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 奼紫嫣紅牡丹亭   》 《牡丹亭》文化啓示      白先勇 Bai Xianyong

  藉着《牡丹亭》第一句〈標目〉,湯顯祖提要鈎玄,說明他創作動機及旨意,更鋪敘了他創作時心境,是對現實世界失望,對人生道路坎坷感到無奈。他坐在玉茗堂,朝朝暮暮,做什麽呢?就是創作《牡丹亭》,希望通過藝術想像投射,展現另一種美好世界:
  忙處拋人間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為歡處。白日消磨腸斷句,世間衹有情難訴。玉茗堂前朝復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我在《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一九九五年)書中指出:“這裏展示無奈心境是很突出,而且正是因為無奈,纔藉着文學藝術想像來排遣,來穩定他不平靜心理狀態。顯祖希望藉着對‘情’描繪,創造一個真摯理想世界,以美好想像升華取代人世真實齷齪。他筆下杜麗娘就是‘情之至’化身,也是他藝術想像所能推展極緻。假如藝術想像是心理實存投射,則想像美好世界或許也有其超越真實性,那麽,杜麗娘創造就不衹是羅汝芳批評‘泮渙悲歌’,而是與‘性命’意義有關,趨近於不朽追求了。”
  《牡丹亭》能夠給人強烈感染,最主要力量,來自作者對人類追求自由、幸福、理想執著與謳歌,而非由於劇本辭藻華美,更不是才子佳人屢經波折而終能團圓麯折情節。才子佳人大團圓這類情節,在明清傳奇中很多,有更為麯折離奇,花樣翻新,並不令人感動。《牡丹亭》作為人類文化遺産,最重要啓示是,人要追求幸福,要認識自我主體,要為了理想不惜身傢性命,不畏生死考驗。
  湯顯祖塑造了一個光輝亮麗杜麗娘,她百折不撓,堅定不渝,不畏艱難險阻。在她身上,我們同時看到了顯祖對人性光輝信念,看到心性之學“赤子良知”如何綻放在春光明媚想像世界。顯祖一生所堅守人格尊嚴,抵拒濁世污染“掩門自貞”,捍衛真理、不畏 強權抗疏行動,以及挂冠求去、歸隱田園,都與杜麗娘“情之至”一脈相通。
  長期以來,婦女是最受《牡丹亭》感染讀者與觀衆。杜麗娘世間處境,展現了明清婦女共同經歷心理挫折及對人生幸福憧憬。她令明清閨閣中人感動,不但因為她吐露了內心情懷與對幸福憧憬,還敢於起而行,走入夢世界,去追求夢中情人,去實現她對幸福與快樂嚮往。夢醒之後,她並不甘心放棄理想,還要去“尋夢”,還把自己生命投入理想愛情追索,為“情”而死,而且“雖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終能因情癡而衝破生死界限,還魂復生,實現了理想幸福,與夢中情人結合。
  對明清婦女來說,杜麗娘還魂情節當然是不實際,無法模仿。但杜麗娘執著與百折不撓信念,卻是當時婦女內心嚮往最鮮亮榜樣。社會環境不容納,道德規範不允許,但婦女內心世界裏,幸福想像卻可以翺翔,可以像湯顯祖筆下杜麗娘那樣去經歷美好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無法得到,或許,還有來生吧?
  湯顯祖在塑造杜麗娘角色時,除了考慮到當時婦女社會處境,還想到自己一生所處時代睏境。現實中有太多壓製與桎梏,有太多悲慘與不平,衹有通過意識拓展,通過想像世界裏追求,才能在夢中實現理想幸福。這是不是緣木求魚,這是不是自相矛盾?這到底是不是完全虛幻與自欺?還是在真幻之間追索一條未來道路?湯顯祖在《牡丹亭還魂記題詞》中,這樣說過:“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藝術理想,使他看到了青春亮麗未來,為了築一條路,他寫了《牡丹亭》。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中國的莎士比亞湯顯祖時代與文化變遷湯顯祖人生的啓示《牡丹亭》文化啓示
“夢中之愛”亦奇亦真情與理的悲劇性衝突追尋真愛的戲劇張力“牡丹亭意象”乃傑出創造
從五十五折到二十七折古老劇種的青春傳承現代劇場的古典精神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産
捕捉愛情神話春影(1)捕捉愛情神話春影(2)捕捉愛情神話春影(3)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