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学 全能女孩李卿曦成才揭秘:发现孩子   》 第4节:第二章 快乐是童年第一课 没有什么比玩耍和游戏更重要      李卿曦 Li Qingxi

  第二章 快乐是童年第一课 没有什么比玩耍和游戏更重要
  说实话,限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我们没能读到多少关于育儿知识和婴幼儿早期教育的图书资料,也无法接受这方面的培训,可以说没有任何经验和先例可循,只能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按照孩子的习性、特点和具体需要,尤其是针对她的缺点和弱点,从点滴小事着手,慢慢摸索,用心积累,对孩子逐步加以引导,渐渐地教给她一些方法,启发她应该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去生活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将缺点变成优点和亮点。 有的家长对智力的理解相对片面,实际上是将“心”与“智”、“知”与“识”、“修养”与“能力”等等完全割裂甚至于对立起来了。他们往往过分看重早期的技能培训,却忽略了孩子天真、好奇、活泼、多动的天性。有些孩子很小就在家长的要求乃至于强迫下,过早地走上了人生的“单行道”,去学习文学、艺术、外语和数学等等,而且每天都被安排得满满的,没有足够的时间玩耍和娱乐,甚至来不及去看一眼周围的草木虫鱼,长此以往,精神必然越来越低迷,眼界和心胸都只能越来越小。这样的教育未免太单一和乏味了,对孩子心理的正常发育,品格与个性的培养以及知识面的拓展与积累等,都极为不利。让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长大,不仅做父母的常常会觉得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孩子日后回想起来,也难免会深感遗憾。 我们对曦曦的教育,基本上没有功利性,自始至终都比较自然,几乎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事情,既没有特定的目标,也没有任何量化的标准,而且从不向孩子施加压力。特别是幼教阶段,在我们眼里,没有比孩子的玩耍和游戏更重要的了。相形之下,学习完全是调剂和补充,实际上也都被娱乐化了,或者说学习本身也已经成为一种娱乐。那个时候,我们从来不去在意她能认识多少个字、能背多少首古诗、会算多少道习题,我们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要让曦曦快乐。 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快乐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有心,快乐就是无所不在的。只要用心去体会,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也能让你感到莫大的愉悦。 记得在曦曦三到五岁之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早晨起床后妈妈给她穿套衫,她总是很兴奋,说是要变魔术了。开始妈妈还搞不清是怎么回事,后来才终于明白,所谓“变魔术”,其实就是把一件套衫“变”成了李卿曦。这样一来,早上穿衣服竟然成了一件新奇而有趣的事情,让母女之间充满温馨与默契,使得每个早上都很愉快。所以后来每次把衣服套在她头上时,妈妈就总要大声说:“开始变魔术了!”套好了,就说:“呀!变出了个漂亮姑娘!”也许是因为自己的“创意”得到大人尊重的缘故,孩子每次都非常开心,总是被逗得哈哈大笑。 曦曦上幼儿园后,幼儿园老师常常会教他们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她每天晚上都要煞有介事地转教给妈妈。于是,俩人就在家里的地毯上“练功”,其实就是扭在一起打滚、嬉笑、瞎闹,母女俩一同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跟自己年幼的孩子在一起,就像是在一张白纸上作画,每一笔都是新鲜的,艳丽的。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新鲜而有趣,都是生命的奇迹。当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当她第一次开口喊爸爸妈妈的时候,当她有了一个小小的发现或是简单的想法要跟你诉说的时候,当她学会去做某件事情甚至于具备了某种能力的时候,那种欣慰和惊喜的感觉,就是给父母的最大奖赏,也只有做父母的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我们认为,对自己的孩子,哪怕是一个非常幼小的生命,仅有关心与呵护是不够的,还应自觉给予一份理解和尊重。所以,在曦曦面前,我们一方面绝不滥用家长的权威,把自己的观点和意志强加给孩子;另一方面,是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从不把与她有关的事情看成是负担和累赘,对她的一切,包括缺点在内,都会坦然接受——因为她是我们唯一的孩子,这辈子,我们注定要相依为命,休戚与共。 也许正是这一点,给孩子也给我们自己创造了充足的空间:在曦曦从两岁到上学前的那几年里,我们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一同生活、一同成长,尽享天伦之乐。对我们来说,育儿的过程,就是娱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未有过操劳和疲惫的感觉,所得到的快乐一点都不亚于孩子。 及早培养“内在的能力” 随着曦曦的身体一天天好起来,渐渐的,我们对她也开始有点想法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包括智力和能力的启蒙,也被提上了我们家的育儿日程。大概跟所有的家庭一样,在这方面,我们所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具就是儿童玩具。 曦曦小时候的玩具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可以拼装的,如积木、七巧板;另一种是观赏和娱乐性的,如汽车和布娃娃。那时候比较流行的儿童玩具,只要是曦曦喜欢的,或者我们感觉对孩子有益的,我们一般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但也不是样样都买,像刀和枪之类就很少买,总共就只买过两把枪,都是能发声的那种,目的也是为了锻炼孩子的听觉。 曦曦七八个月的时候,根据她腿部有力的特点,我们开始教她学习骑儿童车,着重在促进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同时,锻炼肢体的协调性。同时,有意识地给她买一些带声音的、或是色彩鲜艳的玩具,用来刺激她的视力和听力。我们经常在那辆五颜六色的学步车上,特意放些各种各样的玩具或摆设,吸引孩子的注意。在语言方面,我们只要一有机会就会跟孩子说话,一遍又一遍地向她描述眼前和身边的事物,基本上是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并不刻意地要求她一定要听得懂、记得住。很多时候我们与其说是要教她,不如说是在逗她、跟她一起玩。 卢梭曾说:“对5到12岁的儿童,应进行感官训练,让儿童多摸、多看、多嗅,多接触外界事物,最好利用自然界的种种问题,使儿童学习有关轻重、大小、长短、远近等方面的知识,切忌进行知识和道德方面的灌输教育。”对他的观点,我们非常赞同,而且很早就开始照此实行了。 大约一岁左右,曦曦开始有了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清楚地说一些日常短语了。到一岁零两个月左右,又学会了走路。从那时起,我们陆续买了很多幼儿读物,有儿歌、连环画、彩版书、幼儿故事等,让她去看,并不断念给她听,也不管她能不能听懂。一段故事往往重复地念,时间或长或短。曦曦从一开始就对此明显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我们念的东西她会一直听下去,注意力比较集中。特别让人惊奇的是,我们教她的很多东西,过一段时间之后,她都能说出来,她会咿咿呀呀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们开始以为她已经能够认字了,后来发现她其实认识的是那些画,内容包括家具、动物和花草什么的,都是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界里的东西,即使打乱了次序她也还是知道。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没想到要教她认字和写字。虽然有时也会写几个放在那里,让她模仿,可她究竟写了没有、是怎么写的、写得对不对,我们却根本不去管她,也丝毫没有留意。当时脑子里好像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意识。但我们会有意识地给她灌输一些东西,每天都要念些东西给她听,让她跟着念,念的最多的是《唐诗三百首》,结果真是难以置信,后来我们发现有很多首诗她居然都能完整并准确地背下来。这一点,正如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在《神童作坊》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一个人,从他诞生那天起,他所接触的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就不断刺激着、培养着他。在反复接受各种资讯的过程里,这些资讯就会沉积在他的内心深处,慢慢影响他,形成他的内在的能力。”中国有句老话说,“有心栽花花不红,无心插柳柳成荫”,看来真的是一点儿都不假。 那时候,曦曦经常把书撕得稀烂,几乎每一本书都被她翻得乱糟糟的,真的是把书都“吃”进去了,但我们从来都不去管她,觉得她的样子特别可爱,所以随便她怎么折腾都可以。后来我们在报上看到有个专家写的文章,大致说小孩子撕书就等于是看书,或者说是通过撕书的方式来看书。看来,我们无意中又做对了。 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一直不心疼东西。不管是书本、器皿也好,玩具、家具也罢,搞烂了也没什么,没说要让她轻拿轻放什么的,她完全可以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她有时不小心打烂了东西,不管那东西有多贵重,我们都不会去说她,更不曾打过她,就连一次都没有。比如在她打破饭碗以后,我们只是提醒她要注意,不要踩到,不要把手割破。在这一点上,我们家规矩可能不太好,没有让孩子从小树立爱惜财物、勤俭节约的观念,不过我们的孩子小时候真的是很乖,从不故意去破坏、糟蹋东西,更不会去动别人的东西。 曦曦快两岁时就已经很漂亮了。记得有一次我们回内江去看她,快到奶奶家时,远远地看到一个小女孩,那么漂亮,那么可爱,我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想:“那是我们的女儿吗?多美啊!”过了一会儿,孩子摇摇晃晃地走过来喊爸爸妈妈,我们当时的感觉真是喜出望外。 说到这儿,不由得想起了一则小小的插曲。曦曦三岁那年,峨眉电影制片厂在拍一个化妆品的广告时,去她所在的幼儿园物色一个合适的小演员。他们觉得曦曦漂亮、可爱、很有表现力,非常适合那个角色,就把她找去了,事后还特意送给她一个洋娃娃作为奖品。对自己第一次的劳动所得,曦曦一直非常爱惜,到现在都舍不得丢掉。 眼看孩子一天天长大了,懂事了,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一天比一天强了,奶奶那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就越发显得简单而落后了。考虑到老人带小孩容易迁就和溺爱,对孩子的发展不利,而且我们也确实在曦曦身上发现了一些不好的地方,在孩子快到两岁的时候,就把她接了回来。 当年,我们把一个先天不足、非常弱小、早晚哭闹的孩子交给了老人,近一年半以后,老人还给我们一个健康、漂亮、聪明而又可爱的曦曦。真是要特别特别感谢孩子的奶奶。 选择一个好幼儿园是天大的事 曦曦两岁半的时候,我们把她送进了由粮食局主办的附属幼儿园。 入园的第一天,孩子没哭也没闹,有点傻乎乎的,可能是换了个环境,感觉比较新鲜,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吧!但第二天就不干了,说幼儿园不好玩,不愿意去了,哭得特别伤心,让做父母的心里特别难受。然而,一个两岁多的孩子,还听不懂什么道理,大人也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去哄上一哄。那天,我们好说歹说,费了半天事总算又把她送了进去。后来,孩子渐渐待习惯了也就好了。 不过,孩子的话倒也真没说错,那家幼儿园确实是一点都“不好玩”:条件非常简陋,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设施,也没有专业的师资,相关人员大都是跟随局里的干部职工一起,从全省各地、市、县调来的家属。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入托,其实只是解决了她的安全和生活问题,至于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什么的就完全谈不上了。而且,当时大家还都没有什么“幼教”的观念,觉得那不过就是“看个孩子”,能让孩子们有个地方待着、不到处乱跑,让家长没有后顾之忧、能安心上班也就够了。 对于今天的许多家庭来说,孩子入托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极其深远的影响。可我们那时候却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意识,那时候,市内也有好一点的幼儿园,找关系也能进得去,我们也不是没想到过这一点,但可惜它们都离家太远了,接和送都很不方便。结果,我们就糊里糊涂、随随便便地把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给办坏了。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反过来也是一样。这家幼儿园纵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还是有个很大的好处,甚至是其他任何一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那就是人员比较单纯——老师和小孩都是本系统、本单位的,把孩子放在这里,不至于像在社会上一般的托幼机构里那样,容易沾染某些不良习气,所以相对而言比较让人放心。还有,一直以来,我们家曦曦有一点很不好,从吃奶的时候起,吃了就要吐,后来吃饭吃快了、吃多了,也照样要吐,因此发育总是不好。在幼儿园也是这样,她吃饭特别慢,每次都比别的孩子明显慢很多。在这一点上,负责保育的老师总是格外宽容,给了孩子很多相对特殊、也是必要的照顾,让她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健康状况。 后来这家幼儿园在曦曦上了两年左右的时候垮掉了。我们只好把她转到了对面一家街道办的幼儿园里。那里的条件也不行,但在教育上要好一些,至少老师当中有一个是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 世间的事情,正如前人所说的那样,“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说起来,在孩子入托的事情上,我们也确实有那么一点点遗憾,但总的来说问题也不是很大,因为那毕竟是件无奈的事情,跟生命中许许多多的经历一样,没有“马后炮”可放,既经不起假设,也无法去逆转。更何况,凭我们对人与社会的理解而言,人生一世,最重要的不是事事圆满、一贯正确,而是能够并善于在不足和失误中找到弥补和矫正的方法,变失意为如意。事实证明,在这一点上,我们和孩子都做得很好。 “幼教”不足“家教”补 事实证明,孩子“幼教”不足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适当的“家教”来加以弥补和解决。 针对曦曦所在幼儿园教育水平较差的实情,我们很自然地、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加重了家庭教育的分量。同时根据小孩子好奇心强、可塑性大的特点,采取了一些既生动有趣、又简单易行的方式和手段,尽量让她多接触一些有益的东西,目的就是要把她在幼儿园得不到的东西尽可能多地还给她,帮助她健康快乐地成长。 细算下来,孩子每天待在幼儿园里的时间其实也不算很长。那时候,妈妈因为离单位较远,每天都得早起上班,所以早上都是妈妈去送孩子进园。晚上,爸爸下班后再把孩子接回来。我们每天都有较为充足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 在家里,不管各自手头有多少事情,我们至少要抽出一个人来陪孩子,教她看图、猜谜语,给她读书、讲故事,或者跟她一起玩耍,逐步提高她对各种知识的兴趣,并努力通过这些将她的好奇心逐渐引向求知欲。一段时间之后,曦曦果然对以上“玩法”兴趣大增,很快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每次都是一回家就缠着大人给她读书、讲故事,而且往往一听就是一两个小时。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对儿童读物的选择也跟着一点点升级了,内容从过去的以字、词、画为主,渐渐过渡为图文并茂,但文字量相对较大、浅显易懂又适合她年龄的东西。像童话、儿歌、神话、古诗、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动植物知识等,开始仍是不断读给她听,后来则让她自己看。至于她能懂多少、能记住多少,我们依旧不去在意,从来都没有刻意地要求她一定要学到多少东西。而且,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不会去干涉、更不会去包办她的阅读与理解。等她稍大一点,感觉她的理解力明显增强了,我们又引导她去看一些像连环画之类的低幼读物,让她在阅读上渐渐摆脱对大人的依赖,同时默默地观察这些做法的效果,耐心地等待她提出问题——那是兴趣进一步提高的标志,也是求知和思想的开始。 一次,曦曦拿了一幅古诗里的插图去问爸爸,说她看不懂那画是什么意思。爸爸结合那首诗的意境,大致给她讲了一下,告诉她那幅画表现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画,同时鼓励她按照大人讲述的方法举一反三,自己去发现、思考和分析类似的问题。久而久之,曦曦看得越来越多,想得越来越多,思考和判断能力提高很快,到现在她看画的能力一直都非常强。 那几年里,从我们周围的孩子那里不时传来这样的“喜讯”:谁谁认识多少字了,谁谁又能背多少首古诗了。对此,我们始终不以为然,也丝毫不为所动。在知识量的积累上,我们对曦曦始终没有任何要求。这不是说我们不在意教育和学习的结果,而是我们对“结果”的理解不同,要求也不同。我们所看重的是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掌握知识的方法与能力,这些才是活生生的、广大而有效的知识,是一个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所需要的,并且能够让他终身受益的东西。 后来,我们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早期教育不是知识教育》的短文,文章比较透彻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早期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早期实行的教育,或者说是学前教育,但并不等于知识教育。现在,早期教育越来越普遍,但不少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的家长还是存在着这样的误区。 在美国拍摄的《幼儿启蒙》一片中,讲述了一个实例:一对外国的父母为了使孩子变得更聪明,提早开发孩子的智力。他们利用“温室养育”的方法,让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几个月就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知识教育。结果这名孩子到了十几岁时,已经完全忘记了小时候学过的东西。 美国纽约婴幼儿健康专家康辛?威尔逊认为,在孩子发展的重要时期,机械性地反复学习只会让孩子产生厌倦。所谓“三岁定终身”并不准确。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孩子是以游戏为生命,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获得充分、健康的发展。 身为父母,不能为了塑造一个“天才儿童”而犯拔苗助长的错误。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放手让孩子游戏,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 总的来说,从曦曦的幼儿阶段开始,我们教给她的书本上的东西其实非常有限,但就是这很少的一部分,在她后来的学习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中比较成功的一点在于:及早培养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让她从小就喜欢上了读书,并且在阅读的过程中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到后来,曦曦的兴趣和爱好越来越广泛,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她始终能够静下心来读书、学习,或者埋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单能让你注意力越来越集中,而且能够为你指引努力的方向,在困惑与迷茫中让你自觉地坚持到底,最终给你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现在想来,曦曦对天文、机械、神话、生死、游戏、神秘现象、远古文明的兴趣,都是在很小的时候养成的,对她后来的学业和生活也都帮助很大,有些东西甚至对她的一生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她现在仍然全都喜欢,而她立志从事的计算机编程、游戏设计等等,都跟她最初的兴趣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所有这些,家长在完成启发和引导的使命之后,就再也不必为此费心了。当然,“完成使命”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撒手不管、完全放任自流了,一旦发现问题,就必须及时加以纠正,甚至是坚决果断、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压和“扼杀”,比如她对天文、生死问题的兴趣,就是在刚刚萌芽的时候便被我们“扼杀”掉了,虽然最终的结果表明,迄今为止她一刻都不曾放弃过,不过是把它们克制和压抑住了。 从曦曦18年来的经历看,人的兴趣真的是非常非常神奇:它在你心里悄悄播下那么多的种子,然后又会尽心尽力地帮助它们发芽,促使它们生长,直至长成参天大树。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兴趣昭示未来,同时成就一切。这方面的事情,接下来我们还会一一讲到。 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 伴随孩子的成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总结之后,我们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即: 兴趣优先,能力至上;不定标准,不给压力。从小引导,全面培养;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我们的方法,基本上是以自然教育为主。从表面上看,很有点“清静无为”的味道,但在实际上,倒不如说比较“中庸”来得更为恰当——按照我们的理解,所谓“中庸”,其实就是适度、适中,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取法“中庸”是个值得潜心思考并且努力坚持的趋向。在这方面,有些家长却动不动就会走向极端:要么偏于溺爱,全然放任,把好好的孩子惯成了某种怪物甚至是废物;要么求全责备,一味强制,甚至于从小就让孩子从棍棒底下讨出身。前一种做法的弊端,可谓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后面的一种,却往往由于比较简单省事,又总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蒙蔽性和吸引力,以至于被相当一部分家长视为教子成才的不二法门。且不论这种教育的最终效果如何,单是粗暴而机械地对待一个鲜活、身心发育都比较正常、能够独立思考的小生命,就算那是自己的孩子,这本身便不足取。 热衷于强制性教育的家长,究其原因,都是片面地强调了孩子是受教育的一方,却没能将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忽略或忘记了他们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体。孩子日后能否成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愿意、喜欢并善于学习,是否从小养成自觉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在教育、培养孩子的问题上,我们感觉有些家长是急于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行转嫁到孩子身上,甚至是想假借孩子之手挽回自己的失败,也有一些是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人为地放大了孩子的缺点,却始终找不到帮助他们改进的正确方法,只能诉诸强制甚至于打骂。 结合几十年来发生在身边的事例,我们发现:出自棍棒之下的“孝子”,由于长期处于被动的之中,养成了逆来顺受、得过且过的习性,即使能够学有专长,身上却难免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缺陷,要么生性懦弱、懒散、没有个性可言;要么性格孤僻、乖戾、容易偏激和逆反,难以沟通与合作。这样的人生,很难说是幸福的。相反,那些自主意识比较强的孩子,纵然一时不顺,甚至长期处于逆境,却总会有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理想的一天。 在我们看来,望子成龙,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本来无可厚非,也完全可以理解,但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做父母的应该始终牢记:不管你喜不喜欢,所谓教育,本身就是个漫长的过程,要想取得任何令人满意的结果,都只能靠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 一篇来自网上的短讯更验证了我们的想法: 几年前常州市妇联对有在校生的700户家庭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的孩子“最不喜欢的人”是自己的父母。当时有关专家认为这些孩子绝不是全盘否定父母,只是不喜欢父母的某些教育方法。 专家表示,归纳起来,学生不喜欢家长采用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对孩子采取命令式教育,唠叨,指责,打、骂、体罚;爱得过分,爱得过细等等。过多的爱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建议家长从以下五点入手改变:变命令式的教育为民主型商量,寻找新话题。那些已经唠叨了上千次的话题,尽可能避开;孩子遇到挫折或考试失误时,我们要帮助他找到战胜困难的办法,订出提高成绩的措施,这是孩子最需要的;勇于向孩子认错;去掉多余的爱。家长可以和孩子一同商量,哪些爱是他们不愿意接受的,家长要减掉这部分多余的爱。 对这里面的是非与缘由,我们不甚明了,也无意过多评判,只是明确感觉上面所列举的这两种态度都不适合我们家的情况,对孩子的素质培养和今后的发展都是有害无益,是必须从一开始就不断提醒自己,应当尽力加以避免的。 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培养生活能力 在曦曦5岁以前,我们一直没有刻意地安排她接受任何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按专业的说法,就是没有对她进行什么技能性的教育,只是不断地寻找机会、创造条件,让她接触各种各样的东西,刺激她、吸引她、培养她的生活情趣和对外界的兴趣。 后来,我们在铃木镇一的书中读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培养孩子的第一步是从他们的内心开始,这是我始终坚持不变的准则。我曾反复强调,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教会孩子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面对生活、挑战自我的能力。”他的话与我们当初的做法真是不谋而合。 在那个阶段,我们只想让她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让她在玩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学习、接受各种各样的东西,包括学习古诗、读书、绘画、打电子游戏以及后来的学习电子琴等,主要目的无一不是为了好玩。虽然单就某一阶段看,有些东西一点都不实用,但种种奇特的功效却每每在孩子的升学、定向、择业和人生规划等关键时刻凸显出来,有的甚至会发展、演变为毕生的事业或努力方向。比如,曦曦对电子游戏的爱好,就是始于她五岁那年爸爸偶然买回的一台“手掌机”,当时我们谁都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在某些家长眼里纯粹是浪费金钱、糟蹋时间的东西,竟然会跟孩子的一生结下了不解之缘,就像一根神奇的连接线,自然而然地串起了她十多年来对于神话、历史、宗教和神秘现象的兴趣,让她得以在计算机工程学的领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曦曦后来回忆说,虽然她小时候,特别是小学三年级以后,妈妈管得比较严,但她的整个幼儿期总的来说还是比较自然、单纯而又快乐的,有些别的孩子很难得到的自由和快乐,她都有。这是因为在那几年里,我们从来都不去强制她做任何感觉吃力和压抑的事情——除了道德和司法方面的有关规定以外。 卢梭在他的《爱弥尔》中写道:“教育应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按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分阶段进行。” 对这一论断,我们非常赞成。我们认为,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必然有其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人生乐趣,做家长的首先应该在着眼于孩子的一生、充分了解并尊重其可塑性的前提下,根据孩子当时的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引导而不是强制他们确定不同的生活、学习方式,最好是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让这种方式得以自然而然地延续。同时还要注意观察,沉着应变,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采取措施,给予必要的干预。 我们认为,在孩子各个不同的年龄段,有些目标可以定,但最好是定得模糊、长远一点,要给孩子留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有些东西可以超前学习,但一定不能超出太多,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还可能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伤害;同样,在教育的内容和方向上也可以有所侧重,但一定要照顾到孩子的天性,找到符合孩子性格特点的方法,让方法为育儿服务而不是恰好相反,像《韩非子》中那个“宁信度,而无自信”的郑人那样,做出削足适履的傻事。俗语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质朴的话语里面隐藏着颠扑不破的真理。 大约在曦曦三四岁的时候,当发现孩子具备了一定的行为能力之后,我们便开始着手培养她的动手能力。同当时进行的其他各项教育一样,一切仍然是跟着感觉走,既没有既定的目标,也没有任何具体的方案,所采用的“教具”仍然是她喜欢的玩具,目的也仍然是让孩子快乐。 那时候,我们经常会有意识地买一些可以自己动手拼装的智力玩具给她,往往是一件刚刚玩熟,紧接着另一件又递到了她的手上,让孩子总能接触到新奇的东西,始终保持比较浓厚的兴趣,而不至于过快地产生腻烦心理。为了小孩的安全起见,我们在购买时,总是尽量选择那些比较轻柔的材质,比如塑料的和木头的。 这一类的玩具,曦曦玩过很多,而且差不多对每一件玩具,都玩得特别专注,特别开心,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她从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拼装之中,体验到了一种最基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吧?绝大多数玩具她都是上手就会,学得比较快,协调性也很好。碰到相对复杂的玩具,爸爸就会先去给她演示一下,一般学个两三次也就会了,偶尔出错,我们从来都不会去指责她,而是不断地表扬和鼓励她。记得她那时候拼装过一种火车轨道,体积很大,构件很多,有车站、月台、行人、树木、路桥和信号灯等等,每个构件都有其特定的位置,必须相互协调和照应,对拼装的要求很高,她却照样能够把它们安排得井井有条,显示了很强的动手能力。 在这件事情上,我们也有操之过急、让孩子感到吃力和难受的时候。有一次,爸爸买回来一台机车,是全钢的,比较贵重,结构非常复杂,需要上很多螺丝才能把各部分连接起来。那应该是八九岁的孩子玩的,有些动手能力差的大人都未必能够组装好。在教过几次之后,曦曦却仍然被卡在最简单的工序上,始终停滞不前,心情也因此变得越来越沉闷。我们这才意识到这对她来说真的是太超前了,超出了她的实际年龄很多。这样一来,游戏的性质也就变了,实际上已经变成对孩子的折磨了。我们一经发现不对,就跟孩子简单说明了原因,然后赶紧把玩具收了起来,到她上三年级以后才又拿给她玩。 通过这件事,我们深深体会到,在孩子的身心发育成熟以前,如果家长在教育和培养上急于求成,会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挫折感,让孩子处于一种非常焦虑、急躁而又沮丧的情绪之中,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利。长此以往,必然使他们的判断力和自信力遭受到难以估量的败坏,甚至可能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消除的障碍和阴影。 类似的错误,我们没有再犯过。 除了每天在家里玩一些小东西以外,每到周日,我们都会带孩子到公园或儿童游乐场去,让她接触一些大型的游乐设施,不管是收费或免费的,几乎每样东西都让她尝试一下,并且帮助她了解它们的功能、构造和机械原理。让她在玩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情趣,同时也不断地增强了智力。 对动手能力的培养,间接地使孩子养成了从全局和整体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了她很多实际的帮助,尤其是在她学会使用电脑和初中开设物理课之后,这一点的作用非常明显,使她的入门和提高都比较快。 亲近大自然这位“老师” 曦曦学会走路以后,妈妈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每天牵着她到处去散步,路上看到什么就会跟她讲什么,比如看到花和树,就会给她讲解它们的结构,枝、叶、干、根、花蕊还有果子,分别都有些什么样的功能。 后来,孩子上幼儿园了,妈妈更是每个礼拜都要带她出去,让她尽可能多地见识一些在幼儿园和家里都很难见到的事物。那时每周的休息日还只有一天,但我们没有一次是待在家里的。现在想起来真有几分好笑:在这件事情上,爸爸从来都像个“落后分子”,老是拖母女俩的后腿——他那个人生性爱静,一向不喜欢出门,情愿从早到晚都闷在家里,所以每次都得做很长时间的思想工作,才能说服他跟我们一起出去。几年下来,成都市的大小公园和周围景点我们差不多全都跑遍了,很多地方还去过不止一次。 在我们的影响下,曦曦从小就特别热爱大自然,喜欢动植物。所有的动物,除了蛇会让她觉得有点不舒服以外,其他的,无论大小和美丑,甚至包括老虎在内,她都会觉得非常可爱。 毫不夸张地说,对自然界的兴趣,给曦曦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她后来接受一些相关的理念,像生态的意识、环保的概念就非常自然,对她来说,那根本就是顺理成章、一拍即合的事情。一方面,由于她跟自然的接触从小就非常密切,另一方面也是她小时候童话看多了,“中毒”太深,再加上独生子女那种与生俱来的孤独感,所以到十多岁的时候,她仍然对自然界葆有特别强烈的好奇心,并且倾注了很深的感情。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她曾写下一篇这样的文字: 善良的妈妈发怒了 原来的地球森林成片, 鱼在清澈的河水中游, 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 鸟愉快地在空中飞行。 有了智慧的动物人类, 他们开始了刀耕火种, 绿油油的森林不见了, 漫漫的黄沙代替了它。 随着人类工业的发展, 他们开始建造造纸厂, 清粼粼的小河不见了, 发白的河水代替了它。 妈妈慷慨地献出矿物, 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 人类随便滥用化学品, 使善良的妈妈发怒了。 洪水爆发、气温反常, 海平面上升、沙尘暴, 森林大火、树木凋残, 这些都是妈妈的惩罚。 妈妈在生气地狂吼—— 人类,别再破坏了吧, 你们只有我一个地球, 可地球不能只有你们。 在曦曦看来,自然中的一切,包括一株草木、一只鸟和虫、一滴小雨点,甚至是那些完全无机的东西,也都是有生命、有知觉、有思想、有感情的,跟它们在一起,她的整个身心便会感到极大的愉悦。 对这一点,我们在欣慰之余,却又不得不吞下自己亲手种下的“苦果”。现在,我们有时甚至觉得她爱自然、爱动物比爱人类要多得多。比如,她现在养的那只黄猫,是高一的时候同学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从把它抱回家以后,她就开始悉心地照料它,待它比对我们要好得多。那只猫胆子很小,特别怕生,却常常把家里的很多东西都弄得乱七八糟,把沙发什么的全都抓得惨不忍睹,可曦曦照样觉得它很乖,容不得我们对它有丝毫的冒犯。难怪妈妈要忍不住抱怨:“在你眼里,那只猫才是最重要的,甚至比亲人、比父母还要重要!”对此,曦曦总是一笑了之。 在城市长大的小孩子,一般很少有机会看到养鸡、养猪之类的场景,至于像孔夫子所说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情况就更是非常普遍。在这方面,我们的孩子却从小就见多识广。当时,由于父母的家都在外地,孩子可以跟我们一起每年回一次内江,每四年回一趟湖南邵阳老家,这使得她视野就相对开阔,经历也比较丰富,有机会了解和比较城市与乡村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湖南老家,曦曦成天都跟左邻右舍、亲戚朋友的孩子们一起打松果、下河摸鱼、生火烤红薯、给池塘放水捞河蚌等等,闹得鸡飞狗跳、不亦乐乎,感觉上真的是完全融入了自然之中。 那时候的曦曦,天真可爱,鬼灵精怪,而且气质恬静,又不失活泼,真的是一个自然的女儿,很多时候又像是童话世界里的小精灵。她当时的模样,我们只要闭上眼睛就能真切地“看”到…… 曦曦5岁那年,参加过一次叫做“我爱大熊猫”大型主题活动,是跟很多小朋友一起,在闹市区内一段指定的公路上,蹲在地上集体作画。那是她第一次参加与环保有关的公益活动,自始至终她都表现得特别投入,好像稍一疏忽,大熊猫就会遭到灭顶之灾似的,那副认真劲儿,让我们难以忘怀。 适时干预,“扼杀”不切实际的梦想 正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曦曦又对天文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认真说起来,天文是女儿懂事以来的第一个爱好。后来,她曾明确地告诉我们:“我长大后要学天文。” 我们知道,曦曦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爱认死理的孩子,从不轻易表态,一旦打定主意要去做什么,就意味着她是认真的,而不是闹着玩的。 关于这个爱好的成因,据曦曦本人说可能是受了妈妈的影响。我们认为,也可能是她小时候神话故事看得太多了,进而便喜欢上了这些故事的主角——日月星辰。曦曦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她感叹:“月宫多漂亮啊!嫦娥多美啊!神仙多好啊!”对神话世界中的一切都特别神往——她现在不老说自己是“妖”吗?就是因为在她那个魔幻的世界里,妖是最底层的,而神仙则要高出很多。也许在潜意识里,她一直都在渴望着能不断地进升。看来在这方面,她或许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长不大的。 说到这儿,我们又想起了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冬天气温比较低的时候,人们呼出的一股股白汽清晰可见,这让她感到非常开心,总是接二连三地哈个不停,还说自己能吐仙气,已经变成了神仙。 大凡小孩子一般都很好奇,也特别喜欢幻想。在他们的心目中,虚幻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完全就是一回事情,不管是多么漫长、多么遥远的时间和空间,一个念头就可以跨越,即使是日月星辰,也都是很容易到达的地方。 有一次,妈妈带她出去散步,正是傍晚时分,天边的夕阳又红又大,颜色非常鲜艳,四周的晚霞也是非常漂亮。曦曦兴奋极了,大声嚷着说:“妈妈,我要去太阳那里玩,那个地方太漂亮了!” 妈妈告诉她:“那个地方我们根本去不了。你看看,太阳离我们多远啊!你怎么可能跑到那上面去呢?太阳的每一束光线,到我们这儿,中间都要隔着好多个光年呢!”然后就跟她解释光年是个什么概念,还特意告诉她,我们现在看到的光,都是几万甚至于几十万年以前的,所以可想而知,这种事情是目前的人力绝对无法做到的。 这样的事情,后来又发生过很多次。对此,妈妈也只能凭有限的知识尽量加以引导,她虽然不懂天文,但还是可以就自己所知道的给孩子讲一讲。 说实在的,对孩子的这个爱好,我们真是一点都不支持,非但没有鼓励她,反而在她正式提出想学天文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向她泼了冷水。当时,妈妈曾经跟一位同事谈起过这件事,而且特别明确地表示说:“一定要把她这个爱好扼杀在摇篮里!”在妈妈看来,自己的专业就已经够偏的了,天文学就更是偏得厉害。 为人一贯持重的爸爸也及时出面,就这件事情对她进行耐心的说服、引导,总算让她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后来,在我们的安排和帮助下,曦曦又有了新的爱好,像电脑、电子游戏等等,都是些比较实在的东西,既合乎她的年龄和天性,跟生活的关系也都比较密切,而且本身又是那么的有趣,所以很快便吸引了她,让她从“天上”又回到了人间。 然而,曦曦是一个特别执著的孩子。事实上,她对那些东西的兴趣,一直都没有削减过。对很多天文现象连同与之有关的东西,像星云、星系和星座,她到现在还是非常喜欢,而且比一般人都要熟悉,能一口气说出很多事情。让人庆幸的是,她的这种喜欢,没再超出兴趣和爱好的程度,更多的是变成了一种“地下活动”,一种真正的业余爱好,或者说是作为一个梦想,一直存放在她的心灵深处,始终不曾破灭,却也没再让她沉迷其中。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们后来也就没有再去干涉过她。 一次偶然的检验让我们更有信心 曦曦5岁那年,正赶上外公的60大寿。于是,我们决定利用4年一次的探亲假,全家人坐火车前往位于湖南邵阳的另一个老家。那里也同内江一样,有着许许多多的亲人,可整整5年了,大家都还没见过她呢。 那次去邵阳是孩子第一次出远门。 当时我们坐的是卧铺,曦曦在车厢里又唱又跳,表现得活跃极了,样子也特别可爱,一下子就成了车厢里的小明星,让全车厢的人认识并喜欢上了她。到了晚上,有的小姑娘竟然非要抱着她睡不可。只要她醒着,就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很快就跑遍了整个卧铺车厢,一会儿是这个位子上的人喊她过来,一会儿坐在那边的人又让她过去,有的要听她唱歌,有的要看她跳舞,有的又要让她背古诗。她自始至终都表现得非常大方,一点儿都不怕生,人家喊她干吗就干吗——我们直到那个时候才猛然发现,她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居然能够完整、准确地背诵那么多的古诗!更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我们的孩子竟然那么懂事、那么有礼貌,每次到了人家那里,不管那些人她认不认识,招呼是一定要打的,而且还会按照年龄称呼。看到样子老一点的会叫爷爷奶奶,看到年纪跟爸爸妈妈差不多的就喊叔叔阿姨。但不知为什么,她在跟自己差不多大的人面前往往要显得相对拘谨一些,喊哥哥姐姐的时候很少。 那次旅行,女儿在旅途中的表现让我们意外地看到了前期教育的成果,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那对于她当时的智力水平和综合素质,都是一次偶然同时又是比较全面的检验,其效果完全就像一次富于说服力的抽查。从那以后,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就更有信心了。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后一章回 >>   


【资料来源】东方出版社
第1节:序 一 开花结果的欢乐
第2节:序 二 天才首先是普通孩子
第3节:第一章 家庭教育要顺其自然 自然是成就天才儿童的第一步
第4节:第二章 快乐是童年第一课 没有什么比玩耍和游戏更重要
第5节:第三章 成大事者重小节 妈妈的经历让女儿少走弯路
第6节:第四章 从最简单最实在的小事做起 不要过早强调理想和抱负
第7节:第五章 善于从黑暗的地方发现光亮
第8节:第六章 该逼的就得逼,该坚持的就一定要坚持 认准了就做到底
第9节:第七章 父母也要学会发现自己 正确对待性格缺陷
第10节:第八章 换位思考,母亲也不妨做一做女儿的“孩子”
第11节:第九章 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老班长 硬碰硬根本不是办法
第12节:第十章 “不想高考”,为什么?
第13节:第十一章 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峰回路转 起步太晚,从来都不是主要问题
第14节:第十二章 心愿花开,努力结果 有心才能有成
第15节:第十三章 征服香港科技大学 随意之举改变人生,机会来了绝不错过
第16节:第十四章 方法成就一切
第17节:第十五章 美丽人生就这样 重理轻文要不得
第18节:后 记 高考并非必由路(1)
第19节:后 记 高考并非必由路(2)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