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家类 如何修證佛法   》 第三講      南懷瑾 Na Huaijin

  走火入魔
  受陰
  想陰
  行陰
  識陰
  這幾次講課,就像上市場買菜一樣,菜買好了,等於材料有了。希望同學們聽課時,把我的意見聽懂了,自己來求證修持。我講課嚮來不預作綱要,隨機而說,因材施教,希望大傢都能走上修持的道路。
  前兩次上課的綱要是見地、修證、行願三種。修定衹不過是修證中的一項而已。定是世間共法,為佛法、外道所共有。佛法的不共法不是在定,大傢註意!不要把“定”當成佛法,這個觀念要認識清楚,佛法的不共法是“慧”。定是修持的一種,但是修慧不離於定。換句話說,外道都做得到定,你學佛怎能做不到!釋迦牟尼佛說:佛能通一切智,徹萬法源。佛能通達一切萬法,為天人師。你既然要學佛,當然也要學會定。
  上次講到修持方面的事相,普通稱為做功夫。大傢記得吧?我講課有些學生記不下筆記,以為沒有秩序,真冤枉,我不過從引證中又舉例引證;雖然離開了,但仍在所講範圍裏,還是又會轉回來。你們做筆記就做不下去了,其實內容是很有條理的。
  前兩次上課綱要:由事相到四加行綱要,再轉入這裏。如果般若不夠,佛法也成魔境,即執著成“我”。譬如五陰境介——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等於可能發生的五十種陰魔。有人打坐一聽到走火入魔,就嚇住了,當場就入“魔”,坐不住了。其實哪裏來的火?哪裏來的魔?魔由磨字變來,根本就沒有一個魔。好比全世界人說鬼,其觀念還是離不開人類思想的形態。即如天堂、神仙,西方與東方的觀念都一樣。你意識裏有鬼,鬼就來了。“開口神氣散,意動工火寒。”走火入魔是你心理思想搞錯了,自己製造的,你自己“磨”自己而已,都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罷了。
  所謂走火入魔,是武俠小說亂寫的。為什麽說到這個?因為我們引用五陰境界,每種都有十種魔境。其實,不止十種,佛衹說大原則而已。現今社會人類心理,文化發展,都是一些魔境,大傢沒有看清楚。一個是佛經,已經太古老,被它睏住了;另一個是太現代化,沒看清楚。兩個綜合起來,就知我佛如來大慈大悲,都已經說過了。如果我光講那五十種陰魔,就得花掉好幾個月,衹好暫時略去。
  上次介紹色陰境界時,提到堅固妄想以為其本,佛把妄想分析得很清楚。有人不懂堅固妄想是什麽意思,大傢到過精神病院吧?形成精神病的那種牢不可破的病態心理,就是堅固妄想的一種。嚴格得說,擴大範圍來講,所有的色陰境界,都屬於堅固妄想。必須要色陰盡了以後,才能破這個範疇。
  現在讓我們再看看受陰盡了以後,是什麽境況。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
  打坐覺得舒服,不久腿麻了,這些都是受陰範圍。脫離了這個感覺狀態,纔是受陰盡。盡不是象死人一般,而感覺快樂的,舒服的,與宇宙虛空是合一的,形容不出,我也不想形容,因為你們沒到這個境界,無法懂。
  受陰盡了之後,雖然還沒有到達漏盡,但心已能離開形體,如鳥出籠,達到菩薩的意生身。你們聽了莫妄想,如能達到這一步,到美國不必買機票,說去就去,但別人看不見你,你卻能看到別人。(衆笑)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今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
  到達這個境界,如人說夢話,夢中說話很清楚,很有條理,但說過就忘了,必須問旁邊的人,旁人再告訴他詳情。佛比喻人可離心,但自己作不了主,等於夢中說話,自己好象懂,又像不懂。到達這個境界,還是思想功能的範圍,還離不了意識境界,屬於想陰的範圍內。換句話說,你妄念還是在動,衹不過這一句話,佛沒有說出來罷了。接着:
  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能超越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超越了想陰的境界,這時覺明的心性上,就好比沒有了塵垢。如果心裏都不動念了,浮思雜想也都沒有了,那麽,覺明的心上,就好比沒有了塵垢,這時才能談了生死。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怕死,不知從何而生,更不曉得死到哪裏。此所謂前途生死兩茫茫。如人在黑暗中怕鬼,其實不是怕鬼,主要是“怕不知道”。等你知道了鬼是怎麽回事,就不怕了。
  如果這一念想陰盡,就知道如何生來,如何死去。小乘羅漢可了分段生死。什麽是我們的分段生死?就是諸有漏,善不善等業,由煩惱障助緣所感應,而得的三界六道果報。這種果報有分分段段的差異,所以稱為“分段生死”。所有具見思惑的一切凡夫,都在分段生死中。
  六道輪回,也就是我們的分段生死。羅漢可以了分段生死,但非究竟,因為還未了變易生死,衹是請假而已。(所謂變易生死,就是諸無漏之善業,依所知障助緣所感之界外淨土果報。為斷見思惑之阿羅漢以上聖者之生死)。到達菩薩境界才能了變易生死。所以,如果你想下次不來了,哪有那麽容易!阿羅漢也衹能是請長假而已。
  此時做到不動念了,但是要註意下面那句:浮想銷除。很多學禪的人,就落在這個境界中,以為這就是究竟。所以禪宗很容易落入小乘境界,守着那個空,以為就是道。雖然講是講大乘,事實上是很難的。大乘以行願為主,見地、修證為輔。行願談何容易!好難啊!
  功夫到此,也不過是“融通”,妄念要到了另一境界時,纔會沒煩惱,這時不過是浮面的妄想融化了——浮想銷除。還是離不開妄想的作用。佛交代得很清楚,這時還是屬於思想功能的範圍。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塵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色、受、想、行、識五陰,等於五十種境界,照佛經的道理來說,有幾千萬種之多。所以一般人的心理,都是不正常的,說不正常不太好聽,所以稱一般人為:顛倒衆生。
  想陰盡的神通大啦!首先是宿命神通。當年大陸上有一個和尚,一念專精,持恆如一,可影響物理世界,叫我皈依他,但我不皈依。神通是戒律所戒禁,不能玩的。違戒的話要挨香板,後來他的膀子都被打掉了,再趕出山門。為什麽這樣嚴格?其中是有道理的。
  什麽是想陰盡呢?心經上告訴你: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明到哪裏去了?轉了。唯識不是告訴你,轉識成智嗎?其實講穿了沒有用,害了後來的人;不講穿也害人。所以佛說:不可說!不可說!最好閉嘴不言,因為太難了。
  上面討論的都是想陰的範圍。告訴你們一個秘密,如來密因:五陰的中心是“想”,“想”與“思”在唯識學中是屬於五遍行,最重要的。所以你把佛經融會貫通了,三藏十二部都挑出來,一部一部的去搞,鑽進去,爬不出來的。能爬出來的就會說:“不過如此”。不過能鑽得出來的人不同了,這是閑話。現在告訴你,想陰盡就是這個境界。
  再進一步是行陰境界。在想陰盡之後,平常夢想消滅,心經上說:「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與楞嚴經中夢想銷滅,語句上有相同之處,但兩個所比喻不同。心經是講實相,楞嚴經是講修證,主題不同,所以不要亂扯。
  如何叫夢想銷滅呢?例如“聖人無夢,愚人無夢”,睡眠中有夢、無夢姑且不管,因為很多人睡醒來就忘了。至於說妄想沒有,會講話、會做事、“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此心平平靜靜,學禪的人能做到這樣嗎?不能!意見多得很。真正到達想陰盡者,才能做到夢想銷滅,寤寐恆一。睡着與醒着一樣,做到沒有?可以說沒有半個做到。真能做到時,睡在那裏舒服得很,自己打呼嚕都聽得到,衹要睡一個鐘頭,相當於睡七個鐘頭。還有一個有趣的事,就是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睡覺,心中粗重沒有了,那多可愛!當時憨山在盤山頂上的一大光明藏,比起這個來,就差得遠了。
  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鑒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
  修行人到達這個境界,看世間萬事萬物,好得很,就好像在大圓鏡中看這一切一樣。此時“時人看眼前一枝花,如夢中相似”。所以讀書人看這類經書,哪裏能懂?這是講功夫境界,如燈光般照見萬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交感相應,答復過就算了,就沒有了。了罔陳習,看世界一切事情都是虛幻,到手就了,過了就沒有。他也發脾氣,發完了,屁事都沒有。你不對,他駡你,是你該駡,過去就沒有了。不像一般凡夫,一點事都在心中計較。
  這時,過去的習慣都改變過來,衹看到自己生命有一個東西。一個什麽東西?“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真有個東西。我說一句事相上的話,你功夫到了時,真覺得生命上有個東西回轉到身上來,既非靈魂,又非物質,絶對唯心,他能生萬事萬物,也就是傅大士那個偈子: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這個來了,你愛如何便如何,心境絶對可以控製。楞嚴經無法描寫那個東西,就叫作精真。不是生理精蟲那個精。換句話說,生理的精蟲卵子,是那個東西變化來的;一切細胞一切神經等等,也都是他變化來的。所以你沒有到達那個境界,講修定兩個字,免談!
  但是,到此也不過是剛剛開始,纔開始修行,不能算成功。所以,學佛是科學的,一加一等於二。這個一還沒有到,不要吹!佛經這部分還看不懂,功夫到了,你纔看得懂。
  精真也就是百丈禪師所講:“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但離妄緣,即如如佛。”就是這東西。但是你研究禪宗,一般所謂的找到了“這個”,見到了“那個”,那個地步並不就是佛,那衹是認得了走入佛的路綫。即使像楞嚴經這裏所說,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之後,也是生滅根元,從此披露。還沒有成佛。實際上想陰盡了,還是妄想。
  想陰盡了,進入行陰境界的現象:
  見諸十方十二衆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
  這時你看到的生命類別多了——一共有十二類衆生(又簡稱十種異生,諸如胎生、濕生、卵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十二類別的生命。)到了這個境界,可看到十方裏所有的生命種類,看得清清楚楚。同時見同生基,看到我們這個生命的原動力,也就是一股生的業力的根本,有個東西在動,換成唯物的比方,好比科學中看到原子,有個原子在動,雖然其形不同,各有各的形狀,但其根本結構,都是原子。而這個心物結合的生基,好象電能一樣在動。
  最近報紙提到無性生殖,有人問我可不可能,我說可能,在理論上可能,在科學上做不做得到,那就不知道了。有一個剛從國外回來的同學說,不要受騙,這衹是騙騙錢,事實上做不做得到,他本人也不信。
  佛學上講,欲界天的生命靠兩性,靠情欲。不管欲界,色界,無色界的生命,都有一個東西在動,這個東西猶如野馬,這個野馬不是一匹馬。莊子說:“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就好比陽焰,有如光影。我們的業報身、我們的生命,就由一個共同的生基而來。熠熠不是指有形象的發光,是形容移動投胎來時,閃動着,也就是中陰身、行陰的境象。有時,有定力者,忽然看到有個影子在你面前閃動,就是一個中陰身來投胎,當然他不是找你,衹是路過而已,很快就過去了。
  清擾,在一個清清靜靜的境界中,一個擾亂的動力。浮根塵,你眼睛一揉,馬上星光點點,這是生理受刺激而發光的一個虛幻現象。這個現象要加以追究,不追究就相信的話是糊塗。
  究竟樞穴,在行陰境界中的修行人,功夫到這裏,正是“行陰”,“定”不必靠打坐,就在定中,每個生命的來源都知道了,清清楚楚。連自己生命的那個動力,心物結合的那股動力,都清清楚楚。這個境界,叫行陰區宇,行就是運動。易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行就是宇宙永恆地在動,中國文化是如此活潑,無一不動。不動,宇宙就毀滅了。有人說,打坐是靜。其實入定纔是大動,到了這個行陰區宇,就清楚地看到一股生滅的動力。
  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如波瀾滅,化為澄水,名行陰盡,是人則能超衆生濁。
  不起波瀾作用,宇宙歸到那個大靜態中,還超越過這個大靜態。形容為澄水,變成波瀾不起,“靜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出傢人對中國文化要特別努力,把清修時的記錄保持下來,可觀得很。這詩就是這個境界。“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嚮誰。”也是這個境界。這就是行陰盡的境界。佛給你一步一步,一個程序一個程序地解說,無法躐等,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沒有辦法讓你躐等的。修持到達這裏,可超越衆生濁,可解脫生命的生死根本。
  觀其所由,幽隱妄想以為其本。這還是個大妄想,他並沒有說這個大妄想不對,註意!這就是“密因修證”,要把握住這個經題,秘密在這裏面,佛並沒有說這個妄想不對。不過佛叫你認識清楚,把妄想變成堅固妄想,是色陰境界;變成虛明妄想,是受陰境界;變成融通妄想,是想陰境界;變成幽隱妄想,是行陰境界。但那個不變的在哪裏?
  釋迦牟尼佛的佛學,真是一部大辭典,他的字字語語,都是好極了。幽隱妄想,把妄想提升進入另一種狀態,幽隱深遠,不可限量的深度,深到了“隱”,引發了不可知意念的功能。
  你看!妄想可使它起堅固作用、虛明作用、融通作用,也可使起幽隱作用,所以研究佛經要特別註意。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諸世間性,幽清擾動;同分生機,倏然隳裂。沉細綱紐,補特伽羅,酬業深脈,感應懸絶。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如雞後鳴,瞻顧東方,已有精色。六根虛靜,無復馳逸,內外湛明,入無所入,深達十方十二種類,受命元由,觀由執元,諸類不召,於十方界,已獲其同,精色不沉,發現幽秘,此則名為識陰區宇。
  這就是唯識的境界,實際上,五陰也就是唯識所變,都是唯識所生。楞嚴經解釋這五陰的作用,與唯識法相所解釋的方向不同。大傢要配合起來參究,才能融會貫通。但這衹是勉強這樣說而已。
  由行陰轉到識陰境界時,是當行陰盡了,陽極陰生,又進一步即轉入識陰境界。行陰境界也有十種魔,到了識陰中,不稱為魔,而稱作外道。
  什麽是外道?四果羅漢聲聞、緣覺,在佛法上都算是外道。因為他們沒有透徹證菩提道果。所以,從這個觀點看,也都是外道。這是根據佛說的。因此有些大思想傢、大哲學家,不能成佛,因為生生世世愛好搞思想,永遠搞下去,要好多劫纔可以轉回來。佛並沒有說這樣不對,而是可憐他們,被思想學識這個東西睏住了,永遠在那裏轉。但是他們不會到下三界裏去,如楞嚴經所講: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搞思想的人是嚮上走,如果是被情欲牽着走的人,就會往下墮。
  所以我常說,許多讀書的知識分子,夫婦間及家庭間,常常處得不太好,都是因為太過於嚮思想上面發展的緣故。佛經上講幾分情、幾分想,會墮落生在何處。照此說來,一切生物乃至植物,也都是有執著的。
  到了行陰盡時,這宇宙世界真的可以瞭瞭嗎?補特伽羅(補特伽羅,舊譯為人或衆生,新譯是“數取趣”,即在六道輪回中常常不斷的在生死輪回。)在這時,因“因果報應”而來還帳、算帳。這時,行陰盡了,中陰身的重點在哪裏,自己都可以知道,這一股力量吸不了自己,一般人則一吸就走。到了行陰盡時,就可以嚮這個生死請個長假了。
  有人打坐,坐不了多久就坐不住了,不是腿麻,就是覺得坐不住,或者想看看表。行陰的作用,是坐久必動,或是仁者心動。信不信試試看!參禪的人處處都是話頭,參看看,為什麽?為什麽六點鐘起來的人,每天六點都會按時起來?因為他的神經比較執著,這些日常事都是學問。佛能通一切智,徹萬法源,不可一事不知,事事糊塗。
  到了此處,這股感應的吸力就斷了,這時生死還不能作主,但有些人能作主,有些人或作一半主。有人入胎不迷,住胎迷;有人住胎也不迷,出胎迷。我過去曾經有一友人,他在入胎出胎還有點記憶影像,就是這個道理。
  到了這個境界,不過感應懸絶,於涅槃天,將大明悟,將要大徹大悟了。等於天快亮,看看有一點曙光出來。這時身心六根清淨,不會嚮外面跑,而進入了無所入的境界,就是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講到證入耳根圓通法門:入流亡所,所入既寂。此時,身心通達,十二類衆生生命的根本,有了“觀由之本”,不去投生,可以留在自性本位之中,就如傅大士那首偈頌所講的: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
  這就是進入生命解脫的識陰區宇。



   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前一章回   後一章回 >>   
編者的話第一講第二講第三講第四講第五講第六講第七講
第八講第九講第十講第十一講第十二講第十三講第十四講第十五講
第十六講第十七講第十八講第十九講第二十講第二十一講第二十二講第二十三講
第   I   [II]   頁

評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