是人们见到的仅次于太阳的明亮天体,经过长时期的观察,人们了解了月亮圆缺盈亏及其与太阳分、合关系的周期规律,于是又产生了“月”这个周期性的时间概念。这个周期中也有“道”。
  “年”的概念是观察物候的周期建立的。年,季也。季字象人首顶禾之形。收禾之时,曰“季”,曰“年”。收禾每年一次。寒来暑往、草木枯荣、江河之冰封解冻、花开花落、燕去雁来等,根据物候的周期形成了上古的物候历。进而,依据长期“观象于天”(《易·系辞》),人们逐渐认知天体的周期规律,而发明了观象授时的天文历。
  古人认为:“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理)者也。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法象莫大乎天地。”(《汉书·元帝纪》)。
  《周髀算经》记“日复日为一日”,“月与日合为一月”,“日复星为一岁”。小的周期是日、月、年,大的周期就是古人所谓“运”。道是一个动的概念。这种周期律的不变性,就是所谓“命”。正是从这种循环往复、变而不变的大自然周期性中,古人意识到了“天道”的存在。
  孔子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
  “哀公曰:敢问君子何贵乎天道也?
  “孔子对曰:‘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日月运行未尝闭塞,天地似无为而万物并有,人人皆见,所以人贵天道,法自然。’”
  “阴阳万物,各有纪纲;日月星辰刑德,顺之有德,逆之有殃。圣人能明其刑而虚其乡,从其德而避其衡。”(《范子计然·内经》)
  《礼记》云:“天道垂教,著于阴阳;圣人之德,著于礼乐。”
  “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新版序序(1)序(2)序(3)序(4)序(5)序(6)序(7)序(8)序(9)序(10)序(11)
第1节第2节第3节第4节第5节第6节第7节第8节第9节第10节第11节第12节
第   I   [II]   [III]   [IV]   页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