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古董 》 馬未都說收藏:陶瓷篇(上) 》
文物的證據—馬鐙
馬未都 Ma Weidou
現在的影視作品當中,大量題材反映秦統一六國這個時期,比如張藝謀導演拍攝的《英雄》,陳凱歌導演拍攝的《刺秦》,都是反映戰國到秦這一時期的作品。我們看到電影當中淨是一些騎馬打仗的鏡頭,可這個時期的騎兵跟我們後來熟知的騎兵有很大差別。當時的騎兵沒法在馬上打仗,衹體現一種運行的速度。當時的騎兵基本上是騎着馬衝到你跟前,然後翻身下馬,倆人打起來。不是在馬上打仗,在馬上打不了仗。為什麽呢?因為當時沒有馬鐙。沒有馬鐙就在馬背上待不住,也使不上勁兒。除了沒有馬鐙,還少有馬鞍。秦代的馬很少有馬鞍,馬鞍是秦以後纔逐漸使用的。所以我們看《英雄》某些場景是對的,大部分都是步兵,排着陣往前衝,那是當時戰爭的一個場面,真正騎在馬上打仗是以後的事情。
我們可以用文物來說明這個事。今天能看到的秦兵馬俑,請註意看馬,馬身上沒有馬鐙,絶大多數也沒有馬鞍,但其他裝備是齊全的。再看唐代的三彩馬,既有鞍又有鐙,裝備齊全,非常清楚。
馬鐙大概是公元3世紀,差不多三國時期以後發明的,三國時期都不能證明有馬鐙。所以電視劇《三國演義》裏那種騎馬打仗的場面,說起來非常難過。我們猜想在古代,即便在馬上打仗,大概也是夾着腿,上身使不了勁兒。不是又要拍新版《三國演義》嗎?不知道導演會怎麽拍。
過去的騎兵古書上有記載,比如戰國時期趙武靈王鬍服騎射,當時的騎兵主要是一個快速部隊。馬並不是戰車,而是運輸車,它把人運到敵人跟前。在戰國到秦的戰爭場面中,馬車衝進敵人的一方,是要把方陣衝亂,並非一個殺人武器。到了三國以後,當真正的馬鐙發明,就導致戰爭變得非常殘酷:不用下馬就可以殺人了。
在全世界範圍內,所有的先進發明一般都是先用於軍事,所以馬鐙很快就傳到歐洲,歐洲管中國的馬鐙叫一個很奇特的名字:中國靴。過去歐洲騎兵的馬上也沒有馬鐙,兩條腿都夾酸了,根本就騎不住,所以馬鐙是可以徹底釋放戰鬥力的一件重要軍事裝備。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选集】百傢講壇 |
|
|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 甘肅彩陶 | 秦磚漢瓦 | 文物的證據—馬鐙 | 秦兵馬俑(1) | 秦始皇的貢獻 | 漢俑 | 市場上的陶俑 | 釉陶 | 唐三彩 | 唐人愛馬 | 唐三彩馬 | 陶與瓷的區別 | 瓷器的優勢 | 原始青瓷 | 三國兩晉南北朝 | 動物造型流行 | 虎子 | 唐朝盛世 | 南青北白 | 南青—越窯 | 北白—邢窯 | 長沙窯 魯山花瓷 | 法門寺秘色瓷 | |
| 第 I [II] [III] 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