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时政 》 美國的本質 》
第4節:實質宗教化的國傢(1)
於歌 Yu Ge
第一章 美國是一個表面世俗化,但實質非常宗教化的國傢
我知道,上帝更喜歡你們。(1)
——毛澤東與基辛格的談話
世界上沒有國傢像美國那樣,基督教對人的心靈保持如此巨大的影響。(2)
——法國著名作傢政治傢托剋維爾
一、美國是一個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很世俗化的國傢
一般人在看待美國時,都把它看作是非常世俗化的國傢。
所謂的世俗化,是指國傢在政治、經濟社會以及人們心理上已經擺脫了宗教影響或束縛的狀態,主要表現為:
1,政治與宗教的分離。
政府不得參與宗教活動,國傢公務人員的公務活動不得受宗教的影響。表現在立法上,就是法律規定,國傢不立某種宗教為國教,政府不得偏襢或迫害任何一種合法的宗教。
2,公民的絶對的信仰自由。
政府不得幹預公民的信仰自由。
3,社會生活不受宗教的清規戒律的束縛。
比如人們生活追求奢侈豪華、追逐物質利益等等。
從表面上看起來,美國的國傢和社會確實有以上的特徵。
在美國,儘管有一些宗教團體仍然主張建立政教合一的社會,甚至對美國國民意識的形成産生過重大影響的清教徒思想也有政教合一的傾嚮。但是,在法律和社會制度上,美國是個政教分離的國傢,而且從立國以來就是如此。
美國憲法禁止政府設定某種宗教為國教,禁止政府干涉或參與宗教活動。國傢公務員無論有怎樣的狂熱的宗教信仰,都不能以公職身份參加宗教活動;公務員的宗教活動衹能以私人身份,並且是在公務時間之外。這體現着政教分離的原則。
美國的這種特點與日本形成了對比。在日本,首相經常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並且法院都裁定為不違法(近期日本終於有法院裁定小泉的公職參拜屬於違憲行為),這實際上不符合政教分離精神。從美國的標準來看,如果首相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無疑是違背了近代國傢政教分離的原則,但如果以個人身份,就衹能說是個人價值觀的問題。
在美國,無論你是天主教徒、還是基督教徒、佛教徒或者伊斯蘭教徒或某種新興宗教的信仰者等等,國傢都保護你不受任何來自政府或者民間的宗教迫害。這體現着信仰自由的原則。
美國每年都會有各種不同的帶有明顯邪教性質的宗教出現,一些在本國受到取締的邪教往往最後跑到美國去尋求庇護和發展,這是因為宗教自由是美國憲法規定的公民最基本的權利,而美國國傢與社會普遍尊重這種權利的緣故。美國對一些邪教的鎮壓,理由也衹能是他們違背了具體的世俗的法律,如果不構成違法,即便是其有許多違背公德或主流意識形態的行為,政府衹有聽之任之,奈何不得。
美國人狂熱地追求財富,追求舒適豪華的物質生活,也讓人們認為美國是一個非常世俗化國傢。
美國主流人群追求生活的舒適和豪奢,生活的富裕也讓別國百姓羨慕嚮往。中産階級的富裕的生活一直引導世界工業化國傢的消費潮流,並不斷地將消費推嚮一個新的高水平。美國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可以與過去皇室貴族的氣派相比擬。
美國人崇尚經濟成功。美國式的英雄是白手起傢一代聚集億萬財富的英雄,而不是靠祖傳財富生活的富人。比爾?蓋茨的財富總和並不一定是美國首富,但他是白手起傢,完全靠自己的個人奮鬥獲得了巨大財富,所以成了美國文化中的英雄的代表。
美國人對財富的追求和崇尚,以及對奢侈的物質的毫無愧疚的享受,似乎是衹有在極端世俗化的國傢纔可能出現的現象。一般註重意識形態的國傢或宗教性國傢都鄙視物質享受,或者將追求物質當作是罪惡。社會主義初期的蘇聯與中國的共産黨人,以及現在伊斯蘭世界的宗教領袖們都將追求物質享受當作是惡行,早期的歐洲清教徒的行為的一個很大特點就是禁欲主義,天主教徒則將禁欲刻苦修行甚至對自身的摧殘當作通嚮天國的必由之路。美國人的物欲主義態度似乎與這些宗教精神相背悖,衹有世俗化到拜金主義盛行的國傢纔會出現與美國相類似的物質主義態度。
政教分離、信仰自由、以及生活的奢侈和對物質的追求等等,使得一般人們都認為:美國是一個極端世俗化的社會,美國文化的主流是世俗主義、現世享樂主義,真正的宗教信仰在美國已經衰落,基督教在美國僅僅是一種傳統習俗,是由來於基督教文明的生活習慣,有些宗教活動,如各種基督教節日等等甚至在美國已經演化為娛樂。
二、但實質上,美國是一個非常宗教化的國傢
但其實,這種看法是一種誤解,被美國的表面現象所迷惑,沒有看到美國的社會和國傢的實質。實際上,美國是一個非常宗教化的國傢,基督新教在國傢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國民心理上起着關鍵的主導作用。
依據美國蓋洛普的調查,在美國,有95%的人“信仰上帝”,(3)其中,86%為基督徒,基督教徒中,60%的人為新教徒,28%的人為天主教徒,10%為東正教。其餘信仰猶太教或伊斯蘭教。(4)成年人中,70%的人從屬某個教堂(5)。
這幾個反映國民信教程度的數據,美國在全世界主要國傢居最高。其中可以看出,基督教占絶對的優勢,其主體又為新教。
據美聯社調查,美國人花在宗教上的時間和金錢,遠比化在體育娛樂上的時間和金錢要多得多。例如,1990年,美國人觀看各種體育比賽的人數3.88億人次,而出席宗教活動的人數則為52億人次,比看比賽的總人次多出13倍;1992年捐給宗教事業的資金總額為567億美元,而棒球、橄欖球、籃球三大聯賽的總收入衹為40億美元,兩者相差14倍。(6)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出版社 |
|
|
| 第1節:序論(1) | 第2節:序論(2) | 第3節:序論(3) | | 第4節:實質宗教化的國傢(1) | 第5節:實質宗教化的國傢(2) | 第6節:實質宗教化的國傢(3) | | 第7節:實質宗教化的國傢(4) | 第8節:實質宗教化的國傢(5) | 第9節:外交追求意識形態目標(1) | | 第10節:外交追求意識形態目標(2) | 第11節:外交追求意識形態目標(3) | 第12節:外交追求意識形態目標(4) | | 第13節:美國的對華外交(1) | 第14節:美國的對華外交(2) | 第15節:美國的對華外交(3) | | 第16節:美國的對華外交(4) | 第17節:美國的對華外交(5) | 第18節:中美關係的未來演變(1) | | 第19節:中美關係的未來演變(2) | 第20節:中美關係的未來演變(3) | 第21節:中美關係的未來演變(4) | | 第22節:中美關係的未來演變(5) | 第23節:中美關係的未來演變(6) | 第24節:中美關係的未來演變(7) | |
| 第 I [II]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