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奼紫嫣红牡丹亭   》 《牡丹亭》文化启示      白先勇 Bai Xianyong

  借着《牡丹亭》第一句〈标目〉,汤显祖提要钩玄,说明他创作动机及旨意,更铺叙了他创作时心境,是对现实世界失望,对人生道路坎坷感到无奈。他坐在玉茗堂,朝朝暮暮,做什么呢?就是创作《牡丹亭》,希望通过艺术想像投射,展现另一种美好世界:
  忙处抛人间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我在《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台北:允晨,一九九五年)书中指出:“这里展示无奈心境是很突出,而且正是因为无奈,才借着文学艺术想像来排遣,来稳定他不平静心理状态。显祖希望借着对‘情’描绘,创造一个真挚理想世界,以美好想像升华取代人世真实龌龊。他笔下杜丽娘就是‘情之至’化身,也是他艺术想像所能推展极致。假如艺术想像是心理实存投射,则想像美好世界或许也有其超越真实性,那么,杜丽娘创造就不只是罗汝芳批评‘泮涣悲歌’,而是与‘性命’意义有关,趋近于不朽追求了。”
  《牡丹亭》能够给人强烈感染,最主要力量,来自作者对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理想执著与讴歌,而非由于剧本辞藻华美,更不是才子佳人屡经波折而终能团圆曲折情节。才子佳人大团圆这类情节,在明清传奇中很多,有更为曲折离奇,花样翻新,并不令人感动。《牡丹亭》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最重要启示是,人要追求幸福,要认识自我主体,要为了理想不惜身家性命,不畏生死考验。
  汤显祖塑造了一个光辉亮丽杜丽娘,她百折不挠,坚定不渝,不畏艰难险阻。在她身上,我们同时看到了显祖对人性光辉信念,看到心性之学“赤子良知”如何绽放在春光明媚想像世界。显祖一生所坚守人格尊严,抵拒浊世污染“掩门自贞”,捍卫真理、不畏 强权抗疏行动,以及挂冠求去、归隐田园,都与杜丽娘“情之至”一脉相通。
  长期以来,妇女是最受《牡丹亭》感染读者与观众。杜丽娘世间处境,展现了明清妇女共同经历心理挫折及对人生幸福憧憬。她令明清闺阁中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情怀与对幸福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生命投入理想爱情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
  对明清妇女来说,杜丽娘还魂情节当然是不实际,无法模仿。但杜丽娘执著与百折不挠信念,却是当时妇女内心向往最鲜亮榜样。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规范不允许,但妇女内心世界里,幸福想像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汤显祖在塑造杜丽娘角色时,除了考虑到当时妇女社会处境,还想到自己一生所处时代困境。现实中有太多压制与桎梏,有太多悲惨与不平,只有通过意识拓展,通过想像世界里追求,才能在梦中实现理想幸福。这是不是缘木求鱼,这是不是自相矛盾?这到底是不是完全虚幻与自欺?还是在真幻之间追索一条未来道路?汤显祖在《牡丹亭还魂记题词》中,这样说过:“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艺术理想,使他看到了青春亮丽未来,为了筑一条路,他写了《牡丹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中国的莎士比亚汤显祖时代与文化变迁汤显祖人生的启示《牡丹亭》文化启示
“梦中之爱”亦奇亦真情与理的悲剧性冲突追寻真爱的戏剧张力“牡丹亭意象”乃杰出创造
从五十五折到二十七折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现代剧场的古典精神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
捕捉爱情神话春影(1)捕捉爱情神话春影(2)捕捉爱情神话春影(3)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