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类 論語新解——思與行   》      何新 He Xin

  1
  《論語》是孔子生前與門人以及門人間的對話和言論匯編。《詩·毛傳》雲:“論難曰語。”《漢書·藝文志》謂:“《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1}
  《論語》即孔子與弟子的討論語錄。《論語》一書,似淺實深。該書以語錄或對話體的形式,會聚了孔子關於政治、文化、歷史、人生、哲學、宗教等問題的重要觀點。其中對於“禮”、“德”、“仁”、“孝”的論點,後來成為兩千年中國政治倫理與社會倫理的基石。
  《論語》使人驚訝的,不僅是孔子所追求的仁善人格的崇高性,而且是其中所闡述的價值觀念的超越時代性。
  關於《論語》一書的編撰者,並非成於一人。《經典釋文·敘錄》引鄭玄說,《論語》是“仲弓、子遊、子夏等撰”。
  緯書《論語崇爵讖》謂《論語》乃子夏等六十四人會撰。
  夏曾佑謂:“七十子之儔,匯集夫子所言,以為《論語》。”“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凡二十篇。”
  據《漢書·藝文志》記,西漢時曾流傳三種《論語》,篇數有所不同,即“魯論”二十篇,“齊論”二十二篇,“古論”二十一篇。
  2
  孔子始傳五經,其死之後,弟子散諸四方而傳其學。其大脈絡則有三:齊稷下之學②、魯闕裏之學、魏西河之學。“齊論”為子張、荀子所傳。“魯論”為思孟所傳。“古論”即魏趙西河之學,則為卜商子夏所傳。三種《論語》傳承有自,在西漢時文學興盛,故以傳習“魯論”、“齊論”者居多。
  西漢末期安昌侯張禹以“魯論”為主,采擇“齊論”,匯纂而成新版本《張侯論語》,即今本《論語》。
  鄭玄以《張侯論語》為底本,作《論語註》,遂成為東漢以後《論語》的通行本。
  今本《論語》存20篇,計一萬二千七百餘字。每篇取篇首二或三字為篇名。
  在歷代註本中,除鄭玄註本外,較為重要的還有魏何晏《論語集解》,宋邢昺《論語註疏》,南宋朱熹《論語集註》,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近人楊樹達的《論語疏證》。猶以近人程樹德的《論語集釋》采輯宏富,用功尤勤。
  3
  20世紀中期楊伯峻所譯之現代語體《論語》較為著名。80年代以來,效顰者頗多。楊氏雖承近世大儒楊樹達之傢學,但於訓詁學卻未精,故其書中誤解、失解、誤讀以至誤斷之句頗見其多。
  在儒傢之經典中,《論語》似是最易讀的一部。但有些難讀之點,兩千年以來一直仍是聚訟紛紜。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力求擇善而從。凡有未决,則斷以己意。試圖以此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詮釋譯本和既簡明而又較博瞻的考註。
  何新
  2002年12月4日於滬上
  此書2003年初以《孔子論人生》之名第一次出版後,魯魚亥豕,存在不少失校及錯訛。因此作者作了重新審訂,註疏亦有增補。
  2005年5月4日修訂於海上
  {1}《千百眼》謂《論語》出閔子之手,文曰:“《論語》所記孔子與人問答,比及門弟子,皆斥其名,未有稱字者。雖顔、冉高弟,亦曰回、雍。至閔子獨雲子騫,終此書無指名。然則謂《論語》出於曾子、有子之門人,又安知不出於閔子之門人耶?觀所言閔子侍側之詞,與冉有、子貢、子路不同,亦可見矣。”
  ②齊貴族田常曾與孔子交往,好儒術,其執政齊國後曾重用孔子諸弟子如子貢、顔涿聚、宰我等。故田氏篡齊後,乃興起稷下之學,孟子、荀子都曾講學於稷下。荀子且三為稷下學主席祭酒。因而形成講述五經為主的齊派百傢之學。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資料來源】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編輯推薦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學而篇第一(1)學而篇第一(2)
學而篇第一(3)學而篇第一(4)為政篇第二(1)為政篇第二(2)為政篇第二(3)為政篇第二(4)
為政篇第二(5)八佾篇第三(1)八佾篇第三(2)八佾篇第三(3)八佾篇第三(4)八佾篇第三(5)
八佾篇第三(6)八佾篇第三(7)裏仁篇第四(1)裏仁篇第四(2)裏仁篇第四(3)裏仁篇第四(4)
第   I   [II]   [I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