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史 》 國史十六講 》
1-中華帝國的初建(1)
樊樹志 Fan Shuzhi
第四講 中華帝國的初建
劉邦:庶民皇帝,布衣將相
項羽和劉邦聯手推翻了秦朝,在爭奪天下的鬥爭中,一個以悲劇告終,一個以喜劇收場,正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這兩個本沒有什麽文化的草莽英雄,都在《史記》中留下了詩歌,不過一個抒發的是失敗的無奈,另一個抒發的是勝利的豪情。
公元前202年,劉邦大舉進攻,並約韓信、彭越會師。項羽兵敗,退至垓下,落入漢軍的包圍圈。夜深人靜,漢軍中高唱楚軍士兵家乡的民謠。項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無法入眠,起身飲酒,陪伴他的是寵姬虞美人,還有一匹名叫“騅”的駿馬。這位末路英雄面對絶境,慷慨悲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項羽反復高歌自己即興創作的詩篇,虞美人在旁應和,凄慘的情景令一代英豪潸然淚下。走投無路的項羽,率八百騎兵突圍,在烏江自刎。
劉邦打敗了項羽,又平定了異姓諸侯王的叛亂,建立大漢帝國已成定局。志得意滿的他路過家乡沛縣,邀請故人、父老、子弟一同聯歡。酒酣氣益振,劉邦手舞足蹈,敲打樂器,仰天長嘯: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建立的漢朝,最大的貢獻就是“漢承秦製”。也就是說,他雖然推翻了秦朝,卻繼承並維護了秦始皇開創的中央集權的帝國體製。他接受了皇帝稱號,皇帝之下設三公九卿,地方行政係統郡、縣、鄉、亭、裏,與秦製完全一樣。郡有郡守(後更名為太守)、郡尉等,分別掌管政治、軍事、監察之權。縣分大小,萬戶以上設縣令,萬戶以下設縣長,下設丞、尉,分別掌管文書、治安之權。基層組織是裏,十裏為亭,有亭長;十亭為鄉,有三老(掌管教化)、嗇夫(掌管訴訟、收稅)、遊徼(掌管治安)。
然而,漢高祖劉邦在繼承秦的郡縣製時,猶豫不决,進兩步退一步,在郡縣製與封建製之間采取折中主義。他在推行郡縣製的同時,部分恢復了封建製,封建了大批異姓諸侯王、同姓諸侯王。
這當然是有原因的,從客觀上看,當時恢復封建製的呼聲一時甚囂塵上。秦統一後,以郡縣製取代了封建製,確立了以皇帝制度為核心的中央集權體製,但是基礎並不牢固,法律秩序與政治制度並未深入人心,被打敗的六國仍擁有各自的傳統勢力。如果說項羽的恢復封建製,是迎合六國貴族復闢的願望,那麽劉邦的封建異姓諸侯王則是迫於形勢,出於無奈。他為了利用各種勢力,擊敗項羽,封建了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趙王張敖、韓王信、燕王臧荼、衡山王(後改稱長沙王)吳芮。這種妥協,埋下了分裂的潛在危險。在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以後,又封建了九個同姓諸侯王:燕、代、齊、趙、梁、吳、楚、淮南、淮陽。原因在於錯誤地總結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訓,以為是廢除了封建製,“孤立而亡”。希望同姓諸侯王起到“屏藩”作用,使皇帝不至於“孤立”。他在封建同姓諸侯王時宣佈:“非劉氏而立,天下共擊之。”其目的顯然想仰仗劉氏宗室的血緣關係,構築皇權的屏障。然而事與願違,效果適得其反。這些王國封地大,權力重,儼然獨立王國。郡縣製與封建製同時並存,形成奇特的“郡國製”。這種一國兩製,是歷史的倒退,不久就遭到了懲罰,同姓諸侯王聯手反叛中央,發動了“吳楚七國之亂”。
劉邦建立的漢朝,開創了一個新局面:庶民皇帝,布衣將相。
劉邦曾任沛縣的一個亭長,秦製十裏一亭,設亭長,掌治安警衛、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期滿的農民擔任,相當於現今一個行政村的村長。這種低賤的身份,使他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庶民皇帝。他手下的大臣,除了張良是韓國丞相之子,張蒼是秦朝的御史,叔孫通是秦朝的博士,其餘都是一介平民,即所謂布衣。蕭何是沛縣的小吏,曹參是沛縣的牢頭禁子,王陵、陸賈是所謂“白徒”(平民),等而下之,樊噲是殺狗的屠夫,周勃是為人操辦喪事的吹鼓手,灌嬰是一個絲織品小販,婁敬是一個車夫,彭越、黥布則是盜賊出身。這些人在開國以後,都當上了將軍、丞相級別的官僚,所以被稱為“布衣將相”。這是在秦漢之際社會大動亂中形成的大變局,貴族世傢紛紛從政治舞臺上消失,使平民布衣成為舞臺的主角。這種“庶民皇帝,布衣將相”格局,對漢朝的政治産生了巨大影響。
劉邦鑒於秦朝以嚴刑峻法治國,過於苛暴,當然不會繼續采用法傢理論。那麽是否會傾嚮於儒傢理論呢?也不會。出身低賤的他,憑藉武力打天下,一嚮對高談闊論的儒傢嗤之以鼻,常駡儒生是“竪儒”、“腐儒”。秦末高陽儒生酈食其懷才不遇,托沛公(劉邦)麾下騎士引薦,騎士對他說,沛公不喜歡儒生,有戴着儒生高帽子的來客,沛公就把他的高帽子解下來,在裏面小便。對儒生蔑視到這種程度,酈食其還是要去謁見。劉邦召見酈食其時,正坐在床邊讓兩個婢女為他洗腳,極為倨傲不恭。打敗項羽後,劉邦說,打天下哪裏用得着腐儒!透露了他始終瞧不起儒生的原因。不過他身邊還是有幾個並不死守教條頗知變通的儒生,如陸賈、叔孫通之流。
劉邦當了皇帝後,陸賈經常在他面前稱贊儒傢的《詩》、《書》,劉邦以為陸賈不瞭解形勢,對他說,我的天下是在馬上打下來的,那裏用得着《詩》、《書》!陸賈申辯說,在馬上打天下,難道還可以在馬上治理天下嗎?劉邦以為他說得有理,就叫他總結秦朝滅亡的原因。陸賈寫成《新語》十二篇,說秦朝專任刑法是它迅速滅亡的主因,因而主張,以“教化”勸善,以“法令”誅惡,實行“無為”政治:穩定得像沒有什麽事那樣,安靜得像沒有喧鬧聲那樣,有官府而不擾民像沒有官吏那樣,各村各戶過着恬靜的生活像沒有什麽人那樣。劉邦對此十分欣賞。
漢朝建立伊始,庶民皇帝和布衣將相雖然進入巍峨的宮殿,卻不懂得君臣禮儀。他們起自民間底層,無拘無束慣了,常在大殿上飲酒喧嘩,拔劍擊柱,使得劉邦感到“威重不行”,沒有皇帝的威嚴和架勢。叔孫通是一個頗知變通的儒生,對劉邦說,儒者雖然難與進取,卻可以守成。他為此專門製訂了一套兼采周禮與秦儀的宮廷朝儀制度,實施以後效果很好。劉邦第一次領略了作為皇帝的威風凜凜,不無得意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劉邦需要一套兼容道、法、儒各傢之長的治國理論,黃老之學適逢其會。黃老之學原本是齊國稷下學宮的一個學派,是以道傢為主兼有法、儒的復合思想。這個學派主張,道生法,守道就是遵法,法和禮並用,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這種“無為而治”,反映了人民厭惡暴政,渴望寧靜安定的願望。劉邦之所以欣賞陸賈的“無為”主張,原因就在於此。劉邦起於社會底層,製訂政策註重符合實際情況。他的主要助手、丞相蕭何,依然保持先前縣衙小吏的作風,不受傳統禮製的束縛,製訂法律、政策都從實際出發。
推行黃老思想的著名人物曹參,同樣是縣衙小吏出身。漢初他在齊國輔佐劉邦的長子齊王時,得到專門研究黃老之學的蓋公的真傳:“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他在齊國做了九年丞相,實行無為而治的結果,齊國大治,政績在各諸侯國中名列第一。丞相蕭何死後,他被調到中央繼任丞相,把“治道貴清靜而民自定”奉為宗旨,實行“無為而治”。曹參嚮惠帝解釋“無為而治”的緣由,問:“陛下比高皇帝如何?”惠帝說:“我哪可比高皇帝!”又問:“陛下看我比蕭何哪個能幹?”惠帝說:“你似乎不及蕭何。”曹參說:“陛下說的是。既然陛下比不上高祖,我比不上蕭何,我們謹守他們的成規,無為而治豈不很好?”惠帝說:“很好。”這就是《史記》所說的“蕭規曹隨”、“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也是當時民謠所說:“蕭何為法,講若劃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無為而治,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遵照漢高祖、蕭何製訂的政策,繼續照辦,不作更張。
请欣赏:
请给我换一个看看! 拜托,快把噪音停掉!我读累了,想听点音乐或者请来支歌曲!
|
|
|
1-從“大同”到“小康” | 1-早期中華文明的輝煌 | 1-老子、孔子與諸子百傢 | 1-中華帝國的初建(1) | 1-中華帝國的初建(2) | 1-讖緯、清議、玄學 | 1-鬍人漢化與漢人鬍化的時代 |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1) |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2) | 1-唐:充滿活力的世界性帝國(4) | 1-帝國的衰落與分裂 | 1-繁榮和創造的黃金時代――宋朝 | 1-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1) | 1-儒學的新發展及其社會影響(2) | 1-明帝國的專製政治(1) | 1-明帝國的專製政治(2) | 1-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1) | 1-朋黨之爭與文人社團(2) | 1-面嚮海洋的時代 | 1-面嚮海洋的時代(1) | 1-面嚮海洋的時代(2) | 1-中華帝國的末代王朝――清 | 1-“夕陽無限好,衹是近黃昏” | |
|
|
|