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林建筑 》 揭秘曠世文物的傳奇內幕:《故宮》導演看臺北故宮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
周兵 Zhou Bing
一切諸法,緣會而生
郭長虹
僧肇《肇論》雲:“一切諸法,緣會而生。”蓋人生之遭際無常,覆合無端,執象而求,咫尺千裏,而越是不可知、不期然之事,往往會成為一人一事之莫大因緣。對此,你衹有歡喜贊嘆。
或許電視人更能理會得此理,世間諸實相,一切歸空幻,在光與影中看大千世界,無端多了一隻眼睛。
我與周兵從不相識,到相識、成為朋友、到合作者、到同門師兄弟、直到今晚坐在窗下,很榮幸地承命為他這部大作寫幾句話,其間很多事情都不期然地發生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也很快成為過去,謬托知己的話,周導演或不吾罪也。或許就個人而言,白駒過隙之後,一切皆如去歲湖上之風,痕跡和記憶衹在自己這裏,世界仍舊在,幹卿底事。
但我仍舊願意從周兵這個人開始說起。先不說這本書。孟子說過:“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不管是從一個負責任的介紹者的角度,還是“尚友”的角度,都應該先這樣做。
周兵是個文雅的人。
可能很多我們共同的朋友聽了這話會笑,覺得這個評價很突兀。我說的文雅是種氣象。由於我們很不幸地成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所以大傢都很忙,對於氣象的商量培養都沒時間做,所以有氣象的人不多,有文雅氣象的人就更少,每見到這種人我都覺得珍貴。要是一個人先天本性中自具有文雅氣象,那就彌足珍貴。文雅的周兵舉止和緩,吐屬清暢,這種性格讓他遇到了很多不期然而然的事。
周兵還是個有學問的人。
希望周兵自己聽到這個評價不要驚訝,孟子就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把我們丟失了的“心”找回來,是為學的第一要義,因此,當一個人心中有宗主、立世有實行、澤人以文化,那就是學問傢。紀錄片的拍攝者會涉足很多領域,當然最大的對象是人,周兵拍過《百年人物》,曾經很仔細地觀察過近代以來中國最精彩的人;拍過《東方之子》,對於當代名公,也不乏對面請益切磋的機緣;大人物,他拍《周恩來》;普通人,他對準地震中的受災者和救難者。更難能可貴的是,所有的工作經歷中積纍的文字、尤其是影像資料,他都做過很好的梳理和研究,他的這種研究絶不是漫無目的的知識纍積和工作總結,一份中國文化的影像志和影像述說,一直是他念茲在茲的目標。後來他把工作興趣逐漸轉移到歷史文獻類紀錄片的拍攝,和他自己的這個學術理想有關。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資料來源】金城出版社 |
|
|
名人推薦語 | 《臺北故宮》作者周兵簡介 | 序言:走進故宮 靠近平靜(白岩鬆)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1) | 序言:一切諸法,緣會而生(郭長虹)(2) | 《臺北故宮》自序(周兵) | 南遷避戰火 | 第一次遷移:從北平到上海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1)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2)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3)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4) | 第二次遷移: 三路轉運大後方(5) | 從大陸到臺灣(1) | 從大陸到臺灣(2) | 第三次遷移: 風雨中鼎輪 | 第四次遷移:倉皇海滬輪 |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1) | 第五次遷移:飄搖昆侖艦(2) | 馬衡的堅守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1) | 第六次遷移:白市驛機場(2)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1) | 第七次遷移:最後的飛離(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